【摘要】文學作為一種表達媒介,具有表征人與自然之間多種互動關系的效用,它在描繪自然之美的同時,亦能激發人們的自然意識,提供反思與改變現狀的精神動力。而伴隨自然意識的興起,人們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日益加深,生態批評作為一種新興文學批評方法應運而生,它通過分析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元素,揭示和批判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剝削行為,給出一個考察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新視角。通過綜合自然意識與生態批評的研究成果,有望進一步推進對于文學與自然之間聯結機制的把握,深化關于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的理解。
【關鍵詞】文學與環境;自然意識;生態批評
【中圖分類號】I0-0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7-0020-04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對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也不斷增強。文學作為一種反映和探索人與環境關系的藝術形式,成為思考和呼喚環境意識的重要媒介。自然意識和生態批評作為文學研究領域的新興概念,為我們理解文學作品中的環境維度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將探討文學與環境之間的交匯,特別聚焦于自然意識和生態批評的交叉點,并探索其對于個體身份認同和環境正義的意義。
一、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
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是文學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運用,傳遞出人類內心的情感和思想[1]。這種象征主義的應用不僅涉及自然景觀的表面特征,更多的是將自然視為一種具有象征力的存在,反映出作品中深層次的意義和隱含的思想。在文學與環境之間的聯結中,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起到了承載意義、傳遞情感和傳達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作用。
(一)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自然景觀象征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自然景觀象征著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想。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充滿離愁別緒的詩篇。在詩中,明月、庭院和林中成為象征性的景觀,通過它們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在離鄉思念中的孤寂和無奈之情。明月象征著遙遠的故鄉,庭院代表著寂寞的心靈,林中則是無窮的想象空間。這些自然景觀不僅展示了李白個人的感受,也通過意象和意境讓讀者產生共鳴。讀者可以借助這些描寫,共同感受到李白的思鄉之情、孤獨和不安。古代詩歌中的自然景觀象征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奇觀的贊美,同時也成為表達情感和思緒的重要媒介。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鸛雀樓所俯瞰的高山和江水,代表著詩人對壯麗自然景觀的欽佩,也反映了他的志向和追求。《觀滄海》一詩中寫道“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以水的動蕩不安比喻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連年征戰、社會動蕩不安的現實,以聳立在海中的山堅定不可動搖比喻自己的理想,借此抒發自己豪邁激越的情懷。
(二)西方浪漫主義文學中的自然景觀象征
在西方文學中,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展現了深刻的自然景觀象征。作品中,瓦爾登湖、樹木、動物和季節等元素成為梭羅思想的象征,承載了他對獨立、自由和簡單生活的理念。湖泊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主人公內心的寧靜和自省;樹木則代表生命的延續和堅韌;動物象征著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而季節的更替則象征著生命的起伏和變化。這些自然景觀并非僅僅是作品的背景,而是作品中復雜哲學思考的象征性體現。
威廉·華茲華斯的抒情詩集中充滿了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象征。例如,在他的《橫渡烏爾斯河》中,烏爾斯河象征著人類內心深處的欲望和渴望。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中的荒涼山莊和周圍的自然景觀象征著人類的野蠻和情感的深度,勃朗特通過描繪自然景觀來表達人類內心的痛苦和欲望。
(三)自然景觀象征的實現方式
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其中包括景觀的選擇、描寫的手法和象征的意義塑造。作者可以選擇特定的自然景觀來傳遞情感或表達主題,例如使用山脈象征堅定和堅韌,海洋象征無窮和未知,大樹象征力量和穩定等。同時,通過描寫手法如比喻、擬人化和意象的運用,作者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現出自然景觀的象征意義。
(四)意義和影響
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它還可以深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通過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景觀描寫,我們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依存。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幫助我們意識到人類與自然的共通性和共生關系,呼喚我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
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在文學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它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運用,傳遞出人類內心的情感和思想。它在文學與環境之間的聯結中起到了承載意義、傳遞情感和傳達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作用。通過深入研究和欣賞自然景觀的象征主義,我們可以開闊視野,感受到自然的美麗和力量,進一步弘揚生態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批評的文學解讀
生態批評是一種文學解讀方法,它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環境和生態議題,并探討作品對于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通過生態批評的文學解讀,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作品中表達的生態價值觀、環境意識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態議題
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自然意象和生態議題是生態批評關注的重點。作家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動植物、生態系統等元素,傳達其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思考[2]。這些自然意象可以展現出自然的美麗、多樣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一些作品也經常涉及環境破壞、物種滅絕、氣候變化等現實生態問題,引發讀者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
通過生態批評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態議題,可以揭示出作者對環境問題的關切和思考。作家可以通過作品來反映和呼喚對環境的保護,喚起讀者的環境意識。生態批評不僅關注作品中的美麗自然描寫,還著重關注作品中涉及的生態問題,通過透視和評價作品中的生態議題,推動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行動。因此,生態批評通過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態議題,揭示出了作家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和呼喚,激發讀者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與行動。
(二)環境意識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批評強調文學作品對環境意識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呈現。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和對話可以展示出作者對于人類與自然相互關聯的認識和思考。文學作品可以反映人類在與自然互動中的責任、依存和影響。通過生態批評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反思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和對環境的負責。這種文學解讀方法能夠提醒我們重視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和追求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三)環境正義和社會批評
生態批評還關注環境正義和社會批評[3]。作品中的生態問題通常與社會不平等和社會正義緊密相連。通過文學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探討作品是否揭示了環境正義的問題,包括物質資源分配不平等、社會群體的環境權益受損等。生態批評提醒我們關注社會不平等背后的環境問題,并呼吁應對環境挑戰的社會行動。
例如,阿米塔夫·高帕爾(Amitav Ghosh)的小說《海之心》(The Hungry Tide)。這本小說圍繞著孟加拉灣的環境問題和社會不平等展開,以豐富的故事情節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小說中描述了一個孤立的沿海社群,他們生活在一個面臨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島嶼上。這本書通過描繪這些社群的生活困境和奮斗,提出了環境正義和社會批評的問題,呼吁對弱勢群體的環境權益進行更公正的考慮。
三、人類與自然的互動
文學作品能夠展示人類與自然之間復雜而緊密的互動關系。通過描繪人與自然的互動,作家探索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并引發讀者對于這種聯系的思考。生態批評從人類與自然的互動角度解讀文學作品,揭示其中蘊含的環境意識和生態議題。
(一)人類對自然的依存和關注
文學作品可以呈現人類對自然的依存和關注。作品中的人物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依靠自然資源維持生計,或是將自然作為精神寄托和靈感源泉。這種依存關系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和尊重,以及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生態批評通過分析作品中人物與自然的互動,探討人類如何與自然相互關聯,并對讀者提出保護自然、珍視自然資源的呼喚。例如,在杰克·倫敦的小說《野性的呼喚》中,主人公白牙是一只狼狗,生活在荒涼而殘酷的北方野外。小說通過白牙與自然環境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互動,展現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抗與依存關系。白牙在與猛犬斗爭、追捕獵物等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惡劣的野外環境,并體驗到了狩獵、探險等活動帶來的刺激和滿足感。然而,隨著人類的介入和對白牙的控制,它的生活逐漸失去了野性的自由,喪失了原始環境的完整性。
(二)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和改造
文學作品也可以揭示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人類通過科技進步和工程活動改變了自然環境,有時候也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破壞。作品中常常出現對工業化、城市化和環境破壞的批判,引起人們對人類行為對自然造成的后果的反思。生態批評通過對這種探索和改造的描寫分析,探討人類行為對生態系統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提醒人們重視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例如,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中描述了農藥使用的影響,呼吁人們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這本書通過關注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揭示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生物多樣性的消失。通過描寫人類與自然的互動,引發了讀者對于環境問題的深思和行動的呼喚。
四、生態危機的文學反映
生態危機是當今全球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威脅著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4]。文學作品在探討和反映生態危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文學,人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態危機的本質、原因和后果,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探索和改造如何導致了這一危機。
(一)生態危機的背景
生態危機指的是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對地球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造成了威脅。這些問題包括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工業化時代的興起,尤其是19世紀末以來的工業革命。這個時期的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了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燒,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加速了氣候變化的過程。此外,工業活動和城市化也導致了環境污染、水質惡化和土地退化。
工業革命以及后來的經濟增長使生產和消費大規模增加,但也導致了能源和資源的過度開采,進一步加劇了生態問題。政治決策也在生態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國家的環境法規和政策不足以應對生態挑戰,或者在利益沖突下難以實施。另外,全球人口的急劇增加也增加了資源需求,加劇了資源枯竭和環境壓力。
(二)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危機反映
許多文學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生態危機的不同方面,從而引發了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反思。氣候變化是生態危機的核心問題之一,文學作品經常通過對氣候變化的描寫來展示其影響。例如,弗雷德·辛格的小說《全球變暖》通過情節和角色來描述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威脅。小說中的角色必須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和環境災難,這引發了讀者對氣候變化的關注。
文學作品經常描寫環境破壞的情景,包括森林砍伐、河流污染和土地開發。例如,巴巴拉·金斯洛弗的小說《污染》(The Poisonwood Bible)描寫了非洲熱帶雨林的破壞,以及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這種描寫不僅呈現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還促使讀者反思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一些文學作品關注了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枯竭。例如,丹·布朗的小說《失落的象形文字》(The Lost Symbol)描寫了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和過度開采,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沖突。這種描寫提醒人們資源的有限性以及需要尋找可持續的資源管理方法。
文學作品在揭示生態危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通過故事情節、角色和場景向讀者展示了生態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這些作品不僅提醒人們關注生態危機,還啟發了人們采取行動來保護環境和尋找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此外,文學作品還引發了許多關于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哲學思考。它們激發了對可持續發展、資源管理、生態平衡和環境倫理的討論。通過文學,人們可以思考人類行為如何影響地球,以及如何更好地與自然界相互作用。
五、自然與身份認同
文學與環境之間的聯結不僅體現在對自然的描述和反思上,還涉及個體的身份認同與自然的關系。通過文學作品,人們可以探索自然與人類身份認同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并思考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角色和責任。
(一)自然與文化身份的交織
文學作品經常將自然描繪為塑造個體身份認同的重要因素。自然環境可以為人們提供身份的根源和歸屬感。例如,農村地區的文學作品通常展現了人們與土地、農田和家族莊園的緊密聯系,強調了自然環境對于個體身份認同的塑造。這些作品呈現了自然作為個體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個體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文學作品還經常探討自然與文化身份之間的交織關系。每個文化群體都有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這些環境和資源對于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身份認同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文學描繪,可以深入探索不同文化群體對自然的理解和利用方式,以及這種認同如何與他們的身份和歷史聯系在一起。
(二)自然對個體的啟示
文學作品通過描繪自然的美景、奇觀和力量,喚起了讀者對自然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使個體更加關注和珍惜自然,并與自然環境建立起一種深厚的情感紐帶[5]。文學作品可以引導人們重新思考自己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從而培養出一種情感上的身份認同。自然環境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被描繪為對個體成長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力量。自然的奇觀、生命的循環以及自然界中的互動過程可以啟發個體的內省和成長。通過與自然的接觸和理解,個體可以加深對自身的認知,并激發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
文學作品展現了自然與身份認同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自然環境可以塑造個體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歷史和情感共鳴相互關聯。通過文學作品,個體可以重新思考自己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并接納自然對于身份認同和成長的啟示。此外,文學還揭示了身份認同與環境正義之間的交叉點,幫助人們更深入地思考社會身份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文學的觸發和啟示,個體可以更加關注自然,并擔負起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負責的角色。
六、結論
通過文學與環境之間的聯結,即自然意識與生態批評的交匯,可以看到文學作品對于塑造個體的自然認知和環境保護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學作品將自然描繪為個體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探討自然與文化身份的交織關系,喚起個體對自然的情感共鳴,并通過自然的啟示和塑造促使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此外,文學作品也揭示了身份認同與環境正義的關系,引發對環境不平等和壓迫的思考。通過文學的力量,個體可以重新思考自己與自然世界的關系,接納自然對身份認同和成長的影響,并擔起保護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文學與環境之間的聯結為我們提供了思考和行動的橋梁,促使個體更加關注自然、珍惜環境,并推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王斑.當代中國科幻小說中的生態批評[J].中國比較文學,2022(03):2-14.
[2]張振.西方生態批評的第三波浪潮——人類世話語及局限[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03):147-156+160.
[3]林鈺婷.生態批評的全球視野與生態世界主義[J].東南學術,2022(02):197-207.
[4]劉娜.環境公正生態批評[J].外國文學,2022(01):147-158.
[5]胡燕春.比較生態批評的興起及其中國啟示[J].中國文學研究,2021(04):195-204.
作者簡介:
魏文綾,漢族,江西南昌人,碩士學歷,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