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品是一種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它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創作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是現實生活的具體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它既有文化娛樂的功能,又是人們精神上的寄托,究其原因,幽默是其根源。謝旭輝、程兆基也認為,幽默是喜劇小品的生命,沒有幽默,就沒有喜劇。本文將基于概念整合理論,從認知層面分析小品的幽默語言效果,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角度,幫助大眾更好地品析幽默語言。
【關鍵詞】概念整合理論;相關理論;四網絡
【中圖分類號】H1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7-0055-05
小品,指篇幅短而內容精致的藝術品。從現代社會看,小品是融合了語言與表演兩種形式的藝術,雅俗共賞,且題材廣泛。在我國,語言類節目第一部小品《吃面條》真正進入民眾視野是在1984年的央視春晚上,由陳佩斯、朱時茂兩位喜劇演員表演,該小品詼諧幽默,觀眾喝彩不斷,頗受關注,廣受好評。以小品為代表的幽默言語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令觀眾喜笑顏開[1]。基于此,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進一步分析。
一、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重要理論。該理論核心是概念整合網絡,它是以框架為結構的心理空間網絡,框架由說話人的背景知識搭建起來。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認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整合網絡理應包括四個概念空間:輸入空間Ⅰ、輸入空間Ⅱ、類屬空間和合成空間[2]。整合網絡的形成包括建立心理空間,跨空間匹配,向合成空間的選擇投射,類屬結構定位,向后投射到輸入空間,新結構的納入,以及在合成空間的一系列操作運營,進而實現網絡動態平衡的趨向。Fauconnier經過不斷修正,歸納總結形成了四種整合概念網絡:簡單型網絡、鏡像型網絡、單域型網絡、雙域型網絡。
據文獻資料記載,概念整合理論對言語幽默的動態生成過程具有很強的解釋力,言語幽默的動態生成過程主要是通過概念整合的組合、完善和擴展這三個過程來實現的[3]。吳為善指出,類屬空間向兩個輸入空間映射,整合反映出輸入空間共同的、常見的、抽象的組織與結構,從而規定了核心跨空間映射。他認為,人對事物概念的認識過程不是一下就能完成,需循序漸進。首先,事物的一般表象要“結合”;第二,在知識框架中“完善”最初獲得的材料;最后的“延伸”是對“完美”概念的精細化整合。只有在這三種相互關聯的心理認知活動之后,才能出現浮現結構,即創新結構[4]。
二、相關理論
(一)不協調理論
“不協調”一詞含義眾多,不一致、不得體、不符合、不和諧。康德強調:“笑是人的一種情感,是由緊張的期望突然轉變為虛無而產生。”故不一致定義為,與期望的背離,其方式與通常意義一致,表示一致,質量或狀態一致的相反[5]。幽默是觀眾通過聽覺或視覺感知,結合語言知識背景加以理解,經過反應時間,觀眾意識與原先期望相背離,即不一致、不符合,“包袱”就此產生。
(二)Grice的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理論中,格萊斯概括的四準則分別是:量準則、質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量準則指話語的詳盡性;質準則強調話語的真實性;相關準則是說話要有關聯性;方式準則避免使用晦澀、有歧義的詞,說話的簡潔性、條理性。他在合作原則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會話含義理論,兩者關系相輔相成,合作原則是會話含義的基礎,會話含義理論對合作原則進行了補充,以解決合作原則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原則經常被違反,一旦對話雙方違反了這些原則,就會產生會話意義。聽者會推斷出說話人當時違反特定語境的明顯意圖,而幽默往往會在這種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產生會話意義[6]。
(三)Sperber和Wilson的相關理論
在Sperber和Wilson的觀點中,有兩種溝通方式:代碼模型和推理模型。溝通不僅需要編碼、傳輸和解碼過程,推理過程也是必要的。他們認為,使交際成功的原因在于聽話者和說話者對最佳關聯的追求。當一個話語能夠讓受眾不費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就能找到傳播者想要表達的話語時,這個話語就是最佳相關的[7]。在小品中,要尋求最佳關聯,這樣不僅能引導觀眾理解表演者想要傳達的語境,而且要理解其意圖。聽話人只有領悟說話人意圖時,笑點才產生。
三、四種整合概念網絡
(一)簡單型網絡
例1:
何歡:是你。
張小斐:你,認識我???
何歡:我看過你的照片,我媽給我看了六十多個女孩的照片,我按漂亮程度,第一個選擇的就是你。
(張小斐低頭含羞)
張小斐:你看你,我有你說的這么漂亮嗎?
何歡:我從后往前排的。
——《相親之不靠譜先生》
例2:
卜玉:張小斐吧。
張小斐:你好,是我。
卜玉:別說話,有狗仔隊。
張小斐:哎,那個,你可不可以把你的口罩拿下來讓我看看你。
卜玉:口罩拿下來可以,但你能不能不要尖叫。(拿下口罩)
張小斐:好的,我沒有尖叫,你是不是有點兒失望啊?
卜玉:那能不能說你嗓子不好呢?你認不出我是誰嗎?你仔細看看。
張小斐:認不出啊,不過介紹人說了,你是個演員叫卜玉。
卜玉:哎呀,再怎么偽裝還是被你認出來了?不好意思啊。坐。
張小斐:我問一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卜玉:中戲。
張小斐:中戲,好學校啊。
卜玉: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鞍山市海城縣鈕葫蘆鄉戲校,簡稱中戲。
——《相親之單身奇遇記》
簡單網絡的一個輸入空間有框架,另一個輸入空間具有屬于該框架的多個子元素。在這個網絡中,兩個組織空間之間不存在對立,具有角色凝聚的功能。
例1中的簡單網絡,其中一個輸入空間,框架是按照女性的漂亮程度排序。而另一輸入空間中包含:女性照片、漂亮程度、從后往前順序等元素,這三個元素都屬于第一個輸入空間。且觀眾在理解喜劇演員們語言表達的意圖時,結合了自身的背景知識,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理念中,根據固有思維模式,通常會按照從小到大、從前往后的順序排列物體。如圖1所示:
何歡說他媽媽讓他看了六十多個女孩的照片,他按漂亮程度,第一個選擇的就是張小斐。在這里,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它是指避免使用晦澀或模棱兩可的詞語,言語要清晰簡潔。何歡的這句話讓張小斐產生了誤解,以至于她低下頭,嬌羞地回答,我有你說的那么漂亮嗎?何歡的回答卻出其不意,話語180°大翻轉,直言道出他是從后往前排的。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在張小斐的話語引導下,也產生了誤解,何歡的回答正好與觀眾原先的期望相背離。
例2中,輸入空間1:中戲名稱;輸入空間2: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鞍山市海城縣鈕葫蘆鄉戲校(名稱含義的理解),結合常識理解,突現結構為:專有名詞:中央戲劇學院。演員卜玉戴口罩神秘相親,讓張小斐以為是名校畢業的大明星,所以問其畢業院校,對答是中戲畢業,理所應當。在名校中,“中戲”往往是中央戲劇學院的簡稱,也是大眾所熟知的名校稱呼。但是話鋒一轉,此中戲非彼中戲,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鞍山市海城縣鈕葫蘆鄉戲校,簡稱中戲。同校名不同水平,實力相差懸殊,讓人哭笑不得。
此兩個語境也符合不協調理論。在現實生活的相親過程中,往往大多數人會先選擇顏值高的人作為相親對象,所以觀眾及張小斐在聽完何歡的“我先選擇的是你”這句話后,腦海里立馬就閃現張小斐最漂亮的空間,但何歡的回答卻與大眾的思維模式正好相反,即出現不一致,中戲名稱亦是如此,幽默就產生了。
(二)鏡像型網絡
例3:
何歡:請別人吃飯就點一個菜啊?
張小斐:點吧點吧。(不情愿的)
何歡:殺豬菜記下沒?
服務員:記下了。
何歡:蔥爆羊肉不要蔥。
服務員:光要肉。
何歡:小雞燉蘑菇不要蘑菇。
服務員:還是肉。
何歡:木須肉
張小斐:不要木耳和雞蛋。
何歡:果然是一個智慧的女孩啊。
——《相親之單身奇遇記》
在鏡像網絡中,每個空間都有一個總組織框架,只要有一個總框架,多個輸入空間就可以在鏡像網絡中整合,產生更豐富的框架。
在這段表演場景中,張小斐是一位不到30歲的單身姑娘,在北京有房有車、工作穩定,唯一不足之處是無男朋友,通過婚介公司安排這場相親,何歡與張小斐——相親對象。初次見面,兩人約在小餐館,在點菜時,何歡為表達想吃肉的內心想法,不直接提“肉”,采用委婉方式和服務員交流,蔥爆羊肉不要蔥(要羊肉),同時,在點其他菜時,運用了類比手法。小雞燉蘑菇不要蘑菇(要小雞)。張小斐依據前兩者察覺到何歡點菜規律,直接替他回答道:“木須肉不要木耳和雞蛋(要肉)。”
以上例子,在相同的組織框架中建立兩個輸入空間,整合成一般空間。鏡像網絡的輸入空間有共同的組織框架,框架模式:菜名(葷素兼具)+不要+素菜。此突現結構中,需要常識框架,以本例子說明,需要對素菜和葷菜加以辨別。菜譜規定,肉類歸屬葷菜,綠色蔬菜屬于素菜。如圖2所示:
上述網絡中,把蔬菜、肉、不要等詞組合,按照菜名(葷素兼具)+不要+素菜的語法結構進行組合,運用類比手法,借助其他例子不斷擴展,形成浮現結構,突顯何歡想吃肉。張小斐根據此鏡像網絡,有規律可循,何歡還夸她聰明。此過程體現相關理論,張小斐依據何歡與服務員的對話內容,得出“木須肉不要雞蛋和木耳”的結論,這期間,有推理過程,尋求食物類的最佳關聯,引導觀眾的思考方向,最后,言語的幽默產生。
(三)單域型網絡
在單域網絡中,輸入空間具有不同的組織框架。其中一個空間的投影生成合成空間,另一個空間是理解表達式的關鍵。單域網絡的顯著特征是合成空間的組織框架,它是輸入空間組織框架的擴展。
例4:
小姐:是不是你現在穿得太寒酸?所以沒有人愿意憐香惜玉。
丫鬟(賈玲):我也不知道啊。
小姐:你這樣,你穿我這身,說不定你穿這樣,就有人憐香惜玉了。
(小姐一邊說一邊把身上穿的棕色貂大衣脫下來,給賈玲穿上。)
丫鬟(賈玲):不是,這能行嗎?
小姐:別啰唆了。
丫鬟(賈玲):小姐,你看,我穿這身好看嗎?
(賈玲突然中箭了)
丫鬟(賈玲):中了,誰射了我一箭。(獵人出現)
獵人:二位姑娘,請問有沒有看到,我剛剛射中的那只棕熊。(觀眾熱烈鼓掌)
丫鬟(賈玲):(氣急敗壞地)你射中的是我,是我是我。
獵人:太像棕熊了。
——《落跑姐妹》
在例4中,有兩個輸入空間。一個輸入空間是棕熊,其元素有:棕色、有毛皮、四條腿、塊頭大、動物。另一個輸入空間是賈玲,含有的元素是:人、四條腿、穿棕色貂大衣。在這里,第二個空間才是理解表達的關鍵,觀眾要結合現實知識系統,賈玲,是近幾年比較火爆的喜劇演員,廣為人知的事是,賈玲體形比較胖。所以,就形成了突現結構。如圖3所示:
在這個單域網絡中,第一個輸入空間是為第二個輸入空間服務的,賈玲穿上棕色貂大衣后,獵人距離較遠,可視范圍有限,誤以為是真棕熊。棕熊有毛皮,貂制成的大衣也有毛皮,所以就形成了突現結構。賈玲像棕熊一樣塊頭大,體形胖,引得觀眾哈哈大笑。
(四)雙域型網絡
例5:
何歡:我媽說她給你算過,說你唯一有一個缺點,就是顴骨太高,克夫。
張小斐:我都克夫了,你媽還敢讓你過來跟我相親啊。
(這時何歡把外套拉鏈拉開,里面的短袖上有“NIKE”字樣)
何歡:你看這啥?耐克,你怎么克都沒事。我有這衣服在,你隨便克。
張小斐:你行了吧你。
——《相親之不靠譜先生》
例6:
張小斐:那你平時都忙些什么呢?
許志聰:IT。
張小斐:哦,你是搞計算機的?
許志聰:不,在家挨我爸踢。我跟你說啊,那老頭那個彈簧腿,虎虎生風嗷嗷猛啊,一般練散打的,都踢不過他,你看我這今天穿睡衣出來的,被老頭踢出來的,你也別嘚瑟啊,你嫁過來之后,表現不好照樣踢你,還跟那兒美呢。
張小斐:不是,那你平時除了這個挨踢之外,你還忙些什么別的嗎?
許志聰:待著。
——《相親之大齡剩女的希望》
雙域網絡由兩個具有不同組織框架的輸入空間和一個具有組織結構的合成空間組成,包括每個輸入空間的內容和新結構,每個網絡具有特定的沖突,輸入空間具有對稱和不對稱特征。
在例5中,何歡和張小斐相親時,提及他媽媽意見,看女方照片,發現顴骨太高,容易克夫,而何歡邊說耐克邊把衣服上的“NIKE”字樣展示出來。“耐克”一詞的使用就顯得十分有趣和幽默,原因有二。其一,從漢語層面解釋是“能夠克服”,此含義為大部分中國人所能理解。其二,深受外國文化影響。NIKE,外國著名體育運動品牌,英文本義為希臘勝利女神,中文翻譯成“耐克”,公司生產的體育用品包羅萬象,此語境指服裝。根據時代發展潮流,說到“耐克”一詞,大眾的第一反應是品牌名稱,而不是它的字面意義。
此網絡中,可以建立2個輸入空間。一個輸入空間是“克夫”,顴骨高可能會克夫,這個空間包括的基本元素有:丈夫、顴骨、死、能夠克服等。另一個空間是“NIKE”空間,這個空間涉及一些背景知識,指美國著名體育類品牌,包含的元素:服裝、鞋類、運動器材等。如圖4所示:
以上例子,“耐克”第二層意義與語境不一致、不和諧,不符合的,即不和諧理論。觀眾通過視覺看到何歡衣服上的“NIKE”字樣,結合自身知識系統,與“耐克”的表層含義相背離,正是這種不符合特點,令觀眾捧腹大笑,幽默效果達到最佳。
同理,在例6中,此網絡中,同樣建立了2個輸入空間。一個輸入空間是“IT”,這個空間涵蓋的基本元素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略詞、信息技術產業(眾多行業的一種)等。輸入空間2是漢語“挨踢”空間,這個空間涉及一些語文基礎常識,包含的元素:同音異體詞、本土方言口音等,如上圖所示。
在節目中,許志聰在提及自己工作時,故意把IT兩字的語速加快,加上自己的鄉土口音,讓對方及觀眾在沒有字幕的表演情境中,通過聽覺把答案與工作相聯系,本能的第一反應是計算機這個熱門行業。繼而下文“在家挨我爸踢”的語句擴展,恰好與原意相反,背離觀眾最初預想,幽默產生。“IT”和“挨踢”這兩個詞,違背了Grice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此理論強調避免使用晦澀、有歧義的詞,而在小品語言類節目中,以利用諧音產生幽默效果,運用同音不同詞(英漢)原理,讓觀眾產生誤解。
四、結語
本文結合國內語言類節目中的具體實例,從語言學角度解析了小品語言的特點,希望大眾對概念整合理論有深入了解,明確概念整合理論是可以用來探尋人類信息整合,描述小品認知系統的理論框架。同時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從語言運用角度解釋幽默語言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尹鉑淳.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小品幽默言語解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08):150-152.
[2]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3]李俊霞.概念整合理論下中國情景喜劇言語幽默分析——以《愛情公寓》為例[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8.
[4]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張長頡.幽默語言的認知分析[D].長沙:湖南大學,2002.
[6]李愛華.從合作原則的違反看郭德綱相聲中的幽默[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02):171-172.
[7]王麗麗.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分析趙本山喜劇小品中的幽默語言[D].重慶:重慶大學,2005.
作者簡介:
龔季紅(1995-),女,漢族,安徽巢湖人,研究生,亳州幼兒師范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