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高原山區對輕型汽油車進行實際道路試驗,通過在不同海拔點進行等速油耗和統計油耗,分析不同海拔條件下空滿載對油耗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同一海拔條件下,隨車速增加油耗也隨之增加,在車速大于70 km/h時增幅最大;同為滿載時,海拔3 300 m比1 300 m油耗平均多24.1%;海拔3 300 m和1 300 m滿載時比空載油耗平均增加12.2%和35.4%;滿載時高速油耗更加敏感;在車速60 km/h以下時,3 300 m等速油耗比1 300 m平均高4.1%,反之則比1 300 m等速油耗平均少5.7%。
關鍵詞:油耗;輕型汽車;高海拔
中圖分類號:U461.3 收稿日期:2023-07-17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10.025
1 前言
我國高海拔地區所占國土面積比例很大,大約67%的國土面積為高原,包括較多4 000 m以上超高海拔地區,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地區占國土總面積的33%,有接近20個大中型城市,人口也在5 000萬以上。云南省平均海拔2 000 m左右,在云貴高原西北部與青藏高原銜接處平均海拔3 000 m,南部海拔約1 500 m,全省山區占土地面積94%,土地高低參差,縱橫起伏[1]。高原山區道路蜿蜒曲折,坡長且陡彎急,全省公路海拔最高點在白馬雪山埡口4 292 m,從奔子欄海拔2 000 m經過60 km達到白馬雪山隘口,海拔變化2 200 m,平均坡度達到3.7°。
在高海拔環境下,空氣的密度減小,海拔升高引起大氣壓力、空氣密度、含氧量等下降,從而影響發動機進氣量減少,導致發動機燃燒惡化,發動機輸出功率下降。同時海拔增加汽車空氣阻力也會發生變化。本文分別在不同海拔進行等速油耗試驗,分析不同海拔對油耗的影響,為企業研發服務。
2 試驗設備和方案
2.1 試驗車輛與設備
試驗車輛選取某品牌N1類小貨車和SUV兩輛車,試驗車輛已經磨合且狀態良好,車輛參數如表1所示。使用油耗儀和VBOX采集車速和油耗數據,數據采集設備主要參數如表2所示。
2.2 試驗方法
通過在1 300 m建水、1 900 m的昆明中汽研和3 200 m的香格里拉,進行高原整車油耗試驗,分析海拔對車輛空滿載油耗的影響。為保證一致性所有試驗駕駛為同一人,駕駛員是專職試驗司機,駕駛經驗豐富。按照GB/T 12545.1-2008《汽車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第一部分: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中對試驗道路的要求,在任意兩點之間的縱向坡度不應該超過±2%;對于車速的限制為每次試驗的平均速度與試驗規定速度差不應超過2 km/h。在不同海拔點尋找符合條件的測試道路,并對三條測試道路進行初步測算坡度。水平每經過100 m垂直方向上升的海拔為道路坡度,通過GPS對三條道路的高程數據采集,分析對三條不同海拔試驗道路的海拔變化情況。圖1是海拔3 200 m試驗道路相對高度變化圖,穩定車速50 km/h,行駛距離600 m,相對高度變化2.1 m,道坡度變化0.36%,試驗道路干凈整潔,滿足標準要求。試驗地點坡度和氣壓如表3所示。
在三個海拔點開展了從40~70 km/h以10 km/h為間隔的車輛空滿載等速試驗。為接近于實際駕駛操作,車速在40~70 km/h時,手動變速器置于直接擋,車速80 km/h和90 km/h手動變速器位于最高擋。高速試驗時加速段距離較長,道路長度不夠,暫未開展超高速油耗試驗。在各試驗車速下,保持車速穩定后為有效數據,測量通過500 m測試路段的時間及燃油消耗量,計算等速油耗。每個試驗車速在測試路段進行往返測試,往返為一組,最少做三組,以滿足數據重復性要求,計算每組數據,再將三組數據取平均值。
3 海拔對油耗的影響
海拔對傳統燃油車的影響是幾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阻力方面,空氣密度下降導致車輛空氣阻力減少,相同工況下車輛所需要的功率下降。但對于發動機而言,海拔較高導致空氣密度降低從而減少發動機進氣量,導致發動機缸內燃燒惡化,油耗增加[2]。趙樹槐[3]在香格里拉對車輛進行性能檢測時發現,在高原上的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比原廠額定發動機功率下降23.5%~32%,發動機最大扭矩下降23.8%~31%。1 900 m和33 m處進行怠速油耗試驗,車輛怠速300 s靜態油耗,統計其平均流量,平均流量分別為0.526 L/h和0.536 L/h,3 300 m怠速油耗比1 900 m多2%。在1 900 m和3 300 m處進行車輛怠速油耗試驗,統計車輛怠速300 s的油耗,車輛平均流量分別為0.526 L/h和0.536 L/h,3 300 m怠速油耗比1 900 m多2%。
3.1 海拔對輕型貨車油耗的影響
圖2為不同海拔下輕型貨車油耗圖,分析1 300 m、1 900 m和3 300 m三個海拔點的空載等速油耗。在40~60 km/h,隨著海拔升高油耗增加較為緩慢,在1 900 m的油耗和1 300 m油耗相近,但3 300 m處油耗高于另外兩處海拔點油耗,這是因為車速較低,海拔降低導致的空氣阻力下降不明顯,高海拔對發動機燃燒的影響更大。車速60 km/h時3 300 m的油耗分別比1 900 m和1 300 m多5.3%和10%。為更接近實際的駕駛在低速時使用的是4擋,在70 km/h時開始換為5檔。在60~70 km/h時,油耗增加高于低速。70~80 km/h時,油耗增加較為迅速,認為是在高速時發動機負荷率較高,但空氣阻力增加,油耗也增加,結合萬有特性曲線知道中低速為經濟車速[4]。車速80 km/h時3 300 m的油耗分別比1 900 m和1 300 m少0.12 L/100 km和0.23 L/100 km。劉樂等[5]在環境倉進行滑行研究時發現,隨海拔上升,空氣密度下降,車輛滑行阻力減小,在低速時減小不明顯,在車速120 km/h時,4 676 m比22 m滑行阻力減少31.3%。1 300 m、1 900 m和3 300 m,車速從40 km/h至80 km/h時,等速增加10 km/h平均油耗分別增加0.39 L/100 km、0.41 L/100 km和0.28 L/100 km。
圖3是1 900 m輕型貨車空載不同車速油耗對比圖,整體上是隨著車速增加,油耗值也逐漸增加,車速90 km/h時油耗較高。且車速越大油耗值波動越大,因車速較高時,車速穩定較困難,波動比低速大,但在限制范圍內。在車速40 km/h和50 km/h時,油耗值相對收斂,整體上波動較小,且車速在60~70 km/h時,油耗增加較為明顯。
圖4是1 300 m和3 300 m輕型貨車空滿載油耗對比圖,分析1 300 m和3 300 m兩個海拔點的空滿載等速油耗。在3 300 m處滿載對油耗的影響比1 300 m影響更為明顯,同為滿載時,海拔3 300 m比1 300 m油耗平均多24.1%,海拔33 00 m和1 300 m滿載時比空載油耗平均增加12.2%和35.4%。可以發現在低海拔條件下,中低車速空滿載油耗差異較大,在車速60 km/h時,滿載油耗比空載油耗多18%。在高海拔處在,整體油耗明顯高于空載,在車速70 km/h時,滿載油耗比空載油耗高52.3%,但在中速行駛時,滿載油耗差異不大。
3.2 海拔對SUV油耗的影響
圖5是1 300 m和3 300 m對SUV瞬時油耗的影響圖。在兩個海拔點中,均表現出隨車速增加而瞬時油耗增加,且在車速60 km/h 到70 km/h時,瞬時油耗增加最為明顯,在1 300 m和3 300 m時70 km/h的瞬時油耗比60 km/h分別增加25.9%和30.7%。在低速時海拔3 300 m的瞬時油耗平均比1 300 m瞬時油耗多4.1%,但在中高車速時,海拔3 300 m的瞬時油耗平均比1 300 m瞬時油耗少5.7%。認為是在高海拔地區,燃油消耗率的部分負荷特性要優于低海拔,另外,海拔上升使得空氣阻力降低[6]。
3.3 輕型貨車高原山區統計油耗
圖6是輕型貨車高原山區統計油耗圖。在高原山區進行適應性行駛統計油耗,從奔子欄海拔2 000 m到4 300 m的白馬雪山隘口,海拔變化2 200 m,行駛61 km,平均車速45 km/h,總油耗8.06 L,平均流量5.9 L/h。在統計圖中可以明顯看到在海拔變化不明顯的2 800 m附近,油耗出現明顯下降,坡度對油耗有較大影響,在高原山區統計油耗要分析高原和坡度對車輛油耗的復合影響。同時隨海拔增加,平均車速呈現下降狀態,但整體油耗下降不明顯。從車速和油耗分析,在高原山區彎多坡急,車輛操作頻繁,車輛油耗波動較大。
4 結語
海拔對輕型汽車油耗有較大影響,因此在高原對輕型汽車進行實際道路試驗,結果表明:
a.在同一海拔下,隨車速增加油耗也隨之增加,在車速70 km/h時油耗增加最明顯。
b.在車速60 km/h以下時,高海拔等速油耗比低海拔大,反之則低海拔油耗更大。
c.在高海拔車輛滿載油耗比空載油耗高52.3%;滿載時海拔3 300 m比1 300 m油耗平均多24.1%。
參考文獻:
[1]種鵬云,張艷,汪杰,等.高原山區“兩客一危”車輛道路運輸事故統計分析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20(1):99-102.
[2]倪紅,趙偉,劉樂,等.不同海拔對汽油車排放與油耗影響的研究[J].汽車工程,2014,36(10):1205-1209+1179.
[3]趙樹槐.高原行車特點及相應措施淺析[J].時代汽車,2017(4):44-45.
[4]蘭楠,龍軍,鄧高攀,等.載貨汽車等速行駛油耗特性研究[J].公路與汽運,2018(1):9-12.
[5]劉樂,陸紅雨,王玉偉,等.不同海拔下自然吸氣輕型汽油車性能研究[J].汽車工程,2014,36(8):929-934+939.
[6]郭曉年.高海拔下輕型汽油車油耗及排放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7.
作者簡介:
白朝谷,男,1988年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整車測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