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美術教育作為學校美育的重要實施途徑,更應強化以美育人的課程理念,積極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育資源,切實發揮美術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的獨特功能。如何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學生“美”的體驗、涵養學生“美”的精神、引導學生“美”的行為,是小學階段美術教學必須思考和重視的議題。
京劇融匯了歷史和現實的生活因素,用藝術的形式形塑著學生的世界觀、生命觀、審美觀,是小學美術教學的優秀素材。以京劇主題美術課程為例,學生在感悟、鑒賞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生發出民族情、愛國心,還可以提升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深挖國粹京劇中的美育資源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包含的多種藝術元素被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結合京劇主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文辭表達、音樂唱腔、器樂演奏、形體表演、臉譜妝容和服飾紋樣等多方面表現京劇之美,組織學生進行跨學科融合探究,引領學生深入了解、認識京劇藝術這一民族瑰寶,學習非遺知識、感受文化魅力、涵養家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維創造能力,充分發揮美育綜合育人功能。
領略戲劇人物畫家的精神美
美術教材中提及了兩位善畫戲劇人物的畫家:葉淺予和關良。關良筆下的京劇人物風姿綽約、個性鮮明,這是他經過長期的觀察提煉和刻苦練習后對人物的深入刻畫。此外,他還將西方繪畫理念與中國傳統藝術相結合,在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中國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意。同樣,葉淺予在他50多年的繪畫研究生涯中,不斷觀察、深入思考、取長補短,塑造的人物生動傳神。同時,他將傳統藝術的寫意與不同時代特色相融合,使藝術作品成為時代精神的體現,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美術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獨特眼光,呵護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還要善于用藝術家的故事、精神感染和引領學生成長。
以信息技術為美術教學賦能
促進信息技術與美術課堂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教師豐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畫。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虛擬環境下開展體驗式教學,比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京劇角色,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藝術表現,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深化學習體驗;還可以借助投屏功能及時展示、點評學生作品,促進學生互動交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豐富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審美品味
教師可以視聽形式強化學生體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以卷軸展示水墨戲劇人物,包括生、旦、凈、丑等角色,加深學生理解。正式繪畫前,可鼓勵學生根據前期學習的知識以及對人物的認識自主創作京劇人物,再由教師統一講解學生創作中集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范和作品展示,幫助學生提升塑造水墨人物的能力,感受京劇人物獨特的藝術美感與形式美感。最后,通過臨摹大師作品,讓學生精準掌握京劇人物形象的特征,進一步提升審美品味。
感受水墨與京劇相得益彰的文化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京劇與水墨畫同屬我國國粹,是中國文化象征的突出代表,二者結合所散發出的濃郁的東方藝術神韻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學生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過程中,既能夠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深厚的文化內涵,又能夠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塑造健全的人格,最終成長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這正是中華美育精神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