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學期,學校心理健康中心接了一個“典型案例”——睿瑞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學習成績優異,從小就擔任班干部,家長常常引以為傲。可自從睿瑞升入五年級以來,她的話就變少了,只有當父母主動問起,才會簡單聊聊班里發生的事情。“可能孩子大了都這樣吧,有自己的想法了。”父親對此沒有太在意,因為睿瑞的成績仍然很優秀,班主任的反饋也總是令人安心。
學期末,班里組織評選“三好學生”,睿瑞為此做足了準備,在自薦稿中列舉了自己一年中獲得的獎項、取得的成績,父母也對她充滿信心——在此之前,每次班里的評優、評先活動睿瑞都榜上有名。然而不久之后,睿瑞卻得知自己竟然落選了。雖然班主任在班里詳細解釋了評選“三好學生”的意義和目的,也對落選學生進行了鼓勵,但睿瑞的情緒還是十分低落。晚上,睿瑞的母親得知結果后,特意向班主任詢問了評選過程以及睿瑞落選的原因。雖然班主任再三表示睿瑞很優秀,這一次評選結果不代表什么,可他們就是想不通如此優秀的女兒為何會落選。
相信許多教師都曾經歷過“睿瑞的故事”,在“三好學生”的評選中,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爭議,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四類—— 一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其規律,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關注度和敏感程度都很高,在自我認知、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問題,如果沒有掌握處理的技能,就會出現反應過度的情況。二是班風建設問題。擁有健康向上、團結互助等良好集體氛圍的班級,班級成員能夠獲得較高的認同感,也能夠對同伴形成公平、客觀、友好、有效的評價,但如果班風建設存在問題,班級成員則可能形成消極心態,出現破壞公平、自私自利甚至欺凌等不良行為。三是家長認識偏差問題。盡管近年來“三好學生”稱號已不與升學掛鉤,但仍有許多家長對此抱有功利性認識,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獲得這塊“敲門磚”,甚至鼓勵孩子通過發零食、送玩具等來“拉選票”,還有的家長認為落選“三好學生”就是孩子能力差、不努力的表現。四是教師評價不當問題。有的教師在參與評價時缺乏科學系統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模式,片面、簡單地靠學習成績、主觀印象等衡量學生的發展,使“三好學生”的評選失去了應有之義。
“三好學生”是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整體提升的綜合性評價。每個家長和教師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然而隨著孩子升入高年級,家長和教師往往會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對孩子人格、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從長遠來看,教育者應從多角度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和指導。比如當孩子在評選中受挫,家長可以先冷靜地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完善自己,建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如果是其他原因導致評選不公正,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認識,引導孩子學會理智表達和維權。同時,教師也要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在評價學生時要更加審慎,建立更加多元的評價維度和評價方式,豐富評價主體,盡可能覆蓋學生學習、生活的全方面,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公開。
總而言之,教育者應讓評優評先發揮其本來的正向激勵作用和引領帶動作用,尊重教育規律和兒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長規律,遵循全面發展、充分發展的要求,幫助孩子繪就精彩的成長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