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管理好一個班級并不容易,如果能主、副班主任分工協作、協同管理,會令班級管理事半功倍。通過回顧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筆者總結了三類主副班主任協同工作模型——
“手拉手模型”——求同存異,開展聯席會議
在七年級新班級成立初期,我與副班主任對于班級紀律守則中針對課間打鬧是扣除個人分數還是小組評比分數產生了一些不同意見,我認為僅扣除個人分數即可,因為這畢竟是個人行為,而副班主任則認為要扣除小組分數,以此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我倆爭論不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忽然間,我們想到,學校處理教學事務時常用聯席會議的形式解決問題,于是我與副班主任在當天晚上組織了一次班級線上聯席會議,會議成員包括班委成員、班級家委會成員以及兩位科任教師,會議就爭議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再由會議成員分別進行發言,最終通過投票達成一致——如果在教室內打鬧,則扣除相應的個人分數;如果在教室外打鬧且情節嚴重,則在扣除個人分數的基礎上附加扣除其所在小組分數。
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副班主任的輔助、建議與意見非常重要,遇到分歧,不能只關注結論的正確性而忽視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應多聽取各方意見,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激發管理靈感,力爭做到責任清晰化、管理精準化。
“對角互補模型”——優勢互補,巧用學科差異
期末考試期間,學生、家長、教師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緊張情緒。剛開始復習時,學生往往容易出現自制力不足的情況,面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教師很難面面俱到。在與副班主任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各自任教的學科特點不同,復習的方式也不同,如果能將我的理科思維和副班主任的文科思維相結合,一定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復習成效。于是,我們在班內劃分出若干復習小組,組員按照如下原則劃分:副班主任推薦一名擅長理解和背誦的學生A,我推薦一名擅長分析、計算的學生B,再由我倆共同指定一名管理能力或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學生F,共同構成三人小組,讓他們相互監督、相互管理。例如,政治和歷史教師布置了知識點背誦任務后,學生A就可以分享自己的記憶竅門,幫助學生B和學生F理解、背誦;物理教師布置的復習題目,如果學生A和學生F遇到問題可以先由學生B進行解答,解答不了再求助教師;同時,學生F制定復習計劃,每天匯總組內學習情況并及時反饋困難和問題。如此運行一周后,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升,學習積極性更高了。
除了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利用各自學科特點進行專業互補式管理,主、副班主任還可以利用性格互補、特長互補、經驗互補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特長,做到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瓜豆模型”——主從聯動,協同管理班級
“瓜豆模型”是數學中的一種運動模型,強調的是“主從聯動”。由于特殊情況,班主任無法參與班級管理的狀況時有發生。例如,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期間,我由于要負責學校中考閱卷教師的帶隊工作,需要離校一段時間。這時,副班主任及時“補位”,一人擔起班級管理的全部事務。離校之前,我和副班主任采用“三步法”逐步交接工作——首先與副班主任輪流負責每天的早讀,增加副班主任與學生的互動;然后讓副班主任逐步介入對學生各科作業的總結反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副班主任對他們的督促與了解;最后由副班主任組織開展班會,增加與學生的真誠交流,建立起在學生中的威信,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
主、副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與靈魂,應該積極建立與學生的情感聯系,共同深入研究學情,研究針對不同學生的教育藝術。二者的協作共贏是帶領一個班級前行的重要風帆,主、副班主任要共同基于“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為了發展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原則,走出一條協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