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就學校內部來說,教師評價是教師發展的關鍵導向,有什么樣的評價體系,就有什么樣的教師。因此,山東省新泰市向陽實驗學校制定“數字化考核評價”制度,將教職工在校內外的一切工作,全部按照既定標準,即時量化為數字并及時公示。這些日積月累的數字,就是每位教職工的評價成績,代表著其個人專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和對學校貢獻的大小,是學校評價教職工的重要尺度。學校的評先樹優活動,績效工資分配,乃至職稱評聘、崗位競爭,一切以這些“數字”為依據,堅持“一切以數字說話”,數字面前人人平等。
長期以來,基層中小學校一直在推行目標管理與量化管理,這已成為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抓手。但是,這些量化的數字,是學校領導與教師“背對背”算出來的,屬于“秋后算賬”式的,一般一學期進行一次核算。總的來看,這種量化方式不具有即時性,而且計算過程常常只有領導忙碌沒有教師參與,不具有透明性,最終計算出來的結果往往有許多爭議。而數字化考核評價可以涵蓋教師的全部工作,基本還是按照“德、能、勤、績”幾個模塊來操作,“抓什么就評價什么,什么重要就加大什么的權重”,導向作用是顯著的。
評價方式上,數字化考核評價以定量計分為主,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師德這一模塊的評價指標過于瑣碎,很難一項項落實,諸如撿起一片廢紙扔進垃圾桶的行為常常存在,實際考核時難以厘定與統計。因此,對師德的評價,主要是對一些需要禁止的事項作出減分規定,這樣更加易于實際操作。而對教學質量的評價,除了關注教學過程按月度考核積分之外,還要加大期末考核權重,將教師平時在專業成長上取得的成績計入月度考核,期末教學成績按學期考核;對于一些非常規的臨時性任務,細則中很難面面俱到地羅列出來,只能在細則中有所體現,屆時再視具體情況研究確定。數字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況且這些“數字”還關乎個人的成績、榮譽、經濟利益乃至崗位選擇。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這套評價體系已在向陽實驗學校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破解了教職工被動接受工作的難題
受教師任職資格以及班級數量等諸多因素影響,教師工作量不均衡等問題一直存在,教師容易因此產生攀比心理和不滿情緒。每學年初安排工作時,是教學管理人員最為頭疼之時,很難同時平衡所有教職工的意愿。實施數字化考核評價后,學校將全校所有人員的所有工作按照“德、能、勤、績”進行量化,每一項又根據工作實際情況分別賦予不同分數。教師們根據考核方案,結合自身實際,可以自行申報各項工作,比如管理實驗室、圖書室,打掃會議室衛生,擔任“快樂會議”主持人,教研活動結束后制作美篇,承擔校本課程開發任務,監測樓層安全,等等。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賦分標準,各項工作“明碼標價”。想要得高分,就得多工作。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教師工作量分配不均的問題,變“哄著干”為“搶著干”,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讓教師們自覺主動地投入工作。
可以說,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絕大部分的教師是積極向上的,是有自尊心、進取心的。于是,在這種“你追我趕”的環境中,即便有個別教師上進心不強,也會慢慢得到改變。正如鄧小平所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制度是一只無形的手,其作用是巨大的。若想把學校治理好,一套完善的、科學的、便于操作的、導向作用顯著的制度體系至關重要。
二是破解了以往量化計分不公平的問題
數字化考核方案秉持的是“自己考核自己”的理念,教師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各項工作后,根據評價方案自行申報。一天上了多少節課、完成了多少常規任務、參加了幾次教研活動或者會議、有沒有做班主任工作、有沒有替別人上課……這些事情教師自己最為清楚,其他人也會自動對其進行監督。所以,這個得分是教師自己填寫的,又經過了相關負責人的驗證,一般都是準確無誤的。即便當時有誤,或者忘記累加,也可以在公示后改正過來,保障最終結果的公平公正。這種“明碼標價”的方式,基本消除了考核者與被考核者之間的矛盾,融洽了干群、同事關系。
三是破解了團隊合作難題
數字化考核方案強調團隊合作,實行捆綁式評價。備課組、教研組整體提升,教師個人才可能有更大發展。因此,學校加大團隊考核的權重來強化這一思想。比如,將課后延時服務指導與課后服務費用掛鉤,日常按每天16分計分;到學期末,上級綜合考核成績公布后再進行上下浮動;如果某年級某學科在全市同類學校同年核成績靠前,那么該學科所有任課教師的分數都會隨之上浮;如果該年級該學科考核成績靠后,那么該學科所有任課教師的分數都會隨之下降。這樣,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都關乎本年級全體任課教師的考核評價。個人教學成績差,會直接影響到教師團體的利益,而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團隊捆綁式的數字化考核評價,能夠激發每一位教師自覺追求進步的意識,也更能促進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坦誠合作。教師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和諧關系。
四是破解了制度執行力不足問題
制度執行力不足是學校管理中的瓶頸,也是各行各業共同面臨的管理困惑。實行數字化考核評價,可以讓分數成為學校內部的一種激勵資源。無論什么工作,事前都要有明確的標準,讓教師在有所依據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工作。然而,數字本身所具有的激勵作用,會形成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數字與經濟利益相掛鉤,更會形成持久的內驅力。因為教育工作的關鍵不是工作的難度,而是教師們“干與不干”的問題。所以,學校全方位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各項制度、各項工作都能得到更好、更快地落實。小到上班出勤、打掃衛生,大到課堂教學、學期考核,以及一些臨時性工作,都與考核分數掛鉤,從而更加全面、科學地進行數字化考核評價,幫助教師全力投入教學工作,高效落實教學行動內容。學校現已基本實現了“臨時性工作搶著干,日常性工作精細干”的良好教風。
總體上說,這套數字化考核評價體系,理論是科學的、操作是可行的、成效是顯著的,但必須與績效工資、職稱評聘、崗位競聘相結合,才能更好發揮效用,優化學校治理。另外,對數字化考核評價結果的使用要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讓教師們可以據此結果對自身教學能力進行科學評估,進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去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行為世范,培養出更多優秀學子,實現學校的全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