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我國當前營商環境進行科學、精確的評估,并且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經營環境評估體系,這是國家制定的一種體制機制。它的基本目的是要充分發揮評價作用,發揮其引導以及監督成效作用,以此為基礎促使有關企業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并對存在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制定改善方向等,為繼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決策參考。隨著國務院明確建立企業參與營商環境政策制定工作,支持開展第三方評估以來,我國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機構發展迅速,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展第三方評估的基礎上,各省、市主動引進第三方評估營商環境,為各地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
關鍵詞:第三方評估;營商環境評價;政府參與
企業做到全面、客觀、動態地評估自身當前的經營狀況,是構建一套科學的企業經營業績評估系統,推動地方政府進行營商環境改革的重要抓手,也能為企業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早在2018年年末,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并對中國進行系統的營商環境評估。2019年10月23日,國務院李克強總理簽署了國務院令,向社會公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并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截至目前,營商環境評估已有序發展數年,鑒于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特殊性,使得我國的營商環境評價不能完全按照外國的標準來進行,必須遵循中國國情,選擇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點的營商環境評價制度和方法,并確立企業參與決策的體制,進一步提高其實效性。
所謂“第三方評估”,其實就是指除政府以外,由高等院校、社會學會、專業協會、科研院所等組成的機構或社會組織,在深化我國企業經營環境評價過程中,第三方評估可以有效的避免各種復雜的影響,發揮其獨立性、專業性,合理運用評價體系指標,開展專題調查、抽樣調查,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客觀反映,并且作出相應評估,為優化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參考。到2018年,我國的第三方評價開始呈爆炸式增長,涌現了許多具有專業性的市場評價組織,當前較為知名的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萬博經濟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等。從我國目前的評估發展進程來看,更多的專業機構正在積極建立適應當前形勢、符合我國國情、體現中國特點的第三方運營評估指標,并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結合不同第三方機構所發布的評估內容,均是對目前我國商業生態建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一些省市的營商環境進行了相應的排名。與世界銀行相應的政策指標相比,我國的評價指標涵蓋的范圍和維度要寬泛得多,有些指標的制定也更為貼近中國的實際情況,具有很好的適用性。
(一)聽取客觀評價,提升營商環境水平
營商環境評價作為衡量貫徹《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有效手段,在客觀測量和主觀評價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三方評估機構強調實地走訪調研企業的真實感受和建議,以實地訪談調研和現場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獲取企業和政府的相關信息和數據,再進行比對和相關真實性評估核驗,通過專業的指標量化分析形成評價結果,引導和協助有關城市了解當地的整體經濟狀況、當前存在的問題和改善方向,為今后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撐、政策依據。
(二)錨定工作短板,深化營商環境改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我們黨的首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物質技術的堅實支持。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支撐。各地在積極貫徹《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過程中,更加關注創新創業、市場公平等諸多領域,統籌推進機制創新、資源整合、流程再造,營造更加有效的政務環境、促進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為經營提供更加有序的環境。通過第三方的評估,直接對話企業,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找到地方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為政府提供改進的憑證和建議[1]。
(三)傳播正向壓力,實化營商環境責任
評估作為企業績效管理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第三方評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外在制約機制,它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國現行的評估體制存在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由政府機構作為評價的主體單位,要么其自身擔任裁判,或者與其有隸屬關系的上級組織擔任這一身份。在利益的驅動之下,常常不能正常發揮作用[2]。與之不同的是,“第三方評估”以客觀、公正、科學的第三方評價體系和機制,不回避問題,體現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報告》向社會公開,促使政府持續提升營商環境水平。
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營商環境評價制度,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是一項重要的制度性安排。除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我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國家報告—— 《中國營商環境報告》外,還有一些學術機構發布的地方營商環境研究報告,以及一些地方委托第三方的營商環境評價排名項目等。關于營商環境評價,良好的評價會產生激勵作用,不好的評價則有鞭策作用,這種評價具有以評促改、以評促優的積極效應。但是由于我國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處于起步階段,各種評估機構良莠不齊,各個地方政府對第三方評估結果的不正確認識等因素,導致我國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存在多種亂象。
(一)使用詞語不當,對公眾產生錯誤引導
自2018年起,根據國務院的要求,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導,中國的商業生態建設評估系統正在逐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本著國際可比、對標世行、中國特色原則,緊緊圍繞建設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條件,緊緊圍繞投資吸引力和高質量發展,從企業的全生命周期、反映投資吸引力、體現監管和服務三個層面,進一步反映營商環境情況[3]。然而,一些評價單位進行的并不是得到國家認可、授權的,或者還處于理論研究和理論探索階段,以“國家”和“中國”的名稱公布的商業評價等級,這些評價主要是學術研究,所使用的指標體系、方法、數據來源等都與國際上的慣例有很大的不同,對社會公眾造成誤導[4]。
(二)得分排名真實性、客觀性存疑
營商環境評價重在真實、客觀、全面,意在幫助參評城市能夠更好的了解到本地營商環境總體水平、短板弱項等內容,并以此為基礎為后續的經營環境持續優化提供決策參考。但有的地方和領導干部急于求成,試圖以信息主導優勢影響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更有甚者,前腳出臺措施、后腳就要求見成效,于是不惜花錢買“排名”“獎項”,然后敲鑼打鼓、自吹自擂,真實性注水的營商環境評估失去其原有意義。
(三)評估結果未達到預期成效
營商環境評估的根本在于評估結果可以得到實際運用,通過結果應用來促進政府地區營商環境建設的高質量發展[5]。但從大多數實例看,部分地區只是在實行相應的流程,并不關注其評估結果能否得到實際的應用,這也導致評估活動成為地區的一張裝點門面的“名片”。
第三方評估的評價作用為政府客觀真實地掌握營商環境短板、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水平提供決策參考。但是,第三方評估受由外部因素、制度的制定以及評估的流程制約,各地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水平有較大差別,營商環境也有較大差異,要將第三方評估運用于營商環境,并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還有許多的障礙需要解決[6]。
(一)營造良好的第三方評估的環境
在推動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第三方評價在我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但是在第三方評估納入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以來,仍然缺少一定的環境條件以及社會氛圍的支持。因此,要改變目前的狀況,就必須加強營商環境和評估知識的推廣。強化思想共識,推動傳統主流媒體融合轉型升級,做好評估文化建設,加強網絡宣傳引導,鼓勵社會群體更廣泛的認識第三方評估并參與到實踐中;其次要不斷完善法律規定,使評估專業化,建立評估機構信用積分制度,對于評估按照業務水平、成功案例、專業人員等考核方式等進行積分,提高機構準入dETWx807UuWKudy33gXeuJ1IB85/n+45qpc/Er/Nuzo=門檻,促使第三方評估在營商環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謹慎選擇第三方主體
利益會關系到立場的公正性。對于《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把第三方評估納入評價體系中,并沒有為它的主體做出規范要求,但并沒有出臺相關標準。也就是說政府作為組織者,在選擇第三方評估主體時方式多種多樣。在選擇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獨立性與專業性兼具的組織[7]。第一,第三方機構必須具備獨立評價能力。營商環境評估是一個涉及多維、多項評價的復雜系統,因此,第三方主體必須具有多方面、多學科的能力,不僅要掌握相關的政策,還要熟悉地方政府、企業,第三方評估團隊的成員需要具備更加多元的專業和綜合知識技能。第二,第三人應保持中立,保持其主體的獨立性,以確保評估的公正,第三方應作為旁觀者,與評估對象保持適當的聯系,并保持自己擁有一定的話語權[8]。最后,作為第三方主體,必須謹慎行事,盡管我國現有的專業化、高信譽、高資質的評估機構數量較少,能力還不夠完善,無法全面適應營商環境評估的實際需求,但是,我們也不能抱著一種消極的心態,脫離實際情況草率地做出決策,需要積極將企業、專家等多元主體納入到評價體系當中,確保第三方評估的客觀與公平。
(三)關注評估方式的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模式逐漸成熟,目前第三方評估模式有以下幾種:大學專家評估模式、專業公司評估模式、社會代表評估模式以及公眾評價模式。而四種模式中,只有更適合營商環境評估,才是最好的模式。在構建評估模型時,必須引導政府、評估機構、評估對象、行業專家學者、公民等多方參與。多元主體的參與是凝聚民智、凝聚共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入專家學者、公民等可以起到促進公民監督功能,以此彌補政府自身職責欠缺等缺陷,有利于評估指標不斷完善,更加科學,營商環境評估在第三方主體選擇方面,不能將其他模式原封不動的運用到自身上,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遴選,從而選擇適合自身的方式。首先,要從現實出發,綜合考量第三方評估的目的與功能;此外,要在完善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充分利用第三方評價監督職能,實現事前、中、后監督相統一,有效地化解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只有如此,營商環境才能得到不斷改進,企業綜合競爭能力也會得到提高[9]。
(四)合理運用評估結果
營商環境體系評價中的第三方評估不是表面功夫,評估結果只有合理運用到改善營商環境的實際中,才是有意義的。評估中發展的短板是企業最關心和最希望改進的地方,只有充分尊重評估結果,有效采納評估機構的合理建議,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評估應用機制,并將其結果與政府的績效考核、領導的獎懲評優相結合,才能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提升競爭力水平。地方政府要勇于正視問題,做到及時糾正,按時完成整改,對突出的問題要從現實出發,仔細剖析原因,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和修訂可行性政策,避免出現同樣的問題[10]。
綜上所述,近幾年,伴隨著國民經濟的轉型,以及國家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我國的營商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盡管世行評估我國的營商環境有了一定的改變和提升,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國家對于營商環境的改善也十分重視,而且對營商環境改善的效果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估定下的基調是:國際可比、對標世行、中國特色。對標世界銀行,必須充分和深刻地理解世行的評價制度;要充分發揮中國的特點,就要對中國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制度進行細致的剖析;本文從不同角度對我國商業活動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對比和分析,發現不足之處,進行持續的完善,最終實現了以評價促進發展。第三方評估作為一種外部評估機制,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平,給企業和政府提供更加準確的評估標準和結果。在開展營商環境評估的過程中,第三方評估機構可以通過總結共性問題以及與國際標準差距,提出整改意見和改進建議,尋找合適的轉變方式,有效推動各級政府持續深化優化營商環境改善。
參考文獻:
[1]陸明遠.政府績效評估中的第三方參與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8(15):121-122+155.
[2]何煒.第三方評估視野下的行政執行“中梗阻”治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06):80-87.
[3]徐雙敏,陳尉.“第三方”評估政府績效的制度環境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3(09):22-27.
[4].瞄準三個維度 評價營商環境[J].計算機與網絡,2018,44(17):2-3.
[5]高淑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路徑探析[J].人民論壇,2018(22):54-55.
[6]張威.我國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J].理論學刊,2017(05):60-72.
[7]沈彬彬,張志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幾個著力點[J].上海商業,2018(07):20-21.
[8]徐雙敏.政府績效管理中的“第三方評估”模式及其完善[J].中國行政管理,2011(01):28-32.
[9]程燕林.如何保證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J].中國科技論壇,2017(07):14-18.
[10]鄧亞當.我國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6(04):23-28.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