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的新時期背景下,各個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尋找符合校園發展現狀的管理形式,以及現代化的人才培養形式,導師制由于其特殊的優越性,當前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引入,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導師可以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以及深入研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引導,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以及專業素養,對促進高等院校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應用導師制,能夠有效擴展高校教育管理的團隊,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
關鍵詞:導師制;本科;理工科;學生管理
在國內的高等教育中,針對研究生的教育往往會使用導師制,重點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科研道路。對于本科學生則大多使用統一的班級授課教育管理模式,重視知識的傳授。近年來,隨著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教育觀念的持續改良,高等教育在當前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創新教育演變為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目標。為了順應當前的大眾化教育以及社會對高質量人才提出的需要,當前國內眾多的高校都開始將導師制應用于本科學生中。教育部在相關政策中,也同樣倡導高校實施導師制,進一步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提供特色的教學服務。本文主要探討了導師制在本科理工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分析這一制度的應用意義,并嘗試探討了有效的應用改良策略。
在以往的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著教管分離的現象。高校各個教師的工作僅僅是在課堂內開展教學,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負責。其余的管理工作則大多交給各個專業的輔導員來完成。然而高校輔導員團隊的人數并不多,需要管理的學生數目往往超過個人能力,日常所需完成的事項眾多。而大部分輔導員的工作重心都會放置在學生的日常思政教育方面,難以估計到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習狀態以及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內容。然而在這一傳統的管理形式下,原本應當作為教育中心的思政教育工作很難推進。在高校中應用導師制,一方面能夠有效擴展高校教育管理的團隊,另一方面也能夠合理的將教管兩種職能充分融合起來,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
(一)導師制的目的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張,以及各個高校學分制度的普及,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使其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是當前各個高等院校實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在本科理工科的教學中融入導師制,可以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進一步的聯系,將思政教育工作與專業能力教學有效融合起來,將課堂教學與課后教學有效融合起來,共性教學和特色教學融合起來,嚴格管理和情感引導融合起來,形成就業引導、生活輔助、專業能力培養、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的教育模式,能夠高效地促進學生成才[1]。所以,在本科理工科的管理工作中融入導師制,能夠有效處理學生在學習方式、專業水平、心理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根源上將專業能力教學和思想教學融合起來,有助于師生共同發展,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學與管理質量。
(二)導師制的內容
依據導師制的特征,一般來說可以將導師制的實際內容分成下述兩個層次來開展管理。
針對低年級學生,主要引導他們理解校園的教育管理制度,定制具有實用性與科學性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了解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這一階段的學生剛從高中進入到大學,對大學的學習模式缺乏了解,因此需要一個過程來進行過渡與適應。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輔導員僅負責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政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師僅僅負責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上來看,沒有任何一方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所負責。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在低年級時僅能自己進行摸索,等到其了解并熟悉了大學的真正模式后,往往已經快要畢業。所以,為了讓教學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讓學生的大學生涯更加順利,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征,要求這一時期導師的主要責任為:為學生講解與分析校園的主要管理制度與要求,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并適應高校的學習模式。此外,教師應當向學生講解本專業未來的主要方向、教學計劃、教學模式以及主要就業前景等,有助于學生認識專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其各個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了解不同課程之間的重點關系。
針對高年級的學生,重點圍繞著未來的就業發展方面開展課程學習、研究以及畢業研究。高年級是高校學生走向社會的重點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能力與基礎素養,更主要的是對其應用能力的養成。所以,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導師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點:首先,引導學生依據自己未來想要的就業方向來選擇專業課程,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在學分制的背景下,學生挑選課程較為自由,然而各個專業要求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許多課程之間具有聯絡性,大部分學生無法領會其中的內在需要,更難以獨立自主的提出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習計劃。所以,高年級的學生同樣需要有引導能力與教學經驗的老師來引導與輔助他們,特別是增強在各個專業課程的特征、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引導。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會獨立學習,另一方面能夠依據實際的學習規律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導師需要幫助學生圍繞著畢業論文來進行科研工作,幫助學生提升科學研究能力以及運用知識來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是學生在大學時期的最后一個綜合實踐環節,同時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與應用能力的表現,本科理工科學生怎樣提升實際科研能力,始終是當代高校需要處理的一個主要問題。本科理工科學生在剛進入學校是不具有科研水平,也缺少相關的知識,然而在高年級階段,借助導師科學的教學,學生能夠熟練應用各類科研所需的基礎理論與方式。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針對畢業設計進行科學選題,讓學生逐漸了解選題技巧。同時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幫助學生更快的開展課題研究,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閱讀主要文獻、國外文獻翻譯、研究總結等各個流程,進一步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水平[2]。
(一)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開展導師制,一方面可以有效縮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導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了解自己所指導的學生,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增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愿意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感想。此外,這種管理方式能夠幫助教師把教書與育人環節良好融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有效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人格上的發展與轉變。導師的立場逐漸從課堂教育轉向課后引導,從單純的講解發展到實踐操作,從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變更為啟發式教學,教學方式持續改良,既增強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進一步探討,又調動了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夠實際實現教學相長。
(二)提升學生參與科研的機會,增強學風建設
對于本科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其所接受的教育重點不僅在于教,還有研。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不僅需要為學生講解與本專業有關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教會學生在這一專業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學會應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這也是各本科理工科教育始終強調的創新水平。本科理工科實施導師制度,在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距離的同時,也構建起了一支依賴師生制度形成的科研團隊,導致借助學生申請的創新創業項目、開展項目研討或是讓其主動參加科研論題,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與創新精神,進而幫助學生實現轉移素養的全方位提高,此外也可以整體提升校園的學風建設[3]。
(一)合理定位導師、班主任與輔導員職能
在高等院校的教學管理團隊中,輔導員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其同時具備教師以及干部兩種身份,是針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高等院校學生思政教育與管理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實施者。班主任主要依據高校的教學目標,全面負責一個或多個班級的日常學習、生活以及思政教育方面的內容。班主任制和輔導員制作為常見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國內教育領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此外,在國內以往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教學和學生教育管理脫離的問題,也就是說:專業的教師僅僅能夠在課堂內傳授學生專業理論,在課后很難和學生再見面,更不要說進行教學。專業教師主要的教育功能難以被合理發揮,專業的思政人員在對學生進行日常教育和管理時,需要在理念、行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教學,但通常難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顯得空洞乏味,更缺少說服力。針對本科理工生結合導師制,能夠有效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讓導師、輔導員以及班主任都能夠各有所職,從內容上相互補充[4]。輔導員重點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以及生活等方面進行引導,班主任主要進行班級內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的活動,導師制則需要導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更加新穎的關系,導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來開展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想政治、道德觀念以及科研等方面開展詳細的幫助與指導,有助于學生更快速的融入大學,以更加充實的心態度過大學,為國家持續輸送符合社會需要的綜合人才。三種角色的職能與責任不同,培養工作的重點也各不相同,綜上所述可以形成三位一體化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
(二)增強導師心理培訓,完善導師團隊建設
高校教育的目標主要是趨于半成熟時期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以及自我認知水平往往相對較差。在實際進行培訓的過程中,需要尤其對于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發展規律等,提升導師的心理學知識儲備量,使導師可以更好的分析與幫助學生調整心理動態。此外,應當增強對導師開展的教育和培訓,包含了開展導師制的意義、主要工作、需要肩負的責任以及管理方針等,以形成一個知識結構科學,綜合水平較強的導師團隊。在導師團隊的構成上:專業教師作為首要選擇,專業的任課教師除了具備深入的專業知識外,還可以良好的掌握專業發展趨勢,同時以自身為藍本開展教學,具有較強的信服力,在引導學生學習與就業上具有更顯著的優勢。此外,也可以聘用校外科研單位的員工來兼職導師,可以為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辟新的途徑。
(三)依據不同高校的特征使用不同的導師制
依據近年來國內外進行的文獻統計,依據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學者對導師制的模式分類并不相同,大致有重視年級分層的年級導師制、重視生活能力培養的宿舍導師制、依據個人興趣愛好來選擇的社團導師制以及畢業設計導師制等多種。依據高校的教學理念以及校風校訓的不同,使用的導師制也不完全相同,按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科研以及實踐操作水平。實際上,各個高等院校在推行其他模式的同時,也蘊含著一定的導師制度。本文主要針對本科理工科學校,提出以3+1導師制度為核心的多維導師制模式。首先,在大一到大三階段開展年級導師制,導師在學生的心理教育、思政、選題、專業課程以及擴展課程挑選等多個方面進行引導,介紹專業的概述以及專業前景,引導、幫助并組織學生主動參加科研活動,對于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來開展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以及對理工科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師生交流關系[5]。其次,在大學第四年階段,可以試試畢業設計導師制,將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看作是學生的導師,這一類導師不僅僅在畢業設計的分析、選題、研究以及答辯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也對學生過往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與實踐,此外也能夠有效節約教師資源,防止導師和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的角色產生沖突。
在本科理工科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用導師制,能夠體現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形式,促進教學管理模式持續改良,在打造現代教學方法、基礎教學內涵、特色教學內容以及科學管理模式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本科理工科導師制的落實重點在科學的角色定位與職業配置、健全的導師團隊以及先進的管理制度,依據高等院校的特征,開展的導師制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然而其根本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實踐、學習以及科研水平,為國家輸出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郭艷丹,王玉梅,李惠,羅林. 雙導師制帶教模式在臨床教學中對護理本科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 中國病案,2022,23(06):85-87.
[2]韋雨忻,黎巧玲,趙士博,黃鎖義. 本科生導師制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成功典范[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5-7.
[3]劉洋. 提升本科高校教育質量的創新路徑研究[J]. 大眾標準化,2020,(22):10-12.
[4]史道玲. 本科院校導師制學生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 科技視界,2020,(14):41-42.
[5]徐媛媛,郭榮航. 高校“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鄭州財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為例[J]. 人才資源開發,2020,(13):60-62.
(作者單位:商洛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