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農學報刊誕生于清末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中,這些報刊不僅推動了清末農業改良運動的興起,而且對我國農學報刊的編輯發行進行了早期探索。在為數眾多的農學報刊中,《湖北農會報》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我國由農會創辦的最早的農學報刊之一,更是目前可以搜集到的清末湖北出版的唯一一份農學報刊。文章以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湖北農會報》原件為基礎,結合新聞傳播學相關理論與方法,通過文本分析,對該報的語言策略與編輯特色進行解讀,以更好地挖掘我國早期農學報刊的歷史價值,并為今天各類農學報刊的舉辦提供歷史借鑒。研究發現,《湖北農會報》借助借古開今、寓“引導”于新聞報道之中以及表達風格兼顧專業性與通俗性,展現出良好的語言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編輯過程中呈現出形式穩定且內容豐富的欄目設置、追蹤熱點的報道方式、圖文兼備的表現手法、既有宏大視野又關注本鄉本土的人文情懷、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作風等特色。鮮明的語言策略和編輯特色,使《湖北農會報》成為清末農業早期現代化的見證者、推動者和重要標志之一,發揮了良好的輿論宣傳作用。從實踐層面來看,該報還啟迪了國人智慧,推動了清末農業的進步。
關鍵詞:《湖北農會報》;農學報刊;語言策略;編輯特色;農業改良
中圖分類號:G23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062-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萬里茶道’茶業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ZDA179
19世紀以來,近代報刊在中國誕生并實現初步發展。有識之士亦感受到了報刊在開通風氣、宣傳新知方面的良好功用。1896年,梁啟超指出,西方社會“言農務者可閱農學報。……有一學即有一報”,其結果便是“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1]。就農學領域而言,《湖北農會報》(下文簡稱《會報》)是清末具有代表性的專業性報刊之一。它由湖北全省農務總會編輯出版,以“研究農學,改良農業,補助農政”[2]為宗旨。第一期出版于1910年5月23日,1911年5月23日發行的辛亥年第四期(總第十六期)為筆者所見的最后一期。《會報》是辛亥革命前由農會創辦的為數不多的農學報刊之一,更是現今可以搜集到的清末湖北出版的唯一一份農學專業性報刊①。實際上,《會報》的舉辦是較為成功的。奉天農業試驗場人員“展誦之余”,感覺“獲益良多,欽佩無既”[3]。地方自治研究總會相關人員“披閱之余,欽感不盡”[4]。遺憾的是,已往囿于資料難尋,學界對《會報》的研究較少,缺乏專題探討②。本文以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原件為基礎,就《會報》的語言策略和編輯特色進行分析,希冀從報刊編輯與傳播的角度梳理《會報》的特點,以期更好地解讀我國早期農學報刊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要發揮農學報刊的功用,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必須采用合適的語言策略。《湖北農會報》通過以下策略的運用,展現出良好的語言魅力。
(一)借古開今
《會報》的“借古”,暗合了國人尊古嗜古的心理傾向,有利于削弱士人對農業生產的距離感,對參與農業生產、改良農業的抵觸感。“借古”并非是為了鼓勵今人復古,而是希望今人繼承古人重農的優良傳統,不斷推動農業進步。《會報》“借古”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引用先代帝王諭旨
《會報》的“諭旨”欄目主要刊登清廷的各類諭令,“以昭典則”。該欄目在開辦過程中,先后設立“近日邸抄”和“列朝圣訓”兩大子欄目。其中,“列朝圣訓”往往在沒有任何前后文照應的語言環境中,以不加任何點評的方式,登載清廷先代帝王的諭旨。這種做法在當時的報界中極為少見,堪稱一大特色。“列朝圣訓”引用過的諭旨共八條,其中與順治帝有關的一條,剩余七條全部與康熙帝有關。文本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要求減少苛捐雜稅,采取防災賑災的措施,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二是要求興修水利、預防蟲害,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三是要求地方官員在發展農業時,不可僅憑主觀臆斷,而應結合客觀條件,講究因地制宜。相關內容體現出清王朝的先代帝王具有愛民、重農且明農的意識。
2.列舉重農的優秀案例
中國是世界農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奉行“以農立國”的傳統理念。《孟子為提倡農業之偉人說》一文以儒家“亞圣”——孟子為論述對象,指出其對農業的重視達到了“獨提倡農業,覺舍興農別無治術”的高度[5]。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會報》對其代表人物與農業關系的闡述,能夠促使士人繼承并發揚重農傳統。東漢史學家班固鑒于農業的重要性,將農家視為與儒、道、法等并列的九大學術流派之一。《<漢書·藝文志>列農家于九流論》由此贊揚班固“識亦卓矣”[6]。《中國農學源流考》還歷數先民留下的大量農學經典,并希望國人能夠在繼承中揚棄,在揚棄中改良農業,“竊愿中國之留心農事者取而裁之,善者因,不善者革。毋徒鶩于虛名,而為外夷所竊笑也!”[7]
3.對傳統認知進行新的闡釋
古代士人遠離農業,與《論語》中“樊遲學稼”的故事有重要關聯,“自宣尼鄙樊遲為小人,農學始大受影響”[8]。《樊遲學稼學圃論》意圖通過對“樊遲學稼”進行新的闡釋,糾正士人的狹隘認知。文章認為真實的孔子是明農重農的,“蓋所謂不如老農老圃者,既非謙詞,亦無貶意。殆實言不及老農老圃之操作久而閱歷深,經驗多而技術熟,非謂全然不知農學也”。文章否定了孔子評價樊遲為“小人”的言論是批評樊遲的傳統觀念,“至下文小人樊須之嘆,此小人指無位而言。不過太息樊遲不期為釋褐登朝之君子,而欲為耕田鑿井之小人,隱含舍藏歸隱之意。……發為嗟嘆之詞。并非責樊遲不當學農也”[9]。史學家周積明認為“運用傳統價值符號來表述新的命意,是現代化尤其是早期現代化進程中動員社會的重要方式,其價值在于通過傳統對人心的魅力以及人們深層心理中長期形成的文化定式,引導人們認同與接受現代化變遷”[10]。《會報》對“樊遲學稼”進行的全新闡釋,解除了士人精神上的枷鎖,有利于引導士人重新審視農業,投身農業,推動農業發展。
(二)寓“引導”于新聞報道之中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記事”欄目中。該欄目的絕大部分內容以客觀公正的語言,介紹國內外農業領域發生的新聞事件。但是對可供借鑒,有利于我國農業發展的路徑與方法,則在新聞的結尾予以簡單點評。農業有較強的實踐性,在介紹真實案例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引導,能避免生硬說教,同時有畫龍點睛、升華主題之效果,具體的運用方式有以下兩種。
1.表達認同
《稻田養鯉》介紹了日本各試驗場試驗稻田養鯉之法,成績頗優的消息。在介紹完后,文章評論道“誠農家最良之副產也”[11]。《廣藝漆苗》在報道湖北利川縣某君種植漆苗,將來有望收獲厚利的新聞后,引用《史記》的話語予以高度肯定,“太史公謂,陳夏千畝漆,其人與千戶侯等”,并預測“想王君可坐享其利也”[12]。表達認同和期待,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促進有識之士的覺醒。
2.公開號召
《盛產蘿葡》介紹了湖北省內數處盛產蘿葡的地方,并單獨指出大冶某地所產“最大而最佳”。編者最后暢想:“若能用以制糖,獲利更巨。”[13]意在鼓勵國人通過深加工土特產品,提升農產品價值,開辟利源。《美國麻葉飼蠶》是介紹美國偶然發現用麻葉飼蠶,結繭“與飼桑者無異”,但在他國試行后結果不甚理想的新聞。編者鑒于此法或許有益于我國蠶業,在文章結尾呼吁道:“望我蠶業家,切實研究,以辟利源。”[14]《會報》號召國人大膽嘗試,發揮了報刊的輿論動員作用。
(三)表達風格兼顧專業性與通俗性
農學是一門科學,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論及專業性的農學理論、政策、法規和措施等,這會導致書面文字深奧難懂。但農學強調實際應用的特點,則決定了在普及過程中,要考慮普通讀者的理解與吸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會報》在創刊時便有意識地將“體例”分為兩大類,力求兼顧專業性與通俗性。“本報每冊約分甲乙二類。甲類程度較高,撰著中國振興農業之方法,以備政府採擇;編輯中外農業歷史、政策、法規、教育、試驗成績之大概EQfA8FTF3xodP1vVF53Vug==,以備同志參考;編著農業教科新書,以為各種農業學堂課本;匯譯世界農業之情形及統計新出農業書籍用品,以便農學界消息之靈通。乙類程度略低,編述農學問答、白話小說,以為農業學堂別科課本及各縣鄉民改良農業之資。”[2]從實際編撰情況來看,“主張”“論叢”“譯叢”“報告”等無論是討論的對象,還是語言的運用,都具有高度的學理性,適合有一定農學背景和知識涵養的讀者。而“農話”“問答”等欄目則淺顯易懂,受到略識文字的讀者的歡迎。僅以“農話”為例,其宗旨便是“撰譯農業白話,以期愚夫愚婦,皆不繁言而解”[2]。相關文章標題往往言簡意賅、直扣主題。《甘薯白話》《養豬》《養魚》等,內容則采用白話文體,在輕松的氛圍中,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應用技術娓娓道來,呈現出鮮明而質樸的語言風格。
《會報》的編輯人員主要由湖北全省農務總會的董事充當,他們具有豐富的農學知識和較強的編輯能力。《會報》從不同層面體現出為農業服務、為農界人士服務的特色。
(一)形式穩定且內容豐富的欄目設置
《會報》設置的欄目共有十五個,分別是“圖畫”“諭旨”“主張”“論叢”“章奏”“文牘”“講演”“譯叢”“報告”“史傳”“記事”“問答”“統計”“農話”“附錄”。除了原計劃的“農書提要”未開設外,嚴格遵守了《湖北農會報簡章》的規定。已設欄目中,“圖畫”“論叢”“章奏”“文牘”“譯叢”“報告”“記事”和“附錄”每期都有。開設次數最少的是“問答”欄目,僅三次,但相對均勻地分布于第三、七、十三期里。總體來看,欄目變動小,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這有利于凝練報刊個性,形成特色欄目,培養固定讀者群。
從內容上看,“諭旨”“章奏”“文牘”等著力宣傳清政府發展農業的指令、決策或政策導向,“論叢”“主張”“講演”“問答”“農話”主要刊載有識之士對國內外農業發展的認識、對我國農業發展方策的思考或技術應用上的建議等,“史傳”“譯叢”主要介紹外國農界人物、興農舉措、先進科技等,“報告”“統計”“記事”集中反映了農業試驗結果和國內外農業發展狀態等,內容堪稱豐富多彩。通過文章標題,如“德國農業之增進”“義國開萬國農院”“英國產業組合會議”“法國產繭之增加”“美國畜牧之盛況”“奧國獵獲野獸統計”“日本農會令”“印度試驗木材紙料”等還可以看出,編輯人員視野開闊,放眼東西方國家,信息來源極為廣泛。
(二)追蹤熱點的報道方式
追蹤熱點的報道方式集中體現在對南洋勸業會的關注上。1910年6月至同年11月召開的南洋勸業會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全國規模的商業博覽會。《會報》自1910年7月出版的第三期便開始刊載南洋勸業會上關于農業的內容,堪稱及時。除了第十一期外,每期都給予報道,直至1911年1月15日出版的第十二期。其中,第三、五期連載《研究南洋勸業獎進會農業報告》,第六至第十期連載《南洋勸業會附設湖北參觀研究會研究蠶業報告》,第六、七期連載《南洋勸業會研究林業演說稿》。第八期刊登《南洋勸業會研究會演說湖南農業》,第九期刊登《南洋勸業研究會演說黑龍江墾務》。第四期和第十二期則分別專題刊發呂瑞廷等撰寫的《南洋勸業會蠶業研究報告》和湖北高等農業學堂農科生瞿燮所撰寫的《南洋勸業會視察農林報告書》,進一步強化宣傳效果。《會報》對南洋勸業會農業事務的連續集中報道,擴大了南洋勸業會的社會影響力,加深了農界人士對海內外農業發展的宏觀認識,而且長時間地追蹤時代熱點,甚至不止一次開設專號,整期內容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的宣傳形式,在清末的農學報刊中較為少見。
(三)圖文兼備的表現手法
《會報》始終堅持圖文兼備的編輯思路,第一期便向各會員征集文字圖片,其征集圖片的范圍涵蓋“甲、中外農會寫真;乙、中外農業學堂寫真;丙、中外農業公司寫真;丁、中外農具寫真;戊、中外農業標本及模型;己、中外農界人物;庚、中外農校全體攝影;辛、中外農業局所寫真;壬、凡與本會有很重要關系之人物及其家族;癸、關于農業種種圖畫”[2]。從實際情況來看,每期至少刊登一張圖或表,編排形式為單頁插圖。內容方面,有農界人物相片、農業教育機構圖片、教育統系比較圖、農產物圖、蠶桑圖、時令圖、絲茶出產比較圖和栽培面積比較表,類型多樣。圖表的運用,使讀者可以借助文字以外的渠道,更為直觀地獲取相關信息,豐富了報刊的表現手法,增強了報刊的視覺表達效果,有利于激發讀者閱讀興趣,改善讀者閱讀體驗,加深讀者對農業、農學的感性認識。
(四)既有宏大視野又關注本鄉本土的人文情懷
《會報》及時傳遞朝廷發展農業的旨意,積極關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農業領域的動向、改良農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舉措等。同時,《會報》立足于湖北本地,凸顯出鮮明的鄉土意識。湖北農業的發展狀況為《會報》提供了重要信息源,《會報》通過刊發《湖北宜添改稻田說》《說湖北農會》《各州縣農會董事宜求農事之普通知識說》《湖北農業之歷史談》《農務撮要》等文章,深入探討湖北農業發展中的問題,探索湖北農業前進的方向。以《農會應附設董事講習所及農事宣講所議》為例,為了促進湖北各地農務分會的成立和農民智識的提升,文章提出分設“農事講習所以教士”“農事宣講所以教民”的主張,并認為“二者一時并舉,有如雙軌合馳。以今日計,經數月則分會成立,經一年則分會事事皆得實行”[15]。欄目的設置亦能體現出立足湖北的編輯特色,以“記事”的發展為例,關于湖北本地的新聞始終占據重要篇幅,而且集中安排在該欄目的第一部分。第一期時湖北本地新聞尚且包含在“國內農事”子欄目內;但自第二期開始,區別與他省新聞的子欄目——“本會事跡”和“教育事跡”形成;第三期欄目合二為一并定名為“本省農務”;第五期變更為“本省農事”;自第六期開始,子欄目名稱固定為“省內之部”,與“外省之部”“海外之部”并列的,專門報道湖北農業發展動態的時事新聞板塊形成。
(五)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作風
在《會報》的出版過程中,編輯人員始終秉持對讀者負責的態度,確保內容的完整性。客觀原因導致的缺漏,會在主動作出解釋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彌補。《會報》成立于宣統二年二月,第一期的實際出版時間為同年的四月十五日,晚于三月發行第一期的原計劃,因為“各種圖畫寄往上海刊刻印模,未能如期寄到,以致出版稍遲”,編輯人員自覺“良用愧悚”,于是決定“茲特照原定字數增刊二萬言,以副愛顧諸君之盛意”[16]。《會報》設有“圖畫”一欄,但是在出版第二期和第三期時,由于“寄往海上刊刻維艱”,不得已分別只能暫列一頁圖畫,少于章程中“每期圖畫應插入二張以上”的規定,編輯人員“特增刊數千言,藉補缺陷,聊志歉仄焉爾”[17]。宣統二年秋,為了實現該年全年十二冊的出版目標,“藉酬閱報諸君關注農業之雅意”,第六期發布啟示稱:“本會二月成立農報,四月出板,照章月出一冊,尚少春期三冊。茲從九月半起,改為月出二冊,以足本年十二冊之數。”[18]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分別于十月初一日、十月十五日、十一月初一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初一日、十二月十五日出版了第七至十二期,最終完成了計劃,并且從第十三期開始又恢復了月出一冊的慣例。《會報》編輯人員為了辦好報刊,努力克服各種困難,體現出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湖北農會報》有著鮮明的語言策略和編輯特色。從實踐層面來看,《會報》的報道啟迪了國人智慧,推動了清末農業的進步。1910年刊載《農會應附設董事講習所及農事宣講所議》和《各州縣農會董事宜求農事之普通知識說》之后,湖北全省農務總會即于次年順利舉辦了第一次董事講習所,以培養各屬農務分會董事人才。另外,《中國宜創設蠶種制造所議》發表之后,同年年底湖北勸業道高松如即稟準督憲瑞澂,于武昌保安門外通惠橋地方開設蠶種制造所。“歷史是一面鏡子”,在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轉型的今天,各類農學報刊被賦予了更大的責任和更崇高的使命。回顧以《會報》為代表的清末農學報刊的語言策略和編輯特色,可以總結出一些有益的經驗:一是要堅持為農業服務的主旨;二是要堅持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在欄目設置、報道方式、表現手法、語言策略、內容編撰等方面多下功夫,打造受農界人士歡迎的精品農學報刊;三是編輯人員要秉持嚴肅認真的態度,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
[1]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一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6.
[2] 佚名.湖北農會報簡章[N].湖北農會報,1910-05-23(3/8).
[3] 奉天農業試驗場.奉天農業試驗場復函[N].湖北農會報,1910-12-16(71).
[4] 地方自治研究總會.地方自治研究總會復函[N].湖北農會報,1910-12-16(71/72).
[5] 單宗棠.孟子為提倡農業之偉人說[N].湖北農會報,1910-07-21(10/12).
[6] 袁瀛. 《漢書·藝文志》列農家于九流論[N].湖北農會報,1910-11-16(11/12).
[7] 鄧禮寅.中國農學源流考[N].湖北農會報,1910-09-18(15/16).
[8] 胡會昌,韓春潮. 《農務撮要》序[N].湖北農會報,1910-11-16(71/72).
[9] 胡會昌.樊遲學稼學圃論[N].湖北農會報,1910-01-11(15/18).
[10] 周積明.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中傳統資源的轉換[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9-16.
[11] 佚名.稻田養鯉[N].湖北農會報,1910-05-23(63).
[12] 佚名.廣藝漆苗[N].湖北農會報,1910-12-02(52).
[13] 佚名.盛產蘿葡[N].湖北農會報,1910-12-16(53/54).
[14] 佚名.美國麻葉飼蠶[N].湖北農會報,1910-11-02(50).
[15] 程蔭南.農會應附設董事講習所及農事宣講所議[N].湖北農會報,1910-05-23(22/25).
[16] 佚名.本會啟示[N].湖北農會報,1910-05-23.
[17] 佚名.本會啟示[N].湖北農會報,1910-07-21.
[18] 佚名.本會啟示[N].湖北農會報,1910-10-17.
作者簡介 周承智,研究方向:中國農業史、中日交流史。
①學界一般認為清末湖北出版過三種農學報刊,分別為1901年湖北農務學堂主辦的《農學報》,1904年由趙叔彝主辦的《蠶學月報》以及本文所論及的《湖北農會報》,但前兩份報刊由于尚未發現原件,辦刊情況不得而知。
②僅知萬肖雨的碩士論文專章探討過《湖北農會報》與日本農業科技引進之間的關系(參見萬肖雨.清末湖北農務學堂與日本[D].浙江工商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