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眾觀念的更迭以及個人審美需求的提升,AI主播應運而生。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AI主播將給傳媒產業帶來一場深遠的變革。文章將深入探討AI主播對傳媒產業產生的影響,以及傳媒產業如何在AI主播的賦能下更好地踐行內容生產工作。
文章采用對比分析法,對比傳統人工主播與AI主播在傳媒工作中的差別,研究探討AI主播將對傳媒產業以及傳統主播產生的影響。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AI主播將突破“模擬論”的桎梏,朝著“演化論”方向發展,未來將更加互動化、擬人化、感性化,同時這也會對傳媒產業格局、真人主播的職業生涯、公眾視野進一步產生影響。
文章認為,在未來的傳媒產業中,主流媒體不僅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應用好AI主播,讓新聞播報更加智能化、更具科技感,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還要深入研究如何平衡好傳統主播和AI主播之間的關系。而且,媒體要深入思考如何拓展AI主播的應用面,讓其更好地擔負起新聞生產、編輯以及播報等任務。
對此,文章將從AI主播對傳媒產業的深遠影響、智媒時代AI主播的發展進行分析討論,旨在幫助傳媒產業更好地在智能時代實現新聞傳播價值,踐行好社會責任。
關鍵詞:智媒時代;AI主播;傳媒產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066-03
AI主播既包括屏幕中的虛擬形象,也包括舞臺上的實體機器人[1],可以是新聞播音員,也可以是綜藝節目主持人等。總而言之,它是以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為基礎,擔負著主持與播報任務的智能化科技產品。可以預見,AI主播的出現將會對傳媒產業帶來一場深遠的變革。
AI主播的出現對傳媒產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主要集中在對真人主播的沖擊、重構產業流程、延展公眾視野三個方面[2]。
(一)AI對真人主播產成巨大沖擊
自AI主播出現以來,觀眾們時常拿真人主播與其進行對比,這使得真人主播的劣勢不斷被放大,例如知識面不足、語速過快、廢話較多等[3]。文章認為,在不遠的將來,缺乏高素養的真人主播將被AI主播取代。但目前AI主播尚不具備對新聞的捕捉能力以及在主持播報時的即興發揮[4],對真人主播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其技術上的“留白”也是技術人員亟待開發之地,同時也減少了某些素養不高的“大喇叭”主播濫竽充數的可能。
雖然一段時間內AI主播難以動搖真人主播在傳媒界的地位,但真人主播一定要保有警惕性,要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使AI主播成為提高自身的外在動力[5]。從這點上來看,AI主播的出現實際上為真人主播實現自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二)促進傳媒產業格局的劇烈革新
2015年9月,騰訊上線了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它能夠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生成稿件,僅需一分鐘就可將新聞傳遞給受眾。其后新華社第一位寫作機器人“快筆小新”于2015年11月正式上線運行,主要用于對體育、財經、突發事件等領域的新聞報道。“Dreamwriter”與“快筆小新”的應用極大提升了新聞生產效率、降低了新聞生產成本、提高了新聞傳播效率[6],它們的上線運行正式開啟了我國媒體智能生產內容的大門,同時也重塑了傳媒產業格局,使媒體正式邁向智能時代。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革新,媒體的產業格局及生產流程將被重塑,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將和AI主播融為一體,構建起一套自主采編、自主播報、自主傳播的智能化系統[7]。而且人工智能還會對媒體的部門架構、人才需求、資源分配等方面產生相應的變革,使其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而對于此時的AI主播而言,它就像“纖夫”一般,不僅促進著業內產業資源的重構,同時也推動著學術界的專業革新。
(三)延展公眾信息視野
無論在何時,絕大多數公眾的視野及認知都受到當時社會背景及時代發展的限制。而隨著智能化的不斷發展,年輕群體獲取信息以及接收信息的習慣將不斷進化[8]。
可以試想一下,新一代的公眾成長于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未來,其視野范圍、審美標準、認知程度與當下可能有著天壤之別,他們早已習慣人工智能技術給他們帶來的便利,對人工智能已經習以為常[9]。因此,AI主播的出現對當代公眾的視野和認知有著開拓和延展的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前行,AI主播的發展前景必將更加廣闊。
目前AI主播的聲音、表情、語氣均來源于對真人主播的模擬,其播報的內容則來源于預設稿件,雖有擬人化特征,但整體形象仍然較為機械。AI主播若想在智媒時代大有作為,首先必須突破“模擬論”的桎梏,朝著“演化論”方向發展。
(一)專屬定制,定準度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臻完善,“人人都有AI主播”也可能成為現實,以“分身術”為核心的AI主播,不僅能幫助真人主播實現新聞信息的分身播報,更可以幫助網絡受眾圓了“主播夢”。就像新聞聚合平臺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閱讀喜好進行精準推送一般,AI主播在未來也可以根據用戶畫像、個人特質、深度需求等元素,生成專屬AI主播,為他們生成專屬內容、播報信息。
實際上,AI主播的專屬定制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目前的媒體應用中已初具雛形。2019年中央電視臺網絡春晚上就首次運用了AI主播,撒貝寧、朱迅等主持人都擁有自己的“分身”,這些“分身”與主持人共同主持網絡春晚。為與真人主播進行區別,這些“分身”都在形象上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如分身“小小撒”的身高就要比原型撒貝寧要高一些,也更健談一些。這些“分身”的運用給廣大觀眾朋友帶來了全新的春晚體驗。而且制作一個“智能分身”也僅需30分鐘,真正實現了“立等可取”。另外,在綜藝節目《我是未來》中,主持人張紹剛的搭檔“小冰”就是一位AI主播,它和張紹剛之間的搭配頗具喜感,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官體驗。
(二)互動交流,增黏度
在傳統媒體時代,公眾是否愿意相信并接受新聞主播所傳遞的信息,是媒體維持自身影響力、公信力,提升傳播力的核心要素[10]。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AI主播能否取得更長遠的發展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電視媒體由于缺乏與觀眾之間有效的互動渠道,無法在第一時間知曉觀眾的需求和反應,所以當新媒體時代來臨之時,傳統的電視媒體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也就有了之后電視媒體的融媒化發展。然而目前的AI主播也僅限于將文字稿件可視化、語音化,未能尋找到與受眾間合適的交流互動方式,與傳統媒體時代的灌輸式傳播別無二致。
人類的互動需求是根植于心理需求之中的,它是證明人類自身存在感的重要方式。而且實踐證明,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也有著交流和互動的需求[11]。例如,2017年在網絡中風靡一時的“SimSimi”就是“人機對話”的雛形,“SimSimi”的界面十分軟萌可愛,深受各個年齡階層的網民喜愛,在網絡上出現了許多“調戲”它的截圖和視頻,刮起了一陣“人機對話”的風潮。另外“siri”“小愛”“小冰”等人工智能助手,都是人們在閑暇之余調侃的主要對象。這些事例很好地例證了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交互需求的存在。雖說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達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流暢度,但也極大激發了人類與智能機器人之間交流互動的興趣。
(三)提高人性,提溫度
雖然目前市場上的AI主播大多都十分“高冷”,但無可置疑的是,人性化、溫度化是其未來研究和發展的主要方向[12]。只要給予人工智能充足的參考資料,智能技術就可以從海量的人類語言、表情、行為中學會揣測人類當時的情緒,進而學會如何向人類進行回應。此外,還可以從語言學、行為學、心理學等學科對AI主播進行設計,使其更具人性、更具溫度。微軟“小冰”在給予人類回應方面相較于其他智能機器人就略高一籌,如用戶對小冰說“給我唱首歌吧”,其他人工智能會調用手機中的APP給用戶播放歌曲,而微軟小冰則會真的“唱歌”給用戶聽,顯得極為人性化。
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即使AI主播能夠做出快樂、興奮、悲傷等表情,其本質是基于算法的技術游戲而已。對于AI主播而言最為困難的是自主生成情感,而后再像人類一樣準確地表達,這是AI主播未來發展中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四)智慧發展,立高度
未來AI主播發展路徑應當從智能產品向智慧產品發展,不應只局限于當前對真人主播的模擬,只是作為預設稿件的傳播者而存在,也應當具備獨立思維、辨析的能力。
在技術所能及的范圍內,AI主播除了作為播音員存在之外,還可以作為公眾的導師、朋友、同事,幫助人們實現更科學的發展[13]。
實際上,這個愿景并不難以實現,例如,2016年在人工智能界火爆一時的AlphaGo,它打敗了柯潔、李世石等圍棋高手,一時間排名為世界第一。AlphaGo就是通過學習數百萬人類圍棋專家的棋譜,再結合自我訓練而成為圍棋“高手”的。
而2017年推出的AlphaGo Zero相較于AlphaGo在技術上又更上一層樓,AlphaGo Zero在學習圍棋時并不需要棋譜,它只是在棋盤上隨意下棋進行自我博弈。而且AlphaGo Zero還以100∶0的成績戰勝了AlphaGo Lee,而AlphaGo Lee曾以4∶1的成績擊敗了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
就在短短40天后,AlphaGo Zero就以89∶11的戰績將曾經戰勝所有人類選手的AlphaGo Master遠遠甩在了后面。AlphaGo的不斷進化說明了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極為迅速,其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能力在不斷增強[14],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夠對人類的發展提供幫助。
與人類相比,AI主播在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方面有著天生的優勢,數據庫的存在能夠幫助AI主播成為知識儲備極為豐富且能夠自主與人類交流的角色[15]。此時的AI主播才能成為一個真實存在的角色,能夠集采、編、導、播等角色為一體,能夠在對信息整合和研判之后像人類一樣做出選擇和取舍。可以認為,在不遠的將來AI主播會像目前的真人主播一樣,作為一家媒體的形象而存在。
(五)多樣發展,拓寬度
2019年2月新華社與搜狗公司聯合推出的首個站立式主播“新小浩”正式面世,它不僅能坐著播報新聞,而且還能站起來,再輔以多種肢體動作,聲情并茂地播報新聞。按照這種發展趨勢,會跳舞的主播、會唱歌的主播、會采訪的主播也都會相繼出現,其應用場景也將會得到拓展。
以電視劇《異人之下》為例,其中的“二壯”就是由數字人“厘里”扮演的,其漂亮的裝束、精致的五官、靈活的表情,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由此可見,AI主播未來的應用領域一定非常廣泛。
未來AI技術將對傳媒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雖然在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如倫理、與人類相處、自我意識的形成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在困擾著研究者,令他們踟躕不前。
但在人工監督的狀態下,一個具備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思辨等能力的智慧型AI,能夠為人類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幫助,AI主播未來的發展前景無比廣闊且光明。
[1] 宮京成.人工智能在當前傳媒業崛起的推動力及影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16-18.
[2] 史昆,岳彥慧.淺析“AI合成主播”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與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9):72-74.
[3] 趙隨意,陳燕.人工智能構建傳媒新業態:以南方財經的實踐為例[J].新聞戰線,2019(1):70-72.
[4] 何強.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應用的新突破:從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談起[J].新聞與寫作,2019(5):93-95.
[5] 匡文波.人工智能時代假新聞的“共謀”及其規避路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4-112.
[6] 鄭子睿,孫昊. AI主播的平臺實踐、技術演繹與倫理審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9):75-78.
[7] 全會.沖擊·融合·協同:ChatGPT對傳媒業的影響芻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9):17-21.
[8] 肖蕾.新華社AI合成主播新聞播報創新探析[J].傳媒,2022(16):75-76.
[9] 崔潔,童清艷.解構與重構:“人格化”虛擬AI新聞主播再思考[J].電視研究,2022(2):62-64.
[10] 李穎.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人文關懷:AI主播傳播效度[J].中國電視,2021(9):72-76.
[11] 許志強.新基建:賦能傳媒產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出版,2021(4):3-6.
[12] 徐琦,趙子忠.中國智能媒體生態結構、應用創新與關鍵趨勢[J].新聞與寫作,2020(8):51-58.
[13] 李鳳萍.價值共創與協同創新:基于智媒時代價值平臺網絡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新聞大學,2020(3):107-116,121.
[14] 高昊,薛建峰.人工智能在日本傳媒業的應用及功能探析[J].編輯之友,2019(10):101-106.
[15] 郭琳.“AI主播”技術挑戰下新聞主播傳播角色重構與策略優化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8):30-33.
作者簡介 何力,美聯社資深商務拓展總監,研究方向:創新技術對內容行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