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傳媒業的迅猛發展,受眾對電視節目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人物專題片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其選題、采訪、制作、表現手法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完美配合,才能產出高質量的節目。文章主要探討如何做好電視人物專題片,以天津市北辰區融媒體中心《星共北辰》欄目為例,基于作者多年來的理論知識儲備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深入分析電視人物專題片在制作過程中存在的人物選題無新聞性、視角狹窄、采訪前期準備不充分、結構混亂、審美缺乏、語言邏輯不嚴密、人物細節刻畫不生動、社會反響平淡等問題。同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系列解決策略,包括精心策劃人物選題和采訪方案、精制電視人物專題片結構、精巧突出主題和細節刻畫,將新形勢下宣傳工作的重點通過高質量的電視人物專題片體現出來。
關鍵詞:電視人物專題片;《星共北辰》;優化策略;細節刻畫;主題提升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150-04
電視人物專題片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表現的客體和對象。除具有電視專題片的一切特性外,還更注重對人物的細致表現。其運用紀實手法,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件、細節以及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精神風貌,從而達到弘揚人物精神,引導、啟迪受眾思想的最終目的,同時,在支持和助力受眾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以及陶冶性情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
近年來,做好電視人物專題紀錄片已被眾多從事電視藝術的新聞工作者所重視[2]。在全流程制作中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如何有針對性地避免,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就此進行分析,提出問題,闡述觀點,并用實踐范例加以說明,探索好的電視人物專題節目的成功之路[3]。
電視專題片通常采用紀實手法,借事件、加細節,運用鏡頭,配合解說詞,融入畫外音、同期聲,充分調動受眾的視覺和聽覺,進而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內心世界,在電視熒屏呈現血肉豐滿、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達到弘揚正能量、引領風氣的目的。
在當今自媒體興盛的時代,電視節目娛樂化傾向加重,電視人物專題片在摒棄媚俗化的前提下,從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更加吸引受眾,保持關注度,是制作人員要思考和致力實現的終極目標。但做人物專題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題材、手法、創作水平等主客觀因素影響,電視人物專題片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對策劃、拍攝、制作電視人物專題片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可以提升專題片的魅力。以下就電視人物專題片拍攝制作過程中典型的選擇和采訪、結構和主題、語言和細節等方面加以探討[4]。
(一)人物選題和采訪問題
1.人物選題忌無新聞性、高大上和視角狹窄
電視人物專題片典型人物的選擇至關重要。人物選題是做好電視人物專題片的前提。成功的電視人物專題片各有各的精彩,但不成功的電視人物專題片首先在人物的選擇上就可能不盡如人意。如果人物缺乏典型性,本身沒有讓人感動的事跡,事件本身的價值和分量不足,就難以引發受眾關注和共鳴。
以往一些電視人物專題片在宣傳先進人物的時候,宣教味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多選擇“高大全”的人物,導致人物個性不夠鮮明,仿佛戴著“面具”,顯得“千人一面”。
此外,在人物選擇上容易存在視角狹窄的問題。如今,受眾的審美品位和欣賞水平在不斷提升,在普遍強調個性潮流的趨勢下,電視人物專題片要拓寬視野,展現大千世界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發掘真善美,選擇有個性、有趣味的人物個體。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鎮村、社區、田間地頭、機關、學校等各個領域各行各業都會涌現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平凡不是被淹沒的理由,默默無聞的大多數其實各有境界,凡人善舉,身邊好人,這些人物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大多數民眾,所以選擇身邊的平凡人物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這樣的專題片會吸引更廣泛的受眾。
如今電視受眾的年齡存在兩極分化,年輕人普遍青睞新媒體,守在電視機前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群,他們更容易被身邊人的故事吸引、打動。
所以,要讓人物專題片放下架子,不再板起面孔說教,更具人性化、更有生命力,充分發揮其平民化、生活化、普遍化的優勢,使其回歸本真,才能讓人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
2.采訪前期準備和過程不充分
電視人物專題片取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采訪。成功的采訪才能有出彩的片子。采訪之前的準備工作不容忽視,這是記者的職業素養之一,采訪提前做功課是對被采訪者的尊重,要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必要的知識儲備[5]。
在確立采訪對象后,要預先通過各種材料和途徑了解被采訪者的從業經歷、主要事跡、生活環境以及周圍人對其的評價,要未見其面心中有數,一見其面猶如舊友,盡快拉近與被采訪者的距離。順暢、有效的溝通是提高采訪質量的前提。最好通過思考或討論,提前列出采訪提綱和拍攝的主要鏡頭,合理構想重現發生的現場,采訪時更要按部就班,忌忙忙亂亂沒有章法,當然這也依賴前期的充分準備。在此基礎上在現場捕捉新的靈感,同時忌掛一漏萬,盡量避免重補鏡頭,浪費人力物力以及被采訪者的時間。
(二)專題片結構和主題提升問題
1.結構忌混亂
在電視人物專題片制作過程中,如何編排順序場景是一個關鍵問題。這就需要有搭建故事架構的能力,這直接決定著專題片的成敗。有的人物專題片,故事的敘述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顛三倒四,主線主題不清晰,就會讓人沒有耐心看下去。血肉豐滿的人物也許只要抓住人物的脊柱就能毫無懸念地立起來。好的片子塑造的人物是清晰的,而不是面目模糊的,所以一定要有一條主線,順著這條主線引出故事、人物、矛盾、高潮。而沒有主線就沒有清晰的脈絡,這個人物就無法鮮活,更難出彩。
2.主題提升忌求全和缺乏審美
電視人物專題片的主題就怕沒有升華,從而平庸不感人。再好的人物選題,再好的事件故事,如果沒有說到重心上,沒有深入挖掘主題,將其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就不能觸及受眾的心靈,一切都是徒勞。提升片子的主題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忌“大而全”,不斷往人物臉上貼金,造成人物臉譜化、扁平化,標簽化,虛假生硬不可親,否則失敗在所難免,想表達的越多,就越不“討好”。
人物專題的創作者應具備審美意識。一部作品的美,無外乎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創作者要增強審美意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注重作品的風格化,使真上升到美,才是創作的根本目的和用意。能否把握好主題創作,與專題節目創作者的能力是分不開的。面對紛繁復雜的材料,不被浮云遮眼,能撥云見日,至關重要。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和藝術修養,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另一方面要不斷創新,實現風格多樣化,保持創作的生命力。
(三)語言和人物細節刻畫問題
電視人物專題片的語言包括解說詞和鏡頭語言。粗制濫造的專題片一定包含粗俗鄙陋、毫無美感的語言和毫無章法的鏡頭剪輯,會敗壞受眾的胃口,影響人物專題片的聲譽。電視人物專題難以出彩是各方面因素導致的,即使各方面都做好了,但缺乏上乘的解說詞和優美精良的制作,同樣會功虧一簣。
許多制作粗糙的片子都是細節處理不到位導致的。通過精心刻畫細節,可以實現情景再現。有的片子平庸,人物平淡,就是沒有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鏡頭語言,抓不住人物活動的感人細節,如流汗、流淚以及四季的轉換,可以借助一草一木的特寫來完成。電視人物的選題好,采訪到位,拍攝的畫面優美,再加上精良的制作,這些都是產出優秀人物專題片必不可少的因素。應將解說詞和鏡頭語言交相輝映。長鏡頭、中鏡頭、特寫三合一,配上準確優美的解說詞,片子想不出彩都難。
盡管當下新媒體日益強盛,但電視仍然占據著主流媒體地位。宣傳先進典型人物,弘揚時代精神,是廣播電視擔負的一項重要任務。電視人物專題片作為電視藝術中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憑借對人物的真實記錄與記述,聲情并茂地感召大眾,備受大眾青睞。
北辰區融媒體中心《星共北辰》是一檔人物類紀實專題欄目,創辦于2012年,每期10分鐘。其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己任,走基層、接地氣,將鏡頭對準模范,將話筒交給群眾,低角度、高標準地宣傳道德模范,宣傳平民楷模、凡人善舉。通過電視這個更為生動直觀的媒介,用精彩故事述說人間溫情,以細膩筆觸展現人之精神,為普通人樹碑立傳,為平凡人記錄人生。2012年3月11日,節目剛一亮相熒屏,就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5年的時間,《星共北辰》欄目共播出250多期,總時長超過2500分鐘,播出密度大,受眾覆蓋面廣,通過電視熒屏把中華傳統美德傳遞到千家萬戶,感染著千萬民眾,已經成為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的使者,成為北辰區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展示的一個窗口,成為黨和政府傾聽民眾心聲、關注民眾需求的渠道,成為展示美麗北辰、美麗天津的一張名片。
筆者作為欄目主創人員,感受頗深。針對前文提出的常見問題,筆者以《星共北辰》為例,從電視人物專題片的選題、采訪、創作、制作等方面提出幾點優化策略[6]。
(一)精心策劃人物選題和采訪方案
電視人物專題片創作選題至關重要,典型性是選題的秘訣。那么究意怎樣才能稱為典型性人物呢?應選擇那些具有時代精神和感召力的先進人物或者典型場景。《星共北辰》選取了北辰家喻戶曉的革命英雄人物安幸生、楊連弟,時代楷模邢燕子,體壇宿將穆祥雄,新時代農村發展領路人劉春海等人物作為主要選題。由于人物事跡突出,因此節目已經成功了一半。
還要選取有個性、有特點、鮮活生動的人物。這樣的人物不一定要有多典型,也許就是社區用磚鋪路的老奶奶、買菜送菜的老爺爺、自娛自樂唱歌也教人唱歌的老教師、給人伴奏的盲琴師,但他們平凡的事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堅持了幾年甚至十幾年,這就相當了不起。
也許是照顧車禍妻子的好丈夫,也許是照顧植物人的好妻子,也許是為丈夫治病努力打工賺錢的弱女子,也許是為女兒捐腎的好父親,苦難的日子里他們不離不棄、相互扶持,這就是平常人平凡生活的偉大。
百歲老人,舍生忘死的烈士,大愛無疆的母親,默默耕耘的育種人,教書育人的好教師,孤獨寂寞的守泵人,熱心公益的普通社區居民,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孝老愛親、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熱心公益、愛崗敬業,從民間挖掘出一顆顆璀璨的道德之星[7],以紀實人物專題片的形式呈現給廣大受眾。
通過熒屏把這些美德傳遞到千家萬戶,感染著廣大受眾[8]。欄目推出的人物播得出,立得住,擔得起。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個動人的事跡,在北辰人民的心中生根發芽。
采訪是整個人物專題片成功的基石。采訪前應該做到胸有成竹。提前通過電話、郵件等對人物事跡進行細致的了解、核實,并根據掌握的材料列出采訪提綱,包括典型事例的篩選、需要采訪的輔助人員、重要場景的模擬等。采訪過程中,要注意隨時觀察,掌握現場,把握節奏,抓捕細節,并注意錄好現場聲,為后期制作做好充足的準備。還應該采錄好主人公的同期聲,把握人物的情緒、心理。記者在采訪前,要通過有限的線索,在腦海里重構人物。要聯想主人公每天的生活,見到他要讓他說什么,能不能讓他在記者面前放松,敞開心扉。記者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臨場發揮,捕捉到有效和準確的表達。人物都是有故事、有堅守、有信念的人。記者要設身處地,與人物心貼心、零距離接觸,換位思考。
(二)精制電視人物專題片結構
精制電視人物專題片結構,其實就是深度挖掘故事的敘述演進和主題,要做到抽絲剝繭、撥云見日,正敘、倒敘、插敘等方式靈活運用,有的可以娓娓道來,有的可以先聲奪人。好的節目框架一定要有新穎巧妙的構思。
《星共北辰》人物專題片每期10分鐘。故事情節是人物電視專題片的骨架,能勾勒出整個片子的框架脈絡[9]。只有避免采用“大而全”的表現手法,才能使片子“一波三折”,耐人尋味。《星共北辰》主創人員一般要編排三個小故事,讓整個片子充盈起來。如《社區京韻大鼓達人》開篇就以一曲大鼓同期聲先聲奪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隨后分三段講述主人公與大鼓結緣的過程,激蕩的鼓聲襯托出人物命運的沉浮,傳神、感人。
語言是推進故事的主要媒介。這里的語言既包括文字,也包括鏡頭語言。語言準確流暢、優美生動是駕馭故事能力的體現。好的片子都有好的解說詞相配,鏡頭語言的交代剪輯也非一朝一夕的功力,可以說,《星共北辰》欄目都有精美的語言文字相配,與準確的鏡頭語言構成了故事的骨架,才給熒屏留下雋永真摯的人物形象。
(三)精巧突出主題和細節刻畫
電視人物專題片是利用文字、畫面、聲音等多種方式相互配合來表達主題的[10]。通過一些具體的情節,精心提煉主題思想。此外,恰當使用現場聲、同期聲,巧妙配樂可以渲染作品的氣氛,起到烘托主題的作用[11]。
例如《永不停歇的愛》,主題突出人物的大愛無私,主人公多年來照顧兩個失去母親的女孩子直到她們出嫁,她以古稀病弱之軀帶起一支百多人的愛心團隊,走在公益第一線,她的愛心故事催人淚下。有天早上6點,主人公來到自己的小文具店,剛開門不久進來兩個青年,憑著多年的經驗,她猜出他們是“不速之客”,當兩人看到她背后墻上掛著愛心媽媽王秀敏的照片并認出就是小店主人時,他們遂轉身退出。這個細節特別有說服力,大愛是有感染力的,大愛能夠喚醒良知。該片獲得了市級專題片類一等獎。
《爸爸,這次您真把我撇下了》一開始就制造了一個險象環生、生命攸關的瞬間,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緊緊扒著冰面,不遠處一個小男孩在撲騰,隨時可能沉入河底。這時一個男人匆忙跑進鏡頭,他看看女孩又看看男孩,毫不猶豫地跳進冰窟里救男孩,而他撇下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緊接著畫外同期聲,救人者大女兒哽咽著說:“我爸沒管我妹,直接就下去了……”這些鏡頭都是從攝像頭里調取的,也是救人英雄留在人間的最后影像,他是天津市北辰區雙口鎮農民張永楠。舍棄同在冰窟里的女兒,轉頭救掉進冰窟里的其他兒童,英勇獻身,其大愛無私讓人震撼。
在北辰發展的河北青縣人張強帶著媽媽談生意,為了拍好他們的事跡,欄目主創匠心獨運搭建故事結構[12],突出兒子的大孝,精心制作,通過熒屏傳遍北辰大地,被央視播出,感動中國。
出色的人物專題抓住了事件發展的微觀環節,重點落在對細節的刻畫和渲染上,傳達人物的奉獻精神,增強感染力[13]。例如《哥嫂的眼睛》中,弟媳照顧盲眼的妯娌和大伯子,給他們炒雞蛋,然后端到眼前,問他們“香么”,盲眼的夫妻大聲說“香”,沒有多余的語言,但這個鏡頭和對話的細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簡潔、樸素、真摯,耐人尋味。
《星共北辰》欄目的每一期都飽含著欄目策劃、創作人員的心血和智慧,鮮活生動的語言、意味深長的畫面,細致到每一個鏡頭、每一個標題。
綜上所述,電視人物專題片的選題、結構框架設置、主題提升、制作與表現手法等方面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貫通[14]。電視人物專題片的創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新聞職業敏感性[15]。通過熒屏再現美、傳遞美,這是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光榮與職責所在。
高質量的電視人物專題節目是多種元素的優化組合,音樂、畫面、臺詞、旁白、后期剪輯,每個部分都至關重要,每一個步驟都不容忽視。《星共北辰》落地北辰,精神品質又不局限于北辰。我們在構建一個個現象級人物形象的同時,正逐步向精神引領、文化自信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1] 屈瑩.如何講好電視人物專題片中的人物故事[J].中國有線電視,2019(11):1253-1255.
[2] 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67-68.
[3] 董彬彬.電視人物專題片《面塑傳人》創作闡述[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4] 滕秀偉.縣級媒體向融媒體轉型的探索[J].青年記者,2017(23):62-63.
[5] 曹振國.制作電視人物專題片的幾點思考[J].商情,2011(2):177.
[6] 李似錦,宗可.簡論電視人物專題片的三個重要元素[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1):151.
[7] 徐海星.扶貧題材專題片敘事策略:以《千年夢想決勝今朝》為例[J].電影評介,2021(16):73-76.
[8] 劉小龍.電視藝術美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22-37.
[9] 孟凡軍.傳統媒體轉型與新興媒體壯大:縣級媒體發展與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突破重點[J].中國記者,2019(4):116-117.
[10] 袁敬宇.電視專題片劇作方法創新性表達的思考:以《主人翁逐夢路》第一集為例[J].青年記者,2020(17):87-88.
[11] 韓廷建.電視專題片創作中的細節把握[J].新媒體研究,2016(14):108-109.
[12] 馮蕓.淺談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制作與后期編輯[J].新西部(理論版),2013(5):92.
[13] 陳嶺.電視人物專題片制作心得[J].當代電視,2016(12):47-48.
[14] 康景宇,劉侖.電視專題片人物情感表現方法分析[J].中國報業,2016(20):41-42.
[15] 張娟娟.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策劃與創作[J].新媒體研究,2016,2(12):176-177.
作者簡介 季曉涓,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