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持續進步發展,我國在人才培養領域提出了“新文科”的發展理念。“新文科”旨在推動文學、歷史學、哲學等傳統文科專業實現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順應形勢發展,改革和創新文科類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既具有人文情懷,又能適應新環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文章首先從數字化思維、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跨學科整合能力三個維度,分析了新媒體對文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數字化思維要求利用數字工具進行文科研究和文化內容創作,新媒體技術應用要求進行新媒體內容制作和傳播,跨學科要求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其次,文章剖析了我國文科類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新媒體類課程開設嚴重不足;二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較為傳統,未能跟上新媒體技術發展步伐;三是各文科專業間學科壁壘明顯,交叉融合不足。
最后,文章從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項目化教學、拓展產教合作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建議,旨在推動文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使之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為國家培養更多綜合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合理的新文科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本科院校;“新文科”;人才培養;跨專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17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文科’取向下地方高校文科專業人才核心能力優化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JB1421122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媒介變革。新媒體以超時空性、移動性、開放性、交互性、超文本性、多樣性等特征,正在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新媒體正以其強大的交互性重塑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的關系,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這樣的變化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該概念迅速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新理念,推動文、史、哲等社科專業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1]。
文科專業作為傳承人文精神、塑造優秀人格的重要教育領域,必須順應形勢發展,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以適應新媒體環境帶來的挑戰。如何順應新媒體技術發展趨勢,更新文科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文科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具有人文情懷、適應時代需要的優秀人才,是每一所文科類院校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一)新文科人才需要具備數字化思維
數字化思維是基于數字、數據、模型進行創造、表達和理解的思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這已成為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礎能力。對文科學生來說,數字化思維包括利用數字工具篩選和整合海量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利用數字方式開展創造性工作的能力[2]。數字化思維對文科人才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數據分析能力,可以利用數字工具收集和分析人文社會數據,洞察問題并支持決策;第二,編程和算法思維,可以更好地處理文科研究中的數字資料并進行推理;第三,數字創作能力,可以使用數字工具進行文學藝術創作等;第四,多模態表達能力,可以綜合運用多種媒介進行創意表達[3]。
(二)新文科人才需要具備新媒體運用能力
新媒體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易獲得性等特征,已經深刻改變了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方式。文科學生需要具備以下新媒體運用能力:一是內容制作能力,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寫作、拍攝、剪輯等,制作出包括文字、圖片、音視頻在內的各類內容;二是平臺運營能力,熟練使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內容發布和傳播,組織線上社群,進行互動交流[4];三是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利用新媒體手段采集學術研究所需的數據,并進行處理和分析;四是版權意識和網絡素養,需要了解相關法律法規,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和版權意識。
(三)新文科人才需要具有跨學科整合能力
新媒體時代要求文科人才必須具備跨學科整合的能力,這種要求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量。第一,新媒體時代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文科研究需要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比如數字人文學就借助了計算機科學中的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手段來推進人文學科研究[5]。因此,文科人才必須擁有一定的跨學科知識,能夠獲取并整合多個學科領域的信息,推進研究工作。第二,新媒體技術極其復雜,文科人才如果要發揮新媒體技術的潛力,就不能僅局限于自己的學科,還要學習工程技術、傳播學、管理學等領域相關理論和知識[6]。第三,研究新媒體時代的諸多社會文化現象,需要從多學科視角展開,才能理解其全貌,文科人才應具備社會學、媒體研究、心理學等多學科視野,運用多學科綜合的研究方法開展考察[7]。
(一)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新媒體相關課程不足
文科類本科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首先,許多核心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法停留在傳統階段,沒有考慮新媒體環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課程設置固化,無法及時根據新要求進行調整。其次,新媒體相關課程開設明顯不足,很多高校的文科專業基本沒有設置系統的、針對新媒體時代人才需求的核心課程[8]。再次,現有新媒體類課程存在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由于教師自己對新媒體也不夠了解,教學方式和內容無法激發學生興趣。最后,各文科專業之間缺乏新媒體通識課程的橫向聯結,影響了學生跨專業視野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文科專業畢業生很難系統掌握新媒體領域知識,應用能力也較為薄弱,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較為傳統,未能跟上新媒體發展
文科類本科專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存在與新媒體發展脫節的問題。教學內容更新不夠及時,許多課程仍將目光放在傳統知識結構上,沒有吸收數字化語境、虛擬仿真、數據化研究等新興交叉學科知識,教材編寫也存在類似問題,導致學生前沿知識掌握不足。教學方法單一化,主要采用師生面對面講授的傳統模式,沒有采用翻轉課堂、泛在學習、線上課程討論等方式優化教學,文科類課程也較少采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語言文創和視覺藝術創新的教學展示[9]。教師對新媒體技術應用知識不足,無法指導學生進行數字內容創作和跨界設計,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難以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10]。
(三)各文科專業間交叉融合不足,存在學科壁壘
文科院校各專業間明顯存在交叉融合不足的問題。專業設置較為傳統,存在明顯的孤立狀態,不同專業間缺乏交流合作。例如,中文系、歷史系、文化產業系各自設置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文化管理等課程,而很少開設漢語文化傳播、中國歷史文化IP開發、“非遺”傳播實踐等交叉學科項目。教師隊伍建設缺乏融合氛圍,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開展交叉研究項目較少,團隊協作不足,教學評價機制往往局限于本專業、本課程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主動進行學科跨界交流的積極性。不同專業學生之間也存在交流隔閡,主要在本專業圈子學習交流,較少開展跨專業合作項目,不利于文科專業學生開闊視野。
(一)構建文科專業、新媒體、傳播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
文科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構建文科專業、新媒體和傳播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有效提升文科專業學生的新媒體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
第一,設置綜合性的新媒體文化傳播基礎課程,通過通識教育使學生掌握新媒體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第二,面向具體文科專業開設新媒體技術選修課或設置輔修方向,如中文系可以開設數字出版技術類課程,歷史系可以設置文物數字化技術課程,藝術系可以開設數字藝術課程等,拓展學生的新媒體應用能力[11]。第三,增設文科專業學生到新媒體企業或科研機構實習的實踐環節,增強其跨界意識,同時建立數字媒體工作室,支持學生開展新媒體作品設計。第四,聘請新媒體和傳播學界專家擔任兼職教授,指導學生選題,開闊學生學科視野。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新媒體應用能力
面對新媒體環境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文科院校亟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新媒體時代教學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教師必須先成為新媒體思維和技能的掌握者,才能完成對學生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技能運用的引導與改造。文科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聘請兼職教授,建設具有新媒體、傳播學專業背景的教師隊伍,支撐文科專業如中文、歷史、藝術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拓寬專業視野[12];加大對在職文科教師的新媒體技能培訓力度,定期舉辦數字傳播、數據新聞、數字出版等新媒體技術研修班,或資助教師到新媒體企業進行實踐培訓,提升其技能水平;鼓勵文科專業教師與計算機、傳播學專業教師開展跨學科聯合科研項目,實現知識和技能的互補整合;將教師新媒體技能應用能力納入教學質量考核和職稱評價體系,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三)推行項目化教學,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運用能力
面對新媒體時代對人才綜合能力的新要求,文科類院校有必要大力推進項目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增設跨專業的項目化課程,組建不同專業學生的項目團隊,進行知識互補和協同創新,如“漢語言文學+傳播學+計算機”項目團隊[13],強化跨界合作意識;舉辦新媒體創意設計大賽,設置融合文科專業知識和新媒體技術應用的題目,鼓勵學生主動進行跨界探索;與新媒體企業合作建立項目化實訓基地,支持學生直接參與新媒體內容的設計開發,接受項目鍛煉。第四,完善項目教學的評價體系,將項目表現納入考核,激發學生主動性。
(四)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通產教融合多元渠道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人才培養需要走出封閉的校園圍墻,與行業企業建立廣泛聯系,打通產教融合的交流渠道。
第一,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搭建校企共享的人才需求信息平臺,發布學生創新項目和企業需求信息,建立項目合作對接機制,實現精準供需對接[14]。第二,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展企業設計師和文科專業教師的交流活動,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人才培養針對性,如邀請新媒體編輯為文學院學生講授數字出版知識等。第三,鼓勵企業通過網上直播、虛擬實訓等方式提供遠程實習崗位,實現校內學習和企業項目接軌。第四,與當地官方媒體、新媒體企業共設專業領域獎學金,吸引更多優秀學生投身行業,實現傳媒人才精準供給[15]。
新媒F7Xqufw06cctL1c7+cIeRg==體技術的發展為文科類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機。面對新的形勢變化,院校要順應時代要求,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積極探索,不斷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改革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文科教育必將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要,能推動時代進步的卓越“新文科”人才。
[1] 鄒寶玲,鄭沃林.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術型人才培養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1):13-17.
[2] 燕道成,蔣雪旻.“跨界”與“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J].教育傳媒研究,2021(3):42-46.
[3] 朱承璋,肖亞龍,張錦,等.新文科創新人才數據思維培養研究[J].軟件導刊,2022,21(5):233-237.
[4] 莫勇明,馮桂香.新媒體技術融入高職新文科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5(3):45-48.
[5] 鐘瀟.基于微專業建設的應用型院校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3):61-63.
[6] 路幸福,李羽佳.問題與策略:高校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科教融合[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3):83-87.
[7] 郭靜,楊慶國.新文科背景下網絡新媒體人才需求及培養路徑[J].今傳媒,2023,31(1):132-135.
[8] 程軍,許玥.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媒體概論”課程體系構建[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3(1):51-56.
[9] 特木熱.技術型傳媒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成都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學生仿真實訓平臺為例[J].投資與合作,2022(7):205-207.
[10] 朱賀玲,郝曉晶.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新變局、新挑戰與新思路[J].高教探索,2023(4):20-25.
[11] 張天舒,張瀟月,崔向潔.新時代文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的規模、結構與特點:基于2013—2021年教育部數據的分析[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3(2):110-124,128.
[12] 馬慧,吳航行,錢爾赫.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體系優化與人才培養:第七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綜述[J].傳媒,2023(16):81-83.
[13] 湛貴玲,黃紹菠.新文科視域下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5):58-61.
[14] 張苗.新媒體時代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聞學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破解策略[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7(7):178,207.
[15] 范雨.“互聯網+模塊化”培養“新文科”人才優勢:以應用型獨立高校為例[J].山西青年,2022(1):56-58.
作者簡介 張鹿鳴,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唐雅倩,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