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近年來頒布了多項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文件,帶動了各級各類具體發展支持措施的施行;在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資助與扶持政策上,2000年以來我國開展了8輪大規模學術期刊資助,取得良好效果,同時也存在一定優化空間;學術期刊編輯工作隊伍不斷壯大,但也面臨現實性的職業發展困境,亟須制度化的關懷與激勵?;诖颂岢鰧W術期刊發展激勵環境相應優化路徑:一是更多層次、更大力度地開展學術期刊資助扶持;二是通過薪酬激勵、成長激勵與文化激勵破解期刊編輯職業發展困境;三是加強學術期刊人才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豐富和細化配套支撐體系。
【關 鍵 詞】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激勵政策;期刊資助;人才建設
【作者單位】陶軍,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楊丹丹,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8.011
激勵是激發人的行為動機,促進個體有效完成目標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只能達到20%—30%;如果施以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可以達到80%—90%,其間的幅度差距達60%[1]。期刊編輯是學術期刊健康良好運行的執行者,也是實現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主體。良好而完善的激勵環境有助于調動我國學術期刊辦刊主體的智慧、創造性與主動性。反之,當社會支持不足則會抑制其發展,引發從業主體的職業倦怠、心理疲勞[2-3]。本文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與挖掘等研究方法,對當前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激勵環境展開探索與分析,發現其中的不足與存在的優化空間,提出相應解決路徑,對形成有益于激發編輯工作積極性、推動學術期刊發展的內生動力,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指導價值。
一、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激勵環境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激勵環境不斷改進完善,主要體現在國家層面的重視與引導、學術期刊專項資助與扶持、有關人才支持政策等方面。
1.國家層面的重視與引導
當前,黨和國家將出版事業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專門強調“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就辦好高品質的學術期刊提出明確要求。在我國學術期刊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對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視、推動與引導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先后發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等重要政策文件。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與施行是對學術期刊發展的極大激勵,廣大辦刊主體深受鼓舞,并直接推動我國學術期刊最大規模和最高數額的資助項目——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實施。
2.學術期刊專項資助與扶持
學術期刊資助政策是以提升學術期刊辦刊水平、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為根本目標,以提供經費扶持為主要形式的資助政策,是我國管理學術期刊和促進期刊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4]。21世紀以來,我國先后開展了8輪大規模學術期刊資助。截至2023年8月,資助面涵蓋293種社科期刊和1628種科技期刊;社科期刊資助金額超過11億元,科技期刊資助金額超過18億元[5];資助對象涵蓋頂尖期刊、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精品科技期刊、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哲學社會科學名欄等多個層面,扶持了大量的優秀學術期刊。各項學術期刊資助計劃的實施,成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和一流期刊建設的良好助力與重要推手。
第一,學術期刊資助政策具有較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遴選卓越期刊、一流期刊、優秀期刊,是對入選期刊辦刊質量的認可;入選期刊將資助經費用在刀刃上,在期刊建設上投入更多、更優,對同行期刊具有良好的帶動作用。同時,不少省級相關主管單位也在國家資助政策的示范作用下,積極開展省級的學術期刊資助。比如: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科技廳對標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制定“湖南省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設工程”,于2020年啟動實施;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已開展2020—2021年、2023年度廣東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項目;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科協分別于2021年、2022年立項湖北省期刊發展扶持基金資助項目和湖北省科技期刊楚天卓越行動計劃。
第二,學術期刊有關資助項目取得較好成效。有學者利用2004—2014年810種高校學報數據,以教育部“名刊工程”為政策樣本,研究政府支持及內部制度變革對高校學報學術質量提升的作用。研究發現:其一,“名刊工程”會顯著提高入選學報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分別提高了45.63%和108.15%;其二,由于“名刊工程”改變了學報原有的運作體制,在政府經費支持結束后其學術質量提升效應仍會持續,是一種典型的“小投入、大回報”政策[6]。類似產生良好施行成效的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資金[7]和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的大部分受資助期刊[8-11]。
部分期刊受資助后,期刊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比如:《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資助項目后,將資助經費投入國際標準、國際規范參與和建設工作中,該刊10年間完成從綜合性大學學報發展成3種專業期刊、3刊均被SCI收錄的跨越式發展[12];《作物學報》連續4次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資金資助,在資助周期內,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5.5%、18.8%,并多次獲得國家級期刊獎項,期刊的質與量均得到顯著提升[13]。
3.期刊編輯隊伍建設機制和有關人才支持政策
人才是第一資源,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堅實的辦刊人才隊伍為支撐。一方面,要從整體上建設一支規模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期刊編輯隊伍;另一方面,要鼓勵若干高水平辦刊人才脫穎而出。編輯是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執行者,也是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得以持續的保障;高水平辦刊人才則是整個辦刊隊伍中的佼佼者,在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建設一流期刊的事業中居于引領地位。
(1)編輯隊伍建設激勵機制施行情況
在編輯隊伍人才建設上,嚴格規范的職業資格制度的施行,為編輯隊伍的準入制度建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責任編輯登記注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編輯隊伍的整體素質,使得編輯隊伍人才建設有了較好提升。但與此同時,編輯隊伍也面臨一些職業發展的實際困難。
為深化對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編輯隊伍建設具體機制施行情況的認知,筆者于2022年12月底開展了題為“學術期刊出版主體激勵機制與期待”的專題問卷調研。激勵機制實況調研問卷顯示,超過80%的編輯部主任、編輯所在期刊單位未設立編輯工作獎勵機制,近一半主編、副主編所在期刊單位對期刊主編、副主編工作質量認證處于模糊地帶,1/5主編、副主編所在期刊單位對期刊主編、副主編工作質量沒有認證。在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中,大部分專職編輯工作貢獻沒有明確的認可機制,近2/3的主編、副主編遇到在單位/工作系統中工作貢獻不被認證、認證模糊的情況。激勵機制期待調研部分問卷顯示,編輯最期待的福利政策分別為:“每年72學時繼續教育”“參加國內外重要會議”“職業關懷(如定期學術沙龍、定期眼頸護理、定期心理咨詢等)”;編輯部主任和編輯均將新聞出版署每年規定的繼續教育學時列入第1位、參加具有活躍度和前沿內容的國內外重要會議列入第2位;主編和副主編均將“在人才稱號評選上能合理認可(專職)/作為加分項(兼職)”列入期待工作質量認可優先排序第1位。
整體來看,專職編輯享有的繼續教育福利較為單一,優質的繼續教育福利享受比例過低,遠未能與勝任編輯工作、一流期刊編輯的實際工作需求相匹配。
(2)高水平辦刊人才項目
目前,我國相當于國家級的學術期刊高層次人才項目主要有:中國科學院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計劃(2008年至今);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中的出版界人才和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19年至今)。中國科學院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計劃實施以來,引進了大量高端管理人才、專業人才,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科學院近百種刊物的發展與影響力提升[14]。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為中宣部專項計劃,主要從理論界、文藝界、新聞界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中評選,是全國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最高層次的綜合類文化人才培養工程。該項目從2019年開始設“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專項,并明確將期刊出版領域的基層編輯納入考察范圍,由于實施時間短,項目持續情況及效果有待觀察。中國科學院對期刊出版人才的持續重視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出現了一批世界范圍內的頂級科技期刊和一批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期刊,打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高原和高峰,成為主管單位與期刊出版人才相互激勵的典范。
二、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激勵環境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調研與分析來看,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環境整體向好,但也存在期刊資助扶持體系和機制有待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單位和編輯部內部激勵機制有待優化等問題。
1.部分學術期刊資助項目的扶持理念和體系有待完善
國家在學術期刊資助政策上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個別資助項目資助理念不夠清晰、資助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有關學者開展的期刊資助群體調查顯示,82.14%的受資助期刊辦刊人表示學術期刊資助政策對學術期刊的促進作用很大,同時也有60.32%的調查者認為我國學術期刊資助政策體系需要繼續完善和提升[4]。
當今我國的資助政策可分為獎勵式資助和滾動式資助。獎勵式資助是指刊物達到資助要求即完成資助目標,待第二輪申報時重新滿足申報目標即可進入新一輪資助,目前我國科技期刊領域的資助項目均可視為獎勵式資助;滾動式資助是指期刊達到某一門檻即可被連續資助。如何進一步加強資助成效評價,構建更加開放、科學的資助機制,以從全局上進一步激發期刊整體發展活力,值得深入探討??傮w上,不管是科技類期刊,還是社科類期刊,當前的專項資助扶持計劃數量還比較少,層次、類別、覆蓋面不足,上下聯動、分級分類、協同發展的整體資助體系尚待進一步構建。
2.編輯工作激勵性不足
從上述問卷調研的數據及已有研究來看,既有的編輯工作激勵性不足。我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激勵機制存在系列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激勵方式單一,不能滿足編輯不同層次的需要。青年編輯、中年編輯和資深編輯處于不同的職業生涯階段,其需求不相同;不同職稱、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編輯,其需求也不相同。目前,學術期刊多從屬于高校、科研院所,學術期刊編輯需求的個性化與差異化往往被主管部門所忽視。其二,缺乏科學的考核制度,現有考核制度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編輯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其三,缺少充分的晉升機會與發展空間??蒲性盒5臅x升空間與鼓勵政策往往向一線教學、科研人員傾斜,學術期刊編輯的職稱晉升與培訓學習機會相對不充裕。我國學術期刊編輯面臨的實質性職業發展困境亟須機制上的關懷與激勵。
3.高水平辦刊人才項目有待豐富
在各類高水平人才項目中,辦刊人才相關項目較少。相比教育、科研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期刊出版領域人才隊伍建設渠道過于單一。以中國科協為例,調查數據顯示,35.1%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認為缺乏專業出版和經營人員是提升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的主要問題之一。遺憾的是,人才缺乏的現實需求并未得到相應的期刊出版人才領域人才引進、扶持等隊伍建設計劃的充分匹配,類似中科院期刊出版領域人才引進計劃這樣的專項人才計劃目前相對匱乏,高水平辦刊人才項目有待豐富。
文化、出版領域的高層次人才計劃中,期刊界入選者的數量明顯較少。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人才培養項目中,要加大對學術期刊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
三、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激勵機制優化路徑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奮力邁進,國家和省級主管部門紛紛出臺相關發展政策,彰顯了辦出世界一流期刊的愿景。各辦刊主體也不乏沖擊國際一流的情懷。但在不同層級的政策制定以及實施過程中,還有若干具體環節亟須優化健全,以期形成更加完善、成熟的政策環境。
1.更多層次、更大力度地開展學術期刊專項資助扶持
進一步明確學術期刊資助項目的性質,明確滾動式資助和獎勵式資助的界限。落實動態退出和適時增補機制,進一步豐富資助形式,充分調動廣大學術期刊的辦刊積極性,激發其辦刊活力。
科技期刊領域的期刊資助項目在力促英文期刊發展的同時,也應對中文科技期刊、英文自主辦刊予以資助和扶持。在社科期刊領域,期刊資助亟須更加靈活廣泛、效果更加顯著的立項,如湖北省新聞出版局近年來連續開展期刊發展扶持基金資助項目,對省內期刊在建黨百年和黨的二十大專題策劃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刊物給予5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資助,屬于典型的獎勵式資助,目標明確、激勵效果明顯,對省內刊物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2.通過薪酬激勵、成長激勵與文化激勵破解編輯職業發展困境
建設高質量學術期刊和國內國際一流期刊,離不開一流的辦刊人才。根據赫茨伯格激勵的雙因素理論,我國編輯工作激勵機制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保健因素(滿足生活保障等較低層次的需要)與激勵因素(滿足人的發展與自我實現等較高層次的需要)各自發揮的作用。具體而言,可通過三個方面的激勵措施來實現。
第一,薪酬激勵。薪酬包括報酬的絕對值和相對值。報酬的絕對值作為保健因素滿足編輯人員的生活需求,其相對值則應體現編輯之間有獎有懲、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區別,可通過給予編輯部一定的經費支持,然后再次發放來體現。
第二,成長激勵,即通過成長激勵滿足編輯人員的發展需求。編輯人員的發展需求包括專業發展和職業發展兩方面。前者包括各類編輯職業培訓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機會;后者要求有合理的職業晉升空間?!都{米研究》定期舉辦辦刊講座,重點介紹國外刊物運行機制,提高編輯準確把握信息動態的素質?!秶H口腔科學雜志》的團隊成員不僅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背景,而且定期參加醫學學術會議,追蹤并及時了解本學科領域國內外研究動態,不斷提升編輯對學科研究前沿和研究成果創新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判斷力。《科學通報》則與斯普林格、愛思唯爾、《細胞》等國際知名出版機構建立深度聯系,不定期邀請其旗下的同行學科編輯就行業發展動態對編輯部成員進行培訓,使編輯部成員的信息素養得到顯著提高,把握最新專業發展動態的能力得以提升。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國際口腔科學雜志(英文版)》編輯部每年派主編帶領編輯赴國內外一流大學、研究院所交流組稿,并積極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邀稿。同時,編輯還通過定期參加編輯行業培訓班和海外研修班,了解出版前沿,提升業務水平和專業素質[15]。
第三,文化激勵。我國學術期刊從業人員基本具有研究生學歷,以碩士為主體,博士占比也不低。編輯職業學歷門檻要求接近高校教師和專業研究人員,編輯人員具有較高的研究潛力和研究資質。相關機構應為編輯人員從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條件保障,以利于編輯人員更專業、更有高度和更高質量地服務于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編輯部可通過組建學習型、研究型組織來培養團隊理念,鼓勵編輯群策群力參與刊物發展的計劃制定和實施等措施,建立和諧的工作環境,形成和諧、平等、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3.加強學術期刊人才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豐富和細化配套支撐體系
編輯人才隊伍建設還應注重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強后續管理與評估反饋工作。在原有學術期刊人才建設的基礎上,豐富并細化學術期刊出版領域編輯人才的配套支撐體系。比如,高層次的引進人才項目、適合國內編輯申請的杰出人才項目及適合青年編輯申請的青年人才項目,不同類型的人才項目可對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除國家層面外,省級層面設置期刊人才項目也能產生較好的示范效應[16]。通過嚴格的質量管理對人才引進與建設的實際效果進行考核和評估,確保人才引進計劃充分發揮培養編輯人才、助推學術期刊發展的功能;通過反饋機制對人才引進與實際工作過程進行監督和評測,了解學術期刊及編輯的需求,優化人才支持配套措施、激勵機制與培訓形式,提高人才建設成效。嚴格高效的質量管理和反饋機制有利于學術期刊編輯人才建設的規范化和良性發展。此外,宜根據反饋與評估結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各專業領域的學術期刊編輯人才數據庫,實行人才建設動態跟蹤反饋機制,促進編輯人才在全國范圍內的良性流動。
|參考文獻|
[1]楊建良. 人的動力激勵[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2]王蘭鋒. 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倦怠及干預策略[J]. 中國出版,2014(13):65-68.
[3]徐志武. 我國青年編輯工作滿意度研究[J]. 出版科學,2016(5):22-29.
[4]胡小洋. 國內學術期刊資助政策實施效果評價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19.
[5]秦前紅,陶軍. 學術視域中的國家科研資助:以人文社會科學資助為主的考察[J]. 現代法學,2017(5):184-193.
[6]劉瑞明,趙仁杰. 政府支持、制度變革與學術期刊進步:來自中國“名刊工程”的經驗證據[J]. 經濟學(季刊),2020(2):473-498.
[7]王巖,劉容光,董爾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效果淺析[J]. 中國科學基金,2007(4):253-256.
[8]佘詩剛,曹啟花,王琳,等. 基于CI值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資助效果分析:以中科院英文科技期刊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2):179-189+229.
[9]王燕. “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對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效果的評價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10):1048-1053.
[10]甘可建,劉清海,李揚杵. 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實施效果調查與對策建議[J]. 編輯學報,2018(2):116-121.
[11]許曉陽,馬崢,顧洺瑋. “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1期績效分析:以SCI收錄期刊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11):1071-1077.
[12]張月紅. 科學家喜歡什么樣的學術期刊?:試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資助項目:《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創辦10周年為例[J]. 中國科學基金,2010(5):296-299.
[13]程維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強有力推動《作物學報》發展[J]. 中國科學基金,2007(3):184-186.
[14]楊丹丹,陸朦朦. 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以中國科學院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計劃(2008—2019)為例[J]. 中國出版,2021(16):37-41.
[15]王晴,袁鶴. 新形勢下科技期刊發展路徑:基于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兩文件的思考[J]. 編輯學報,2020(2):128-131.
[16]程磊,徐佳珺,姜姝姝,等.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編輯人才隊伍現狀及對策[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9):98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