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愛有溫度,分手看風度”,但要做到有風度并不易。當一段感情或婚姻走到盡頭時,金錢糾葛往往使雙方的風度蕩然無存,甚至為此對簿公堂。那么,當愛已成往事,婚戀期間的相關財產應該如何處理呢?
案例:曉楠和小許經人介紹后戀愛,小許為了表達自己的愛意,在節日、紀念日、曉楠生日等特殊日子里,都會通過微信向曉楠轉款520元、1314元等,曉楠先后收取此類款項約2萬元。然而好景不長,兩個年輕人因感情破裂最終分手。隨后,小許要求曉楠退還紅包所涉金額。那么,曉楠是否應當退還呢?
解析:本案涉及法律上的贈與。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贈與分為一般贈與(無償贈與)和附條件贈與。對于在特殊日子里以特殊或吉祥數字轉賬、發微信紅包等,數額不是很大的,給付一方的真實意思是表示祝福、表達愛意,這屬于基于戀愛關系的一般贈與,而不屬于基于結婚目的的附條件贈與。本案中,小許給曉楠發送的紅包款項,顯然屬于一般贈與,因此,曉楠可以拒絕退還。
案例:2020年5月,王女士與鄧某建立戀愛關系。經過1年的相戀后,兩人著手置辦婚房,遂以鄧某的名義按揭了一處房產,登記在鄧某名下。總房款為90萬元。首付款40萬元及月供,雙方各承擔一半。現在,兩人因出現一些矛盾而分手,所購的房產現價值150萬元,已還貸款20多萬元。那么,該婚房應如何分割呢?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百零八條規定:“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按份共有是指數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同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本案所涉婚房,系王女士和鄧某等額出資,故雙方應享有等額權益。
案例:張先生和唐女士相處半年后決定訂婚,在訂婚儀式上,張先生按照當地習俗給了唐女士家彩禮16萬元。訂婚后兩人開始同居,后因瑣事、性格差異等導致關系惡化。張先生在雙方同居1年后提出解除婚約,并要求唐女士返還彩禮,而唐女士拒絕退還。那么,涉案彩禮該如何處理呢?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民法典" 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五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男方給付彩禮,屬于附條件的贈與,是以將來雙方結婚為目的的。因此,當結婚不成時,男方有權請求女方返還彩禮。那么,女方該返還多少呢?司法實踐中處理此類糾紛時會秉持以下三個原則:一是過錯原則,即如果由于一方的過錯導致結婚不能的,則要考慮過錯方的責任問題。二是綜合分析各種情況,如女方在辦理訂婚事宜過程中的花銷,女方已為準備結婚付出的精力、財物,雙方是否已同居生活及同居時間的長短、是否已舉行過婚禮等。三是有限救濟原則,即酌情返還。本案中,如果張先生起訴請求法院判令唐女士返還全部彩禮,那么唐女士可以從上述有關方面進行辯解,主張只返還部分。
編輯|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