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水產養殖機械化;漁業機械化;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天津市
0引言
機械化是水產養殖業高質高效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1]。《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總體達到50%以上,主要養殖模式、重點生產環節的機械化、設施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綠色高效養殖機械化生產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工廠化、集裝箱式和池塘工程化等循環水養殖基本實現機械化[2]。針對天津市水產養殖機械裝備情況進行實地調研,以進一步了解天津市水產養殖機械化現狀,分析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和筏式吊籠與底播養殖不同養殖模式的主要作業環節存在的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高效適用設施設備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適合天津市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方向和重點技術服務建議,達到提升天津市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實現漁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目的,助力鄉村振興。
1水產養殖機械化現狀
近年來,天津市農機化生產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工作定位,聚焦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需求,大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積極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天津市農機裝備總量保持在33.54萬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372.48萬kW,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35%,機械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全國平均水平72%),小麥、玉米和水稻3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保持在98%以上,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3]。與之相比,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不到40%,還處于較低水平,與天津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不相匹配。
1.1國內水產養殖機械化現狀
水產機械化是漁業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是農業機械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水產養殖機械化起步較晚,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領域。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模式主要分為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筏式吊籠及底播養殖,機械化率分別為32.08%、16.14%、54.66%和25.15%,在育種育苗、清淤消毒、起捕采收和尾水處理等方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普遍較低。“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補貼資金近3億元,補貼增氧機、投飼機、網箱養殖設備、水體凈化設備和貝藻類養殖機械等共計61.6萬臺(套),使水產養殖重點環節基本實現有機可用[4]。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水產養殖機械總量約為456.51萬臺,水產養殖機械化率31.66%,與主要農作物70%的機械化程度相比差距較大,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等部分經濟發達省份水產養殖機械化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2天津市水產養殖機械化現狀
1.2.1總體情況
2021-2022年天津市漁業生產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2022年天津市水產機械保有量為6.54萬臺(套),其中水產養殖機械6.46萬臺(套),包括增氧機5.14萬臺(套)、投餌機1.31萬臺(套)、水產捕撈機械0.01萬臺(套)。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配備有推水設施、投餌機、微濾機、水泵、微孔增氧設施、自動排污裝置及吸污泵,但因該模式投入產出比太高而較少應用。近3年天津市重點推廣的稻漁綜合種養基本沒有可用的水產養殖機械。
從水產品產量看,2022年全市水產品年產量約27.38萬t,其中淡水養殖23.74萬t,海水養殖0.98萬t,淡水捕撈0.28萬t,海洋捕撈2.38萬t。
從水產養殖規模看,2022年全市水產養殖水面面積2.34萬hm2,其中淡水養殖面積2.24萬hm2,海水養殖面積0.1萬hm2,主要分布在濱海新區、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寧河區、靜海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和北辰區10個農業區,以養殖魚類和蝦為主。
1.2.2不同環節機械化應用情況
近年來,天津市主要以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兩種水產養殖方式為主,網箱養殖、筏式吊籠與底播養殖方式應用較少。池塘養殖主要以養殖鯉魚、鯽魚、南美白對蝦等為主,主要使用的機械設備有增氧機、投餌機、耕水機、水下視頻監測和水泵設備等。工廠化養殖主要以養殖半滑舌鰨、南美白對蝦、褐牙鲆、大菱鲆、石斑魚和紅鰭東方純等為主,主要使用養殖水循環處理設備,包括微濾機、蛋白分離器、循環水泵、紫外線消毒器、臭氧發生器和生物過濾器等,海水工廠化養殖已實現尾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調研發現天津市水產養殖存在以下趨勢。一是池塘養殖作業中增氧和投飼環節機械化已基本解決,水質監控裝備正在大量應用,清淤和起捕主要通過社會化服務解決,其中,起捕目前還是以人工為主,清淤則基本實現機械化,產品分級等裝備應用較少。二是網箱養殖作業中投飼環節大部分依靠機械,網衣拆換和清洗裝置應用不多,起捕主要依靠半機械化的裝備操作。三是工廠化養殖作業中水質調控設施設備應用較多且基本國產化,但在標準化和可靠性方面尚需提升。四是筏式吊籠與底播養殖機械化程度低,除電動拔籠、電動拔梗等部分輕簡化裝置外,夾苗、播種、采收環節主要依靠人力,基本處于無機可用狀態。
1.3主要養殖模式
1.3.1淡水設施化養殖模式
淡水室內車間設施化養殖目前配備有納米盤增氧設備或微孔增氧設施,水質處理方面有循環水泵、弧形篩、生物包和紫外消毒設備等,但對可溶性有機質的處理效果不佳,淡水中藻類豐富,紫外線消毒效果不理想,其他養殖環節如投喂、倒池、清池消毒、水質檢測和成品收獲等均需依靠人工。
1.3.2池塘養殖模式
目前淡水池塘養殖機械化水平較低,養殖過程中涉及的機械僅有增氧機、投餌機、水泵,以及銷售用生鮮運輸車。池塘水質凈化多采用生態溝渠,排出的水流經網片/毛刷、挺水植物/浮床、食草魚類,經曝氣后進入養殖池,或者采用池塘底排污技術,排出的養殖沉積物固液分離處理后循環利用,不涉及水質凈化設備的應用。養殖池塘水質檢測、疾病檢測與防治主要依賴人工。大宗淡水魚的起捕采收(拉網機、吊車)、鮮活水產品運輸(活魚運輸車)、蝦的冷凍加工(冷凍分揀設備)由專業服務隊伍提供社會化服務。但由于淡水魚養殖為多品種混養,起捕后魚類品種和規格的分選也依賴于人工。
1.3.3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
海水工廠化養殖在水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是取代常見的傳統生產方式的一種新型工業化水產養殖模式。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日本開始進行工廠化海水養殖以來,通過生物、物理及化學方法的有機結合,把海水處理過程系統考慮,使水產養殖過程達到理想狀態,形成不受自然條件影響的循環式高密度養殖方式。海水工廠化養殖的特點是生產的連續性、無季節性和主動控制性,其中主動控制環境和營養供給是工廠化養殖的核心。整個養殖系統需要控制的因素非常多。一是水質量和溫度,如水體循環、水體控溫、水質監測、生物過濾、充氣增氧和臭氧脫色等,保證水質量,就是保證養殖魚健康的前提。二是餌料投喂,定時、定量科學投料,既能節約成本、又能保證水質不受剩余飼料污染。三是廢物處理,如自動死魚收集、污水處理后,能把這些廢物轉化為農田生物肥料利用。四是生產效率高、占地面積少,可擺脫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條件限制,是一種高密度、高單產、高投入和高效益的養殖方式,產品可像工業品一樣不分季節、不分品種計劃供應市場。
2存在問題
2.1養殖機械配備與使用不當
隨著水產養殖機械在水產養殖業的廣泛應用,使得科學養殖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如何實現節約飼料、調控水環境、節省人工且降低勞動強度,漁用投餌機、增氧機等成為廣大養殖戶高密度精養塘不可替代的機械設備[5-6]。但在走訪中,發現還有一些養殖戶對水產機械缺乏了解,特別是對機械的配備和使用存在誤區,沒能充分發揮其最大的效益。以投餌機為例:一是對機型的選擇把握不準,要根據養殖方式來確定選擇哪種投餌機,是池塘投餌機、網箱投餌機還是工廠化養魚自動投餌機,根據池塘養殖水面的大小、放養量的多少,確定投餌機的機型、數量,避免因不合理的設置而影響池魚生長;二是對機械的開啟時機把握不準,開啟投餌機主要根據水溫而定,一般有12℃以上的水溫,常規魚便可開食;三是對機械的工作時長把握不準,投餌機的工作時間一般是投餌常用2s左右,間隔常用Ss左右,每次投餌量以魚群上浮搶食的強度而靈活設置,每次投餌時間不超過1h。
2.2養殖機械設備存在短板弱項
天津市水產養殖機械應用性研發創新不足,目前,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環節集中在增氧和投飼兩方面,但也缺乏實時準確的信息采集和智能管控系統,捕撈和清淤等環節因設備使用率不高且價格較為昂貴,普遍通過社會化服務方式解決,夾苗和網衣拆換等環節大部分還依靠人工操作,分級機械等裝備還未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集污排污和循環水尾水處理環節裝備的使用效果尚不理想,迫切需要新裝備的研發應用,解決部分養殖環節無機可用的矛盾和人工成本高的代價。
2.3養殖機械補貼不到位
政府不斷擴大資金補貼金額和農機購置補貼種類,清淤機、增氧機、投餌機等漁業機械化設備已納入到農機購置補貼目錄,農機購置補貼促進了養殖戶的購機熱情,使水產養殖裝備整體呈現加速普及應用的態勢,但與其他農業機械相比,補貼機械種類和產品較少,如工廠化循環水設備目前大多為非標產品,并且價格昂貴,還未能進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2.4水產機械社會化服務手段落后
與傳統大田糧食作物農機社會化服務相比,水產養殖機械社會化服務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如池塘清淤、起捕等環節的養殖機械設備操作較為復雜且使用率不高,開展社會化服務是較好的選擇。面臨的問題是水產機械社會化服務組織管理人員缺乏、設施簡陋、資金不足。
3發展建議
3.1提高農戶養殖技能
建議依托項目實施、技術推廣示范等方式,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機械的配備及使用,通過降低增氧設備和排灌設備的能耗,提高前期水體消毒機械設備、水質在線監測設備、水下監控設備和機械起捕設備的利用率,實現水產養殖的科學管理,提高技術水平。
3.2提高水產養殖設備研發供給能力
建議加快推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水產養殖機械化中的應用,積極鼓勵太陽能、水處理裝備、養殖產品收獲裝備等關鍵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對現有機械化養殖設備進行升級換代,繼續完善循環水、進排水處理設施和綠色熱能設備,提升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水平,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7-8]。
3.3積極發揮農機補貼政策支持引導作用
建議暢通農機購置補貼對水產養殖機械裝備與設施的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水產養殖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探索開展水產養殖機械化新產品、新裝備及成套設施設備補貼的路徑方式,提升漁民購機用機能力。將水產養殖領域的新機型如耕水機、蝦用投餌機等列入農機購置補貼范疇,通過對農戶購置農機具進行補貼,調動廣大農民購機的積極性,推動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對先進適用的水產養殖關鍵技術設備進行大力扶持和推廣,可采用提高購置補貼等方式提供給養殖從業人員使用。
3.4加快提高養殖重點環節社會化服務水平
建議政府大力推動水產養殖機械化作業專業服務隊伍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廣大養殖戶提供清淤、收獲、分級、廢棄物處理和池塘改造等環節的社會化作業服務,大力推動水產品初加工等機械裝備共享共用,通過政府資助、項目支持等方式,建立區域水產養殖技術服務中心,為廣大養殖業者提供魚種、飼料、技術和機具裝備一條龍服務,支撐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9-10]。
4結束語
天津市水產養殖業是豐富市民菜籃子、保障市場供給的重要產業,天津市也具備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和品種的技術基礎,因此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前景廣闊。農機化是保障水產養殖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先進、適用、高效的水產養殖機械化技術和機具裝備,對降低農民從事水產養殖的勞動強度,改善生產作業環境,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和效益,增加養殖農民收入將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