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我深愛著語文這門學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教育就是:因愛而語,以美育美,這也是我的“1”個教學主張?!?”是指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即育美課堂三步曲(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3”育美語文的內涵就是:育語言文字之美,育文化自信之美,育人格健全之美。
“因愛而語,以美育美”的思想內涵
隨著美育實踐的不斷積累,我們對美育在育人過程中所發揮的價值和作用,認識得越來越深刻。作為教師,我們渴望學生有意氣風發之美,渴望課堂有朝氣蓬勃之美,渴望教育有欣欣向榮之美。以教育之美培育人之美,是對沖教育和社會的功利性,提升教育品質、指向幸福人生與美好生活的必要途徑。以感受美提升教育境界,以創造美提升人生境界,是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而這一切的責任和義務都源于愛,教師的愛是大到對國家、對教育的愛,小到對學校、對學生的愛。在教師的關愛和培育之下,學生在幼小的心靈里播下愛的種子,愛父母、愛老師、愛學校、愛祖國,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愛而語”里的“語”,既包含語言的交流與溝通,也指向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更有教師言之切切的諄諄教導。“因愛而語,以美育美”的教育思想讓語文課堂有深度、有廣度,更有溫度。
化“三不”為“三步”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認為美好的語文課堂應該帶給學生精神的享受和思想的升華;美好的語文課堂還應是平等的、開放的、真實的。然而當我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后卻發現,原來步步都很艱難。從學生時代的語文課堂到自己執教的語文課堂,我發現變的只是時間的疊加拉長,不變的是語文課堂上的“三不”: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卻不愛學;教師教得很用力,教學效率卻不高;學生學得很認真,學習效果卻不佳。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曾經像大部分同行一樣先把責任推向教育制度,認為在中高考大旗的指揮下,追求高分數導致我們重知識的唯一性、重應試技巧訓練、重感性知識教學,輕創新思維培養、輕思想方法體驗、輕理性思維培養,還常常埋怨學生不自律、家長不配合,卻很少靜下心來,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課堂進行深度反思,更沒有追根求源,發現是我們固化的教學模式、單一的評價方式,束縛著學生的思想。
如何擺脫這“三不”?都說教育是一場向美而行的遇見,教師則是美好學習行為的設計師、美好知識情境的策劃師、美好學習關系的構建者,更是美的形象的示范者。學生成長的重心,是遇見美好的價值觀、美好的行為習慣、美好的學習環境,發現事物的美好本質,習得與美好事物相互影響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要在學習方式中體現尚美之道,以“美”為線索,化“三不”為“三步”,在“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中愛語文、學語文、用語文、學做人。
奏響第一步:發現美。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多文化內涵,既滲透著理性思考,也蘊含著對美的直覺頓悟。語文教材如一首詩,有風賦之雅,有離騷之感,也有盛唐之音;語文教材像一幅畫,透著畫家胸有成竹之豁達,又展示出山水風物之幽雅;語文教材是一首歌,跳動著美妙的音符,抒發著人類最熾熱的情感??梢哉f,語文教材就是一座百花園,所有歸來者,無人不道看花回。
語文教師要在學習方式中體現尚美之道,做好課程育美的承接和延續,讓學生從“不愛學”到“愛學”。教學二年級課文《中國美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燒、烤、炒”等生字都是火字旁;在“美食小達人”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用推薦的食材制作可口的美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三年級課文《荷花》時,教師可以在開課前和學生一起玩古詩接龍游戲,引導他們發現這些詩句都與荷花有關;在體會表現荷花動態美的句子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做動作,感受荷花“挨挨擠擠”“冒”的姿態美,發現荷花的千姿百態。帶著善于發現的眼睛學習語文,就會感到處處有發現、處處皆驚喜,這樣的語文課學生怎能不愛?
唱響第二步:理解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率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充分理解教材,沒有感受到教材的文質兼美。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做到深刻地感知教材,準確地剖析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言意兼得,不斷提升語文學科素養。教師既要用心讀教材,解讀出屬于自己的精彩,又要教學生純凈地朗讀,讀出自己的感悟,讀懂背后的深意。教學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對于文中“碰壁”內容的描寫,如果就文讀文恐怕很難理解作者語言的含義,而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補充閱讀《“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讓學生不僅看到一位風趣幽默的魯迅,更看到一位飽經滄桑、堅持不懈、不怕艱險的魯迅,從而理解民族魂的深刻含義。
同時,還可以在反復誦讀中理解美。比如教學《慈母情深》時,在誦讀廠房車間的簡陋、噪聲的震耳欲聾、母親疲憊的眼神和佝僂的背影中,我們感受到一位母親的含辛茹苦;在母親用皸裂的手指數皺巴巴的毛票,把錢塞給作者買書時,我們感受到一位母親的慈愛,理解了作者為何“鼻子一酸”?;叵肷钪械狞c滴,教師可以讓學生也寫一寫讓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并體會父母的不易,理解親情之美。
這樣的理解不脫離文本,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切身體會,才能理解深刻;只有理解深刻,才會潛移默化;只有潛移默化,才可言談學習效果。
合唱第三步:創造美。語文課堂有了發現美、理解美,更重要的是在教材中去創造美。教學《故宮博物院》時,有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為家人繪制故宮一日游路線圖。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要注意家庭成員是否有老人和小孩,要從成員參觀興趣和體能承受等方面考慮設計路線,再對照學習任務綜合考量,什么樣的路線圖才是好的路線圖。在交上來的作業中,我看到,很多學生不僅考慮到路線圖的清晰明了,還考慮到家人的具體需求,甚至想到要提前與家人溝通商量,更有學生建議查閱資料做好攻略,考慮到天氣和出行交通工具等細節。這樣繪制路線圖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凝聚了他們的創造之美。
教學《竹節人》時,教師可以提議學做竹節人、學寫制作小說明、動手制作臺燈等;教學《牛郎織女》時,可以嘗試制作民間故事連環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可以寫一份“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演講稿;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可以嘗試為家鄉文化寫宣傳語;等等。總之,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平臺、以師生合作學習為支點,可以讓我們用語言、用文字、用行動、用思想創造出不可計數的美。
美好的語文課堂,因學生的精彩而精彩,因學生的美好而美好。追尋教育之美,首先要搭建一個育美的課堂。師生一起在學習中發現美、理解美,再共同去創造美。用美好的語言交流溝通,以美好的言行與他人相處,讓美好的品行代代相傳,這樣的語文教學多么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