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樹立和突出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三重邏輯

2023-12-29 00:00:00夏云峰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2期

【摘 要】樹立和突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增強民族團結,展示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鑒此,需要對其內涵的邏輯進行深入剖析。以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自然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蘊涵的“是什么”的內在邏輯進行研究;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筑牢中華民族文化根基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之路“為什么”的價值邏輯展開分析;以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繼承、轉化和發展的“怎么做”的實踐邏輯加以思索。

【關鍵詞】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三重邏輯

【作 者】夏云峰,中共邵陽市委黨校《寶慶論壇》編輯部副部長,講師。湖南邵陽,422000。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2-0036-0010

2019年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到“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內涵于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形象,三者關聯伴隨式延續發展,中華文化符號是文化基因的根本載體,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符號凝練的結晶,中華民族形象是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外在展示。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其核心價值在于彰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發展。

一、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內在邏輯

把握“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內在邏輯,就是要把握其內在的豐富內涵、文化特質,把握“樹立和突出什么”的內核。把握內涵的關鍵在于對其屬性理路的探究。屬性是共有事物顯現的獨有特質,屬性既是對外物的刻畫,也是區別他物的抽象定義。研究視角不同、屬性類別不同,存在不同的屬性分析,在此,根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蘊涵著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形象等豐富內容,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自然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為切入點分析探究。

(一)本源: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自然屬性

自然屬性是對事物的面貌、現象、規律及本質特征的描述說明。對于文化而言,自然屬性的范疇更多是符號的具象表達。就符號學理論而言,文化是人類在生產、生活方式中創造的具有一定意義、共同屬性、共同認可的符號。符號則是以圖文、圖騰、數字等為載體傳遞、表達實際意義的工具。不同學者對其有著不同的論述:巴爾特提出了具有實物的實指、符號的元語言直指和內涵式的涵指三層符號意指系統。[3]趙毅衡認為符號就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4]王建民提出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所構成。[5]總體來看,符號就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圖文、形狀的組合構成的表征,同時,也是傳遞更深層次意指的抽象表達。雖然符號受載于物體的實指且蘊含于意指,但符號和意指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二元關系,符號本身并無實在的意蘊指向,只有在對其解釋時,其才有一定的價值意義。即在主觀意愿的指向性情況下,符號的意指才能夠立體化、鮮活化的呈現。

物質決定意識,一切意識形態的存在都離不開物質的伴隨,同理對于文化的形成依托于符號的存在,沒有符號的存在,文化的意識形態也不復存在。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其載體的存在就是具有共源性、共生性、共享性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符號的涵指,是在主客觀發展因素的推動下形成,其主要載體以物質為表征,其表征的形成在于空間、時間、時代的疊加、交替、創造、延續,構建出具有精神層面的中華文化符號體系和中華民族形象。[6]不同研究對中華文化符號體系給與了不同的劃分。閔言平從主體分類的視角,提出了國家象征標識、國家建筑標識、國家民俗標識和中華民族精神標識。[7]曾明等人以不同維度的指向,將其分為地理類、物質類、精神類、歷史類、文化藝術類和生活類等六種類型的符號。[6]阮靜則是根據不同領域將其細化,提到了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傳統哲學核心思想、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當代中華文化等符號。[8]從符號學角度而言,符號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主要就是實指和意指,即以物為載體的符號及物化之后的意蘊指向。研究的視角不同提出的中華文化符號的分類也不同,脫離不了實指和意指的符號。鑒于此,可以將中華文化符號分為實指和意指兩種符號類型。

實指型文化符號:這類型符號也就是具象化存在的實體符號,代表一個國家或民族特有的符號。一是自然地理符號。以山河湖泊、名山大川為標志的地理符號,如我國最有名的長江、黃河等大河名川等。二是領域類符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等大范疇下形成的具有實物存在的符號。涉及各文本體系,如國家的政治符號體系、經濟發展符號體系、文化藝術符號體系、歷史記憶符號體系、科技符號體系、社會生活符號體系等。政治符號體系是以國家為載體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國家象征標識的符號,如古代歷朝歷代的朝代旗,當代的國旗、國歌、國徽以及具有國家印記的法律制度體系等一系列的具象化的國家標識。經濟發展符號體系是以生產、加工、銷售、儲存等為主線形成的具有經濟體征的符號體系,如以物質生產為體系形成的符號體系,從歷史發展進程看,主要以冷兵器的鍛造、古木結構建筑等人工加工;以冷熱加工形成的機械加工;以數字化控制形成的智能加工等為主的符號體系。文化藝術符號體系是文藝發展形成的古物典籍等實物化的符號體系,根據感元類型,大致可分為視覺藝術符號、聽覺藝術符號、視—聽藝術符號。視覺藝術符號,是指具體呈現的藝術類型,如有書法、繪畫、雕刻等。聽覺藝術符號是通過聲音的感知形成的符號,如以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等為主形成的音樂符號體系。視—聽藝術符號是將視覺和聽覺相結合形成的視聽一體的文化藝術符號,如綜合文學、音樂、舞蹈等為一體形成的中國戲曲。歷史記憶符號體系是在歷史長河中,由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構成的歷史記憶的符號。如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歷史新紀元等等重要的歷史事件。從古至今出現了孔子、李白、毛澤東等在不同領域杰出的歷史人物。科技符號體系是在歷史進程中,改變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進歷史發展的發明創造,如古代的四大發明,當今高鐵、北斗系統等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符號體系,是在人民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質,這類符號體系涉及生活習俗、民間傳統、節日慶典等,如二十四節氣、傳統的文化節日、地方菜系等具有不同特色的符號表征。

意指型文化符號:這類型符號是在歷史長河中,人類依托生存環境、實踐基礎上創造出在實指型符號基礎之上物化的意指型符號。一是人文地理符號。是在自然地理基礎上,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因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影響,具有人為意識的地理標識。至于名山大川,其本身并沒有實際的名字和意義,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為其賦予了名稱符號甚至具有一定寓意的象征。如黃河,養育眾人,催生人類文明,被稱為母親河。二是象征性符號。在實指類型符號基礎上具有一定意指的象征類符號,具有一定的精神標識。這類象征性符號也是涵蓋于各個領域。政治象征符號就是依托于國家權力,在開展各種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中,形成的有形的國旗、國徽和國家領導人或無形的黨的偉大建黨精神等符號。這類符號對內是凝聚全民對政治信仰、政治認同的關鍵標識,對外是宣示主權、捍衛政權的政治符號。經濟象征符號是在經濟過程中,內涵有一定功能、價值的象征符號。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貨幣,在生產經濟活動中,人類賦予了貨幣一定的價值。文化藝術象征符號通過實體存在彰顯一定的象征意義。如古代的紫禁城象征皇權,朝服、官轎代表一定的地位;敲擊樂編鐘象征的是等級和權力;京劇中的不同臉譜將“色”與“形”結合,不同顏色象征不同語言。歷史記憶象征符號,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凝聚升華形成的一種代表和精神。如紅軍長征事件,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歷史人物孔子的儒家思想、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代表的是一種思想精神。科技象征符號,就是利用科技創新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意義的精神,如載人航天精神。社會生活象征符號,就是人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將一定的寓意寄于空間、時間附屬物的一種象征。如一提到中秋節,想到的是家人團圓,承載的是對家庭幸福美滿的寄托。

(二)內涵: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文化屬性

對于文化屬性的研究,戴昭銘先生把超自然性、符號性、整合性、可變性、民族性和區域性等作為文化屬性的五個基本屬性。[9]22~27于婷婷提出了認同屬性、信仰屬性、忠孝屬性和傳承屬性。[10]羅桑開珠根據文化創造的源頭將文化具有的屬性分為民族、區域、階級、行業和學科屬性。[11]無論對文化屬性怎么解讀、怎么分類,都應該從本質著手分析,也就是對文化內容和形式的深層結構進行分析。從符號確立的普遍意義場到文化建立的特殊域,文化的本質是內容與形式的同一性。據此,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屬性的分析重點從內容與形式開展。

文化屬性的內容展現。文化的形成受客觀環境的導向。也正是在客觀因素影響下,呈現出多元、特色的文化。客觀環境制約下的差異文化話語,主要體現于民族屬性、區域屬性、領域屬性。就民族屬性而言,需要探究民族與文化的關系,兩者是相互促進依存的,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基,民族是形成文化的基礎。一個民族的發展、前進、傳承和延續依托的就是獨特性、體系化的民族文化,這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本質特征。這種民族文化的內核在于以文化符號、價值理念和信仰形成的具有凝心聚力的典型文化元素。56個民族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則具有典型的民族屬性。就區域屬性來看,區域有大范疇和小范疇概念,可指大范圍的區域,也可稱小范圍的區域,對此影響下的文化屬性,也就存在大文化體系和小文化體系。大文化體系,指非單一民族、個性文化形成的多元文化。如漢族、壯族、回族等各民族的文化體系形成的中華文化。小文化體系,是在同一民族文化體系下,因區域差異形成的單一文化。如古代出現的晉商、徽商等等都是在中華民族同一文化下形成的區域文化特色。小文化體系是大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文化體系特有的文化形態,隸屬于大文化體系,也豐富和充盈了大文化體系的多樣性,達到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就領域屬性分析,則是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形成的具有專屬的以學科體系為基礎的文化文本表達。如關于政黨學的研究、經濟學的研究、詞匯的系統研究、藝術的各類研究等等。既是領域內符號化、體系化、文本化的不斷延續和發展,也是構成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屬性的形式范疇。文化的形成依賴于主觀能動性的創造,也正是在主觀因素影響下,衍生出具有主觀意識流的象征意義。主觀意識下形成的文化屬性,帶有主觀色彩的特質,而這種主觀性更多地是依賴于大眾對文化的期許。此時的文化屬性是一種被動屬性,也就是文化具有的被認同屬性、被信仰屬性。對于認同的概念,弗洛伊德提出,認同就是個人與他人、群體在情感、心理上趨同的過程。[12]文化認同是個體對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文化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的認可。文化認同是對其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延續民族共同體生命的精神基礎。新時代的發展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到達信仰的境界,并在行為習慣上保持信仰的痕跡,在心靈上更加虔誠的信奉,如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其形成的基礎和前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信仰,在這一信仰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成就偉大事業、創造偉大奇跡。

(三)并存: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社會屬性

文化的社會屬性研究需要對文化和社會兩者的關系進行分析,從兩者關系中了解文化的社會屬性。周運清從社會學角度將社會定義為由人、文化和自然構成;文化則是涉及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物組成的特殊關系。馬克思則從另一個角度界定了社會和文化,將社會定義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文化由各種社會關系產生。社會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共同物質和精神基礎上所結成的一切相互關系。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兩者聯系于人與人之間發生過程中共生性,但區別于社會是外顯于這種關系中,文化則是影響這一關系的因素。[13]文化脫離不了社會屬性的關鍵特性,社會屬性依托于社會關系這個大范疇而存在。即以人為主體建構的上層意識形態的體現。于此,文化的社會屬性大致可以看作是政治的內屬性,外屬性。對于內屬性而言,首先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文化的形成受主客觀因素影響,人類發展程度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就世界來看,因地域出現了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歐洲文化,等。就同一文化來看,因時期不同出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其次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構建的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從物質和精神層面予以表達。就政治方面而言,國家意志通過對內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對外實施的外交文化等來展現。就生活方面,衣食住行最為彰顯,如古代,不同材質的服飾,是一種服飾文化,具有一定標識、職業性,代表一定的階層、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對于外屬性而言,更多體現的是外交文化。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傳播性。符號是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形成,具有一定的抽象和象征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的構建依賴于符號系統的建構,其意識形態屬性相對較強,也是推動民族文化傳播的邏輯條件。2021年,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其次是實現文化的交融性。同一民族、民族間、國家間具有文化上的差異,在交流層面看本質就是一場文化間的互通,勢必會出現文化的沖突、文化的滲透。曾有未來學家預言“將來的戰爭不是經濟利益沖突,而是文化沖突。”[14]因此,促進民族文化繁榮昌盛最好的方式是實現文化交融,減少主體間的內耗,避免文化的零和博弈。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內核動力就是伴隨環境的動態變化,實現文化的動態發展。這是文化本身內在的需要,也是民族進步的關鍵因子。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外部環境多變、多元的情境,也在外部需求層面,迫使一個民族在自有文化的基礎上,尋求融合之道,適應社會變局發展。如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適應世界經濟多元化發展,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之下形成的文化融合的典型。還有就是樹立民族形象。民族形象是一個民族對外交流的展示,影響決定著一個民族對外交流的關鍵。中華民族文明在漫長的過程中,樹立了一系列的形象。如民族團結統一、獨立自主、開放包容、勤勞奮進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形象,這也是我們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的重要內容。

二、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價值邏輯

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價值在于增強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展現中華文化的立體感、強化對外傳播力和影響力。實質就是解決“為什么樹立和突出”的價值引領,具體而言就是要標定“我是誰”的文化認同,回答“從哪里來”的文化之源,指明“到哪里去”的文化發展之路。[15]

(一)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

在英語話語中,identity既有身份表層意思,也有認同的深層內涵,本質則是內涵于“我是誰”的身份認同,從概念來講兩者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在心理學領域中,認同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個人在心理和情感上變成其他人的趨同過程。”在哲學研究中,認同的哲學起源于“我是誰”的哲學之問提出,將其標定為主體對客體在意識、情感和行為上的反映。[16]在中文語境中,表達的是“認可、贊同”之意,沒有學理層面的深意,屬于一般范疇。對于文化認同,習近平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顯然這為文化認同的研究提供了學理支持。在多元文化林立的國內國際環境中,尋求文化認同,必須建立在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基礎之上。對中華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形象的認同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既根植于生活日常的具體形態,也延伸于抽象的精神神態。實現文化的認同,就是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辨,以自然形態、文化狀態和社會形態等多維角度對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研究分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共源性是以自然形態承載的具有現實和神話形態呈現的根源性文化體系。從自然形態角度解析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能夠深刻認識其在共源性、歷史性和包容性的發展價值。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中華民族出現多源異流、異源同流等情況,但還是有著共源性的文化象征。[17]一是以自然地理為依托構筑的共源性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孕育了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黃河和長江,黃河形成了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意識形態的黃河文化,長江形成了巴蜀、荊楚、吳越等具有區域性的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符號共源性的直接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形象的根源性存在。二是以神話形態折射的共源性符號。如盤古開天辟地,在不同的民族里都有相似的說法,在瑤族的《歷史故事歌》中提到“自盤古開天地,伏羲姊妹造人民……”[18]5~10總體來說,共同的文化淵源、文化心理形成了我們共源性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這是實現文化認同的根基,也是讓各民族在認知方面了解中華文化,達到認知層面的認同。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歷史性,縱觀人類歷史長河,以能動主體與客體發生的一系列的歷史記憶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民族記憶的具體呈現,是彰顯中華文化基因的內在根基,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是在歷史文化記憶的基礎上延綿發展。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以文化的自我延續,對外交流、融合等方面的社會實踐,以符號、形象等歷史事實和歷史遺跡的存在,保留了民族發展的記憶,彰顯了民族發展的韌力和創造力,造就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民族共同的記憶。如語言文化符號系統,這是我們延續中華文明,凝聚文化力量,觀照現實世界、探索宇宙奧秘的關鍵秘鑰,體現的是一種同其他民族交流溝通的思維方式。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包容性。我國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隨著多民族的交融,各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從分散走向團結融合,其內核動力來自于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規律。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包容性涵蓋兩個層面。一是中華域內的包容性。中華文明的形成在于由各民族、多元文化在兼容并蓄中產生、創造。承認其存在的差異性,內涵上對大統一的高度認同。如各民族以可移動的文獻書籍和以不可移動的古遺跡等物質類的遺產,包括:青銅器、玉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等等;代表民族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非物質類遺產,包括:蒙古族的長調民歌、藏戲、侗族大歌等等。二是中華域外的融合。中華文明的發展在于各民族的共同創造,也在于積極包容、汲取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將域外文明與域內文明相結合,創造出與時俱進、保持活力的中華文明。如佛教進入中國后,不斷衍生出的天臺宗、禪宗、法相宗、華嚴宗、凈土宗、三論宗等主要的六大宗派;還有四大佛教石窟等。近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共產黨結合實際,形成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二)筑牢中華民族文化根基

筑牢中華民族文化根基,實質是明確“從哪里來”的文化之源,了解文化發展的源頭,知悉來的源頭,回應“去哪里的”發展之路。歷史觀提到,歷史是所有事物的來源,回答了“從哪里來的”哲學問題。承認、尊重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傳承民族精神、國家記憶和文化基因的關鍵。

從辯證唯物主義分析,認識論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的動力”、“認識具有無限性、前進性”。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觀點。人類的文明也是在生活實踐中,在認識論的基礎上形成。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是在各民族不斷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形成。各民族的共同經歷是實踐中形成的認識,共同記憶是文化的認識來源,共同創造是認識的能力,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是在無限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能動意識的指導實踐的重要標識,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識——再實踐”認識過程,這些共同經歷、共同記憶、共同創造形成了中華文化基因特有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文明的明確標識。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來看,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不因人的意識而轉移,物質決定人的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來源于物質支撐上形成的意識形態,也即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這個角度看,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從哪里來”的問題來自于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以物質的本原為載體,通過各民族主觀能動性而形成。

從歷史唯物主義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可見,各民族共同文化的基礎依托于社會已有各要素發展的社會存在,來源于人民群眾對生活發展需求的滿足。鑒此,以共同記憶存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各族人民在歷史進程中,歷史主體在社會歷史因素下認識和改造社會中形成。這意味著對共同歷史形成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形象的正確認識、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根本,也是正確解決“從哪里來”的問題。

(三)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之路

隨著人類歷史發展,以行使主權為原則形成的現代化國家,取代了以維護等級秩序為原則的傳統帝國,現代國家政治使命的重心是國家建設,改變了傳統帝國加強等級為目標的政治任務。與此相應,具有神權象征的政治符號體系也被實現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國家認同等政治功能代替。中華民族文化符號涵化的政治功能彰顯的是樹立特色的中華民族形象,政治使命是加強民族團結融合,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和突出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社會屬性的外在表達,指明“到哪里去”的文化發展之路。突出了中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就是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道路。[2]

中華文化符號不僅有自然屬性的地理符號,文化屬性的文化認同意義,還有政治學的文化功能。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有助于構建民族共同體,提升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必選,也是時代價值的彰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來源依托于物質的存在,也就是需要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文化符號的本質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標識,是構成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構建民族共同體,實現文化認同是在主客觀因素影響下個體達到知行合一的統一,也就是個體在情感、環境的作用下,實現認知和行為的統一。這種閉環的運行模式的始端在于個體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也就是通過加強中華文化符號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增強民族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面對多元化、多極性發展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文化沖突成為現實發展應對的重要問題。于此,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這發軔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哲學,也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國古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同等哲學智慧思想的是儒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禮記·禮運》中論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強調的是鄰國友好往來,沒有戰爭和陰謀,實現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影響在于普遍聯系的辯證思維,事物或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要素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關系。習近平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站在社會歷史復雜的變局中,以時代發展的政治眼光,思考國家發展的道路、人類發展的趨勢,強調的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因此,中華文化符號被賦予了時代和空間價值,即傳播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展現中國形象的空間價值。

三、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實踐邏輯

以“是什么”的內在邏輯和“為什么”的價值邏輯對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展開分析,那么對其實踐邏輯的論述,則是回答“怎么做”的實踐之路。這是實現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真實化、立體化的關鍵,就要其以發展淵源、時代背景作為踐行的基本原則,從總結、挖掘、構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基礎上共進,加以繼承、轉化、創新發展。

(一)總結: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繼承

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伴隨人類生產生活而存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人類生存的印記體現于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中。縱觀社會歷史發展,階級意志的存在影響民族各類活動,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符號和相應的民族形象,形成了共同發展的不同形態。以經濟基礎的不斷調整,內涵于個體與集體間形成的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利益分化博弈而生,上層建筑的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而構建的共同體信仰多樣并存,但都是以共同——分化——共同的趨勢演進。[19]這里的共同是同詞不同意,并不是同等概念,共同的發展是以血緣關系構建的氏族形成的原始社會形態,個體與集體間的利益不存在分化,是以血緣、部落等自然形成的集體意志的原始共同體。“共同”的發展是經濟基礎不斷改變、民族發展多樣、世界發展多變的基礎上,形成的能夠凝聚民族文化、展現民族文化和構建世界大同的共同體文化。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從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中繼承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優秀文化基因。

加強傳統文化符號和中華形象的研究。共享的中華民族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是在各民族共同歷史、共同記憶、共同創造,承載各民族共同情感、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和形象。樹立和突出共享的中華民族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就是要達成各民族文化共性和多元性的平衡。單一的民族文化符號文本是中華民族符號的一個分支系統,并不能代表共享的中華民族符號,原因在于其文化符號的窄化。形成共享的符號意義的認同,那就需要加強各民族文化符號的內部研究,在各民族文化符號系統的架構的基礎上,加強各民族文化符號的并置、交融,以符號文本集合的形態,構建各民族文化符號文本聯結機制,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體文化符號體系,加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及共同體意識的提升。實現中華文化認同的前提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化符號,文化符號有自然屬性的本體存在,也有文化和社會屬性的意指形成,當前,對于文化符號側重于文化和社會屬性的解讀研究,對于文化符號的自然屬性解讀較少。要達到對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的高度認同,應對其存在的豐富內涵進行深入研究,讓大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研究發展中,理解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蘊涵的本層之意,增強大眾的基本認知;熟悉其衍生的深層之道,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總結現代革命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新文化運動以來,中華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眾的價值觀有了巨大改變,在社會生活中追求自由平等,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于此形成了新時代的革命文化。最具典型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如革命文化中展現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是理解中國發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內容,彰顯了民族性、斗爭性的革命文化特征,達到了世界文化和本國文化的交流發展,打破了傳統文化構建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隔離的界限,注重大眾文化的發展。在其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對這部分文化符號的系統研究。面對國內國際多變局勢,中國共產黨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偉大理論、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立足國情實際,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蘊涵的民族性,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代表各民族的發展,也呈現出民族間的融合發展;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以人民為中心構建的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樹立和突出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既要著眼于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也要立足于近代文化發展的實際,共同構建全面、完整、系統的中華文化符號體系和中華民族形象。

(二)挖掘: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轉化

內在品格和外顯表征,是理解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兩個重要維度。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有其內在的主導核心體系,通過外顯的話語體系向國內外展現民族形象。話語體系是在一定的時空規限下相互聯系的思想表達,嵌于文本、言詞和各種踐行之中,涉及尋找、生產和證實真理的各種程序,[20]2~7體現的是語言符號、思想觀念和價值立場的集成。這一定義表明了話語體系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時空中形成的不同語境的話語體系。于此,對于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話語體系的構建就應該根據所處歷史階段和時事發展的環境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注重語言文化符號向視覺文化符號的轉變。習近平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化符號活起來,也就是讓文化符號動態化、過程化,讓大眾在動感中認識和理解。當前對于中華文化符號的探討,多以語言文化符號系統研究為主,缺乏其他文化符號的研究,尤其是視覺文化符號的探索。以生物科學原理分析,人類大腦的左腦控制語言,右腦控制圖像,但左腦運作的效率低于右腦,主要在于左右半腦處理信息的不同。一般默讀,大腦先看到文字,再聽到文字,輸入左腦,而右腦完全省略了默讀的環節,直接進入大腦中樞。這說明了視覺符號比語言符號更快速被人接受。相關研究表明,大腦處理視覺比文字要快60000倍,視覺輔助可以將學習效率提高多達400%。[21]這印證了視覺化敘事的科學性和高效性。因此,在加強語言文化符號系統研究的過程中,并進對視覺文化符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注重理論話語體系向大眾話語體系轉化。從現有文化話語體系對內傳播來看,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話語體系偏向于理論層面的表述,大眾話語的完整體系還未完全形成。當前大眾對中華文化有一定的認識,但達到深層次的認同還有距離。從心理學分析,意象是認知主體在接觸客觀事物后,對客體認知形成的形象。伯納德·斯蒂格勒也提到,缺乏心理意象的參與,也不存在物理意象。鑒此,形象內涵于表層在和深層兩個層面,一是意識表層的內在形象,也就是對物理意象的粗淺認識;二是意識深層的內在形象,是通過強化物理意象,激活表層的認識,將淺層認識與具象化的形象匹配、銜接、轉化,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對于中華文化民族形象的立體化、鮮活化呈現,需要通過激活和轉化物理意象的形式強化中華民族形象。因此,實現大眾深層次的認可,需進一步加強理論話語體系向大眾化轉變,讓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逐步深化。

(三)構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這是文化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提出了文化發展的道路,明確了發展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發展給予了明確指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要在傳承中緊跟時代需求,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那就需要在堅持正確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加強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產業發展和傳播體系建設。

堅持正確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新時期國家意識形態是國家安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仍將面臨西方地方勢力的文化滲透、多元價值的沖擊等,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帶來了更多挑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曾說“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也就是說一個階級在支配生產資料的同時,也支配著精神力量,也就衍生出每個階級都有其代表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這種形式上的虛幻利益掩蓋不了追求實質內容上的特殊利益。相反無產階級所代表的利益在內容和形式上與人類普遍利益具有一致性。[22]列寧提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斗爭的指導思想和革命武器。[23]馬克思、列寧的主要論述為堅持科學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提供了學理支持。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馬克思主義是其根本指導思想,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的產業發展。在市場經濟語境下,等價交換和自由競爭是基本原則,經濟主體追逐自身利益也是通過價格和競爭來實現。一是加快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市場主體趨利性的本性,資本的流向于能夠帶來暴利的文娛產業,如電影、綜藝等等。在市場主導作用的情景下,也應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推動中華文化符號產業的發展,展現優秀的中華文化形象。因此,搭建服務中華文化產業的綜合服務平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二是依托技術推動中華文化符號的推廣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展現。隨著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我們正在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時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時代,新時代的變革深刻改變和影響著人類的客觀認知、主觀意識和生活方式。這使我們對生產、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有了新認知,提出了新挑戰,提供了新契機,打破了人與人社交關系的時空界限,信息產生和傳播趨于“扁平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成為發展大勢。因此,以滿足物質需求、社交屬性等多元化消費需求為原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線上先下的方式,實現科技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與時俱進,發展符合中國實際的、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鏈。

構建文化傳播體系。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時代,文化沖突成為各國發展的一個重大命題,如何表達各國間文化價值也是各國考慮的重要使命。即如何開展對外文化價值的傳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重大課題。與對外文化傳播方式不同,對內傳播有其共有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語言環境、社會文化背景等同一性要素,而對外文化價值的傳播,在思維、語言、社會背景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翻譯路徑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邏輯前提。在這一前提下,傳播效能的高低,依賴于傳播手段的創新,但本質而言,在于由多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復雜性與國際接受能力之間的張力。中華文化符號的翻譯是“編碼——解碼”的路徑,也就是中華文化在已有文化基礎和不同文化交流中,如何把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通過編碼的方式與國際解碼,提升其內在的張力,實現有效傳播。“編碼”就是根據不同文化下的思維、生活習慣等,將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在另一語言環境中編譯成符合其接受信息的符號,實現中華文化的精準闡釋、完美重構和高度認同。“解碼”則是避免出現偏差性解碼。就需要在轉化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過程中,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基礎上重新“編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國人大網[EB/OL].(2020-09-15)[2022-12-18].http://www.npc.gov.cn/npc/c34492/202009/b34b179e0cc04015ad3d47a25666a9a2.shtml.

[2]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中國經濟網[EB/OL].(2022-12-25)[2022-12-27].https://mp.weixin.qq.com/s/qdx9PSMCtO20Ar2s W8VQ3g.

[3] 陳偉,盧德平.共同體意識與現代性轉化:中華文化符號傳播的時空價值與規約[J].現代傳播,2021(11).

[4] 趙毅衡. 時代呼喚符號美學的繁榮發展[N]. 光明日報,2022-06-29(16).

[5] 王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下的文化符號與視覺形象[J].民族藝術,2021(6).

[6] 曾明,龔婷,戴登云,等.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劃定原則及類型特點[J].民族學刊,2021(7).

[7] 閔言平.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J].中國民族,2021(3).

[8] 阮靜.中華文化符號與中國文化傳播[J/OL].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

[9]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10] 于婷婷.基于設計符號學原理的萬壽宮文創設計文化屬性及重構路徑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

[11] 羅桑開珠.論建筑的民族文化屬性——以藏式建筑為例[J].中國藏學,2011(3).

[12] 張航鷹.基于文化認同模型探索中華民族形象傳播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2(18).

[13] 梁巧麗.論詞匯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的差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14] 鄧偉志.論文化交融[J].學術界,2021(1).

[15] 樹立和突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天山網[EB/OL].(2021-03-02)[2022-12-18].http://news.ts.cn/system/2021/03/21/036599205.shtml.

[16] 趙秀芳.認同的哲學解讀[J].前沿,2022(2).

[17] 鄧啟耀.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形成與文化認同[J].民族藝術,2021(6).

[18]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委會.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9] 鄧依晴,程廣云.從文化符號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邏輯[J].貴州社會科學,2021(8).

[20] [美]麥克洛斯基,等.社會科學的措辭[M].許寶強,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21] 視頻正在“吞噬”互聯網丨重新思考數字化之一.經濟觀察報[EB/OL].(2021-02-3)[2022-12-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662431910474387amp;wfr=spideramp;for=pc.

[22] 王小瑩.新時代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挑戰與應對[J].馬克思主義學刊,2021(1).

[23] 開芳.斯大林的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THE TRIPLE LOGIC OF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THE SHARED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CHINESE NATIONAL IMAGE

Xia Yunfeng

Abstract: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shared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national unity and show our international image. In view of this, the logic of its connotation needs to be deeply analyzed.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internal logic of “what it is” implied by the natural, cul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symbol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value logic of “why”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solidat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develop the pa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eflection is given to the practical logic of “how to do it” in the inheritanc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Chinese national image.

Keywords: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iple logic

﹝責任編輯:李 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一区二区自拍|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 国产丝袜啪啪|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成年人国产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综合色在线|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经典三级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日韩区欧美区| 青青网在线国产| 亚洲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操视频在线| 国产91蝌蚪窝|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88av在线|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黄色高清|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a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午夜精品区| 欧美在线国产|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丝袜啪啪|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色婷婷综合在线| swag国产精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四虎AV麻豆| 亚洲精品视频网|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99ri国产在线|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