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2023-12-29 00:00:00劉華芹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2期

【摘 要】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提上工作日程,這對我國鄉村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發揮人類學學科特點和優勢深入探究鄉村何去何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是新時代人類學面向國家戰略、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責任。本文重點介紹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近五年來國內人類學在振興路徑、藝術鄉建、鄉村旅游、鄉村變遷、城鄉關系和振興方向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指出當前研究存在著研究內容豐富、視角多元、方法多樣,但總體數量偏少、議題分散、應用研究缺乏等特征。未來人類學研究應拓展學科視角,協同學理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多開展區域研究、行動研究和跨學科合作研究,提升研究議題的系統性,并加強提煉地方性與一般性的概念與理論,為鄉村振興和學科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振興;人類學;認識與理解;應用研究

【作 者】劉華芹,博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天津,300350。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2-0117-0009

一、新時代鄉村振興需要人類學的參與

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報告從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高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發展目標和遠景謀劃指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在此新時代背景下,人類學負有面向國家戰略、服務鄉村的重要責任。人類學具有整體觀、文化相對觀、參與觀察和比較研究等學科優勢和特點,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歷史上中國人類學便具有國家責任擔當,立足于中國現實,從自身學科視角出發,由傳統的家族、宗族、親屬制度、漢人村莊社會、農民生計活動等研究議題拓展到鄉村工業化、鄉村都市化、農民的流動性、生態移民、鄉村文化多樣性、鄉村旅游、鄉村文化保護等議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可以說,中國人類學研究是與我國社會發展進程密切關聯的,一直擔當著記錄追蹤鄉村社會發展變遷,總結提煉鄉村發展特點與經驗,探索破解鄉村發展困境的重要使命,[2]具有很強的現實關照。以人類學家費孝通的經歷為例,解放前推動他調查研究的是國家民族救亡問題,尋求國家民族的出路決定了調查研究的題目,為此他懷著改善農民生活的宿愿開展調查農村的工作,江村調查便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怎樣迅速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問題擺在了中國人民面前,為實現民族平等,他投入到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工作,開展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狀況的調查,為少數民族進行社會改革提供科學的事實根據和符合少數民族利益的意見;[3]改革開放后,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他又聚焦于小城鎮和經濟區域發展課題的研究,為把祖國建設成經濟強國而竭盡全力。[4]這可以說是一種應用的人類學。在新時代,人類學者要繼續發揮學科特點和優勢,聯系我們自己的國情,深入探究鄉村何去何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鑒于此,本文將結合我國鄉村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對中國人類學鄉村振興研究的進展進行梳理和概括,并就如何進一步深化鄉村振興的人類學研究這一問題從研究視角、立場、議題、方法、概念與理論等幾個維度進行思考,以期在新時代人類學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學科本身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二、鄉村振興提出以來人類學相關研究進展

鄉村振興提出以來,人類學界對此的研究總體數量偏少,截止到2022年12月1日,在知網上搜索主題為“鄉村振興+人類學”的文獻共有74篇。通過梳理發現,鄉村振興路徑、藝術參與鄉建這兩個議題的研究相對聚集,其他研究則分散于鄉村旅游、鄉村變遷、城鄉關系和未來鄉村振興方向等議題。

(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或當前問題的破解路徑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在研究方式上,一些學者進行的是理論思辨式的研究,指出鄉村振興的應然路徑。如王建民指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和討論民族地區每個地方的具體情況,考慮多樣性和差異性,強調主體性,突出文化性,使得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能夠真正實現。[5]羅康隆認為鄉村振興的實質是文化的振興和文化的自覺,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對策的有效對接,不同參與者平等的自覺“對話”與自覺“參與”是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6]李文鋼、張引也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如何發揮地方社會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能力”。[7]彭兆榮特別強調農業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創新,認為了解農史、把握農脈、悉知鄉土對鄉村振興戰略格外重要,[8]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就是重塑“新地方家園”,即在守護好傳統家園遺產基礎上的創新。[9]張穎認為在民族地區鄉土生活中辨析出農業經濟發展背后的文化支配要素,進而在承認地方發展模式多樣性的基礎上對區域優勢要素加以組合,是破解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困境的機樞所在。[10]劉姝曼基于“鄉愁”概念的剖析,認為形塑中國的鄉愁要以鄉民為主體,避免鄉村振興成為強迫和短暫的扶貧幫困項目,要按照科學規劃循序漸進,構建地方感,接續傳統與現代。[11]總的來說,這些研究強調地方歷史文化及其創造性轉化,主體性、過程性和多樣性受到關注。

另一些學者則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多樣化的鄉村振興路徑。如崔延虎基于牧區的研究認為,草原牧區經濟發展要適合牧區的特點,要恢復草原生態環境,重建牧區的社會結構,提振牧區社會的文化自信,把牧區傳統管理經驗吸收到現代牧區社會治理中,多聽取牧區牧民和農民的訴求和建議。[12]譚同學基于桂東北瑤寨的調研,認為農業革命帶來了小農勞動密集型農業與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二元并存的格局,該格局導致農戶生活貨幣化,加速了社會分化和轉型,鄉村振興應從資金、技術和市場對接等方面為小農托底入手,使之可參與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的部分環節。[13]劉華芹通過兩個“空心村”的比較研究,根據村莊的發展趨勢和定位區分出了“將持續存在的空心村”和“作為過渡形態的空心村”兩種類型,認為前者在鄉村振興中面臨著整體性的困境,需要整體性的振興,后者則面臨著消亡,需要著力于土地綜合整治和村民養老問題。[14]這些研究旨在表明,發展的問題并不存在著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發展的道路因不同地區現實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應有多樣性的選擇。

還有學者通過經驗研究揭示了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性的社會問題。如牛凌燕、徐俊六通過對滇西回族聚居區曲硐村生計從畜牧養殖、餐飲經營到核桃交易與蘭花種植的多次變遷的描述,揭示村落生計不僅取決于當地的自然地理生態,也是族群的精神信仰與文化傳統和外部環境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15]趙巧艷、郭炎冰通過對夏陽渡和吳王渡的“路”人類學研究,發現從表面上看夏陽渡、吳王渡的振興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道”改善的結果,但在更深的層面上,兩個津渡古村并非無根的社區,其原有的資源條件和地域傳統,恰恰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最為關鍵和核心的基礎優勢。[16]這兩項研究充分展現了人類學的整體觀視角。

(二)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鄉村振興

“藝術鄉建”旨在以藝術為手段來復興傳統的鄉村,重振鄉村活力,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種鄉村建設方式。藝術人類學對此領域的研究比較豐富,主要圍繞著藝術鄉建的實踐模式和理論反思展開。如張穎梳理了日本發起的農民傳統手工藝振興、地方主導的鄉土景觀與農特產品設計創意振興、多主體共謀的地域藝術項目綜合振興諸模式,將日本的藝術鄉建成就歸功于生活統攝下“美用一體”的傳統價值觀和“藝術”與“鄉村”共生的視野。[17]渠巖身體力行地做了許村計劃和青田范式,并對當前我國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資本與權力聯合、去主體化兩種模式進行了批判,提出藝術家在地推動的藝術鄉建模式,即在尊重鄉村在地傳統及村民訴求的基礎上,用情感融入和多主體互動的溫和方式使鄉村社會整體復蘇,以修復鄉村完整的天、地、人、神世界。[18]劉姝曼以渠巖的青田范式作為研究對象,繼續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下藝術鄉建的“多重主體性”問題。[19]季中揚、康澤楠以福建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為例,提出“藝術鄉建”的關鍵在于以現代藝術精神重塑鄉民的主體性。[20]這些研究一同從主體的視角為“藝術鄉建”模式提供了重要見解。

一些學者聚焦于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遺產如何傳承、創新與價值轉化。例如郭佳基于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現狀的研究指出,對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可在對地域文化遺產群資源的整體利用和聯動中淡化其單一的地方屬性,以一種民族象征符號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尋求其民族性的新定義與新意義,從而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語境中發揮其藝術的能動性作用。[21]在民間藝術再生產問題上,李祥林等指出,從文化傳統語境、文化生態環境著手,結合現代技術、文化審美進行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是民間藝術再生產的基本模式。在此過程中,介入鄉村的藝術工作者是激活民間元素、促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當然還需激活本地活力,推動民間藝術再生產從外力借助走向內力激活。[22]在遺產的價值轉化方面,學者們認為鄉村文化振興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帶動地方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杜華君、張繼焦以寧夏黃渠橋鎮的文化遺產開發為例說明,文化遺產的“傳統-現代”轉型可為鄉村振興提供一種內源性動力,同時結合文旅融合的實踐方式,還可有效促進產業間的互濟互惠并由此推動文化遺產和傳統鄉村的協同發展與共同振興。[23]這些研究不把傳統劃為現代的對立面,而是把它視為現實發展可直接承續的推動力量。

視覺藝術符號如何與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產生聯系是另一個話題。在理論上,傳統藝術符號能夠發揮促進本民族認同的功能,安麗哲認為在鄉村振興的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繼續發揮藝術符號在構建文化認同方面的作用。[24]在手段上,朱靖江認為,影像民族志的多重應用性,或可為中國村落社會與農耕文明的留影、存續與發展做出貢獻,借由“搶救式村落影像志”“活態村落影像志”與“新媒體村落影像志”之力,激發鄉村的文化與經濟活力,反哺村落社區,未必不是一條推動文化保護與鄉村發展的可行性路徑。[25]總而言之,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鄉村振興研究相對活躍,這些研究聚焦鄉村現實,積極探索藝術在當前鄉村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意義。

(三)發展人類學視角下的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既是一種旅游產品,也是一種開發模式。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的傳統村落旅游、以傳統民族文化和生態為依托的民族文化生態游蓬勃發展,人類學者主要從發展人類學的視角對此展開研究,參與(主體)和可持續發展是兩個關鍵詞。如榮樹云基于濰坊楊家埠村的個案研究發現,以“非遺”旅游業為支撐與以重構地方感為模式的手藝類新村建設出現了文化主體的“缺場”現象,認為這將不利于鄉村振興的長效發展,只有激發和調動起村民的文化自覺意識,提高村民的參與度,才能建構出符合鄉村振興核心價值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手藝新村。[26]與強調村民的參與不同,馬丹丹關注研究者的參與,基于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項目社區參與的經驗,她認為研究者需要從拉開距離的介入、對文化變遷的自然觀察,轉換為積極地參與、共同的合作。[27]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陳剛以云南瀘沽湖摩梭文化生態旅游為例介紹了國外社區可持續發展領域里一種新的理論與方法——欣賞式探詢法,該模式是由發現—夢想—設計—實現四個步驟構成的循環,突破了以往問題導向模式,倡導以激發、動員、探詢優勢為導向的“積極變革”模式。[28]在當前鄉村旅游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背景下,發展人類學的參與和可持續發展視角尤為重要。

(四)新型文化生產或文化轉型視角下的鄉村變遷

文化轉型視角下的鄉村變遷研究受黃應貴的一項研究啟發。黃應貴基于臺灣鄉村看似即將崩解現象的研究指出,在工業化、城市化與全球化沖擊下的農村,人口外移、當地生計凋落等現象讓我們容易有農村社會沒落乃至崩解的印象,但實際上它可能已在形成另一種不同的社會形態,而不再是個有關農村興衰的問題。[29]李文鋼等認為,對于此種新文化形式的思考可幫助我們擺脫對于鄉村問題的憂慮,轉而重新去面對這些新文化形式背后的鄉村變遷路徑。[7]與此新思路類似,趙旭東也指出鄉村振興要與時俱進地注意到鄉村農民群體和基層組織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在這個過程之中所發生的一種新的接觸、合作與轉變,以及由此而帶動的一種鄉村文化轉型的可能性,[30]因而要轉變原有著力關注靜態的聚焦式的視角為追溯動態的線索式的視角,并需要在用關注動態變遷的線索民族志的方法深刻審視這種轉型之后提出自己的倡導和主張。[31]基于這種動態發展的視角,劉華芹依據鄉村城市化的變遷趨勢把不同鄉村進行分類,指出了每種類型鄉村的未來走向與鄉村振興重點。[32]變遷取向的研究有別于鄉村問題取向,為鄉村振興路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五)城鄉關系及鄉村振興方向

城鄉關系與未來鄉村振興方向也引起部分人類學者的關注。有學者探討了旅游對城鄉關系和互動模式的影響,如孫九霞認為,旅游發展到休閑度假時代,城鄉二元關系在弱化。[33]趙旭東指出,在旅游業發展下城鄉互動呈現出依循“城—鄉—城”與“鄉—城—鄉”兩種模式的鐘擺運動。[34]基于城鄉關系的歷史與現狀,在未來鄉村振興方向上,趙旭東認為,城市與鄉村之間因自然互惠關系自古構成了互依互賴的城鄉連續體,近代因為種種人為的制度性因素而造成城鄉間固有循環關系的斷裂,一種理想樣態的城鄉關系需要重構一種新的城鄉連續體,這是未來理想中國得以構建的根基所在。[35]進而,他提出了一種基于未來鄉村發展的鄉村振興人類學,即從一種鄉村的結構功能的描寫轉換到一種對于鄉村自身存在的價值、意義以及未來理想的可能存在狀態的尋求上來,從既有的那種城鄉中國討論的結構性框架,轉而邁向于一種對理想中國的城鄉關系構建的探究。[36]方李莉則認為,中國的未來應該是生態中國,而不是城鄉中國和城鄉一體化,理由是城市已經發展到了極致,遇到了瓶頸,未來能夠打破這一瓶頸的只有鄉村,鄉村里面有中華文明的密碼,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37]這些基因和傳統與自然相處的生態智慧現在正在重新起作用,因此中國鄉村振興的方向應該是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38]城鄉關系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鄉村振興的方向,歷史發展階段維度上的城鄉關系探討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人類學對鄉村振興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具有研究內容豐富、視角多元、方法多樣的特點,但也有幾點不足:一是經驗研究多聚焦于個案,比較研究和類型的總結較少;二是學院派的研究居多,應用性的行動研究和跨學科合作研究較少;三是理論上以思辨性的研究居多,基于經驗研究上的概念和理論提煉較少;四是在研究議題上相對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基于此,人類學的鄉村振興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三、進一步深化人類學鄉村振興研究的思考

那么,如何深化人類學的鄉村振興研究?下文將從研究視角、立場、議題、方法以及概念與理論五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研究視角

人類學的鄉村振興研究需要遵循學科視角,首先是整體觀的時空維度拓展。鄉村振興本質是鄉村發展問題,而發展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需要整體觀的視角,正如陳慶德所言,“缺乏整體性的觀念,對研究者來說,無論他所強調的發展因素是什么,其理論結論都將是片面的,對實踐操作者來說,欲謀求某種孤立的行動,其結果的有效性都是值得懷疑的”[39]14。整體觀有不同的維度,我們通常強調的是結構維度,即研究對象的社會和文化是一個整體,社會的各組成部分,文化的各要素之間是有機的和相互關聯的,鄉村振興的二十字總要求即是這一維度的體現。除結構維度外,我們還要關注時間維度,也即動態發展的視角。正如前文“文化轉型”議題所討論的,鄉村振興要打破城鄉二元對立的靜態視角,采取鄉村發展變遷的思路。空間維度,即超越鄉村的視角同樣需要關注,要根據鄉村與更大空間區域的實際關聯情況將鄉村置于一個更大的區域內來研究,因為有些鄉村已卷入全國范圍,甚至全球范圍,參與全球流動。

其次是基于文化相對論的多樣性探索。文化相對論認為文化的特性是每個社會與其特定環境的產物,不能用統一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和要求一種文化。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多樣化,我國的鄉村差異性很大,鄉村振興應考慮不同鄉村在生態、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多樣性而分類施策。如有社會學者認為,即使是在遭受諸多批評的“半工半耕”的農村社會結構體系之下,中國的鄉村也并沒有絕對衰敗和走向終結,學術界發出“農民終結”和“村落終結”的感嘆只發生在東南沿海的發達地區,中西部絕大多數農業型村莊依然保存著農民和村落,農村“鄉土性”的傳承也沒有因此中斷。[40]因此不能以“農民終結”為依據來制定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舉措。除了東中西經濟發展程度的區域差異,各民族、各地區在禁忌、風俗習慣等方面也不同。研究此類地區的鄉村振興,防范“三農”問題轉化成民族問題,需要兩種問題意識和視野辯證相融合。[41]因此,運用文化相對論的視角從事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尤為重要。

(二)研究立場

社會學、人類學界在研究鄉村的立場上有不同的觀點,張文瀟等把它歸納為三派:以改造中國為目的而認識中國的“鄉建派”,從理論的角度出發為勾勒中國結構而進行描述與研究的“學院派”和以認識中國為基礎進而實現理解中國的“理解派”。[42]“鄉建派”以賀雪峰為代表,目的是認識中國,改造中國。該學派延續了自晏陽初以來的對中國鄉村的整體看法,把鄉村界定為一個問題的鄉村,并基于此種判斷積極地主張對其進行改造。“學院派”的學者居多,如吳重慶認為,聲稱“認識中國”是為了“改造中國”是沒有必要的,研究者更應該將關注點集中在“認識中國”上,當他們不以“改造中國”為目的時或許更有利于揭示中國的問題;盧暉臨也表示,當人們的“改造”愿望過于強烈時,很容易走偏,這就需要在認識的基礎上經歷一個“冷卻階段”;文軍則更強調學者的角色定位,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而在當前提“改造中國”并不合適。[43]“理解派”以趙旭東為代表,主張回歸鄉村本身,舍棄那類圍繞中國鄉村未來的發展所做出的過于確定性的判斷或以此為依據而設定的實踐,而選擇靜觀其變以把握其背后的結構性轉變。[42]

筆者認為,“應用派”和“學院派”完全可以概括上述三種立場,因為“理解派”盡管舍棄將鄉村視為是“有問題的”這類看法,探尋理解中國的方式與方法,但說到底也還是屬于“學院派”。“學院派”可以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如證實、預測、理解、尋求復雜性、提出新問題等,尋求對研究對象的理解只是目的之一。筆者比較贊同莊孔韶的觀點,即積極參與鄉村社會的學理的分析,抑或是社會之參與實踐是互滲的,因而它們理應處在互補的和需要相互協同的狀態。[43]任何社會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當前中國的鄉村正處在轉型中,不可避免有各種調適問題的存在。調查者和被調查者雙方共同工作,把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如實地反映出來,以充實和提高人們對這些現象和問題的認識,這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3]鄉村振興已然拉開序幕,正如毛丹所說,它不是市場直接的產物、社會自發的結果,而是政府良性規制的結果。[44]在鄉村振興實踐中,人類學的調查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擺脫改造社會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取得科學性和主動性。

(三)研究議題

與上述研究立場與目的相對應,筆者認為人類學的鄉村振興研究應該關注如下幾個議題:1. 認識與理解鄉村的歷史與當下日常生活狀態,2. 干預與指導不同地區的鄉村振興舉措和路徑,3. 評估與反思干預之下的鄉村社會文化變遷,4. 理論構建與想象城鄉中國與理想中國。

這幾個議題之間具有一種漸進的階段性的邏輯關系。首先是認識與理解鄉村,這就需要對不同村落的歷史發展脈落、當下日常生活狀態有著客觀的描述和分析。趙旭東早些年即提出,人類學的鄉村研究“必須承擔起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就是要明白地道出今天的中國鄉村究竟在發生著什么,這種正在發生的東西究竟對誰更為有益”[45]。如今這種責任依然還在,關注鄉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欲所求,這是“學院派”學者們的旨趣所在;其次是在認識與理解基礎上干預和指導鄉村振興,這是“應用派”學者的主要目的,他們可以在“學院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跟進,也可以自己把第一議題從頭走一遍,然后因地制宜地設計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和路徑并與鄉民一起實踐之;再次是對干預之下的鄉村變遷進行評估和反思,考慮到前后的連貫性,這一議題最好還是由“應用派”們繼續,當然“學院派”也可以參與。一系列的振興舉措給鄉村社會帶來哪些影響需要關注,如修路、水壩建設、污水處理、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引發的變化,科技下鄉等扶貧項目引發的變化,公共服務等引發的社會文化變遷等等,其中哪些影響是正向的、對鄉民有益的,哪些是負向的、需要反思和修正的都需要進行細致的調查和評估工作;最后是在理解、實踐和反思基礎上的理論建構和想象,基于一手調查資料或者其他學者們扎實的二手資料,無論是“學院派”還是“應用派”都可以對城鄉中國如何建構進行理論提升并指導以后的實踐,也可以對理想中國進行合理的想象,為將來勾畫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具有指導性和可行性的宏偉藍圖。我們的研究不一定四個階段都囊括,可以根據自己的旨趣和可行性做到任何一個階段,但每個階段都應該是以前一階段為基礎。

(四)研究方法

人類學的鄉村振興研究需要繼承和拓展人類學的傳統研究方法。首先是人類學的社區調查與超越村莊個案研究。人類學擅長社區調查,實施鄉村振興,以村莊為單位的個案研究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和基礎,但還需要超越村莊。有學者指出,長期以來,農村研究被村莊研究所主導,村莊不但成為具體的研究領域,也成為一種研究方法,甚至發展出了一種以“村莊研究”替換“鄉村研究”的傾向,這種以村莊作為研究單位和研究方法,必然地會堅持“小農”視角,從而屏蔽掉“超越小農”的廣闊視野。[46]那么如何超越村莊個案?這個當年由費孝通研究“江村”受到質疑而引申出來的問題至今仍然很重要,常見的解決之道是費孝通的“類型比較法”、格爾茨的“深描說”和布洛維的“擴展個案法”,[47]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了“關系個案研究”[48]和“線索民族志”[49]。在鄉村振興研究時,這些方法都值得嘗試和推廣。另外,有社會學者提出鄉村振興的基本單元應該定位在都市之外的縣域范圍,包括縣城、集鎮與村莊的統一體,鄉村振興不是村莊振興,它本質上是縣域的全面振興。[50]

其次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采取行動研究。除了社區調查和超越村落個案諸方法,人類學也要在實踐上為鄉村振興做出學科貢獻。目前以介入和參與為目標的人類學研究還比較少,干預式行動研究和參與式鄉村評估是兩種可資借鑒的方法。干預式行動研究旨在提供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如李昌平創建中國鄉建院,協助農民、基層組織和地方政府共同探索鄉村復興的路徑和模式。[51]任國英針對內蒙古一個少數民族生態移民社區在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發展困境,展開了以社區文化能力建設為核心的一系列干預性行動。[52]參與式社會評估旨在通過參與技術將當地人的參與熱情調動起來,讓他們對項目產生興趣和感想,并提出意見和看法,從而促進當地人的調查和分析,通過分享調查和分析結果,達到促使當地人自我分析、做出計劃和采取相應的行動,以有效地消除或者減少引發社會矛盾的風險和負面影響。[53]當然,這些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會在方式、手段、目標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54]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在地化的探索與調整。

最后是尋求跨學科的合作研究。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針和產業、人才、生態、組織、文化五個方面的振興,這是國家層面對鄉村發展的整體性思考。因此,鄉村振興不是某一個領域的振興,而是鄉村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當前不少地方的鄉村存在生態環境惡化、村莊“空心化”、空間城鎮化、旅游過度商業化、文化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廣泛涉及生態、經濟、工程、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除了人類學,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也都參與了進來,這就需要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在與其他學科學者的合作過程中,人類學者要采取開放的態度,從實效性出發,廣泛借用其他學科的視角和理論。

(五)概念與理論

人類學在鄉村振興研究中要注重提煉適用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正如周大鳴所指出的,“人類學還不夠重視概念研究,這是我們學科的缺陷。我們沒有把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層面,沒有把客觀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進行抽象概括。我們講中國經驗,那么中國的經驗到底在哪里?我認為還是要提出一些概念和基本理論去回應的。”[55]張文瀟、趙旭東等認為中國的“鄉建派”與“學院派”似乎都未從西方觀念的牢籠中逃脫,提出要告別西方眼中的“他者”,透過對鄉村社會可能正在發生的表象的認識,抓住其何以可能的發生機制與可能影響,進而為理解鄉土社會的現狀與走向作為反思和提供依據。[42]

除了追求中國經驗和中國話語、反思西方的支配性,我們也需從這種“地方性知識”中尋求一般性,而人類學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有助于一般性理論的建構。首先,這些工作為評估理論提供了一種“自然實驗室”,從而能夠經驗性地檢驗假設;其次,通過運用新的理論要素或對既有理論進行挑戰,它經常會揭示那些在更學術或純粹的研究環境中難以發現的東西;最后,由于理論與方法之間密切關聯,如某個理論所發現的重要信息會影響研究者搜集信息的方式,應用人類學家通常走在方法論創新的前沿。[56]98任何學科都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中國人類學除了生產地方性知識,也應該能夠生產一種普適性的知識并以此指導實踐。

四、結語:做“邁向人民的人類學”研究

費孝通先生1980年在丹佛接受應用人類學會頒發給他的馬林諾斯基紀念獎時就提出要做“邁向人民的人類學”研究,他認為:科學必須為人類服務,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人類中絕大多數人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安全和繁榮,為了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科學才會在人類的歷史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3]周大鳴也指出,一個學科能否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應用價值,人類學能否在中國本土興旺發達,關鍵也在于應用研究。[57]當前鄉村振興為人類學發揮應用價值提供了歷史機遇和廣闊場域,中國人類學應當也能夠從傳統的鄉村人類學走向城鄉人類學研究和應用研究,為鄉村振興和本學科自身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曹晗.鄉村振興與中國人類學研究的新議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2] 陳彪.鄉土情緒與鄉村振興:中國鄉村人類學研究進路與展望[J].廣西民族研究,2020(6).

[3] 費孝通.邁向人民的人類學[J].社會科學戰線,1980(3).

[4] 費孝通.農村、小城鎮、區域發展:我的社區研究歷程的再回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

[5] 王建民.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J].社會發展研究,2018(1).

[6] 羅康隆,周紅果.民族學視野下的鄉村振興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21(3).

[7] 李文鋼,張引.當鄉村振興遭遇發展主義——后發展時代的人類學審思[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

[8] 彭兆榮.鄉村振興之農業人類學視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9] 彭兆榮,張穎.家園遺產的人類學視野[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10] 張穎.當代日本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歸因論——兼議我國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問題與可能[J].民族學刊,2022(31).

[11] 劉姝曼.“鄉愁”的多元屬性與現實意義——來自《人類學與鄉愁》著作的啟示[J].北京社會科學,2020(10).

[12] 范明明,崔延虎.生態文明建設與草原、綠洲的生態人類學研究漫談——崔延虎教授訪談錄(下)[J].三峽論壇,2020(3).

[13] 譚同學.二元農業、農戶生活貨幣化與鄉村振興——來自桂東北瑤寨的調查與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6).

[14] 劉華芹.“空心村”的兩種類型與鄉村振興路徑:基于河南A村與山東B村的比較研究[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22(1).

[15] 牛凌燕,徐俊六.致富之途:一個回族聚居村落生計變遷的人類學解讀[J].回族研究,2020(2).

[16] 趙巧艷,郭炎冰.通道視閾下夏陽渡和吳王渡的“路”人類學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17] 張穎.異質與共生:日本當代藝術鄉建諸模式[J].民族藝術,2020(3).

[18] 渠巖.藝術鄉建:中國鄉村建設的第三條路徑[J].民族藝術,2020(3).

[19] 劉姝曼.鄉村振興戰略下藝術鄉建的“多重主體性”——以“青田范式”為例[J].民族藝術,2020(6).

[20] 季中揚,康澤楠.主體重塑: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重要路徑——以福建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9(2).

[21] 郭佳.傳統與現代之間——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現狀的藝術人類學考察[J].民族藝術研究,2019(5).

[22] 李祥林,謝旭斌,王明月.社會轉型期的傳統村落與民間藝術再生產——“中國藝術人類學前沿話題”三人談之十三[J].民族藝術,2018(4).

[23] 杜華君,張繼焦.文化遺產的“傳統—現代”轉型與鄉村振興的內源性動力——基于新古典“結構—功能論”的人類學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24] 安麗哲.鄉村振興情境下圖像與視覺造型的功能闡釋與資源轉化——2020 年度中國藝術人類學圖像與視覺造型研究綜述[J].民族藝術研究,2021(2).

[25] 朱靖江.村落影像志:從鄉愁標本到鄉建助力[J].民族藝術,2020(4).

[26] 榮樹云.“后‘非遺’”時代手藝新村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以濰坊楊家埠村為個案[J].民族藝術研究,2020(6).

[27] 馬丹丹.鄉村振興的人類學實踐——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的“介入”與“參與”[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1(6).

[28] 陳剛.發展人類學視角下鄉村振興與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旅游開發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1(3).

[29] 黃應貴.農村社會的崩解? 當代臺灣農村新發展的啟示[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0] 趙旭東.鄉村文化與鄉村振興——基于一種文化轉型人類學的路徑觀察與社會實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31] 趙旭東,朱鴻輝.城市化進程與鄉村振興——基于一種文化轉型人類學視角下的移民思考[J].學術研究,2018(8).

[32] 劉華芹.類型學視角: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社區分化和鄉村振興重點[J].河北學刊,2019(1).

[33] 徐新建,孫九霞,李菲.民俗、遺產、旅游: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0(2).

[34] 趙旭東.鄉土如何觸碰旅游——一種文化轉型視角下鄉村振興人類學的新發展[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1(1).

[35] 趙旭東.城鄉關系視野下的理想中國[J].河北學刊,2017(6).

[36] 趙旭東.從城鄉中國到理想中國——一種交融、互惠與理解的鄉村振興人類學的涌現[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2(1).

[37]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J].藝術市場,2021(11).

[38] 方李莉.中國鄉村振興的方向: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藝術人類學的視角[J].民族藝術,2019(3).

[39] 陳慶德.發展人類學引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40] 夏柱智.論“半工半耕”的社會學意涵[J].人文雜志,2014(7).

[41] 譚同學.山地民族、農民生活與鄉村振興——從《桂行通訊》談起[J].西北民族研究,2021(2).

[42] 張文瀟,趙旭東,羅士泂.中國鄉村研究的第三條道路——一種文化轉型人類學視角的回顧與反思[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43] 莊孔韶,趙旭東,賀雪峰,等.中國鄉村研究三十年[J].開放時代,2008(6).

[44] 毛丹.多學科視角的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第一屆“開化論壇”主旨發言要點摘編[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45] 趙旭東.鄉村成為問題與成為問題的中國鄉村研究——圍繞“晏陽初模式”的知識社會學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2008(3).

[46] 宋棠.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J].文化縱橫,2021(2).

[47] 盧暉臨,李雪.如何走出個案:從個案研究到擴展個案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48] 王富偉.個案研究的意義和限度:基于知識的增長[J].社會學研究,2012(5).

[49] 趙旭東.線索民族志——民族志的新敘事[J].民族研究,2015(1).

[50] 楊華.論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鄉村振興[J].重慶社會科學,2019(6).

[51] 李昌平.中國鄉村復興的背景、意義與方法——來自行動者的思考和實踐[J].探索與爭鳴,2017(12).

[52] 任國英.生態移民社區文化能力建設的民族社會工作研究[J].民族研究,2020(6).

[53] 周大鳴,秦紅增.參與發展:當代人類學對“他者”的關懷[J].民族研究,2003(5).

[54] 郭占鋒.走出參與式發展的“表象”:發展人類學視角下的國際發展項目[J].開放時代,2010(1).

[55] 周大鳴.中國人類學研究的概念創新與實踐經驗[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56] [美]卡羅爾?R.恩貝爾,梅爾文?恩貝爾.文化人類學[M].王晴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57] 周大鳴.人類學的應用研究與中國學派建設[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0(4).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Liu Huaqin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rings up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national strategy on the work agenda,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s rural development. Exert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 of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to explore which way the rural should choose and the path for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important duty for anthropology facing national strategy and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gives an key introduces to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pos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anthropolog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n the areas of revitalization paths,artistic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tourism, rural changes,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revitalization direct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h research content, diverse perspectives, diverse methods, but also of a small overall number, scattered topics, and lack of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should expand its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synergize rational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carry out more regional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mprove the systematization of research topics, strengthen the refinement of local and general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Keywords:The new era; rural revitalization; anthropology;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applied research

〔責任編輯:羅柳寧〕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類型與鄉村振興路徑研究”(19BSH0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黄色成年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视频三级| 亚洲免费播放|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 亚洲色图另类|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91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a免费|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美女免费黄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99国产精品国产|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a级高清毛片| 欧美成人A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天天综合网在线| 久久a级片| a毛片在线播放|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一级片一区|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澳门av无码| 国产精品19p| 婷婷丁香色| 日本免费a视频|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无线视频| 精品91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亚洲乱码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午夜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