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聲的會議室不斷碰撞出思想火花、區人大代表“首次”表決民生實事項目、預算執行不到位就亮紅燈、“掃碼”隨時約見代表……,2021年11月,中共閔行區委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打造具有‘閔行特色、城鄉并舉’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的目標。經過兩年的實踐,閔行人大用項目化推進、制度化保障、案例式豐富的方式,回答了“特”在何處、“并”在哪里、“最佳”如何成就的工作路徑。
參與立法成為新時尚
全域化協同推進基層立法聯系工作
“我建議第二十八條增加‘生產者、銷售者要提供食品成分表’的表述。”無聲的會議室涌動著陣陣暖流,一位聾啞人正在用手語表達她的建議。劉女士是一名外企的高級助理,同時也是一位關心社區建設的聽障人士。8月1日,劉女士報名參加了在古美路街道召開的《上海市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意見征詢會。為了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會前她做足功課,筆記本上詳細列出了十多條建議。會上,手語老師認真翻譯她的每一條建議,無聲勝有聲的現場,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像這樣的“心語心愿”被收集后,將一層層向立法機關傳遞……
閔行人大深化基層立法聯系工作始于2022年,在已建立的七寶鎮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基礎上,試點開展基層立法聯系工作,推進設立9家區級參與立法聯系點。2023年,閔行人大全方位全覆蓋推進參與立法聯系工作,并通過《閔行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開展基層立法聯系工作的決定》,在全市首次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對基層立法聯系工作作出規定。鎮、街道、莘莊工業區(共計14個)在全面設立參與立法聯系點的基礎上,突出“一鎮一品”的特色,或涉農、或涉企、或涉外,高質量推進立法聯系工作。
古美路街道重點關注的是區域內聾啞人士的“心聲”,通過依托社會組織和手語老師、法律服務志愿者,開展“心語行動”,在“無聲議事廳”中,給少數群體“發聲”創造條件,助力聽障群體參與立法無障礙。莘莊鎮考慮超大型社區如何組織參與立法。華漕鎮在立法意見征集過程中立足國際社區體現涉外特色……
目前,閔行人大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村居、園區、樓宇等設立了370個立法信息采集站,通過代表聯系、政務服務、法治宣傳陣地開設90余個線上線下立法征詢常態化渠道,田間地頭、工廠企業、醫院學校,甚至是“隨申辦”APP上,意見建議都隨手可提、隨時可提。
值得一提的是,閔行人大還發揮高校專業優勢,通過“法言法語”與“土言土語”的雙向轉化,幫助群眾更好理解法律,在普法解讀的過程中擴大公眾參與。同時,全區還設立15個基層法治觀察點,將法治問題的梳理、立法需求的發現與參與立法征詢、開展普法宣傳進一步融合,形成閉環。
以“民意”定“民生”
人大代表全過程參與民生實事
“我一口氣提了3個項目——社區食堂、社區衛生分中心、社區學校。”區人大代表周卓強在手機上收到了“關于征集2023年閔行區為民辦實事項目”的公開信,有備而來的他十分迅速地反饋了前期在居民中收集到的意見建議,“項目落點都在社區,都是調研中居民最關心的。”
談到提建議初衷,周卓強打開了話匣子。2023年年初,在區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區人大代表首次對2023年度的4方面18項民生實事項目進行了表決,受到各方關注。此前,雖然開展人大代表項目征集與政府部門確定項目之間的銜接時間非常短,但代表熱情很高,短短3天就征集到高質量建議48條。
開展人大代表全過程參與民生實事并表決是實現“民事民商、民事民決”最直接的抓手。區人代會的表決通過,促“民聲”匯入“民生”。會后,閔行人大馬上著手研究制定《區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為民辦實事項目監督的工作方案》《關于加強人大代表全過程參與為民辦實事項目的工作意見》和操作指南,督促形成《住宅小區“美麗家園”建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工作指引》,建立每季度召開工作推進會和監督情況通報會制度。
制度先行后,區人大相關專工委還組織區人大代表形成監督小組,根據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進度,對項目的落實情況進行“全生命周期”監督。如,教科文衛工委召開座談會,緊盯“推進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建設,實現全區14個鎮、街道、莘莊工業區全覆蓋”和“對全區新生兒開展篩查、對6.7萬人開展大腸癌篩查、對2.6萬名退休婦女和生活困難婦女進行‘婦科、乳腺篩查’”兩項實事項目完成情況;代表工委組織聽取“閔行區100家居村黨群服務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項目推進情況;城建環保工委緊盯“美麗家園”建設項目,組織區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居委會代表及相關單位對平陽四街坊、河東小區視察,對樹木搬遷、小區停車、新建公共空間等問題進行研究,并以專報形式向區委區政府提出意見建議。這些承載著“民智”的呼聲已被區政府相關部門“聽見”,多數已在第一時間被研究采納并予以改進。
花錢必問效
盯牢全過程預算審查監督
“叮……”藍色的預算聯網監督系統亮起了紅色的預警燈,原來是區征收中心由于預算執行率較低觸發了紅色預警。經過溝通,查明是動遷進度及安置房建設的原因,未到支付節點,觸發了部門預算支出進度指標亮了紅燈。2023年7月,區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通過運行聯網監督系統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和“預算調整(調劑)科學性”兩個指標,對19個重點監督預算部門進行預警監測。
閔行人大是市人大預算聯網監督試點單位,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預算聯網監督的“閔行特色”。“我們力求通過數字賦能,推進‘線上查詢+線下監督’的實踐探索,推動會議查詢、預算初審、預算執行監督、預算績效管理等工作提質增效。”預算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道。2023年以來,閔行人大持續推動預算聯網監督系統迭代升級,增設輔助服務模塊和信息公開模塊,為人大重點監督工作的落實提供數據支撐。
深化全過程預算審查監督是區委《關于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制度載體作用 積極打造具有閔行特色城鄉并舉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的工作方案》確定的重點項目之一。閔行人大以加強預算審查監督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在預決算審查監督中加強民主、集中民智的有效途徑,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原則和要求融入到預算監督的全流程、全鏈條、全方位,制定預算初審和預算績效監督工作方案,部署當年度部門預算執行監督工作和下一年預算初審調研工作,確定各預算監督小組對19個部門共計37個重點項目的預算執行監督。
8月31日,美麗家園建設項目績效聽證會舉行。聽證會邀請了人大代表、專家、社會公眾作為陳述人參加,80萬平方米美麗家園建設,7個街鎮10個項目接受聽證,涉及預算5.6億元。納稅人的錢怎么花?這場公開舉行的聽證會搭建了公眾直接參與監督的平臺,使百姓對政府的“花錢計劃”心知肚明,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度,增強人大監督剛性和實效,落實了“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全過程預算監督要求。
讓家門口的聲音聽得到
推動“家站點”成為代表聯系群眾的最有效平臺
“吳中路紅星美凱龍正南面陳家浜橋底下有亂種菜現象,有礙觀瞻,不利于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區建設。希望相關部門進行整頓,維護良好的城市面貌。”吳中路紅星美凱龍南側綠化帶原為村宅,動遷后一村民仍想當作自留地使用,經常在該處種菜。
4月12日,一位居民“掃碼” “約見”了區人大代表任玉雯。任玉雯立即將情況反映給了虹橋鎮人大辦,人大辦又將情況反映給了相關職能部門,聯動執法辦、綜合行政執法隊“接單”后,馬上會同水務站一起對該處違規種菜進行了整治,清除了綠化帶中的蔬菜,拆除了河岸邊搭建的木棚,并表示今后還將定期讓市容管理人員巡查該處,防止問題回潮。
“碼”上約代表是閔行人大依托代表全過程履職服務平臺構建的代表聯系選民的新渠道,是“人大代表工作能力提升年”的一個閃亮品牌,每個區人大代表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二維碼”賬號,張貼到代表所在選區的公示欄,群眾可隨時掃碼給代表留言提建議或約見代表。閔行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探索“2+12+365”模式(“2”即2個代表集中聯系選民月,“12”即12個月每月固定代表接待日,“365”即代表365日在線聯系選民),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碼”上約代表全面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代表密切聯系選民、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渠道。
“家站點”是各級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平臺。目前,閔行人大已建成262個人大代表“家站點”,其中代表之家14個、代表聯絡站73個、代表聯系點175個,實現街鎮全覆蓋、代表全覆蓋、選區全覆蓋,成功創建11個市級示范平臺和11個區級示范平臺。建好“家站點”是基礎,用好“家站點”是關鍵。2023年,閔行人大推動人大代表“家站點”由“范圍全覆蓋”向“功能實效化”轉化,建立“馬上閱、‘碼’上回、分色處、分級辦、及時答、定期結”的“六步法”群眾意見處置閉環機制,“帶主題進站”接待選民機制,“家站點”建議專報制度,匯編《人大代表“家站點”建設實用指南》等,讓“家門口的聲音”能被聽得到、用得上。同時,為推動“智慧人大”建設,閔行人大還創新“三朵云”(“云詢問”“云課堂”“云服務”)建設,以“數字”賦能,助推代表履職意識和履職效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