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寶鎮人大成為第一批市級基層立法聯系點之后,2022年7月,閔行區人大常委會召開深化立法聯系工作推進會,成立了第一批9家“參與立法聯系點”。今年,區人大常委會全方位全覆蓋推進參與立法聯系工作,并通過《關于全面開展基層立法聯系工作的決定》,要求14個鎮、街道、莘莊工業區在全面設立參與立法聯系點的基礎上,突出“一鎮一品”的特色,高質量推進基層立法聯系工作。
“不少外國朋友在中國生活了多年,非常關心國家的政策和條例的修訂,我們這次特意邀請外籍友人也參與其中,建言獻策,同時多維度地幫助他們了解上海,為參與立法注入國際化力量。”華漕鎮是國際社區,在《上海市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條例(草案)》的意見征集過程中,為了幫助外籍友人更好地閱讀條文,華漕鎮人大代表、金豐國際社區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孟璐還特意翻譯了草案原文,分發給來到征詢現場的外國朋友。
“給予聽力語言障礙群體表達的機會與平臺,讓他們從社區治理受益者變為參與者,亦是一種平等與尊重。”古美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徐政一說。通過參與立法意見征詢了解聽力語言障礙群體需求,助力聽力語言障礙群體“無障礙”參與立法的“心語行動”就此誕生。街道人大工委組建參與立法專家顧問團時,特地邀請手語老師加入,與法律專家、司法工作者等共同提升立法意見的專業化水平。手語老師提前對工作人員、專家顧問團成員和部分區人大代表培訓,根據聽力語言障礙群體習慣與需求提前講解草案文本。得益于前期各方努力,顧問專家和聽障人士在立法意見征詢會上進行了“有愛無礙”的交流。
公民平等享有參與立法的權利,意味著各參與立法聯系點應當為居民盡可能創設便利場景,參與終端不斷向市民身邊延伸,從而提升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區人大常委會依托代表家、站(點),以及黨建中心、社區服務和企業服務平臺,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村居、園區、樓宇等設立了三百多個立法信息采集站,通過代表聯系、政務服務、法治宣傳陣地開設90余個線上線下立法征詢常態化渠道。廣覆蓋、常態化的征詢網絡是閔行基層立法聯系工作模式的核心要素,這讓立法不再高高在上,而就在群眾身邊。
今年7月30日,浦錦街道圍繞《上海市愛國衛生與健康促進條例(草案)》在郊野公園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征詢活動,以普法嘉年華游園互動的形式,把法條內容融入游戲。“活動滿足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對法律服務的全方位需求,為社區基層治理注入了法治新力量。”浦錦街道人大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年多來,閔行區已開展24部法律法規的意見征集,共收集建議3044條,上報建議2583條,被采納133條,13.8萬人次參與其中。今年1—10月,全區已參與12部法律法規的意見征詢,參與人數超11萬人次(為2022年的3倍),收集建議2153條(為2022年的2倍),提交建議1692條,被采納206條。建議提交數和被采納數均居全市前列。
閔行人大還發揮高校專業優勢,通過“法言法語”與“土言土語”的雙向轉化,幫助群眾更好理解法律。圍繞年初剛開始實施的《上海市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閔行提交了142條立法建議,被采納33條,創下了單部法規被采納數量的紀錄。其中有10條建議就來自于華東師大的師生。“學校發揮學生會的作用,將每一個立法事項作為一個項目,組織學生自主開展調研,參與的同學做了很多功課。”華師大法學院的胡雪梅教授介紹說,有的學生進行了專門的比較研究,針對《條例》第八條,建議補充“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工業園區、社區等舉辦學前教育機構,開設托育機構”,這一建議后來被完全采納。
閔行區人大常委會還向建議被采納人頒發《意見采納證書》,大大提升群眾對立法工作的參與感、獲得感,讓越來越多人對參與立法有了切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