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擾我們多年的燃氣問題總算解決了,小區環境也變得優美了。人大代表為了我們四處奔波、積極協調,你們的付出和努力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家住崇明區城橋鎮崇安路小區的倪阿姨緊緊握著區人大代表、南門社區黨總支書記湯惠琴的手,感激萬分。
天然氣管道全面入戶,破舊小巷被改造成為社區“微花園”……經過“繡花式”的“織補”,如今的崇安路小區成為崇明“螺螄殼里做道場”式的更新典范。“微更新”的背后,是城橋鎮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動實踐。
一切始于一次代表接待活動
多年來,崇安路小區居民一直有塊“心病”——這座歷經40多年歲月變遷的小區始終沒有接通燃氣,能源供給一直依靠液化氣鋼瓶。250多戶居民,多數已上了年紀。對于他們來說,更換沉重的液化氣鋼瓶成了不得不經常面對的挑戰。
“湯代表,你看周邊其他小區都有天然氣可用,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用上啊?”湯惠琴在南門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接待選民時,有居民提出了這個問題。隨著提出此問題的居民越來越多,代表們形成了共識:“全力推動解決!”
隨后,聯絡站多次組織代表走訪調研、現場勘察,尋找“癥結”:早年小區沒有安裝燃氣管道,現在想要加裝,多年來的電纜、電力井鋪設又讓燃氣管道“無處可去”;狹小的樓棟之間,還有一處破舊廠房,讓管道加裝“難上加難”。了解情況后,代表們積極出力,一起梳理小區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案等,形成調研報告,并走訪相關單位進行溝通,形成了崇安路小區“微更新”的建議,整理交辦至鎮相關部門。
小區如何設計,居民說了算
2021年,崇安路小區“微更新”前夕,進駐聯絡站的代表和民情聯絡員開始對256戶住戶進行逐一走訪,耐心做好施工解釋和安全告知,并實地了解房屋狀況、聽取居民的實際需求。聯絡站還依托人大代表接待日、人大代表下訪等活動,梳理整合居民需求,摸清居民除燃氣加裝外其他迫切性、安全性、差異性、適老性等四方面訴求,經匯總后提交至居委會。
“小石代表,我兒子每個禮拜來看我,都抱怨我們小區沒有停車位。” “李代表,小區沒有非機動車充電樁,你們又不讓我們把電瓶帶上樓充電,那怎么辦啊?” “湯代表,我們需要一個能跳廣場舞的休閑場地,辛苦你們解決一下。”
項目開工前,聯絡站共舉行5次意見征集會,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微更新”設計。改造過程中,只要居民的建議合理可行,代表們都會及時向鎮政府、設計單位以及施工單位反饋,再由設計方根據居民的需求調整“微更新”設計方案。經過群策群力,13項設計建議及需求被采納。
邀請居民“找茬”施工質量
為推動“微更新”項目按時高質量完成,聯絡站還組織民情聯絡員、熱心群眾等協助人大代表做好施工期間的工程監督、隱患排查、問題上報等,共同解決樓內民需和施工矛盾。改造期間,共收集到居民提出的問題79條,按照“當場解釋或及時上報”原則,梳理匯總后提交至鎮人大,再由鎮人大反饋至政府相關部門協調解決,為工程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為更好地帶動居民共治,鎮人大組織代表并邀請相關職能部門一道針對性地提供燃氣加裝咨詢、社區更新咨詢、上門調解等服務,探索“問題聯解”機制,形成居民和政府的“雙向互動”。同時,組織了4次“居民來找茬行動”,讓居民分批次查看小區燃氣加裝施工質量以及“微更新”效果,不斷提升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改造的積極性。
城橋鎮人大將認真總結本次老舊小區改造的好經驗、好做法,舉一反三,用在后續指導“兩舊一村”改造工作中,著力發揮人大推動老舊小區“顏值”和“內涵”雙提升的作用,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在身邊。
困擾崇安路小區居民的“愁云”已經慢慢消散,但城橋鎮更多改造中的老舊小區還在上演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