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院買不到,看病又需要;藥房這里有,但患者不能買……”今年7月1日起,上海醫保關于醫保定點零售藥店的“門診統籌”規則變了,利用電子化推動處方流轉在實際落地時遇到了不少“兩難”的問題。除了醫保購藥的處方來源受限,各大藥店還面臨著店鋪租金上漲、人力成本過高、網店沖擊實體門店等多種壓力。11月2日上午,浦東新區人大金楊新村街道工委結合代表接待日召開了一場專題座談會,來自醫藥集團、特殊教育、地段醫院、社區的代表圍繞“門診醫保統籌”展開探討。
位于瑞金南路上的上藥云健康“益藥·綜合旗艦體”是本次座談會的地址。在這家探索院外藥事服務新模式的新型專業藥房近2000平方米的空間里幾乎看不到什么藥,但一旦收到線上傳來的電子處方,經過益藥后臺電子審方,智能藥機終端就會根據審方明細配藥,通過機器+人工兩次審核后,藥品會被配送到患者家中。這個新型專業藥房提供的并非僅有傳統的配藥服務,更多的是慈善援助、患者教育、細胞免疫服務、創新金融保險服務及專業藥師面對面全病程藥學服務,這些都是區別于常規的零售藥店、醫保定點藥店、“雙通道”藥店、腫瘤特殊定點藥店的創新服務模式。
“‘益·藥綜合旗艦體’選址在市中心,這里周邊云集了大量三甲醫療機構,也是最方便腫瘤患者前來辦理慈善贈藥、接受用藥指導的地方。”區人大代表、上海醫藥執行董事兼執行總裁李永忠向參與此次座談會的代表們介紹,“益藥提供的近70項慈善基金項目都是和全國頂級的基金會合作,每年慈善援助的藥品價值達70億元。”除了“益藥·綜合旗艦體”,上藥控股旗下連鎖的華氏大藥房大多開到了社區“家門口”。但這些藥房在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同時,承受著房租連年上漲的壓力。“藥價不斷被要求降低,但實體藥房普遍處于虧損狀態。如能在租房上得到支持,既能盤活國有資產,也會減輕不少藥房的租金壓力。”
同樣是為人民健康服務,作為上海首款城市定制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的“滬惠保”受到上海市民歡迎,2022年共有近900萬人投保,22.8萬人受益,通過醫療醫藥健康與保險服務融合的方式緩解了醫療費用負擔。有代表設想:“是否也能效仿‘滬惠保’,試點出臺一項針對慢病管理常用藥的補充醫療保險?” “那首先必須建立起完善的監管機制,審定被保險人用藥合理性。”區人大代表、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任程芳立即對補充醫療保險的設想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同時她表示,“許多中青年人會主動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但實際最急需的老年人往往無法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如果能購買這種互助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將給老年人看病帶來真正的實惠。”
現場,代表們還就特殊兒童的醫療器械輔具、耗材,本市“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3.0工作方案等展開討論,區醫保事務中心、衛健委相關負責人現場予以回應。會后,人大代表將就座談中提到的相關意見進行再調研,必要時形成書面建議提交。人大金楊新村街道工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接下來將開展針對金楊地區居民的慢病管理用藥需求問卷調查,進一步細化門診補充醫療保險的設計方案。“在實現便民利民的過程中,金楊新村街道愿意成為一塊‘試驗田’,讓金楊的老百姓先受惠,之后再將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地區。”
今年以來,金楊新村街道已經召開“養老服務” “夜市經濟”等9次代表接待日專題座談,代表接待31人次,接待選民317余人次,共收到意見建議388件。也逐步形成了代表接待日的“八定接待法”:“規定”時間為每月的第一個周四,“固定”前往接待代表所在選區的聯絡站、聯系點,“確定”社會熱點和民生關切問題作為主題,在提前征集的意見建議中進行“篩定”,“框定”征集意見中的突出問題作為座談會議題,“約定”有接待需求的選民代表參加,“指定”議題相關業務部門共同參與討論回應,會后根據座談調研“擬定”書面代表建議。變被動接待為主動作為,“八定接待法”試行以來,激發了代表履職的積極性,提升了履職實效,獲得代表們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