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老朋友”中,有一位90歲的高齡老人——李阿姨。因為孩子均在國外,李阿姨一個人生活在上海。不久之前,李阿姨一直抱怨晚上睡不好覺,指責不遠處的酒吧天天放音樂,吵得她無法入睡。經多次調查后發現,李阿姨家樓下的確有個酒吧,但沒有夜間吵鬧,最后只能解釋為可能是李阿姨睡不著覺產生的幻覺。
事實上,隨著上海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像李阿姨這樣有著疑心病、焦慮癥、憂郁癥,以及悲哀、恐懼等消極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的老人還在不斷增多。在2019年6月10日舉行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組關于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調查數據,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僅為30.3%,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更是僅為26.8%。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影響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因素之一。
由于社會老齡化、少子化和家庭小型化趨勢日益凸顯,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多發于空巢、獨居、留守、失能失智和退休不久的老年群體中。消極悲觀的情緒與老年人的生理疾病彼此影響并加劇,不僅降低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和諧帶來諸多問題和潛在風險。值得慶幸的是,這一現象已得到政府的重視,《上海市健康老齡化行動方案(2022—2025年)》第11條指出,要加強老年心理關愛服務,要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老年心理健康篩查評估,依托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加強關懷服務,加強老年人看護人員和家屬等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心理援助熱線和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建設等措施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等。
盡管如此,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相應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服務供給也不夠完善,社會心理健康專業人才隊伍依然匱乏,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始終是整個社會構成的短板。對于龐大老年群體不斷增加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不能只被動預防,還要主動干預。我認為最有效的,也是當下能做的工作有兩點。
一是建立特殊群體居家老年人的巡訪關愛制度。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主要是孤獨,情感需求始終是他們最為強烈的一種心理需求,即便物質匱乏也渴望能有人陪伴和聊天。因此,婚戀詐騙、保健品詐騙、養老保險詐騙、投資理財詐騙,甚至互聯網上的網紅主播們也將老年人視作掘金對象。老年人長期被忽視的情感空間與其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不如善用“朋友圈”進行情感彌補。社區在完善居民健康檔案基礎上,可以開展“老伙伴”計劃,由社區內的高齡和低齡老人結對幫扶,為空巢、喪偶、失能、失獨、留守等老人提供陪伴,促進其心理健康。低齡老人在結對幫扶中付出的時間可以“儲存”在“時間銀行”里,待將來自己需要時,可以從中支取而被服務。亦可通過“長護險阿姨+家庭醫生+社工志愿者”相結合的方式在不同時間段給予陪伴,例如每周提供三次以上的服務,每次一小時,利用碎片式時間為老人提供幫助,同時為他們排解寂寞、舒緩情緒。
二是引領老年人積極參與各類社區活動,提升老年人“主動健康”的能力。“一身都是病”是大多數老年人給予自己的評價,他們“長壽但不健康”,增齡令他們不可避免地出現認知、運動、感官功能下降,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為提升老年人“主動健康”的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群聚和聊天。為此,社區應統籌規劃和合理安排老年群體的活動項目,運用社區助餐場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家門口服務站、老年活動室等場所,周期性開展文化娛樂、健康促進、身體機能訓練等服務。老年人獲知信息的渠道較為閉塞,個別還有著害怕麻煩別人的回避型心理,因此對于向老年人開放的活動需要形成固定時間段,不僅要通過社區居民微信群、樓棟海報等方式進行宣傳,還要發動其家人、鄰居、好友,引導老人了解并積極參與活動,擴大其生活交流圈。
對于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只有形成家人關心、社區關愛、鄰居互助的局面,才能真正構建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整個社會老年人健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