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研究采用錄像解析、數理統計等方法,旨在探究投擲動作發展序列與投擲能力的關聯性,使日后的幼兒體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運用投擲動作發展序列客觀評價幼兒的投擲能力。研究結果:(1)整體序列與投擲距離關聯性P=0.005lt;0.05,y=2.930x+0.411與投擲精準度關聯性分析P=0.301gt;0.05。(2)部分序列與投擲距離關聯性P=0.000lt;0.001,y=1.378x+0.288與投擲精準度關聯性P=0.222gt;0.05。(3)整體序列與部分序列關聯性P=0.000lt;0.001, y=5.536x+1.354。研究結論:(1)4-5歲幼兒上手投擲動作處于動作序列的低、中兩階段人數最多。(2)上手投擲動作序列與投擲距離成正相關,與投擲精準度無顯著相關。(3)整體序列與部分序列的發展成正相關。
關 鍵 詞:4-5歲幼兒" 上手投擲" 動作序列" 動作發展" 投擲能力
中圖分類號:G807.1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al Sequence of Throwing Movements and the Ability of Upper Hand Throwing in Children Aged 4-5 Years
WANG" He" "ZHUANG De
(95958 uni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anghai 200120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throwing movement and throwing ability by video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so that future sports workers and researchers can objectively evaluate children's throwing ability by using throwing movement development sequence. Results :(1)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all sequence and throwing distance P=0.005lt;0.05,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y=2.930x+0.411 and throwing accuracy P=0.301gt;0.05. (2)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al sequences and throwing distance P=0.000lt;0.001, y=1.378x+0.288 and throwing accuracy P=0.222gt;0.05. (3) correlation between whole sequence and partial sequence P=0.000lt;0.001, y=5.536x+1.354. Conclusion :(1)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ged 4-5 years in the low and middle stages of the upper hand throwing sequence is the highest. (2) the sequence of overhand throwing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rowing distance, but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rowing accuracy. (3) the overall seque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al sequences.
Key Words: 4-5 years old children; Overhand throwing; Action sequence; Motor development; Throwing ability
21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多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都呈下降的趨勢,我國青少年的肥胖率也呈上升趨勢,為提高全民體質健康[1],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解決好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等具體要求。同時,黨的十九大也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強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可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性[2]。加強青少年的體質健康不僅要從現階段的青少年開始,也應從幼兒階段著手[3]。有研究表明,幼兒時期動作技能的熟練程度會直接影響后期身體活動的參與程度,在相同條件下,動作技能熟練程度越高,參與身體活動的程度也越高[4]。因此,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技能,可以間接地影響個體以后的身體素質和身體健康水平,為貫穿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工作要求,正確領會和理解《指南》的理念,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目標和國家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目標,全面了解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行為表現,是每個體育教育工作者和體育教育研究者應著重探究的問題[5]。
動作發展是指人們一生中所體驗到的動作行為的變化,即所有人都經歷的一個過程[6],它是監測、評價、診斷個體身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粗大動作可以預測青少年時期體育活動參與度、身體素質水平甚至是成人期的認知表現[7]。而3-8歲是人一生發展基本動作技能的關鍵期,許多成年人因在 3~5 歲基本動作技能發展的基礎期(初始期與成熟期的轉化時期)沒有得到及時指導與幫助,導致終生基本動作技能停留在基礎期而無法達到成熟期[8]。對于幼兒投擲動作發展早在1938年Wild就對23名2—12歲的兒童進行投擲動作模式進行研究,發現了投擲動作發展的四個階段,后來的研究者Seefeldt,Reuschlein,和Vogel也就是“整體序列法”的發明人確定了投擲動作發展的五個階段[9]。
“部分序列法”由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研究者提出,隨后Langendorfer和Roberton認為應該把投擲動作分解為腳步、后引、軀干扭轉、上臂前揮和前臂前揮等分解動作,每一個動作有3-4個階段[9]。部分序列法將分解的每個動作的各個階段相組合,從而描述出整體的動作特征。研究某種特定的動作技能時,分析在此過程中被研究者呈現出的所有動作特征,部分序列法是最好的方法。投擲技能的核心是投擲距離和投擲的精準度,而動作的發展序列表現出動作發展的等級,動作發展等級越高,代表著投擲的動作越完善,投擲動作越完善代表著投擲的能力越強,本實驗旨在探究幼兒4-5歲的年齡階段,上手投擲動作發展序列與上手投擲能力的關聯性。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抽樣選取簡單隨機抽樣,選用石家莊市一所高端國際幼兒園,共有幼兒178人,其中4≤年齡≤5(以拍攝的實際時間-幼兒出生時間=幼兒年齡)的幼兒共117人,隨機抽取其中63名幼兒,平均年齡4.5歲(4歲-4歲3個月記為4歲、4歲4個月-4歲9個月記為4.5歲、4歲10個月-4歲12個月記為5歲),其中男幼34人,女幼29人。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測試選取2臺拍攝頻率為200FPS的高速攝像機,其中攝像機1位于測試地點左側,距離標定框架約5.76m;攝像機2位于測試地點右側,距離標定框架約為,5.59m,攝像機 1 高度為0.945m,攝像機2高度為0.96m,兩機主光軸夾角為106°,攝像機1與攝像機2的距離為7.32m,電腦設備距離定標架6.07m。兩臺攝像機的實際拍攝頻率為60FPS,標定框架置于測試地點。
1.2.1動作序列
由于兒童動作發展具有內在差異性,身體各部分動作發展的成熟度有一定差異,基于此。本文參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動作序列法理論,對兒童上肢擲遠的動作進行分析,描述實驗前后錄像中幼兒投動作變化特征。
1.2.2投擲距離與投擲精準度
對于投擲能力測試方法,我國學者最早引用的是前蘇聯《學前兒童體育的理論和教學法》中將擲遠和擲準兩維度作為兒童投擲動作測量工具。隨后,盧樂山,林崇德,沿用此方法,并采用沙包擲遠作為測量工具,周君華(2008)《嬰幼兒體育的理論與實踐》中也照搬此方法。本文結合上述研究者的成果,采用沙包擲遠、擲準作為投擲能力的測量工具。
1.3 數理統計
將原始數據錄入Excel 2016版本,采用spss25.0版本,顯著性水平Plt;0.05,檢驗數據之間得關聯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動作序列發展結果與分析
2.1.1 整體序列發展階段結果與分析
根據錄像解析法、整體序列法得出,4-5歲受試幼兒處于第1階段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46%,共29人,其中男幼占34.5%,女幼占65.5%。其次是處于第3階段的幼兒占總人數的27%,共17人,其中男幼占70.6%,女幼占29.4%。處于第1階段和第3階段的幼兒占總人數的73%。處于第1階段、第2階段、第3階段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92%,表明受試幼兒上手投擲動作整體序列階段處于低階段和中階段。
2.1.2 部分序列發展等級結果與分析
根據錄像解析法逐幀反復觀看受試幼兒身體各個分解動作,將部分發展序列的身體各部分動作(腳步動作、后引動作、軀干動作、中上臂動作、中前臂動作)等級相加,其中腳步動作分為1-4級、后引動作分為1-4級、軀干動作分為1-3級、中上臂動作分為1-3級、中前臂動作分為1-3級,部分序列等級總體相加最低為5級,最高為17級,得出4-5歲受試幼兒處于部分序列法6級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23.8%,其中男幼占26.7%,女幼占73.3%。其次是7級占總人數的19.1%,其中男幼占16.7%,女幼占83.3%,8級占總人數的17.5%,其中男幼占54.5%,女幼占45.5%。上手投擲部分序列發展等級男幼優于女幼,女幼多數處于6級、7級、8級低等級,而男幼在9級中人數多,13級僅1人。
2.2 上手投擲能力測試結果與分析
2.2.1 上手投擲距離測試結果與分析
檢驗男、女幼兒在上手投擲距離的差異性,結果表明,Pgt;0.05,無顯著差異,這與張瑩的研究結果相同,其中投擲距離最大的3次平均距離為7.39m(男幼),最小的3次平均距離為2.20m(男幼)。這可能與幼兒個體發育差異以及參與活動的程度以及次數有關。
2.2.2 上手投擲精準度測試結果與分析
檢驗男、女幼兒在上手投擲精準度的差異性,結果表明,Plt;0.05,有顯著差異,其中投擲距離最大的3次平均距離為7.39m(男幼),最小的3次平均距離為2.20m(男幼)。這可能與幼兒個體的活動愛好、個體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有關。
2.3 動作發展序列與投擲能力關聯性結果與分析
2.3.1整體序列與投擲能力關聯性結果與分析
整體序列等級與投擲距離數據均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線性回歸分析設置整體序列為自變量,投擲距離為因變量,分析結果為P=0.005lt;0.05,y=2.930x+0.411成正相關,調整后R方=0.109,表現為高度相關,整體序列發展的等級越高,幼兒投擲距離越遠。整體與序列等級與投擲精準度采用線性回歸分析設置整體序列為自變量,投擲精準度為因變量,P=0.301gt;0.05,整體序列等級與投擲精準度無顯著關聯性,這可能與投擲精準度的投擲模式和幼兒對精細動作控制的能力相關。
2.3.2 部分序列與投擲能力關聯性結果與分析
部分序列等級與投擲精準度數據均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線性回歸分析設置部分序列等級為自變量,投擲距離為因變量,分析結果為P=0.000lt;0.001,y=1.378x+0.288,成正相關,調整后R方=0.225,表現為中度相關,隨著幼兒部分序列等級越高,幼兒投擲距離越遠。部分序列等級與投擲精準度采用線性回歸分析設置整體序列為自變量,投擲精準度為因變量,P=0.222gt;0.05時,部分序列等級與投擲精準度無顯著的關聯性。
2.4 整體序列與部分序列關聯性結果與分析
整體序列等級與部分序列等級采用線性回歸分析,設置整體序列為自變量,部分序列為因變量,得出P=0.000lt;0.001,y=5.536x+1.354,成正相關,調整后R方=0.459,表現出中度相關,隨著幼兒整體序列等級越高,幼兒的部分序列等級越高。
3討論
上手投擲動作整體序列發展4-5歲幼兒處于第1階段和第3階段的人數最多,其中男幼處于第3階段的人數較多,女幼多數處于第1階段,男幼在整體序列的動作發展優于女幼。在部分序列中,男幼的部分序列動作發展等級比較均勻,基本分布在8-12級,各級人數分布也比較均勻,女幼在6-8級的人數較多,多數處于6級和7級,在部分序列中,男幼的動作發展也優于女幼,這與李靜等的學齡前男童操控技能顯著好于女童和楊碩等的3~6 歲幼兒的粗大動作與執行功能發展特點及關系研究中的物體控制能力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童的物體控制能力優于女童的結論相一致。但與 Barnett 等得出的性別無論對身體位移能力還是物體控制能力得分均沒有顯著差異的研究結果存在分歧。Legear 等認為,出現性別上的差異可能歸因于社會文化與環境、身體活動度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本研究認為這一結果可能與男、女幼兒的活動愛好、參與活動程度相關。在日后學前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更注重,低等級動作發展序列的幼兒與女幼的上手投擲的練習與指導。
上手投擲動作發展序列與與投擲距離成正相關,與投擲精準度無顯著相關,而整體序列與投擲距離的相關程度高于部分序列與投擲距離的相關程度,觀察幼兒的上手投擲動作時,用整體序列法預測其投擲距離的能力更具有科學性。預測幼兒的投擲精準度時,應采用實際測量的方法,單純看幼兒投擲動作的發展階段特征,不能預測出其實際投擲精準度的能力。
整體序列的發展階段與部分序列的發展等級成正相關,可以根據整體序列的階段高低預測出部分序列的等級高低,整體序列發展的階段越高,有極大可能代表部分序列發展的等級越高。幼兒體育教育研究中,多數研究者都用整體序列法去評定幼兒的動作發展情況,認為幼兒的動作發展不用過于精細化,但是我認為,在幼兒動作技能發展的黃金時期,應該用整體序列法與部分序列法共同探究幼兒動作技能發展的程度,必要時,應該用更加精密的儀器設備來定量研究幼兒的動作技能發展,并且要長久的縱向跟蹤研究。建議在基礎體育教育工作和研究中,應該更加精心精細工作,長久持續研究。
參考文獻
[1]鄒如銅.青少年“體質墮距”:社會學歸因與協同化治理[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2):35-40,53.
[2]張磊.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主體責任”落實困境及其消解[J].體育學刊,2019,26(3):83-90.
[3]李博,劉陽,陳思同等.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測試工具研究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42(3):8-9.
[4] Nikolaos Vernadakis,Marina Papastergiou,Eleni Zetou,Panagiotis Antoniou.The impact of an exergame-based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s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J].Computers amp; Education,2015(83):92-102.
[5]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2013:2-3.
[6]王興澤,黃永飛,謝東北等.動作發展序列理論及體育教學案例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3):98.
[7楊碩,李亞夢,付若凡等.3~6歲幼兒粗大動作與執行功能發展特點及關系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3):51-58.
[8]尤洋,趙延敏.具身認知視域下我國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測評體系的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體、技、感 3 種測評體系的分析 [J].體育學刊,2022,29(2):108-122.
[9]GregPayne.人類動作發展概論[M].耿培新,梁國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2008:194-217.
作者簡介:王賀(1995-),男,碩士,研究方向運動技能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