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健康中國”的建設,體育運動越來越受重視,運動康復的專業人才深受市場喜愛。文章基于OBE理念,通過對體育從業者進行調查來了解市場對《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應用能力需求、制定培養方案、明確知識目標,從而對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評價體系等環節進行改革,通過教學改革實施,可以看出,通過加強學生的結果導向教育,根據OBE理念下增強目標性學習、增加教學形式、豐富評價體系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OBE理念;運動解剖學;運動康復
ResearchonTeachingReformofSportsAnatomyBasedonOBEConcept
YuXincheng1,2,HuangXilan3,LiuXian3,LiLinyao2,ZhaoWei4
(1.SichuanInstituteofInformationTechnology,GuangyuanCity,SichuanProvince6280402.ZunyiMedical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andTechnology,ZunyiCity,GuizhouProvince563006;3.ZunyiMedicalUniversity,ZunyiCity,GuizhouProvince563006;4.GuizhouInstituteofEngineeringAppliedTechnology,BijieCity,GuizhouProvince551700)
AbstractWiththeconstructionof\"healthyChina\",sportsmoreandmoreattention,sportsrehabilitationprofessionalslovedbythemarket.BasedontheconceptofOBE,thispaperinvestigatessportspractitionerstounderstandthemarketdemandfortheapplicationabilityof\"SportsAnatomy\"course,formulatetrainingprogramsandclarifyknowledgeobjectives,soastoreformthecurriculumsystem,teachingmethods,teachingevaluationsystemandotherlinks.Throughtheimplementationofteachingreform,itcanbeseenthatbystrengtheningtheresult-orientededucationofstudents,AccordingtotheconceptofOBE,theteachingmodeofstrengtheningtarget-orientedlearning,increasingteachingformsandenrichingevaluationsystemcaneffectivelyimprov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andimprovethelearningeffect
Keywords:OBEconcept;sportsanatomy;sportsrehabilitation
2016年,“健康中國”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隨著全民健身浪潮地涌來,運動損傷的防護及康復變得越來越重要。《運動解剖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運動解剖學》課程知識點為“多、雜、亂”[1],只依靠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體育專業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只有系統掌握了運動解剖學相關知識,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體育訓練方法的作用與價值[3]。與傳統教學相比,OBE教學理念下更加關注學生未來的核心素養。OBE理念倡導下的教學更加關注學生能否達成目標,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方法,多角度、多層次拓展知識,并注重高層次能力多樣化、綜合性實操能力,將教師中心轉換為學生中心,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
1研究目標與方法
1.1研究目標
以OBE核心理念作為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教學理念,以社會需求從學校體育的學習目標、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等各個方面創新《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通過OBE理念下《運動解剖學》課程中的學習,幫助學生以社會需求為學習目標,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并提高《運動解剖學》知識的實踐分析應用能力,提升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對西南地區259名體育從業者和相關人員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社會對運動康復專業學生畢業的專業能力需求,明確學生需達到的培養目標,深層次地剖析社會對《運動解剖學》課程的學習目標。
1.2.2實驗法
本研究的教學形式都為常規教學、實驗室教學、室外實踐教學,根據研究的需求將我校2021級運動康復專業4個教學班分別作為實驗班(2、3、4班)和對照班(1班)為實驗對象。實驗班采用OBE理念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2.3數理統計法
通過SPSS相關軟件,將獲得的指標信息進行量化處理,得出相關的數據特征,并以圖表等形式加以呈現,便于對相關的研究更加直接、高效地評價其變化和差異。
3研究內容
3.1《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體系構建
3.1.1明確《運動解剖學》課程的社會性教學目標
根據社會對學生的知識目標要求,基于OBE理念的畢業要求確定課程目標,通過教學評價和達成度改進課程目標[4]。通過對西南地區的259名體育從業工作者(或相關人員)進行調查,認為《運動解剖學》課程非常重要的人數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而增長,特別是10年以上的體育工作者均一致認為《運動解剖學》的知識是極其重要的。
3.1.2明確《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方式
人才培養的質量形成于人才培養的過程[5]。根據統計結果可以得知,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的體育從業者中43%認為實踐性的課程應該占到1/3,29%的人認為比例可以占到1/2;不同專業畢業的體育從業者都認為實踐課程的形式一定要多種形式結合進行,運動康復畢業的同學認為運動場實地進行運動性學習解剖知識的人群比例也非常高,均為36%,實驗室觀察標本的方式為21%。
3.1.3明確《運動解剖學》課程的評價思路
根據反饋建議,大多數專業體育從業者認為僅通過期末考試不能很好地評價解剖學知識,71%的人都認為應該加入小組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的方式來進行《運動解剖學》專業知識的測驗。
3.1.4《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實施
根據傳統教育中《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按照教材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按照章、節順序進行講授。規定了每一章、每一節的講授學時以及每堂課的講授內容,至于這些教學內容與畢業要求的關系、對達到畢業要求提供了哪些能力沒有多加思考。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要求課程內容必須與課程目標對應,最終與畢業目標逐條對應,再確定完成這些教學內容所需的教學時數與教學方法,使每一次課程的內容都將映射具體清晰的能力結構即得到的成果。
3.2理論教學改革方案
教學設計上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課前-課中-課后-期末-長效資源),適時使用網絡工具解決相應問題,同時保留教學實踐活動。課前學生通過線上推送課件預習,章節練習與測試,推薦在線教學資源學習,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線上學習調整教學方案;課中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教學,結合線上課件,不理解的知識點及時標注及留言,教師根據學生線上標注及留言了解課堂學習情況,及時答疑。在課后學生在線完成相關作業,教師進行在線評價、反饋、答疑,反思和總結教學效果。在期末學生在線完成課件學習、測試、作業,期末線下考試,教師統籌線上線下學生評價。從長久結果來講,教師方面在線歸檔,隨時可查詢及取用相應學期、年級教學信息,學生則可以后續課程學習、備考過程中可隨時查閱回顧相關基礎知識。
理論教學方法上主要是講授、探究和融合的教學方法相結合進行教學。理論課程以講授為主,結合課件圖片、視頻演示等教學手段,結合運動實踐實例、常見運動損傷進行探究式教學,通過提問、小組討論、分析、匯報,反向探究解剖結構特點以及線上線下教學、學習、師生交流、評價等各維度的融合。
3.3實驗教學改革方案
理論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為運動實踐服務[6]。根據課程目標將實驗課程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實驗室定時開放便于學生熟悉人體基本形態構造;二是活體解剖學實踐,分小組來熟悉骨性標志點和肌肉的觸診,并從結構性與功能性來進行運動解剖學講解;三是室外實踐課程,將學生帶到戶外運動場地進行運動動作的解剖學分析,了解動作完成所需要的人體各環節的運動狀況及其相互關系。課程設計中強調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轉變為OBE理念,打破了課程之間的壁壘,強化課程之間的聯系性,將《運動解剖學》與后續課程達成某一條或某幾條畢業要求的主線,形成專業課程的縱向和橫向的貫穿,最終達到畢業要求,提高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
3.3.1實驗設計:
本次教學實驗設計三組不同教學實驗,運動系統標本觀察、運動系統標本觀察實驗結合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實踐以及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實踐。
3.3.2實驗內容
實驗一:運動系統標本觀察。
實驗二: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實踐小組任務。
3.3.3實驗分組:
分組一:運動系統標本觀察實驗+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實踐(4班);分組二: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實踐(3班);分組三:運動系統標本觀察實驗(2班);分組四:未增加實驗課程(1班)。
3.4以OBE理念的《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的評價
基于OBE理念對運動解剖學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進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提高運動解剖學的教學效果。
3.4.1知識內容評價(占總評20%,開展2次)
基于OBE“成果為導向,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考慮到課堂上僅有的時間,很難做到知識全覆蓋。因此,主動“斷舍離”,對授課內容進行逐層剖析,僅就框架結構類知識進行課堂講授,其他具體內容由學生進行分組(以5-8人為一教學組)自主學習。同時,應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每個模塊都應得到明確的學習成果,及時進行階段性的成果評價。樹立成果標桿,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學習成果,督促學生積極高效學習。學生將學習成果發至班級學習平臺,進行教師評價、組間互評、組內互評和個人自評,評價結果計入學生最終總評成績。
評價規則:過程性知識內容評價體系占期末總評的20%,一共進行2次,分別在期中和期末進行;在每次評價中教師占60%,組間互評占5%,組內互評占15%,個人自評占20%。
3.4.2實踐能力評價(15%)
三種形式實驗課程下的人體基本形態構造辨識,骨性標志點和肌肉的觸診掌握,動作完成所需要的人體各環節運動狀況及其相互關系的解剖學分析實踐的逐級階段性評價。包括實驗報告、技能水平、實例分析等部分組成,由教師進行評價。
3.4.3課堂延伸評價(10%)
重視學生的個性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個性化能力提高以及課外實踐項目等均可納入評價體系。在授課教師指導下自主確定實驗方向,內容可以包括該系統的功能、結構、練習方法等。最終評價依據以他們完成的實驗報告為主。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鍛煉了他們實驗的能力,加深了對系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會讓他們在某一方向上成為“專家”,對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將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4.4期末測驗(占總評55%)
通過期末試卷考試,進行期末考試的考核。
4在教學中的實施情況及效果
4.1教學的實施情況
教學過程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科學表達和實驗探究能力,從而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7]。課前學生通過線上(雨課堂)推送課件預習,章節練習與測試,推薦在線教學資源學習,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線上學習調整教學方案,在指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由內而外的學習能動性,保證學生能夠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8];上課開始,由老師簡述本章節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案例,使學生清晰使用場景,明白該章節的學習目標,結合線上課件,不理解的知識點及時標注及留言,教師根據學生線上標注及留言了解課堂學習情況,及時答疑。在課后學生在線完成相關作業,教師進行在線評價、反饋、答疑,反思和總結教學效果。在期中組織學生們進行課堂測驗,并組織學生們進行評價;在期末學生在線完成課件學習、測試、作業,期末線下考試,教師統籌線上線下學生評價。
理論教學方法上主要是講授、探究和融合的教學方法相結合進行教學。理論課程以講授為主,結合課件圖片、視頻演示等教學手段,結合運動實踐實例、常見運動損傷進行探究式教學,通過提問、小組討論、分析、匯報,反向探究解剖結構特點以及線上線下教學、學習、師生交流、評價等各維度的融合,使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人體結構的層次、毗鄰關系[9]。
4.2教學改革的評價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4班與其他三個班級有著顯著性差異。根據教學改革的結果可以看出,通過加強學生的結果導向教育,根據OBE理念下增強目標性學習、增加教學形式、豐富評價體系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5研究結論與建議
通過課題研究表明,學生們在大學期間的目標方向性比較差,特別是在大一階段,很多學生認為大學的學習還是以期末考試為主,社會性目標不強,結果導向出現偏差。在OBE理念下對《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對課程的目標、結果進行強化,明確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和社會目標,讓學生明白知識的實用性;采用分組學習和增加實踐學習的方式,改變既往的灌輸式教學,發揮小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每一個同學對知識探討、學習的參與程度;通過立體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的構建,能有效地激勵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是更加系統全面地對同學們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最終同學們對解剖學的知識使用更加生活化、專業化,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張濤,劉益.試析《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03):147-148.
[2]晉倩.體育專業運動解剖學的教學現狀及建議[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6):201-203.
[3]劉洋波.體育類專業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24(05):160-163.
[4]黃蘇丹,胡智勇,曹廣忠,郭小勤,邱洪,敬剛.基于OBE理念的智能控制課程教學改革[J].高教學刊,2020(14):109-113.
[5]劉衛東,黃蕾,馮若雯.基于OBE人才培養模式的本科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重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10):19-30.
[6]韓小燕.基于PBL教學法的運動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1):40-41.
[7]陳成香,成林杰.《運動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及其效果調查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4(02):121-124.
[8]佟伶.基于OBE理念的線上線下混合式羽毛球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05):82-84.
[9]孫國生.運動解剖學三位一體實驗教學方式的探索[C].中國解剖學會.中國解剖學會2019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解剖學雜志編輯部,2019:221.
基金項目:2020年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基于OBE理念對《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2020290)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余欣城(1993-)男,漢族,四川廣元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黃茜藍(1991-)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人體科學
劉弦(1994-)女,漢族,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羽毛球運動教學訓練
李琳瑤(1993-)女,漢族,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大眾健美健身訓練理論與方法
趙偉(1995-)男,漢族,山東臨清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