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遺與文創的結合是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和路徑,是時代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物質和精神追求的一種必然趨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在傳承與保護中,是否適用、如何融合文化創意產業,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本文通過梳理非遺文創發展現狀,“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因素進行融合可行性分析,探尋融合的對策,以期為“五常十八般武藝”的傳承與保護路徑提供新的思考與借鑒。
關鍵詞:五常十八般武藝" 非遺文創" 保護" 傳承
Thought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ve Permanent and Eighteen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ANG Jingyao
Zhejiang Art Vocational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Province,310059 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path for the protection of contempora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people to pursu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hether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ve constancy and eighteen kinds of martial arts\" deserves our consider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 and other factor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ve and eighteen martial arts\" and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on-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new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five and eighteen martial arts\".
Key Words: Wuchang 18 kinds of martial arts; Non-legacy cultural creation; Protect;Inherit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人類發展創造與凝結的寶貴財富,我國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我們民族強大凝聚力與旺盛生命力的象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自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我國也進行了立法,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文化遺產法》(2011年2月),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強調,要“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由此可見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之重視程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保護發展不平衡等情況,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后繼無人,甚至瀕臨消失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尋求更多的方式和路徑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現代科技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其中一種非常新穎而有效的路徑。
“五常十八般武藝”擁有500多年歷史,2011年列入了我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具有鮮明地域特色,除了創編的強身健體的武術套路外,還有極具特色的“兵器”“服飾”等。目前,“五常十八般武藝”的傳承與保護主要有武術賽事、展演、傳承人、項目進校園等幾種方式,面臨著方式傳統,新生代傳承人不足等困境。本文在分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各項因素及其可行性的基礎上,探尋融合的對策,從而為“五常十八般武藝”傳承與保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與路徑。
1 非遺文創
1.1 非遺文創的概念
非遺文創,顧名思義,即非遺與文創的結合體,是一種文化生產現象,當它形成一個有規模、有系統的產業鏈時,就是所謂的非遺文創產業。非遺文創是指“通過團隊或個人的力量,以非遺為原料,經過不同創意、各類技術,融合產業化的方式進行文化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將非遺與實踐生產機制相融合,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創造出與人們需求(物質、精神等)相符的文化產品,同時使非遺本身具備系統性、普適應及經濟附加值”[2]。它不單單局限于開發、生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也不單單局限于開發、生產非遺技藝本身及其衍生品,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1.2 非遺文創的研究現狀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研究與開展,產生了“生產性保護”的理念,同時強調“文化生產理念”,即將非遺所含有的特有的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用文化創意的方式進行“生產”,使非遺突破時空與地域的限制,更好的呈現在大眾視野中,實現大范圍的傳播。文化創意產業在2009年之后,因對非遺具有較好的“生產性保護”作用,成為了一種可持續的、有效的非遺保護路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1月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即“兩創方針”。隨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2018年6月)通知中,明確要求嚴格遵照“兩創方針”來提升非遺保護與傳承開發的能力和水平。
非遺與文創是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非遺為文創提供基本素材與原料。非遺所擁有的特有的文化屬性,是文化創作所需的基本材料,能更好的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文創為非遺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路徑。文創新穎的構思,相關產品與衍生品等的設計與生產營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非遺的社會宣傳面與影響力,進而促進了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另一方面,它們又相互制約。非遺特有的屬性在文創過程中若選取、處理不當,則容易導致非遺的宣傳出現反效果,甚至影響非遺原有的價值屬性。
在非遺與文創融合路徑的研究上,學者們提出普遍存在的三種模式,即衍生式、嵌入式和體驗式融合。(1)衍生式融合,指通過對非遺元素進行深層次的提取和挖掘,結合當代藝術與流行元素,運用技術進行設計與再構造,使非遺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創造與轉化,并以新產品的方式進入市場,推動產業的發展。(2)嵌入式融合,指以非遺為核心要素,在保持非遺原本特有的屬性的前提下,適當嵌入當代流行的各類文化元素,從而實現非遺文創的融合。(3)體驗式融合,指在市場需求的導向下,提取非遺體驗性較強的特性,將其與第三產業諸如演藝、旅游等相結合,滿足人們的體驗消費,從而促進非遺的經濟效益。
1.3 非遺文創的發展現狀
1.3.1 市場規模大
根據《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顯示,全國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了41171億元,非遺產業核心層規模突破1.4億[3]。數據顯示,文化產業中非遺占據了重要地位,占比約為34%。
1.3.2 營銷電商化
除去特定體驗式的非遺服務,電商平臺是目前非遺、非遺文創銷售的重要途徑。主要包含了淘寶網、京東、非遺商城、中國非遺商城、抖音、快手等。隨著自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遺、非遺文創在自媒體上進行展示、講解、銷售等,視頻化、直播等使大眾與非遺傳承人、宣傳者交流更便捷,大眾對非遺、非遺文創的了解更直觀,有效地促進了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1.3.3 合作行業多
非遺特有的文化屬性,吸引了眾多行業爭相合作,包括很多與非遺沒有直接關聯的行業,比如藏羌繡與各行業的合作。2014年藏羌繡與著名化妝品牌植村秀合作,開發設計了限量版卸妝油瓶體,廣受消費者喜愛;2015年與星巴克合作,設計發布了藏羌繡的特有卡面,開售第一天銷售額就超額21%完成。越來越多的行業認識到了非遺文化的重要價值。
2 “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因素分析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在傳承與保護過程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可行性,從以下幾個因素進行分析。
2.1 政治因素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堅持自立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從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同時,“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4]。由此可見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重視,鼓勵非遺進行文化開發,進行產業化項目帶動,說明非遺與文創的結合是國家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方式和路徑。“五常十八般武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與文化產業融合有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2.2 經濟因素
2.2.1 國家與政府資金支持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國家與當地政府會發放補助資金,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提供了經濟支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除了國家統一的非遺資金補助外,當地余杭政府也會有專項補助金,供其傳承與保護工作使用,這為“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2.2.2 國家經濟政策推動
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化,國家實行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經濟要素的最優配置,從而達到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經濟質量的目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609680億元,增長8.2%,占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比重為53.3%[5],遠遠超過第一、第二產業。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各個領域的生產與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而文化創意產業所具備的創造性、科技性正好是經濟發展所需的兩大驅動力。由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2.3 社會因素
2.3.1 疫情政策調整
2020年疫情至現在的控制、開放穩定,我國進入了疫情穩定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更加強烈,迫切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填補,這為我們的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很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停滯了近三年的旅游業,正在進入全面復蘇階段,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中心預測,2023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45.5億人次,同比增長80%,實現國內旅游收入約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95%,全年入出境游客人數有望超9000萬人次,同比翻一番,恢復至疫前的31.5%[6]。這說明疫情穩定后我們國家的文化旅游市場廣闊,這些都為“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2.3.2 精神消費需求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人們消費的重心從單純的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轉換,更多的追求精神上、文化上的滿足;商家與投資者關注點也由基本的利益更多的轉向傳統文化的挖掘,這促使傳統文化快速進入人們的視野,引起人們的關注與保護。由此,“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及其產業的發展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可與接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的發展。
2.4 技術因素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非遺文創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大大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需求又為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動力。一方面,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制作,在先進科技工藝的使用下,生產更快速、更精致,在各類新媒體推動下,營銷更廣泛、更豐富;另一方面,5G時代的到來,各類電子產品普及化,人們使用手機、電腦、平板等設備的頻率大大提高,為體驗式非遺創造了更為直接、便捷的途徑,特別是VR技術的推廣,使得人們的體驗更為真切,與非遺“零距離”接觸,為人們創造了智能、新穎、趣味的非遺體驗,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些都有助于“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促進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開展。
3 “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3.1 培育專業“傳承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動態的傳承。培育專業“傳承人”,是“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所謂專業“傳承人”,是指區分于傳統傳承人,圍繞傳承與保護內容,專門進行文化創意設計與制作的專業人才。該人才需同時具備: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知識和內容;擁有創新思維與設計能力,能融合非遺文化屬性,完成產品的開發與制作;懂得營銷手段與方式,進行非遺文創產品的市場推廣,宣傳產品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專業“傳承人”是兼具非遺與文創兩大屬性的新型人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傳統傳承人的任務和職責是傳承“五常十八般武藝”的文化知識與淵源,掌握與展示基本技術動作套路,保護、宣傳“兵器”與“服飾”等物品,而專業“傳承人”則是學習和掌握“五常十八般武藝”,并能圍繞該文化屬性進行文創設計、制作、營銷的人才。
3.2 推廣宣傳IP化
IP化是目前熱門的營銷手段之一。IP是指根據需求而特別設計創造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受公眾喜愛的流行的營銷工具。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推廣宣傳IP化,能夠快速建立“五常十八般武藝”的代表形象,為公眾帶來深刻印象。IP化設計需融合“五常十八般武藝”歷史淵源、特有的情感屬性,及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同時,添加當前流行的時尚元素,使其具有“現代化、國際化”特點,從而吸引大眾的眼球,實現開拓市場的目的。當然,IP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特別注意非遺本身的內涵和屬性,不能為了市場化而忽略非遺的本質,使失去原有的文化意義,偏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初衷。
3.3 合作途徑多元化
非遺文創的融合發展,除了非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還需要拓寬合作途徑,進而提高非遺的影響力。(1)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手段能夠快速實現產品的宣傳與推廣,是非常流行、實用而有效的宣傳合作方式;(2)跨界合作。“五常十八般武藝”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時,需要充分發揮“五常十八般武藝”特有的文化屬性魅力,尋求各知名品牌進行跨界合作,利用文化創意進行限定產品的設計和制作,借助知名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打造非遺“五常十八般武藝”的知名度,從而實現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3.4 吸納社會資金
資金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充足的資金,才能保障非遺文創產業的順利發展。對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而言,除了國家與政府的非遺專項補助金外,其他資金相對較少,若要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那么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而吸納社會資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流入非遺文創產業,如設立非遺文創基金、眾籌融資等進行投資,共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4 結語
非遺文創產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新興路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這一方式將更加的普遍與有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是必然的趨勢,良好的融合將極大地推動“五常十八般武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N]. 人民日報,2021-03-13(1).
[2] 施展,周星宇. 關于“非遺文創化”的調查研究——以河南八項傳統技藝開發為例[J]. 文化產業,2019(21): 7-10.
[3] 西沐. 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
[4]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2-02-28.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2/t20220227_1827960.html
[6] 中國旅游研究院. 2022年中國旅游經濟運行分析與2023年發展預測[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23-02.
項目基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2021年青年教師科研團隊培育項目研究成果,浙江省省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編號:QNTD20210009。
作者簡介:王婧瑤(1987-),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