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講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專欄作者,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電影《繁星的影跡》攝影師,第三屆巴蜀青年攝影展四川代表攝影師,佳能、索尼、富士、華為、榮耀、小米、vivo等品牌KOL(關鍵意見領袖)。
作品《一棵樹的遺愿》入選第28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出版著作有:《用手機拍出非凡照片》《攝影的訣竅》《數碼單反攝影技巧大全》《手機攝影的訣竅》《手機攝影技巧大全》。曾受邀為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5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攝影講座150多場。
2023年8月14日14時30分,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現代藝術》雜志社、四川省女攝影家協會主辦,成都迪比特攝影器材有限公司、羽其影像空間協辦的“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2023年第9期(總第69期)攝影專場在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號A世界5樓515室開講,講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本次文藝講壇特邀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專欄作者、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電影《繁星的影跡》攝影師、第三屆巴蜀青年攝影展四川代表攝影師耿春暉,為觀眾帶來題為《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淺析手機攝影》的主題分享。講壇由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女攝影家協會主席何軍主持。
炎炎酷暑,但仍阻擋不住攝影愛好者們親臨現場聆聽此次講壇,更有綿陽的聽眾提前一天來到成都,只為聆聽耿春暉老師的精彩演講。講壇現場,耿春暉老師主要從手機認知、觀察力、拓展作品耐讀性三個方面展開講解,以生動的講解方式,貼切的攝影案例,與現場觀眾分享了手機攝影技巧、攝影美學意識的培養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耿春暉老師以“如何去看待手機攝影”為切入點,與現場觀眾以交流互動的形式拉開講壇序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手機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移動通訊設備,更是每個人記錄生活、收藏回憶、藝術創作的重要工具。相比較于專業數碼相機的笨重及復雜的結構,拍照手機的輕便和隨身攜帶的屬性可以讓大眾能夠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的精彩瞬間。人人都是手機攝影師的時代已經來臨。
隨后耿春暉老師圍繞“了解你的手機”這個話題展開講解,向觀眾們介紹了手機攝影的一些常用功能與攝影技巧,普及了如何巧用光學變焦、混合變焦、數碼變焦三種變焦方式來使拍出來的照片效果更佳。總結出兩點對焦要素:一、點擊使用手機給出的變焦參考點,避免使用雙指滑動放大進行對焦的方式;二、避免使用非整數倍對焦,這是因為在多鏡頭協同時算法優化最好的是整數倍。
對于“攝影的美學意識培養”這個話題,耿春暉老師表示,“技術決定下限,審美決定上限”。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拍攝者,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拍出自己想要的畫面,而不是隨意按下快門那么簡單,所以說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在攝影活動中決定拍攝者要拍出怎樣的照片。很多人認為攝影是能“看到”自然就能拍到,但其實,“看到”包含三個內容:觀察到的形象(有形物體)、想象中的形象、創造出的形象(視覺概念和幻想)。耿春暉老師通過自己的作品《一棵樹的遺愿》舉例,講述了拍攝這幅作品的背后的故事,并分析了什么是想象中的形象。“想要拍出好的作品必須先多觀察,攝影者要有取舍的思維,切忌一看到美的事物就興奮地狂按快門。”耿春暉老師說到。隨后耿春暉老師向大家一一介紹了“聚焦觀察”“對比觀察”“聯想觀察”等多種觀察技巧,只有在拍攝前做好觀察工作才能拍出好的攝影作品而非一張簡單的照片。
最后,耿春暉老師就“拓寬作品的耐讀性”方面進行了詳細描述。好的作品要內容大于形式,即好照片要有明確的、鮮明的主體以表現主題,使得觀者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你的照片想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內容的呈現,正所謂,“養眼”的同時要“養心”。攝影者可以運用“標題表達觀點”“簡潔畫面”“巧用幾何形狀”“打破穩定”“增強時間概念”等方式來拓展自己作品的耐讀性。
互動環節中,現場觀眾提問耿春暉老師:“如何培養觀察力?”耿春暉答道:“觀察存在于我們的意識里面,在構圖的時候確定主體以后看看周圍有沒有陪體,是否有可以利用的前景,對背景的取舍,畫面中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色彩、線條等多方面來培養。”他還表示,所有已經掌握的技巧可以成為初學入門時的拐杖,但是不能讓其成為創作的枷鎖,更重要的是攝影者自己的觀點表達,要拍出屬于自己的風格和創作空間。
互動環節結束,現場觀眾仍止不住想跟耿春暉老師交流互動,紛紛踴上講壇與耿春暉老師面對面交流。在熱鬧的交流聲中,本次講壇圓滿結束,《現代藝術》雜志社向主講嘉賓耿春暉贈送《年度百家“推優工程”》《“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特輯,并合影留念。
眾所周知,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手機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移動通訊設備,更是每個人記錄生活、收藏回憶、藝術創作的重要工具。相較于專業數碼相機的笨重及復雜的結構,拍照手機的輕便性和便攜性能夠讓大眾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的精彩瞬間,如:家庭團圓聚會的歡樂、孩子成長的軌跡、旅途中的所見所聞等,所以,人人都是手機攝影師的時代已經來臨。
伴隨著這個時代的來臨,各大手機品牌廠家也越來越重視手機中的相機成像能力,以拍照為主打的手機也陸續上市。以往,受制于外形和尺寸,智能手機內置相機在照片和視頻的成像畫質上,遠不及最基礎的數碼單反相機。然而,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如今高端旗艦手機的性能早已可以與數碼單反相機媲美。AI 算法的崛起、多幀及多鏡頭計算攝影的進步、更強大的處理器、專用圖像信號和神經處理單元的加持,以及研發經驗的積累,使得今天的智能手機內置相機可與專業影像設備一較高下。事實上,外形緊湊是智能手機的一項優勢,因為社交媒體的發展讓拍照和拍視頻已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隨著用戶從單純的內容消費者變為內容創作者,拍照手機也成為大眾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智能手機的成像趨勢
在過去的幾年中,借助CMOS圖像傳感器(CIS)技術的穩步升級及芯片的演變,連同它們所推動的AI改進,智能手機內置相機的體驗實現了飛躍式的提升,其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百萬級像素數量的競爭、多鏡頭模組的興起以及處理能力的提高。然而,在消費群體中,在比較智能手機的內置相機時,大多數人還是會關注像素數量,認為相機的像素數量越高,拍出的照片就越好,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此。過去幾年,很多廠家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心理也在嘗試在后置攝影頭的像素數量上角逐,從2019年平均1400萬像素到2022年平均3700萬像素,再到近期的6400萬像素、1億像素,經過驗證,更高的像素數量意味著需要更大的傳感器,同時更大單個像素也可獲得更多的進光量,在低光環境下的表現更佳、噪點更少、動態范圍更高。因此,在傳感器設計時要在分辨率與感光度之間做出權衡取舍。例如,在傳感器尺寸相同的情況下,1200萬像素的攝像頭感光度表現更佳,相比4800萬像素的攝像頭成像更加明亮,噪點更少,此時4800萬像素的會相對清晰、但噪點也會更多。因此,這也是我們所熟知的以拍照為主打的旗艦智能手機的像素數量不升反降的原因,核心點就在于各大廠商越來越注意更高像素量與更大圖像傳感器之間的平衡。
既然,像素數量不是決定成像質量的唯一標準,那多鏡頭模組的協作成像就成了各大品牌商搶占的領域,一般而言,現在的拍照旗艦手機大都采用了3攝、4攝的鏡頭組合,即由主攝、超廣角和長焦鏡頭組成,如果是4攝還會增加一個獨立的景深或微距鏡頭,在成像時由多鏡頭集成協作,所以,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未來的智能手機在影像表現深挖的主賽道。
綜上所述,傳感器、鏡頭和處理器只是決定拍照效果的部分因素。將各種硬件要素融合的軟件層,才是發揮魔力的所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手機品牌廠商已著手實施計算攝影和融合技術的新方法,幫助實現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媲美單反的出色成像體驗。但是,無論是硬件放緩還是軟件的創新加速發展,未來,各大廠商研發的重點一定更偏向于用戶體驗,比如:圖像穩定、成像的審美普適性等,讓用戶能夠用最符合大眾審美的標準去領略生活的多姿多彩,輕松捕捉無數的精彩瞬間。
手機攝影助力" 講好四川文藝故事
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手機攝影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形式,已經成為記錄百姓生活、反映時代變遷的重要工具和藝術形式。因此,在四川省文聯的指導下,四川省攝影家協會自2013年以來已在四川邊遠山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城市社區中建立起了15個手機攝影鄉村輔導站,通過田間攝影課堂、創作輔導、影展影賽、一幫一結對幫學等送文化下鄉活動,引導、鼓勵廣大攝影愛好者用鏡頭講述身邊故事,記錄時代面貌和人民風采,進一步推動攝影藝術更好地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社會。
如何用手機拍好照片
拍照手機的普及,使大多數人的生活點滴都可以用手機進行隨時隨地的記錄!不過,手機攝影看起來很容易、很簡單,但是想要用手機拍攝出滿意的攝影作品卻很難,一定要學會克服手機攝影的弱點,并且善于發揚其優點。不僅如此,如何獲得滿意的曝光和對焦,如何取景構圖,如何用光,如何做后期處理等,這些都是需要潛心學習的。不過,相比于技術而言,想要拍攝一張滿意的作品,審美更顯重要。接下來,筆者將從技術和審美兩個層面為讀者解讀如何用手機拍好照片。
從技術層面分析,想用手機拍出滿意的作品必須要做到克服手機攝影成像的弱點,發揚其優點,因此,拍攝過程中,我們要明確“四大誤區、兩個習慣”,接下來一一解讀。
四大誤區
(一)不對焦不測光
雖然手機攝影已經逐步形成了智能化的趨勢,也就是拿起手機就可以拍出技術素質(畫面清晰、層次豐富、色彩鮮艷)不錯的照片,但有時由手機自行決定對焦位置及亮度的照片并不能完全滿足攝影者的審美。因此,拍攝時對著取景框內的某個位置進行點擊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點擊的過程即實現精確對焦、精確測光的過程,也就是由攝影者來決定畫面的虛實、亮度以滿足個人審美。除此之外,如果畫面亮度還無法滿足審美需要,也可以利用曝光補償功能(上下滑動小太陽)進行亮度的調節,該操作看起簡單,實則很容易被忽略。
(二)單手持機
隨著硬件的發展,目前的拍照手機在防抖技術上已經比較強大,但是在弱光、光線復雜、長焦等情況下還是會出現防抖功能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此時如果單手持機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晃動,從而導致照片變得模糊。所以拍照時盡量要用雙手持機,并且按快門的動作也要盡量輕一點,如果你在這個期間能屏住呼吸那就更好了,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卻是能最大程度地拍攝清晰照片的方式。
(三)習慣性放大
基于前文的分析,目前的主流拍照手機均以配備3攝、4攝系統,其中一個攝像頭就是長焦攝影頭,因此,想要用手機將遠處的景物拉近也不再成為難事,攝影者在具體創作時可以通過變焦進行隨意地創作,但也正是由于多鏡頭系統的加持,使得具體創作時可能不單單是長焦鏡頭在工作,因此也就延伸出了光學變焦、數碼變焦、混合變焦三種變焦方式,從畫質表現上來講,光學變焦的畫質優于混合變焦,混合變焦的畫質優于數碼變焦。不過,在消費者使用過程中不用對三種變焦方式區分理解,只需記住,在需要變焦拉近拍攝時,使用手機給出的變焦參考點,如一款具有三攝的手機的配置是廣角鏡頭,主攝鏡頭,以及5倍長焦鏡頭,那么所對應的變焦參考點就應該是廣角(0.5x/0.6x)、1x、5x、10x,在具體拍攝時優先選擇廣角、1x、5x這三個光學變焦、如果還無法滿足拍攝的變焦需求可以使用10x的混合變焦,超過10x的數碼變焦不建議使用在真正的攝影創作的場景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具體拍攝時1x太廣,5x又無法將景物覆蓋完整的情況,確實需要使用1-5x中的混合變焦時,可以考慮整數倍變焦,如:2x、3x、4x,避免使用非整數倍,這是因為在多鏡頭協同時算法優化最好的是整數倍。
(四)單一的取景畫幅
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在使用手機時大多是單手豎持(游戲愛好者多為橫持),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在拍攝時按照使用手機的習慣進行取景,這就導致了在創作時無法靈活變換橫豎幅進行取景的情況,殊不知,橫豎的靈活切換又會對場景表現有著重要的影響。橫幅畫面通常用來表現寬廣、遼闊的風景或強化左右兩側延伸的視覺效果,如:海灘、草原、連綿起伏的山峰、城市地平線等;豎幅畫面通常用來表現高大的感覺或強化上下延伸的視覺效果,如:高聳的建筑、高大的樹、向前延伸的路、人像等。所以,想要在拍攝時表現出場景的美感與強化特性,絕不能依照使用手機的習慣進行直接拍攝,而是要對場景中的元素進行分析,根據個人需要表達的感覺,靈活選擇橫豎幅進行創作。
兩大習慣
(一)擦拭鏡頭
手機作為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在使用過程中會因為暴露在外、手指觸碰而導致鏡頭上沾滿灰塵、汗漬、油漬、指紋等,這會導致在拍攝時場景中的光線無法完全進入鏡頭,損失畫質,導致照片出現朦朧的情況,因此,拍攝前對鏡頭擦拭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在擦拭時可以選擇專業的鏡頭布、鏡頭紙進行同心圓的方式擦拭,如果攜帶不便,直接使用普通眼鏡布或棉布也是可以的。擦拭鏡頭看起來是簡單的操作,但是卻可以極大程度地提升畫面畫質,因此,擦拭鏡頭必須成為拍攝前重要的一步操作并讓其成為一種習慣。
(二)遮光
擦拭鏡頭的操作需要在每一次拍攝前進行,而遮光的操作就是另外一種在特殊光線下進行的必要習慣了,如:夜景有路燈、霓虹燈等強烈點光源、逆光環境等,這是因為強烈的逆光會在鏡頭前的面板玻璃發生折射,導致光線發生重疊并在畫面中形成強烈的眩光、鬼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遮光的方式是避免出現眩光、鬼影的有效方式。具體操作如下:將手掌伸直、放在鏡頭上方(原理類似遮陽帽帽檐)并調整到合適的位置,讓其既能起到遮光作用,又不會進入畫面產生干擾。
如何拍好
從審美層面分析,大多數手機攝影用戶在看到一個場景時,只是隨意拍、隨手拍就草草了事,殊不知,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拍攝者,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拍出自己想要的畫面,而不是隨意按下快門那么簡單,所以說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在攝影活動中決定拍攝者要拍出怎樣的照片。接下來,筆者將從攝影思路的角度為讀者分析如何戒掉“隨手拍”的毛病,從而拍出一張好的作品。
(一)先觀察
在拍攝前觀察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選擇性觀察。面對景色的五彩繽紛、畫面的元素和信息的重復繁雜,攝影者要有取舍的思維,遵循“少即是多”的減法原則,找出最能吸引你的那一點,切忌一看到美的事物就興奮地狂按快門,拍出一堆照片。二是觀察光線。眾所周知,攝影是用光的藝術,光線對于畫面的營造至關重要,在實際拍攝時應觀察環境中的光線并加以應用,如為了表現景物明亮清晰、突出細節的效果可以使用順光、為了表現景物的明暗反差及層次可以用逆光,為了表現輪廓、制造剪影可以使用逆光等,總的來說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時間,光線的運用要根據現場情況而確定。
(二)確定主題
好的作品內容大于形式,即好照片要有明確的、鮮明的主體以表現主題,這個主體可以是一個人、一棵樹、一座山、一片水……使得觀者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你的照片想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內容的呈現,正所謂,“養眼”的同時要“養心”。
(三)走近點
在攝影史上流傳著這樣的一句經典:不是你拍的不夠好,而是你離得不夠近。在實際創作過程中,近距離觀察被攝對象可以讓你對物體、元素的細微之處有更深刻的理解,如:人物的局部(眼睛、嘴唇、皮膚、身體曲線)、石頭的局部(光影、質感)、花朵的局部(色彩、對比、細節質感)等,目前市面上以拍照為主打的手機都具有微距拍攝的功能,可以加以利用,在拍攝時通過近距離的拍攝制造陌生感,以此來提升畫面的張力。
(四)拍出自己的風格
在攝影的學習或具體創作時,腦海里的已經形成的場景感或表現形式會指導攝影者進行快速創作。但是,大家應該知道,所有已經掌握的技巧可以成為初學入門時的拐杖,但是不能讓其成為創作的枷鎖,也就是我們應該在模仿和創新中達到一種平衡,在適時的場景下做出打破,如:題材的創新、技術創新、構圖創新等。總之,在人云亦云中找出屬于自己的風格,尋找個人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