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高齡的退休教師,幼年因戰亂折磨,沒能念多少書。新中國成立后,我投身為勞苦貧民擺脫文盲的工作,深刻體會到教師的性質,逐步發現基礎教育的深遠意義。從職責上看,它和工、農、商、警、醫都有所區別,因為教師是育人的,是為國家現代化培育合格接班人的。正是因此,國家在1985年設立了教師節。
黨的二十大又提出了大力加強學前教育,認真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尤其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號召實施“雙減”維護青少年的生理成長,還提出要“改革創新、發揚科技”,讓我們教育工作者有所遵循。
我認為,每位教師都必須“聽黨話、跟黨走”,應該愛崗,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敬業”。如果不愛崗、不敬業,恐怕不可能做出什么貢獻。愛崗,就一定會愛學生。我給自己劃出三條紅線,就是“愛而不溺、嚴而不武、勤而不躁”。俗話說“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唯有這樣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我堅決反對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對于“九年級晚自習”持異議,特別是在農村,效益值得懷疑。古人號召“為人師表”,我希望教育工作者不論何時何地,言談舉止為本身設立高標準,姑且不談資質,僅就生活細節,均須珍重到位。我主張家訪,不能單靠開家長會、打電話與家長溝通。我認為組織課外活動實屬必要,比如到青少年宮、烈士陵園、科技館參觀,慰問烈軍屬、慰勞敬老院、清掃環境、飼養家禽等。同時對學生的諸多行為,如騎電瓶車走反道、下河游泳、沉迷網絡、鋪張浪費等,教師有責任加以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