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強調普通高中教育要“完善學校課程管理。依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學科課程,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實驗等課程。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
2023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指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建設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語、體育、藝術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積極發展綜合高中。支持一批基礎較好的地區和學校率先開展特色辦學試點,在保證開齊開好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特長優勢和發展需要,提供分層分類、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形成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系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普通高中特色優質發展。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說明了政策具有較強的延續性,同時也說明問題解決的艱難——需要高層面的政策來管理微觀的學校課程開設。當然,這些政策的連續也從側面說明普通高中的改革至關重要,因為向下,普通高中關系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評價導向,進而關涉整個義務教育發展的走向;向上,普通高中的教育質量關系到高等教育的人才選拔與人才培養,進而影響到現代化國家建設的人才基礎。因此,我們要在上下銜接貫通的語境中整體地思考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問題。
普通高中改革的艱難:“國家的視角”與“民間的追求”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難點是應試教育傾向,以及由此導致的教育教學模式僵化。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林小英副教授近年在經濟發達省份一所縣中的調查中發現:“教師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滿堂灌’模式中,高三年級的教學與新高考改革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學校極少組織教師對新課標研究和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索,課堂教學全部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學生缺乏主動的探究合作學習。”
據筆者觀察,這也是當下一般縣城中學甚至部分城市普通高中的常態。教育行政部門也深刻地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其實,早在1995年,國家教委在《關于大力辦好普通高級中學的若干意見》中,已經指出普通高中的“教育思想、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在某些方面不能適應社會對高素質、多規格人才的需求;一些地方和學校應試教育的傾向仍較嚴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因此要“從普通高中的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出發,依據辦學模式多樣化的要求,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改變以升學為目標的單一課程體系,增強針對性,體現多樣性,逐步形成由學科類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多種選修課)和活動類課程組成的,能夠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課程體系”。
對比時隔20余年的兩份文件,我們可以看出,普通高中辦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依然是“片面應試教育”,辦學應試傾向嚴重、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在政策話語中應對問題的主要的策略依然是“課程改革”。
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為什么國家一直重視并強力推動的普通高中改革歷時多年難以真正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竊以為,其根源在于,來自國家力量推動的教育改革通過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特色化辦學,以及在此思想指導下的課程改革試圖從整體上解決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和教育治理的問題。但是,對于學生及家長而言,接受普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從高中升入大學。因此,盡管在國家政策話語層面上高中教育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但是在老百姓眼里,普通高中扮演的最重要角色就是幫助學生升學。無論是公辦高中還是民辦高中,無論是藝術類、科技類特色高中,抑或是社團活動課程特色鮮明的普通高中,如果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讓更多的學生進入高水平大學,那么,這樣的學校在社會上不會被認為是一所好學校。因此,普通高中的辦學要多樣化發展、要辦出特色,同時也要有好的考試成績,這是民間社會對普通高中的信念和信心之源泉。作為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都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社會現實。
回歸教育常識:將升學考試的成績作為學生發展的“副產品”
毋庸置疑,普通高中需要抓考試成績。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學生的成績從何而來?當下,很多普通高中采取以時間換成績。學生在高一、高二兩年學完三年課程,高三則重復地復習、訓練,反復地進行模擬考試。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體育課、音樂課等課程要為高考科目讓路。一些學校有兩套課程表,一套用于應付督導檢查,另一套用于實際的課程運行,這顯然不符合相關政策,否則,《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也不會專門指出要“合理安排三年各學科課程,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實驗等課程”。有些地區的普通高中,寒暑假只有兩周的真正假期,其余時間都用于補課;學生每周到校六天,僅在周日休息一天。具體到每天而言,普通高中的學生早晨五點多起床,學習到晚上十點鐘甚至更遲,一天的超長學習,疲于奔命。經年累月的高強度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青少年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壓抑了他們對于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在社會的飛速進步中、在教育事業整體蒸蒸日上的發展中,普通高中的育人模式或者說學生獲得學業成績的方式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變化。學生只能通過超長時間的學習和重復訓練才能取得預期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也是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的。同時,現代社會所期待的高階思維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
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多次出臺政策強調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變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變革的前提是如何認識高中,普通高中的教育不僅僅是通過知識的積累和考試技術的訓練獲得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身心健康成長的同時獲得知識、能力、價值觀和個性等方面的繼續發展,奠定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正確地認識自然、自我和社會,養成對自我和社會的理解力、洞察力和敏感性,在此基礎上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普通高中的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智慧,幫助自己在未來的人生中選擇更為適合發展的方向與道路,而考取大學只是高中學生各項能力與品質發展的副產品。這應該成為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共識,也是教育的常識。
上下貫通:以數據支持的教育銜接體系
普通高中是鏈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個教育環節。我們應以上下貫通銜接的眼光來看待普通高中教育的角色和定位。而現實中,無論是政策上還是日常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高中階段的教育與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關系卻采取割裂的態度。在筆者看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除對高中自身的課程和教學改革外,如“增強普通高中課程選擇性”“推進選課走班”“開展各種社團活動課程”等,還應該以上下銜接貫通的觀點看待普通高中與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關系并建設銜接的機制。
“高大銜接”也是教育發達國家近年來注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日本于2016年發布《“高大銜接”體系改革會議最終報告》,旨在解決大學入學選拔機制功能弱化問題,打破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較為割裂的局面。在實踐層面,俄羅斯、新加坡等國的大學和中學建立了良好的銜接機制。如莫斯科大學與附屬中學聯合培養人才,大學教授到中學的實驗室指導學生開展實驗,高中學生在假期可以進入大學的課堂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也形成對未來可能從事專業的理解與認同,在人才培養上實現了教育教學的銜接。
在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等方面貫通之外,筆者認為,實現高中與大學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共享是重要的銜接策略。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學生的各項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后分享給普通高中階段的學校。這樣,普通高中的教師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個人發展的真實情況和水平。同樣,普通高中的教師再把數據分享到下一階段的高等教育,為高校教師了解學生提供依據。數據不僅僅是學生的身高體重、家庭背景、學業成績等冷冰冰的指標和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數據所呈現的學生豐富的個性和全面的經歷,這些數據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深入觀察所獲得的記錄,例如,學生在特定時間階段的缺勤情況、家庭變故、閱讀興趣等信息。如果將這些信息與學生的成績波動建立聯系,將會更為清楚地展示數據的力量,更好地為教師的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如果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階段的教師都以這樣的心態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為更高階段的教育提供重要的信息,教育銜接的觀念得以確立起來,教育數據銜接的機制得以建立起來,學生們在受教育生涯中接受的教育就是一種整體而非割裂的教育。教師們看到的學生就是一個在不同階段承擔不同發展任務的“整全的學生”,而不是一個特定教育階段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