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國標,如何培養帶著學校印記的學生特色素養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我們想到了“評價”這把金鑰匙,一套“聚成卡”興起了評價的改革,給學生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指向內核,構建評價體系
聚焦一個素養。杭州市勝藍中學的辦學愿景是成人、成才、成功,基于該辦學愿景,我們聚焦一個特色素養,即“四有”:為人有準則、學習有能力、生活有情趣、發展有主見。縱觀目前杭州市中小學普遍采用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我們發現在評價的過程性、表現性和鼓勵性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基于全員育人的理念,學校開發實施了“聚成卡”評價體系,旨在培養具有學校特質的學生。
依托一個載體。根據中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在實施評價時需要借助一個外在的、鮮活的實物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學校發動全體師生共同創造設計,確立帶有學校元素的實物,我們稱之為“聚成卡”。聚是聚集和積累,成是“成人、成才、成功”。聚成,寓意積小步有大成,與學校的校訓“善小大成”一脈相承。根據學生特色素養,我們將聚成卡分為:為人有準則卡(Behave with principles)、學習有能力卡(Study with capabilities)、生活有情趣卡(Live with interest)、發展有主見卡(Develop with ideas)。以四類卡的關鍵詞英文首字母命名,“聚成卡”評價系統又稱為PCII學生綜合素質監測系統。“聚成卡”正面是學校文化元素,反面用來記錄學生獲卡的關鍵表現。聚成卡設有存根聯,當聚成卡發給學生后,存根聯由評價者留存。
確定一個標準。統觀人的發展規律,我校學生特色素養是“四有”。一是為人有準則,希望學生恪守做人的原則,行為有節制、說話有尺度、交往有分寸、辦事有策略,成為受人歡迎和尊重的人。二是學習有能力,希望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以快捷、簡便、有效的方式,準確獲取知識和信息,成為具備專注力、反思力和獨立性的人。三是生活有情趣,希望學生學會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從而對生活充滿熱愛,并懂得享受生活。四是發展有主見,希望學生在客觀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注重吸收他人的意見,堅持自己正確的想法,從而充分發揮自我、掌控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根據“四有”目標,學校在廣泛征求學生、教師、家長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可操作的發卡標準。該標準為“四有”特色素養,每個素養對應四個評價要素。有了明確的發卡標準,就確保了評價的可操作性。
用好一個結果。當今數字時代,我們注重學生評價的過程性積累,建立學生綜合素質大數據,形成學生個性化綜合素質監測報告單,每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反饋。根據學生的獲卡情況,每月公示校級、年級、班級的“聚成卡瑯琊榜”,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與成功。根據每個年級學生集卡的數量及比例進行獎勵。同時,學生累積的聚成卡將折算成德育學分,作為評優評先、入團、初三綜合素質評定等依據。
注重過程,達成評價多元
我們的評價分為“教師導評、同伴互評、家長參評、公眾督評”,實現評價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
教師導評。月初,年級組長到學生處領取聚成卡,根據學生數比例給教師發放聚成卡。教師根據24項獲卡表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挖掘學生的“美”,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獎勵學生“聚成卡”,并在卡片背面記下“美麗瞬間”,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引導與監測。“聚成卡”評價給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活力。
同伴互評。每月班主任根據班級情況,組織學生進行綜合素質互評,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同伴的優點。比如班級紀律委員關注全班同學“為人有準則”的素養,學習委員關注同學“學習有能力”的素養,班長關注同學“發展有主見”的素養等。發現同伴有優點,就記錄在“聚成卡”上,并張貼在教室宣傳欄上。同伴間在相互欣賞、認同中共同進步。
家長參評。為進一步提升家長的育人效度,“聚成卡”評價延伸到學生家庭。每月班主任發聚成卡給家長,引導學生家長發現孩子的進步之處,及時記錄獎勵。一位媽媽由衷地說,自從有了“聚成卡”評價,親子關系和諧了,孩子會主動幫助做家務了,認真寫作業了……總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
公眾督評。“聚成卡”評價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則,充分開展第三方評價,將“聚成卡”發放給公眾,由公眾對學生做出客觀的評價。比如學校舉行主題性活動時,組織者可以向學生處申請相應數量的聚成卡,讓公眾對參與活動的學生做出評價。
巧用策略,提升評價效度
過程性策略:從終結性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每個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不同,決定了他們的成長是一個發展變化、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成長歷程。我們要把評價重點放在縱向評價上,過程性對比學生的現在與過去。同時,“聚成卡”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不把目光只投向少數尖子生,不對學生表現進行等級分類,過程性記錄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突出表現,真實反映學生成長過程,體現評價結果與學生日常表現的一致性。
主動性策略:從被動性評價走向主動性評價。為了消除評價盲區,激發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學校開展了聚成卡“21天挑戰營”活動,讓學生主動申請評價,實現“我的聚成卡,我做主”,實現評價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學生可以申請兩類卡,一是普通卡,陳述自己的優秀表現,評價者核實認定后,可以獎勵聚成卡;二是挑戰卡,申請挑戰目標,有過程性實證材料,得到評價者過程性點贊,挑戰成功的,可以獎勵聚成卡。學生在挑戰小目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四有”素養。
發展性策略:從物化性評價走向網絡性評價。為進一步方便評價的使用,我們借助“互聯網+”的力量,研發了“聚成卡”手機微信客戶端,該端口分為學生端和教師端。教師端有發卡、曬卡兩個欄目;學生端有發卡、爭卡、收卡、曬卡四個欄目。評價者只要進入學校的微信平臺,使用自己的登錄賬號和密碼,就可以直接進行評價。其評價內容可以自動生成、自行分析、自主運用,評價過程更加快捷和生動,評價結果也更加直觀。例如,“曬卡”,學生申請的挑戰卡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曉,其過程性成效可以得到大家的點贊和評價。“收卡”,可以讓每個學生實時看到自己的綜合素質監測分析圖,并提供合理化建議;其中的“瑯琊榜”按月自動生成全校榜主、年級榜主、班級榜主,并授予獎章,可以在線兌換獎品、申請獎勵等。
優化機制,促進評價發展
管理機制。構建并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監測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指導與檢查,及時研究解決評價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培訓機制。學校通過教師學習會、學生集會及家長會等,對參與“聚成卡”評價的人員開展有效培訓,使相關人員了解并熟練地掌握“聚成卡”評價工作的方法、內容、程序、標準等,提高評價人員的道德水平和評價能力,確保評價工作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監督機制。一是建立公示制度。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方法、程序等,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向社會公布,廣泛征求意見,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二是建立誠信制度。建立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誠信機制,引導教師、學生履行誠信責任和義務,簽訂誠信承諾責任書。三是建立申訴制度。學生及其家長對評價結果如有異議,可向學校申請復議,學校領導小組將認真落實,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