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創辦于1916年。百年來,市東人牢記“把勞動人民子女培養成國家棟梁”的辦學宗旨,秉承“銳意進取、勇于改革、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市東精神,淬煉出“市政教育”辦學特色,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矢志培養面向未來的城市主人。
植根歷史、立足上海、放眼未來
特色定位。市東的特色定位“市政教育”,是在辦學過程中根據國家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立足學校百年歷史積淀,依托區域資源優勢,通過對城市發展建設相關內容的結構化和課程化再造,以及以課程教學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實踐,最終促進學生形成具有城市主人觀和現代公民良好素養的學校辦學特色。
特色溯源。學校“市政教育”扎根于楊浦紅色基因,是學校百年發展的必然選擇。回看市東百年辦學歷史,學校始終圍繞“把勞動人民子女培養成國家棟梁”這個內核,培養惟勤惟儉、手腦并用的勞動者本色;始終堅守城市孕育著學校、學校滋養著城市的價值追求,培養城市建設所需的優質人才。
特色詮釋。在“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基礎上,學校根據未來城市的特征和要求,聚焦城市人文、城市科技、城市生態、城市生活四個領域,借助項目實踐,引領學生認知感知城市、體驗參與城市、研究建設未來城市。學校依據核心素養的三大要素(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結合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上海建設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新要求,形成了特色育人目標,即培養具備“和諧理念、服務品格、實踐智慧”的面向未來的城市主人。
課程育人,知行合一,立德樹人
課程建設。學校圍繞特色育人目標,進一步梳理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在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將特色課程系統整合納入國家課程中,有機融合國家課程和特色課程,架構起學校課程結構體系。
學校依據“雙新”改革要求和“市政教育”特色創建實際,結合市政相關主題內容,搭建了與國家課程聯動互補的跨學科特色課程體系,形成“四橫四縱”的課程結構。“四橫”即城市人文、城市科技、城市生態、城市生活四個板塊。“四縱”即基于城市建設基礎形成通識必修課程,關注城市現實問題形成核心選修課程,著眼城市未來發展形成專題研究課程,回應學生興趣愛好形成社團實踐課程,呈現出明顯的進階性。
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也是開展“市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學校將現有的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內容進行梳理,以“人民城市人民建”為指導思想,以“家校—社區—城市”為脈絡,形成“校城聯動”“家城聯動”“社城聯動”三大育人場,構建富有市東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課程。
課程實施。學校持續深化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有機融入市政特色。著重通過優化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形成與市政特色直接關聯或間接關聯的教學內容,以市政案例為背景進行情境創設,找到與市政特色適切的融合點,進行校本化實施。
創新探索“五實課堂”文化轉型,自然滲透市政特色。學校以長期既有的“二段五步教學法”為基礎,融入市政特色元素,創設與生活關聯的真實情境和項目學習任務,聚焦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聯通課堂內外、校園內外,構建“五實”課堂,引實例、探實理、重實踐、講實用、求實效,設計項目化學習,落實中學生核心素養。
不斷豐富校本課程實施策略,充分凸顯市政特色。基于生涯定向自主選擇策略:學校基于未來城市發展趨勢,梳理所需職業角色,并將它們與市政特色跨學科課程建立關聯,助力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學生在學習四門通識課程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涯定向,自主選擇核心課程和專題課程深入學習。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策略:城市建設中的問題一定是綜合的、復雜的,不可能只用單一知識解決。對此,學校在市政特色課程中采用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方式,以城市現實問題為載體、任務驅動為特征,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探究等項目學習活動中架構多學科知識系統,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與素養。
真實情境下的實踐研究策略:市政特色辦學必然要求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真正的城市。學校依托“3公里市政教育圈”,開發實施一批“行走課程”,帶領學生行走城市、實踐研究。
課程評價。學校遵循“雙新”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的理念,因材施教助力學生發展。
開發評價體系,改進評價方式。學校圍繞特色育人目標,開發了特色評價體系,采用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將評價指標融入評價的各個環節。
開發“學習畫像”,賦能學生成長。學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了具有可視化、即時互動特征的評價工具——學生“學習畫像”,記錄學生學習中的過程性表現和階段性學習成果。學習畫像還將習得素養與生涯發展掛鉤,為不同職業角色定義了必備素養和建議學習的課程,凸顯素養發展,領航生涯規劃,賦能學生成長。
資源融合,校城融通,共建共享
創新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優化師資隊伍。學校在呂型偉教育思想專業委員會指導下,成立呂型偉書院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基地,定期組織教師閱讀《呂型偉教育文集》,結合“雙新”改革和特色高中創建開展學習交流,激勵教師專業成長。
面向全體教師,優化校本研修組織機制。為了幫助每一位教師在國家課程中更好融入市政特色,學校以“專家引領+團隊互助+個人實踐”相融合的模式組織校本研修,開展以主題為引導,以解決關鍵問題為目標的系列化、深層次、持續性的主題教研活動,促進學科教研活動走向特色化、品質化。
面向特色骨干教師,探索跨學科協同教研機制。學校組建了由同濟大學教授領銜、以青年教師為主體的跨學科特色課程教研團隊,形成協同教學機制,構建跨學科校本教研“規劃、實施、評價”管理閉環,以評促研、以研增質。通過專家帶教、協同教研、課題研究,一批特色骨干教師成長起來,支撐起了學校特色發展,也引領了其他教師向特色發展。
打造“校中有城、城中有校”的“市政教育”育人空間。學校傳承呂型偉老校長“兩個課堂并舉”的理念,基于市政辦學特色,打通校內和校外,走立足校園、面向社會的開放式辦學之路。在校內建立了“市政教育研究中心”,打造了2個共計1000平方米的校內“市政教育”實踐基地和2個城市模擬場景,為市政特色課程創設多元且真實的學習場景。在校外以學校為中心,以15分鐘行程為半徑,聯合周邊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高校等豐富的社會資源,建立社區“市政教育”教學基地,學生定期前往進行課程學習、實踐研究、志愿服務。
發揮十二年學制貫通優勢。學校發揮十二年學制貫通的辦學優勢,課程體系逐步實現小學、初中、高中的縱向銜接,建立“小學強情感、初中育意識、高中重素養”的教育內容序列和課程目標,讓學段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整體銜接。
持續攻堅,深化改革,示范輻射
學生發展。學校特色化辦學、特色化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通過“市政教育”,市東學子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明確未來城市主人的角色定位,更具備服務品格,社會責任意識增強,也更具備城市建設的基礎知識和實踐創新能力。
教師發展。隨著特色高中創建,學校已經形成一批在“市政教育”特色上有思考、有實踐、有成績、有風格的教師。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教學科研能力都有顯著提升,在各級各類教學比賽、論文比賽中獲得獎項,學校區級以上各類骨干教師數量顯著增加。
學校發展。特色高中的創建為百年市東注入了新活力,市政特色文化全方位浸潤校園,紅綠燈、人行道、氣象站等真實城市場景在校園中隨處可見,學生在學校就能直觀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氛圍。學校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影響力不斷擴大。推動特色創建已成為全校師生與家長的共同追求,師生對特色辦學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市東的特色辦學之路,秉承學校歷史文化積淀,順應上海未來城市發展需要,具有鮮活生命力和良好發展態勢。在特色創建過程中,學校牢固樹立與城區同生共榮的互動新理念,資源建設打通校內與校外,課程實施主張以生活實踐為載體,學生成長服務社區城市,激活了學校的辦學活力,實現了學校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