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影視傳媒專業變得炙手可熱,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開設影視傳媒課程,但教育方式存在著課堂缺乏實踐、教育方式相對傳統和教學設備資源不足等缺點,導致高校難以培養出讓影視行業比較滿意的人才。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如何打破傳統高校教學模式的束縛,實現高校學生和影視行業人才的無縫銜接,是文章探索和研究的重點。在國家倡導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大背景下,影視傳媒專業也對自身學科的未來建設和發展進行了大量的探索。通過對影視行業和校企合作案例進行分析,發現校企合作具有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等諸多優勢,能夠彌補現有高校教學的不足。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還不完善。文章針對校企合作現狀,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校企雙方通過課程內容共建、拓寬合作領域、完善管理機制等方式,來彌補現階段校企合作的不足,培養出優秀的影視人才,滿足大眾對影視文化的需求。
關鍵詞:校企合作;影視課程;教學改革;影視行業
中圖分類號:G642;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0-009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質量工程項目“融媒體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研究成果;2020年度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本科高校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項目“華立學院廣東南方廣播電視傳播中心實踐教學基地”研究成果

影視傳媒專業是一門以戲劇影視學、文學、新聞與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為基礎,探究影視攝影的傳播與創作理論、廣播電視節目拍攝與制作、網絡視頻節目制作及短視頻制作與生產的應用技術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影視創意、策劃、各類媒體節目生產制作、紀錄片拍攝、影視劇拍攝等技術制作的復合型人才。這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影視傳媒專業的基本理論、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還要掌握策劃、創意、寫作、拍攝、剪輯、調色及平臺推廣的基本技能,掌握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的創作方法和拍攝剪輯制作技巧,能夠運用專業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各種形式的影像創作與制作。
在網絡科技和影視傳媒文化雙重發展的機遇下,高校內開設的影視傳媒課程成為“大文科”中的“新寵兒”。面對快速興起的影視傳媒課程,我國大多數高校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本身應該是比較有趣的技術實操性課程,卻變成了枯燥的理論輸出。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一首詩僅僅具有美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魅力”,這樣才能發揮藝術的教化作用[1]。中國高校內的課程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從專業的角度重新確立影視教育的定位,開辟學科教育培養的新途徑[2]。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國內高等教學課程一般包括公共基礎類課程、通識教育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以及一些實踐教學環節。普通高校的課程體系學分比例如表1所示。
一些高校的課程設置過于單一,理論課程占據了學生大部分課程學習時間,影視類專業基本上都是以實際操作為主,基礎的理論只能作為方向上的引導。絕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后無論是進入電視臺還是進入一些傳媒公司,基本上都是以實操為主,包括影視攝影、影視拍攝、影視剪輯等。影視傳媒課程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視頻拍攝、視頻剪輯以及后期視頻特效的制作。然而絕大多數高校的影視類課程缺乏多樣性,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二)教育資源不足
由于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口徑過細,專業范圍過窄[3],高校學生擴招,因此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多,原有教育資源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實踐課程中常常會出現十幾個學生共用一臺相機或者攝影機設備的狀況,學生沒有太多接觸和使用設備的時間。甚至還有部分高校由于教學經費不足,學校的一些設備相對比較老舊,和社會上實際使用的設備已經完全脫節,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就業難度大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人才培養工作就要考慮社會和企業的需求[4]。影視類課程在互聯網時代快速崛起,和影視行業有關的高等教育也進入快速的擴展階段,影視行業對高級專業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5]。但是由于傳統的影視傳媒類教育過于保守,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6]。如何讓影視傳媒類的學生從高校畢業后快速適應影視行業的發展需求,實現高質量就業,是當下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和企業圍繞教育工作作出的規劃和研究,保證育人質量的提升[7]。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業之間通過資源共享、信息交流、聯合培養等方式,促進校企雙方發展。
(一)提升實踐能力
高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提升實踐能力,尤其是影視類專業的學生,由于高校可以提供給學生的設備有限且相對落后,而影視傳媒類課程所用到的設備都相對比較昂貴。而校企合作則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到企業的項目和工作中,借助企業的機器設備了解實際操作流程和業務需求,學生可以學習到實際工作中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在校企合作中,涉及一些實際項目,學生可以參與其中,與有經驗的影視行業人員一起合作完成項目。這種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8]。
(二)提升職業素養
校企合作是學生從“封閉課堂”走向“職場化、生產性”實境的重要橋梁[9]。學生通過與影視行業人員的接觸和交流,可以學習到影視行業中的規則,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校企合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影視行業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寬泛的概念,涉及攝影、攝像、錄音、燈光、表演、后期剪輯等多種職業。學生只有在影視行業中和專業人員接觸,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
(三)產學研合作
校企合作還可以拓寬學術資源獲取渠道,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學術研究經費和項目[10]。通過合作研究,高校可以提高科研水平,避免只是理論研究而缺少實踐結果的支撐,從而脫離社會現實[11]。高校可以根據影視行業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培養更符合影視行業需求的人才。而影視行業不僅可以獲得創新成果和技術支持,還能發現適合自己影視團隊所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經歷了起步探索、蓬勃發展、規范建設和提質創新四個時期[12]。影視行業和高校之間雖然是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但是就目前中國高校和影視行業普遍合作的整體情況而言,校企合作整體水平相對較低,數量較少。校企合作長期存在“校熱企冷”“渠道不通”“合而不深”等問題[13]。
首先,高校與影視行業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高校和影視行業有著不同的文化和運作方式,這可能導致合作過程中的理念和期望不一致。學校注重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而影視行業更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和商業利益。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合作目標和合作方式的不匹配。
其次,高校和行業之間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監管機制,無法對校企合作項目的質量和效果進行科學評估,這使得一些合作項目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影響了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和影視行業二者之間的目的不同決定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矛盾[14]。
(一)拓寬合作領域
高校和影視行業之間除了可以提供給學生傳統意義上的實習工作崗位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彼此的合作。例如,影視制作公司可以和高校聯合創建攝影棚、錄音棚、剪輯室等設備室,高校給影視企業提供建造設備室所需場地,影視公司提供相應的器材,甚至一些相對簡單的工作內容可以交由學生完成,如初級的影視剪輯制作和拍攝等項目,由高校承接,學生完成。校企合作共建攝影棚、錄音棚等設備室,不僅為企業節約了場地成本費用,也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同時也解決了高校設備不足的問題。
(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校企雙方共同做好實習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學院和企業為實習生安排專業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和工作指導,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校企雙方共同做好實習總結工作和課程成績鑒定工作,多維度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效果,全方位保障人才培養質量[15]。同時校企雙方結合學院制定的相關校外教學管理制度,由學部專業老師負責編寫相關制度,內容包括各專業校外教學目的與要求、具體完成任務內容、學生選題審批表、學生具體實習完成情況記錄等,保證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實習。同時校企合作還可以結合影視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由校企雙方根據各自需求與實際情況共建專業,并在深入溝通和討論基礎上制定人才培養規劃[16]。
高校影視傳媒類學科應該抓住校企合作的機遇,立足于影視行業、網絡新媒體行業及短視頻的產業前沿,建立良性的合作機制,為高校和影視傳媒類專業學生創造新的機遇。同時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充分遵循影視傳媒類學科的發展規律。學生也應珍惜校企合作平臺的機遇,了解影視傳媒類專業的理論和技術發展最新動態,熟練掌握策劃、創意、寫作、拍攝、剪輯、調色及平臺推廣的基本技能,運用影視傳媒類專業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各種形式的影像創作與制作,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擁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M].羅念生,楊周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42.
[2] 張阿利,劉森.新文科背景下影視教育與科技前沿融合探索[J].電影文學,2022(15):11-15.
[3] 郭雷振.我國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的演變:兼論目錄對高校專業設置數量的調節[J].現代教育科學,2013(3):44-49,54.
[4] 潘一,馬貴陽,楊雙春,等.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20(10):175-177.
[5] 胡笑川,王蒙,劉遠征,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J].中國新通信,2023,25(2):185-187.
[6] 王玉龍,鄭亞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診斷與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3):58-63.
[7] 劉學芹.校企合作培養電氣類高職技能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以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17,36(14):252-254.
[8] 杜宏艷.新時代攝影專業教育新文科建設新思考[J].卷宗,2021(11):233-235.
[9] 王微.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以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8.
[10] 王金蘭.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10-112.
[11] 顧棟棟.個體、團隊、圈層:基于學術共同體的高校教師組織化發展[J].江蘇高教,2022(1):91-96.
[12] 潘連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變遷研究: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44-48.
[13] 陸宇正,湯霓.技能型社會視域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困境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9):21-27.
[14] 卓雪冬,呂宏芬.基于校企合作視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0(3):135-139.
[15] 范燕燕.高職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9,34(2):76-80.
[16] 楊凈雯.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3,26(6):207-209.
作者簡介 王爍,講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影視制作。 王蒙,研究方向:影視、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