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如何適應全媒體時代變化,順應全媒體時代趨勢,利用好媒體資源,增強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指導實踐,做好價值引領是高校思政課面臨的重大課題。文章從全媒體的概念出發,指出全媒體時代日漸泛中心化、高度集成性、融合性、極致全方位性、全面性和兼具時效性、實效性等特點,進而指出全媒體時代為思政課課堂教學提供了海量資源共享賦能教學組織的創新、課堂內外聯動助力學生參與度的提升的重大機遇,同時指出全媒體時代思政課課堂教學遇到了諸如話語權主體被稀釋、教育生態被重構、信息偏好被固化的嚴峻挑戰。基于此,文章從教師視域下提出了充分理解全媒體時代特征、著力提升全媒體應用能力、著重提高思政課堂的影響力等應對策略,以期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好思想引領、價值塑造,達到思政課教學應有的效果。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0-0096-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重點課題)“數智化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B/2022/01/86;2022年度金陵科技學院教學管理研究專項課題“新形勢下重構與完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XGL202230
當下網絡化、數智化在加速重構經濟社會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形態。對傳播界來說,網絡化、數智化的應用和發展引發了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等全要素的變革,內容生產、信息傳播流程被重組,全媒體時代無論從媒體格局還是輿論生態抑或傳播方式都與傳統媒體時代截然不同。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課堂教育生態也發生了深刻變革。施教者、受教者、教育教學場域、傳統思政課堂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及時轉換思政課教學思路,革新教學模式,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趨勢是思政課教師的必然選擇。
全媒體時代,人類生活的時間、空間都被信息填充,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1]。隨著全媒體在實踐領域的廣泛應用,學術界對全媒體概念的界定逐漸明晰,全媒體的“全”包括各類傳播工具,涵蓋人們接收信息的全部感官,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2]?;谌襟w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筆者認為全媒體具有以下特征。
(一)日漸泛中心化
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傳播的起點是傳播者,全媒體傳播使傳播者的信息生產不再是傳播的起點和中心,受眾對信息內容及傳播工具、手段的需求成為人類傳播活動的邏輯起點[3]。傳播體系自然而然由傳統媒體的單向式、一元中心向多中心、泛中心再向去中心演進,中心不再是具體不變的,而是動態、流變的時間性概念[4]。
(二)高度集成性、融合性
隨著全媒體的發展,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多元產品為基礎、多個終端為平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互通程度日益加深[5]。整合傳播內容、傳播技術、傳播載體、傳播形式和運營方式等全要素,運用各種傳播技術,以多種形式在各個平臺呈現相應傳播內容,傳播者和受眾一體化,是對傳播全要素的高度集成、融合。
(三)極致全方位性、全面性
全方位性、全面性是全媒體時代的特征?!叭敝饕憩F在三方面:一是傳播載體全,全媒體時代傳播載體幾乎囊括所有可以利用的傳播媒介;二是傳播內容全,全媒體時代傳播內容涵蓋了人類幾乎全部的感官感受,滿足了受眾全方位的需求;三是傳播受眾全,全媒體傳播面廣,突破了時空限制,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如果人們愿意,足以填充和吸引人們全部的時間和注意。
(四)兼具時效性、實效性
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人都是傳播者,信息傳播省去了傳統媒體信息加工、生產、分發的時效限制,傳播效率空前提高。新媒體信息的交互傳播,悄無聲息地實現了信息的“零時間”傳播[6]。在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全媒體針對受眾不同的需求偏好進行信息整合,根據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選擇合適的平臺進行分發,最大限度強化傳播效果。
和傳統媒體時代相比,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進一步提高。
(一)海量資源共享賦能教學組織的創新
全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內容空前豐富,多元的網絡平臺和傳播功能,還有層出不窮的應用等,對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思政課程形式、筑牢思政宣傳陣地,培養高校青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7]。傳統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往往圍繞教材展開,教學過程由教師主導。全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傳播平臺便捷地獲取豐富的資源,這有利于突破傳統媒體時代教師知識儲備的局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注入新動能。有效銜接、融合媒體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內容,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課程組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
(二)課堂內外聯動助力學生參與度的提升
全媒體時代,傳播無時無處不在,思政教育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場域限制,逐漸從課堂內延續到課堂外。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全媒體環境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加強烈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使大學生更容易沉浸其中,為思政課教學尤其是理論聯系實際、網絡與現實結合創造了可能,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參與度,為思政課教學實現課堂內外聯動提供了可能。
全媒體環境下,師生既是傳播者也是受眾,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無一不深受媒體影響,進而再影響他人。傳統媒體環境下由校園、課堂、教師、教材構建的思政教育場域受到了沖擊,主客體地位也發生了轉變,思政課課堂教學面臨諸多挑戰。
(一)話語權主體被稀釋
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學生在信息篩選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和屏蔽自己不感興趣的信息。大數據技術在傳播領域的應用使大學生更容易沉浸在自己感興趣且能夠獲得他們的情感和價值認同的信息中,也更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全媒體環境下,教師、教材不再是知識、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高校思政教師的學術權威性、話語說服力也逐漸被削弱。隨著權威力的消弭與說服力的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面臨被解構的困境[8]。
(二)教育生態被重構
盡管課堂教學依然是當下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域,但全媒體視域下,各類傳播平臺筑成了另一個龐大又相對獨立的虛擬學習空間,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內容之全使傳統的教學場域面臨被解構的困境。全媒體視域下,人們可以各抒己見,但也有人刻意模糊或割裂事實或傳播偏激觀點以博取流量和眼球,無形中擴大了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個性空間,傳播者身份的虛擬化、隱匿性使得傳播內容更容易摻雜非理性因素[9],給大學生帶來價值觀的沖擊和思想侵蝕,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更多的挑戰,思政教育生態正在被重構。
(三)信息偏好被固化
全媒體環境下,由于信息處理、分發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大學生的信息偏好被大數據抓取、清洗、處理后可以實現偏好信息的精準觸達。網絡世界具有泛娛樂化傾向,疊加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等原因,大學生更容易沉浸在網絡為其精心構筑的“信息繭房”中。然而,信息個性化背后往往伴隨著持續吸引受眾注意的目的,所以會精準推送受眾感興趣的信息。盡管會輻射周邊信息,但也難免造成信息同質化、信息固化等問題。大學生在享受海量個性化定制信息的同時,更容易將興趣點固化在大數據為其精心篩選的“信息繭房”中,既不利于大學生全面地認識世界,又容易盲從盲信異化價值觀[10]。
全媒體環境對高校思政課教師來說是把雙刃劍,面對新形勢、新變化,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高校教師應盡快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適應全媒體環境特點。
(一)充分理解全媒體時代的特征
全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得到廣泛普及和運用,身處其間的高校、教師、學生要對全媒體時代形成正確認知。高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全媒體時代的特征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自覺主動改變思維模式,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變化,并根據新形勢下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主動調整教學策略,革新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勢地位不斷受到龐雜的網絡信息沖擊的當下,進一步強化思政課教學效果。
(二)著力提升全媒體的應用能力
信息化為各個領域帶來了發展機遇,在全媒體時代,高校教師應充分運用信息革命的成果,靈活發揮媒體資源中的教學資源優勢。思政課堂教學視頻資源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產物,要滿足價值正確、權威準確、切題精準、及時新穎、制作精良、長短適宜、取材廣泛、客觀真實等符合思政課教學目的的要求[11]。對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而言,各類媒體資源尤其是視頻資源更容易激發他們對思政課的學習和參與積極性[12]。思政課教師一方面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篩選、甄別、組織再加工媒體資源,加強媒體資源和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銜接,理論聯系實際,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大學生的需求,借鑒大學生感興趣的媒體話語體系和敘事邏輯,精心設計,引導大學生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社會熱點,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三)著重提高思政課堂的影響力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要求思政課教師用心揣摩,精心設計,不斷強化教學效果,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目的[13]。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主陣地,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全媒體環境下,網絡上充斥著大量未經證實的資訊,有的甚至夾雜著傳播者偏激的傳播意圖或異化的價值觀念。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往往更容易受到負面影響,無形中提高了思政課價值觀引領的難度,尤其是在意識形態領域。
思政課教育的本質是宣傳,是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14],思政課教師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本質,筑牢思政課這一思政教育主陣地,提升思政課堂的影響力。首先,思政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以免在全媒體時代的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必須堅定政治立場、理想信念,只有真學真信、弄通弄懂,才能在思政課講臺上站穩腳跟。其次,思政課教師應當注重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著力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將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幫助大學生描繪文化自信的底色,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精準解讀和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各種觀點的本質,真正將新媒體思政教育資源整合起來為我所用,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合力[15]。
思政課課堂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教師只有深刻洞察全媒體時代的特征以及大學生的特征和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全媒體應用能力,才能更好地順應全媒體時代的變化,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1-5.
[2] 郜書鍇.全媒體:概念解析與理論重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19(4):37-42.
[3] 姚君喜,劉春娟.“全媒體”概念辨析[J].當代傳播,2010(6):13-16.
[4] 卞祥彬.語境、邏輯與路徑選擇: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下的媒體治理[J].編輯之友,2022(11):41-49.
[5] 胡正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關鍵與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5(5):22-26.
[6] 周先進,鄔麗.新媒體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設問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109-113.
[7] 徐琦,許傳宏.主旋律短視頻賦能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1):95-98.
[8] 陳為化.境遇與進路: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徑探究[J].秦智,2023(9):109-111.
[9] 夏俊.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創新探析[J].教育觀察,2018,7(11):42-43.
[10] 眭莉.網絡技術“信息繭房”的生成機理與破解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0(6):84-97.
[11] 萬傳華.思政課堂教學視頻資源的特征、問題與對策:基于學習強國視頻資源優勢與思政課教學互補發展的視角[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1,25(3):97-105.
[12] 楊漸雨,羅康,張子潼.微視頻創作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2(6):112-114.
[13] 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14] 余斌.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質、原則和方法[J].中國高等教育,2011(7):33-35.
[15] 竺照軒.試析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6):64-66.
作者簡介 王蕾,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