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記者的新聞采寫技巧進行探討,研究記者如何抓住讀者,吸引讀者;如何尋找最佳新聞角度;如何提升新聞采訪與寫作技能。研究范圍包括:新聞選題角度與選擇、新聞策劃角度與選擇、新聞采訪角度與選擇、新聞寫作角度與選擇,以及新聞能力與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關系。新媒體時代,記者迫切需要提升新聞采寫能力,重新思考定位當前新聞工作的重點與思路。因此,文章的研究探討對于記者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采用新聞理論研究與具體新聞案例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通過綜合分析、正反對比,提出假設,深入淺出地剖析當前新聞采寫工作中的要點、難點以及熱點。研究認為,記者要善于發現新聞點,努力找到最佳新聞角度,要有新聞工作的激情。而且,要以最廣大讀者為服務對象,以關注民生熱點為采訪重點,在提升新聞采寫能力的同時,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關鍵詞:新聞角度;新聞價值;新聞事實;獨家報道;獨家角度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0-0127-03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的廬山,為什么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原因是看山的角度不同。同一個新聞事實,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報道,讀者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面對新聞事實,記者該怎樣去采寫報道,值得研究和思考。
讀者是檢驗新聞價值的試金石。沒有讀者的新聞報道,一點新聞價值都沒有[1]。報界前輩常說“讀者是報紙的上帝”,沒有讀者的報紙,就是一張可有可無的報紙。
所有的新聞報道都要服務于讀者。記者要圍繞廣大讀者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共同話題,即熱點問題、疑點問題、焦點問題、難點問題,找準新聞的切入點,這也是找準最佳新聞角度的方法之一[2]。在新聞報道中,抓新聞角度是手段,抓讀者眼球是目的。
記者在采訪之前,就應該在腦海里思考哪些問題讀者最關心,哪些問題讀者最想知道,哪些問題讀者最感興趣,從讀者的關切點入手找準采訪角度,這才是扎實的新聞采訪。采訪是新聞活動的起點,采訪決定了寫作[3]。
當前,新聞媒體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新聞的低質量與同質化,主要新聞都差不多,甚至新聞獲取的渠道也差不多[4]。
媒體很難做到獨家報道,當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發生,很快就會在各大網絡社區平臺傳播開來。可以說,現在的獨家報道概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獨家報道已不僅僅是搶到第一落地和第一時間,還有獨家觀點、獨家角度、獨家方法等[5]。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抓新聞角度更顯重要。
每年的地方兩會是讀者最為關注的時政焦點之一,地方兩會報道能否出彩,全憑各家媒體的獨家觀點、獨家角度、獨家方法。
例如,2008年廈門兩會報道,各媒體就各出奇招,采寫獨家報道。這一年,5名在廈臺商首次成為廈門市政協委員,分別是黃錫斌、楊鴻明、陳信仲、許文悌、陳秀雄。以往廈門兩會,臺商只有列席的榮耀,而這一次他們在廈門直接參政議政。一時間,在廈媒體都爭相報道這5位臺商委員。各家媒體都圍繞廣大讀者最關心的問題展開采訪,比如臺商委員第一次在大陸參政議政是什么感覺,有什么想法,這次有沒有準備提案,兩會期間又作了什么發言,等等。
筆者所在的東南早報另辟蹊徑,在廈門兩會報道專版上,開設《臺商委員兩會日記》專欄。記者以楊鴻明委員的視角來寫兩會日記,記錄其每天參加廈門兩會的情況,記錄他每天的所思、所感、所為。東南早報對楊鴻明委員追蹤報道,每天內容不一樣,拉近了讀者與臺商委員的距離。這一獨家報道也獲得了媒體同行的好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為肩負聯接中外、溝通世界職責使命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記者應該扛起講好中國故事這面大旗。
近年來,講好中國故事最成功的新聞報道案例,當數2021年亞洲象北上南歸回家路報道。2021年,“短鼻家族”15頭野象以一場罕見的長途旅行,引起全球廣泛關注。象群歷時110多天,行進1300多千米,最終在人們的護送下,平安返回它們最初出發之地[7]。當時,全國媒體爭先報道此事件,這群亞洲象如何經過村莊,如何睡覺,如何嬉戲,如何到農田里偷芭蕉、玉米……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投喂象群,對因遭受亞洲象侵擾而撂荒、放棄種植的農民實施補助,還鼓勵農戶分時段、分季節種植亞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葉蘆等。一系列舉措讓這群亞洲象與沿路村民和諧共生。對于中國政府在本次事件中采取的態度和措施,外媒也都給予了好評,稱中國政府為了保護該象群的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不管是美國的美聯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還是英國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抑或是中東的半島電視臺,日本的每日新聞、NHK,無論有名沒名的媒體,都在追看中國大象的劇情。
以前,西方媒體認為中國的新聞報道就是“大外宣”“大內宣”[8],對中國多為負面觀感,而這次亞洲象的報道令西方媒體對中國印象大大改觀。總結這次報道的成功經驗,媒體抓準了新聞角度,抓對了報道對象,把新聞主角留給亞洲象。可見,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抓準新聞角度。
一起新聞事實,往往紛繁復雜,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報道[9]。但是,最佳新聞角度只有一個。這就要求記者在采寫過程中懂得取舍。寫文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新聞報道也不能面面俱到,否則就無法突出重點,不能體現新聞報道的意圖,不能達到新聞價值的最大化。記者抓新聞角度,取舍的判斷標準是選擇正確導向,關注民生熱點。
導向是新聞宣傳的靈魂[10]。把握正確導向,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11]。如今,關注民生的新聞成了主流新聞。記者在采訪時,無外乎有兩個問題,一是報道什么,二是怎么報道。而貫穿始終的是,如何增強輿論導向能力,不失時機地引導民生熱點,抓住黨和政府關注,廣大讀者關心的結合點、共鳴點、興奮點[12]。
東南早報報道的《19歲外賣小哥捐贈器官救助7人》,獲得2021年全國地市報優秀新聞作品二等獎(見圖1)。總結獲獎原因,記者抓準了新聞角度,堅持了正確導向,關注到民生熱點。19歲的莆田小伙小陳,初中輟學回家,把讀書的機會留給了姐姐,年紀輕輕就來廈門送外賣,賺錢補貼家用。為了多賺錢,小陳連過年都沒舍得回家。2021年6月16日,在送餐途中,小陳被小車撞飛,重傷昏迷,幾經搶救還是離開了人世。對兒子的愛與不舍,讓小陳父母做出了善舉,捐贈兒子器官。因為這既幫助了別人,在某種意義上也延續了兒子的生命。

這一事件有很多角度值得報道,至少可以寫出三種不同的新聞報道。第一種寫法是人物通訊報道,報道外賣小哥小陳的感人故事,普通外賣小哥“不普通”的命運人生;第二種寫法是突發新聞報道,還原報道這起車禍事故,外賣小哥在廈門鬧市送餐路上被撞身亡的經過;第三種寫法是事件通訊報道,敘述人體器官捐贈背后的故事。
第一種新聞報道會感動一部分讀者,引起一部分讀者共鳴;第二種新聞報道可以滿足一些讀者的好奇心,發生在讀者身邊的車禍必定成為街頭巷尾的議論焦點;而第三種寫法,則抓住了廣大讀者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人體器官捐贈。近年來,人體器官捐贈十分稀缺,很多危重患者急需器官移植,卻遲遲等不到,有些患者因此失去生命。全社會都在呼吁和鼓勵人體器官捐贈。第三種寫法既符合黨和政府對媒體正能量宣傳的要求,又能正確引導輿論,感動讀者。這篇報道精準抓住了讀者和政府都關注的焦點,這也是新聞報道成功密匙。
客觀報道新聞事件是記者的職責[13]。透過新聞報道,讀者也能感受到新聞鏡頭背后、文字背后記者的良善動機[14]。記者不僅要客觀、有正義感,還應有人文關懷、有人情味。只有這樣,讀者才能認同記者所采寫的新聞報道。否則,透過新聞報道,讀者感受到的就是記者的冷漠和人文關懷的缺失。
什么樣的記者,才是一名合格的記者?要求很明確,記者需要具備知識積累、理論修養、工作作風、文字能力等。但記者如果只有新聞能力強,而缺乏職業道德,那么即使新聞角度抓得再準,文章寫得再好,也不能獲得讀者認同。
2005年5月10日,東南快報一組圖片報道《連日暴雨,愁煞雨中人》在全國引發了一場“記者傳達新聞的責任和社會公德之間應如何平衡”的討論。前一天,該報記者柳濤在雨中的廈門街頭,拍攝了一組雨中騎車人路遇馬路陷阱摔倒的圖片。記者本意是想通過圖片報道反映廈門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缺失:路面深坑既沒及時加蓋,也沒設置路障,造成暴雨中多名騎車市民路過摔倒。
然而,該新聞卻引來了眾多讀者的質疑。看了該報道,很多讀者并沒有夸記者的新聞監督做得好,圖片拍得好,反而認為記者缺乏人文關懷,甚至認為他為報道路面深坑“坑”人,為抓最佳的攝影角度,躲在一旁,拿著相機緊盯著陷阱方向,等著騎車人來掉坑。事后,央視《社會記錄》欄目連線采訪記者柳濤。面對央視,他也坦承自己在拍攝現場看不下去,“我心里真的不舒服,的的確確不舒服,因為我是記者,那么多人看你,還有路邊人看你在拍”。
2006年7月10日,23歲的河南女記者曹愛文在現場采訪一起少女溺水事件時,放棄采訪任務挺身而出,對被救上岸的少女進行人工呼吸搶救,曹愛文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最美女記者”。
記者在提升新聞采寫能力的同時,更要抓好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從某種程度來講,記者自身也有著一定的教化功能,他們在接觸大規模社會人群時,擔負著傳遞社會道德觀念、傳播先進思想等方面的作用。因此,記者的采訪工作應該是有著絕對的約束和規范的。全國首批優秀新聞工作者、首批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郭梅妮就提出,“一個思想膚淺的記者,是采訪不出有深度的稿件的;一個冷冰冰的記者,是不可能寫出充滿激情、打動人心的文章的”(郭梅妮《在人生的跑道上》)。
記者是新聞事實的記錄者和傳播者,要想感動讀者,就要先感動自己。記者應該是一名充滿激情的文字工作者。為了贏得讀者,記者需要有扎實的新聞功底,每條新聞都應努力找出最佳新聞角度。同時,講好中國故事要求記者用心找新聞角度,推出生動新鮮、文風清新的新聞作品。而一個新聞事實往往紛繁復雜,記者需要懂得取舍,最佳新聞角度只有一個,抓準新聞角度,才能抓住讀者眼球。并且,記者在加強新聞能力建設的同時,更要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 蔣欽輝.新聞角度與選擇[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7-9.
[2] 溫雪瑩.淺談新聞角度選擇原則與方法[J].中國地市報人,2014(6):69-70.
[3] 鄒前俊,景衛東.社區新聞素材的抓與用[J].新聞前哨,2023(18):27-28.
[4] 劉家偉.新聞文論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5-17.
[5] 李惠惠.用策劃提升競爭力:淺析新媒體時代紙媒編輯策劃的重要性[J].中國地市報人,2015(8):29-30.
[6] 張明新,何沁莼.作為國際傳播新理念的文明互鑒:形成北京、主要內涵與實踐啟示[J].中國出版,2023(13):19-24.
[7] 伍曉陽,趙珮然.野象分家記[N].新華每日電訊,2023-05-16.
[8] 隋和.文化認同視角下對臺新聞傳播的“破繭”路徑[J].東南傳播,2022(12):41-44.
[9] 黨德強.芻議法治新聞報道中的模糊表達[J].應用寫作,2023(6):25-30.
[10] 邵蘇.淺析新聞標題的功用及制作技巧[J].新聞界,2023(9):77-79.
[11] 李欣,金婷.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如何提高新聞輿論“四力”[J].采寫編,2023(9):57-59.
[12] 徐鵬.實施黨報創新 推進媒體融合:徐州報業傳媒集團黨報傳播力調研報告[J].中國報業,2014(17):64-67.
[13] 王煜東.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如何創新理念、內容與形式[J].傳媒,2023(16):69-71.
[14] 邢晉.堅守忠誠與信仰 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J].新聞戰線,2019(22):19-21.
作者簡介 康金龍,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