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討新媒體背景下音樂藝術如何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實踐工具。首先,深入剖析音樂藝術的文化內涵與特征,探討其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生活的創新方式以及引導學生形成對文化傳統的認知與尊重方面的作用。其次,研究新媒體平臺如何推動音樂藝術與思政教育融合,包括社交媒體的音樂教育、在線音樂演出以及音樂素養學習的教育功能。同時,探討音樂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融合,以及如何借助音樂劇、話劇和藝術展覽等聯動活動豐富思政教育的形式與內容。最后,探討如何評估音樂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的實際效果,并展望未來,提出高校應積極推動音樂藝術的應用與發展,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文章認為,新媒體時代,應推動思政教育向更高、更好、更有效率的方面轉變,與多種傳播媒介深入結合、創新。通過深入探討音樂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與實踐,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充分發揮新媒體背景下的創新優勢,為培養更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蘊的學生作出貢獻。
關鍵詞:新媒體;音樂藝術;高校;思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J60;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0-018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講道理本質要義下的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K117;2023年度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論課常設課題——市學校思政 課新媒體中心一般項目“教學效果導向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JSZKY202312001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信息爆炸、碎片化的知識獲取方式以及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群體等,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創新性、互動性和吸引力,以確保其有效性。在這一背景下,音樂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工具,展現出巨大的潛力,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1]。
音樂藝術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門深刻的文化語言,能夠深入人心,觸及人們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首要任務,而音樂藝術能夠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方式,助力實現這一目標[2]。
音樂藝術的力量在于其普及性和跨文化性。無論學生的語言、地域或文化背景如何,音樂都能夠引起其情感共鳴。正因如此,音樂藝術能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扮演多重角色,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探討價值觀念,并促進他們在社會中的積極參與。
如果要充分發掘音樂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的潛力,就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拓寬思政教育渠道,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加深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實踐[3]。
(一)音樂藝術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音樂藝術是文化的珍貴載體,承載著民族、地域、歷史等多重文化元素,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反映了特定時代和社會的思想、情感,同時傳遞價值觀和社會觀念。音樂藝術的文化傳承也是多維的,融合了歷史、地域和民族的元素。例如,中國古典樂器如琴、簫傳承了千年來的文化傳統,而搖滾樂則反映了20世紀西方青年的反叛精神[4]。這些音樂形式不僅傳遞了音樂家的情感和思考,還傳達了特定時代的價值觀和社會觀念。新媒體時代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通過數字化平臺,音樂可以通過更廣泛的渠道傳播,使學生接觸到不同地區和文化的音樂。同時,新媒體為音樂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和表達方式,豐富了音樂的多樣性。此外音樂藝術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還是思想和情感表達的媒介。音樂的歌詞、旋律和蘊含的情感,常常引發人們對生活、人性和社會的思考。通過音樂,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以及這些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音樂的情感表達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情感,提高情感智慧[5]。
音樂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不僅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使命,還通過情感表達和思想探討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獨特途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這些特征。
(二)新媒體時代的音樂多元化
新媒體時代,音樂的多元化顯著增強,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教育空間。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不同風格、流派的音樂更容易被發現、分享和傳播。從流行音樂到古典音樂,從電子音樂到實驗音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各種音樂形式,這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多元性[6]。
首先,新媒體時代的音樂多元化豐富了學生的音樂體驗。借助新媒體,學生可以輕松地探索各種音樂流派,獲得不同的音樂體驗。音樂的多元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更加敏銳,欣賞不同文化和音樂風格。其次,音樂多元化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壘。通過欣賞和學習來自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音樂,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音樂能夠跨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成為一種全球通用的文化語言,促進國際化和跨文化交流。這對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學生非常重要。最后,音樂多元化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同音樂風格和流派代表了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創作理念。學生可以從中汲取靈感,嘗試自己的音樂創作,培養創造性思維。此外,學生在比較和評價不同音樂形式時,也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形成獨立的音樂觀點[7]。
新媒體時代的音樂多元化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機會。高校思政教育可以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引導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深化自我認知,培養綜合素質更高、具有全球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音樂藝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
音樂藝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存在深刻的契合關系,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成長。音樂的獨特表達方式常常通過歌詞、旋律和情感傳達各種價值觀念。這種情感共鳴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身臨其境的體驗[8]。
音樂藝術可以通過情感表達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倫理和道德問題。歌詞中的故事情節、歌曲背后的創作意圖,常常涉及道德選擇和社會價值觀。通過音樂,學生可以參與到對這些道德問題的討論中,思考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音樂的情感表達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情感,提高情感智慧。此外,音樂藝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和解決。一些音樂作品通過歌詞或音樂會的形式直接關注社會問題,如環境保護等。這些音樂作品激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思考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9]。
綜合來看,音樂藝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通過音樂,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音樂藝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教育內容,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一)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音樂教育
在高校思政實踐中,社交媒體平臺為音樂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途徑。音樂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與學生互動,將音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他們可以分享音樂知識、歷史背景,并通過音樂作品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體現。此外,社交媒體平臺還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音樂資源和信息獲取途徑[10]。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了解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音樂,拓寬自己的音樂視野,促進跨文化理解。音樂家和音樂教育者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舉辦音樂教育活動,如線上音樂講座、音樂比賽等,與學生互動,引導他們深入探討音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聯系。這種互動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經驗,還加深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激發了思想交流和合作[11]。
社交媒體平臺為高校思政實踐中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互動機會。有助于音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豐富了思政教育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理解。因此,社交媒體在高校思政實踐中的應用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網絡音樂演出的普及與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網絡音樂演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種形式的音樂演出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廣泛觸及觀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網絡音樂演出的普及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文化體驗。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在線音樂平臺觀看和欣賞音樂會、音樂節目,不受地理和時間的限制。音樂演出中常常融入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音樂作品,觀眾通過欣賞這些演出,能夠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其次,網絡音樂演出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學生可以觀看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演出,了解不同文化和傳統的音樂表達方式。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音樂演出了解不同歷史背景下的音樂作品,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12]。最后,網絡音樂演出可以通過音樂作品的選擇和演繹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音樂家和演出者常常在演出中選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音樂作品,或者通過演繹的方式強調其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眾在音樂演出中感受到情感共鳴,更深入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這種情感共鳴和思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身臨其境的體驗[13]。
網絡音樂演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普及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產生了積極影響。它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文化體驗,拓寬了文化視野,傳遞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網絡音樂演出,學生能夠更廣泛地接觸音樂藝術,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多樣性,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理解。
(三)提升音樂素養的價值導向
新媒體時代,音樂藝術學習成了高校思政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樂藝術學習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音樂學習和創作的手段,還能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
首先,音樂藝術學習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學習樂理、演奏技巧和音樂歷史。這些學習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次,音樂藝術學習可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音樂藝術學習中的音樂作品和練習可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聯,通過音樂的形式傳遞價值觀念。例如,進行關于友情、團結或愛的主題演奏,學生進一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此外,一些學習課程還提供了一定的音樂教育,探討音樂與社會、倫理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音樂中的體現。最后,音樂藝術學習也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和志愿服務。一些學習課程提供了音樂比賽、音樂會等社會實踐參與機會,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表演來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發觀眾的思考和反思。這種社會實踐參與有助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付諸實踐,培養社會責任感[14]。
音樂藝術學習在高校思政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可以積極推廣和利用音樂藝術學習,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養[15]。
新媒體時代,音樂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豐富了教育內容,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在新媒體的引領下,可以將音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更有文化底蘊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期待音樂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塑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敏.紅色音樂融入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路徑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7):37-40.
[2] 朱子君,樹文紅.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學專業鋼琴課程改革全方位探索[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4):42-45.
[3] 張東方,范雙燕.“以樂化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21(23):99-101,123.
[4] 劉曉姣,李雪琪.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效路徑探索[J].辦公室業務,2023(18):84-86.
[5] 王新學,陳德林.“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2):32-33.
[6] 陳文豪.近現代廣東主旋律音樂藝術在高校思政課中的利用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12):164-165.
[7] 師會娟.新時代高校音樂類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目標與策略[J].大學,2023(17):26-29.
[8] 邱晨.課程思政背景下主旋律歌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大眾文藝,2023(13):187-189.
[9] 羅亦南.音樂藝術院校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堅的對策研究[J].求知,2018(8):48-49.
[10] 王永強.論如何發揮中國當代藝術歌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家,2021(8):65-66.
[11] 羅雪邇.紅色音樂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6):61-67.
[12] 牟艷麗.價值引導與美育塑造:高校公共美育課程思政路徑探索:以紅色經典音樂融入“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為例[J].大學,2023(17):98-101.
[13] 劉紅衛.紅色音樂文化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J].文教資料,2023(9):84-86.
[14] 孫雪梅,陳毓博.高校音樂通識課教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大眾文藝,2023(6):125-127.
[15] 陳羅庚,李秀英,周美艷,等.高校音樂教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發展研究[J].人生與伴侶,2023(11):89-91.
作者簡介 吳菲,講師,研究方向:思政課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