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對社會各行各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文章圍繞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提出新媒體的發展是時代變革造就的,而這種影響也是不可回避的。在互聯網的復雜性和新媒體的變化性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更為凸顯,對于社會、高校、學生三方,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尤其是對高校學生的個人成長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點之一,更是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必要保障。想要在新媒體時代開展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當自上而下建立起數字化思維,從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入手。文章認為,高校在新媒體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以實踐為突破口,充分學習新媒體知識,將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交互性模式,將更多主動權和創造機會留給學生,并要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新媒體已有平臺優勢,建立校內數字化教育模式。結合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摸清楚學生群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所思所想,切實找到困擾高校學生的思想問題,通過對新媒體優勢的利用以及風險的規避,以數字化思維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積極打造健康的、契合時代發展需要和學生成長需要的新型工作機制,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符合時代需要,思政工作讓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局面。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育人;思政教育工作;效果提升;價值體現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0-0185-03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有新的面貌,這不僅是育人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求所決定的[1]。對于高校教育而言,如何結合新媒體優勢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將教育的效果落到實處,成為當今業內討論的焦點之一[2]。
本文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當前學生成長、社會發展、高校育人等,具有巨大的價值;而建立數字化思維,有利于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成長需要,是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和出發點。
(一)幫助學生面對復雜的新媒體環境
對學生成長而言,高校是他們最常接觸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地[3],能夠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對高校學生的個人品德和行為習慣等進行最直接的教育和培養,及時解決他們學習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問題,為他們答疑解惑,幫助和引導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4]。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學生群體遇到的思想問題類型越來越多,成因也越來越復雜,更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保障,幫助他們更快地走出迷惘,尋找到人生的方向[5]。
(二)為社會發展培養與之匹配的人才
對社會發展而言,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因此青年人的成長對于社會發展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而從我國的育人體系來看,青年人的社會價值以及為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從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育人成果的影響,高校肩負著重要責任,不僅要培養出知識技能上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的青年,更要從思想品德上、行為習慣上、政治立場上進行培養,讓他們成為個人品質優秀、技能突出,能夠稱得上社會發展棟梁的新生力量。而這些需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才能實現[6]。
(三)有助于高校自身育人目標的實現
對于高校本身而言,教書育人是根本職能,培養人才是目標,“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方向,更是高校之于社會和國家的價值體現[7]。在這樣的前提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就得到了凸顯,如果培養的人才只有優秀的知識技能卻沒有良好的品德和品行,那么育人工作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從一定程度來看,良好的品德和品行甚至比良好的技能更難能可貴[8]。高校培養的人才應當是德才兼備的人才,這樣高校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也才會更突出其育人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疑是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有效保障與必要舉措,是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任何事物的存在其影響力都是具有雙面性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從新媒體對學生群體的影響來看亦是如此。這種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要一分為二來看待[9]。新媒體的發展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海量的信息被互聯網收集在一起,通過大數據的篩選整合推送給人們。同時,人們可以快速搜索自己想要的“答案”,再通過“分享”快速的傳播開來[10]。這讓信息閱讀速度、信息獲取速度、加工處理速度以及傳播影響速度都得以大幅度提升。高校學生無疑是最受益的群體,他們的思想最先進,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度最高,與新媒體時代快速交互。這讓他們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高效地汲取知識營養,成功地與世界產生聯結,在不斷提升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使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輕松。
新媒體時代,一些消極因素在網絡上蠢蠢欲動,加上言論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大大提升,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發聲,人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見證者與表達者,使得互聯網社交的不穩定性更加凸顯。許多學生在瀏覽網絡信息的同時難辨其真偽,尤其是在看到一些經過多重加工反復傳播的錯誤信息時,極容易被誤導。輕者偏聽偏信,影響自身的判斷力;重者可能幫助其傳播,成為錯誤輿論推波助瀾的一環,無形中對他人造成傷害,其社會影響是巨大的。此外,比較突出的問題還有網絡社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社交障礙、情感受挫等心理問題,一些學生甚至落入網絡詐騙的騙局當中,遭受終身難以挽回的傷害[11]。
新媒體時代,社會變革加劇[12],以往取得的一些成績和經驗已經不足以支撐當下的工作需要,必須結合社會需要,尋找新的發展路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讓高校育人緊跟時代需求,著眼于學生的成長成才,謀求更好的育人效果。而就當前高校的育人現狀來看,應當建立數字化育人思維,通過數字化舉措不斷借助新媒體優勢開創新形勢下育人的新格局。
(一)逆轉主客體關系,打造數字化交互模式的課堂教學關系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方式以課堂教育為核心,主要圍繞固定的教材展開,教師在教授的過程當中起到主導作用,但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的限制,往往會出現照本宣科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就讓有限的教學時間達不到預想的教學實效[13]。進入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師應當盡可能改變這種主動占據教育主導位置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將學生變為主體,讓教師成為客體。在這種新型的主客體關系當中,客體要更多地進入到主體設定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當中,借助新的教學設施設備,與主體完成信息交互,以“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展開探索性學習,避免讓教師成為主導者,將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真正做到讓學生為了自身的成長成才而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而不是陷入照本宣科的窘境之中。
(二)扭轉對傳統媒體的依賴,建立高校新媒體矩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對傳統媒體的依賴程度較深,認為傳統媒體資訊更具有影響力和權威性,不可否認,這些的確是傳統媒體的優勢。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對傳統媒體的過分依賴已經成為與學生群體之間溝通的鴻溝。以往有一些高校總是片面地看待新媒體對學生群體帶來的影響,一味地打壓、控制學生使用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頻次,但歸根結底,這種做法就好比“以堵治水”,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14]。
其實,新媒體時代,人們與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關系已經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與其一味管控,不如效仿“大禹治水”,要疏通渠道,正確引導,并且要嘗試對新媒體建立更為深入的、客觀的認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建立屬于高校自己的新媒體矩陣,讓高校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群體的“口味”,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帶領學生成長成才。例如“快遞箱暴露了你的個人隱私”“網絡交友的奇葩經歷”“管理好個人小金庫”等話題,都是新媒體關注的內容,高校要學會善用網絡平臺、公眾號等新媒體的資訊,促進與學生群體的交流互動。組建專門的管理團隊,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官方推送內容,圍繞大學生關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熱點話題,嚴格篩選,精心編排,通過公眾號推送、博文推廣、論壇話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高校新媒體上看到具有價值導向和學習意義的內容,避免學生被網絡上紛亂的信息所誤導,形成一個相對權威的資訊獲取基地,同時也能更好地樹立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形象。通過網絡矩陣的建立,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維護自己的網絡安全,同時還能建立長遠的校園互聯網教育發展機制,形成教學特色。
(三)轉變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模式,建立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傳播思維
眾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想方設法借助網絡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古為今用,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不僅讓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生命力,而且讓現代互聯網文化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仍然停留在學習古人精神的藩籬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建立新的數字化思維,乘上這趟“古今結合”的列車,以現代技術為呈現方式和技術手段,引領傳統文化尋根和思想感悟,實現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具體的做法可以是:鼓勵學生拍攝短視頻、剪輯文創資料、創作網絡小說、構建對話模型等,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文創手段和模式,尋找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嘗試與古人對話,跨越時間的長河,開展文物尋根、文化溯源和歷史推演等文創活動。也可以通過3D建模打印等技術,制作實體化的思想傳播教育小劇場,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新媒體文化有機結合,既鼓勵學生自主創新、自學成才,又形成了校園傳統文化學習的新模式,為日后校園文化節、校園思想大會的舉辦準備更多更好的內容,做足儲備。寓教于樂,自主參與,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而且能夠朝著更加正向的方向引導學生規避網絡負面影響,積極面對和適應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改變。
(四)扭轉傳統宣傳思維,組織開展數字化的新媒體校園思政活動
以往的校園活動雖然形式多樣,但是與新媒體結合的并不多見。在新媒體時代,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動要跳出傳統的宣傳思維,借助數字化技術優勢,大膽創新。相比較于線下的詩歌比賽、朗誦比賽,高校更應該多考慮通過線上參與的模式,鼓勵學生與時俱進;借助短視頻這種新晉崛起的新媒體傳播形式,號召校內學生舉起手機,開動腦筋,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拍攝符合主題要求的短視頻,對時長、內容質量、語言表述和特效音樂等應有相應的規定,鼓勵大家參與到拍攝當中,目的在于通過短視頻制作拍攝這種新型的創作方式,討論大家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倡導正確的價值導向,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與時俱進,令人印象深刻[15]。
新媒體時代注定是一個創新發展的時代,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學習角度、新的行為習慣、新的工作模式,彼此之間都在不斷融合發展,高校學生群體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最強參與者和最深度體驗者,順理成章地成為推動其發展的主力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秉持“立德樹人”的總體育人目標,密切關注學生群體的思想變化,同時建立數字化育人思維,實現在教育教學理念、方式、內容、途徑等方面的突破和創新。高校要通過數字化思維模式的構建,借助新媒體所長,形成長期有效、與時俱進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促進育人實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新瑩,李軍松,閆文.“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解構與重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0):32-35.
[2] 尚亞婁.新媒體背景下美育滲透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4):189-191.
[3] 王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堅持德治與法治一體同行:以《基礎》課為例[J].高教學刊,2018(18):89-91.
[4] 王越.高校思政課實踐教育途徑探究[J].吉林教育,2022(29):32-34.
[5] 楊新瑩,李軍松,白曉宇.“融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側結構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18(7):43-49.
[6] 張漢聰.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發展途徑探析[J].時代報告,2021(10):106-107.
[7] 唐春蘭.慕課視域下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以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基礎”課為例[J].才智,2017(25):186-187.
[8] 周新勝,李璐.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7):50-52.
[9] 劉曉娟.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路徑[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48-151.
[10] 鄧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151-153.
[11] 張薇.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途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9):97.
[12] 劉繼強,申小蓉.論新媒介的廣泛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114-117.
[13] 闕亞冠.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4.
[14] 劉欣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團文化建設相結合的途徑[J].中外企業家,2014(26):184-185.
[15] 莫華偉.立德樹人導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途徑探究[J].廣西教育,2020(19):153-154.
作者簡介 趙沛羲,助教,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