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科技期刊面臨傳播環境和讀者需求的深刻變革。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機遇、新挑戰,科技期刊必須順應形勢,不斷提升自身傳播力,實現從傳統期刊向新媒體期刊的轉變。當前,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面臨諸多制約因素:期刊發展理念落后,主動傳播意識不強;科技期刊傳播平臺建設有限;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朔@些制約因素,對于科技期刊轉型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至關重要。
文章在綜合分析科技期刊提升傳播力的關鍵內涵、重要意義、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科技期刊提升傳播力的幾點策略:正視新技術在傳播中的重要性、實現全媒體出版、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等。文章旨在為科技期刊在新媒體時代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轉型,推動期刊發展與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傳播力;關鍵內涵;制約因素;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0-0230-03
2023年全國出版(版權)工作會議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深入實施重大出版工程,精心做好學術出版,推進出版深度融合,加快出版“走出去”步伐,構建出版業發展新格局。
數字化和媒體融合正深刻改變著出版業的發展格局,推動數字化轉型和媒體融合發展是傳統出版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1]。
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的傳播載體,只有廣泛而有效地傳播科技信息,才能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及知識與技術的創新。簡言之,傳播力強的科技期刊有助于推動科技成果走向世界。
新媒體內容豐富、更新快、覆蓋廣、閱讀不受時空限制、互動性與社交性強等,均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2]。受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提升傳播力勢在必行。
科技期刊的傳播力,主要指科技期刊通過各種渠道,大力傳播科技信息并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能力[3]。在網絡環境下,傳播力是期刊發文的可獲得性和擴散度的有力體現,即既要具備傳播的廣度,又要具備傳播的精度[4]。傳播力的提升具體體現為期刊影響力的擴大。傳播力建設應貫穿科技期刊發展的全過程,成為持續推
進的工作[5]。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科技期刊必須順應時代要求,深入研究如何用好新媒體平臺,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提升期刊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一)關鍵內涵
傳播力的關鍵內涵包括內容傳播能力、渠道傳播能力、用戶傳播能力和數據支撐能力。
內容傳播力,即產出高質量的內容,傳遞科技信息,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前沿性、權威性,增強內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內容傳播力,關鍵在于提高內容本身的傳播力和吸引力。
渠道傳播力,即利用各類媒體渠道,如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擴大內容的傳播范圍,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終端獲取海量信息。
用戶傳播力,即調動用戶參與傳播,實現良性互動。通過建立健全用戶互動機制,鼓勵用戶參與討論、評論、提問等,形成積極的用戶生成內容,不斷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和傳播力,實現內容共創共享。
數據支撐能力,即依托數據采集分析,優化傳播策略。通過全面收集和深入分析數據,優化內容傳播策略,從而不斷提升期刊傳播力。
(二)重要意義
科技期刊不斷提升傳播力,有助于更廣泛而深入地傳播科研成果,加速知識轉化和技術應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服務和傳播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方針。
一方面,傳播力直接關乎期刊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目前,已有研究者指出,構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關鍵指標是國際傳播力,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構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體系??萍计诳且粋€國家贏得科技話語權的重要工具[6-7]。
另一方面,傳播力的提升可以帶來知名度提升、用戶規模擴大等效應,有利于期刊增加收益??萍计诳梢酝ㄟ^傳播力引導科學輿論,為科技決策提供支持。擴大傳播范圍和深度,能夠增強公眾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有助于科學普及,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
綜上所述,傳播力直接關乎期刊的社會效應和發展效益,需要持續建設。
(一)期刊發展理念落后,主動傳播意識不強
當前,部分科技期刊發展理念保守,仍采用傳統的紙質期刊模式,宣傳和推廣手段單一,僅依靠定期郵寄紙質刊物,并未充分借力新技術來推動期刊傳播,忽視了新媒體的作用[8]。并且,評價體系仍以傳統的期刊影響因子為主,忽視了新媒體中的傳播數據統計作用,沒有利用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內容生產與傳播,沒有建立起適應移動閱讀的數字化期刊平臺,沒有形成數字化戰略,不了解讀者的信息獲取習慣和需求,內容設置與讀者需求脫節,從而導致數字化轉型進度緩慢。
不少科技期刊從業人員的新媒體傳播理念和能力較為欠缺,難以適應新形勢,也是期刊傳播力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部分傳統中文科技期刊過于注重出版流程,忽視傳播轉化這一出版核心目標,對科技信息傳播在科技創新的價值鏈中的作用認識不足[9]10。部分科技期刊編輯對信息化時代的新型工作方式存在抵觸心理,過分依賴傳統的郵箱收稿等方式,沒有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優化工作流程。
上述問題均導致期刊出版效率低下,傳播效果、用戶體驗不佳??萍计诳胩嵘齻鞑チ?,亟需積極推進傳播理念和運作模式的革新。
(二)科技期刊傳播平臺建設有限
當前,科技期刊網站仍采用付費閱讀的模式,科研成果資源開放性不足,進而導致傳播力量弱化、傳播平臺分散,無法相互引流,帶動傳播力的提升。另外,我國在國際上的科技期刊傳播平臺尚未建設完善。在融合出版背景下,我國科技期刊擁抱新媒體的程度不夠,尚未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平臺形成規?;瘍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傳播矩陣不完善。社群共享傳播的信息一般依托“意見領袖”和群體傳播,可以形成具有價值導向的信息傳播,從而引發用戶情感共鳴和認同,更好地推動科技信息在特定群體中傳播[9]10。然而,當前許多科技期刊并未構建起相互關聯的新媒體傳播平臺,缺乏移動端傳播矩陣,如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這些平臺恰恰是科技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并且,部分期刊新媒體平臺內容更新不及時,導致傳播范圍受限;不同平臺之間的內容無法實時共享,平臺交互性差,降低了傳播效率;有的平臺雖已搭建,但主要用于簡單的內容展示,缺少評論、互動等功能。各媒體之間缺乏協同,界面風格差異大,缺少統一規劃和設計,未形成品牌辨識度。
二是數字化轉型不徹底。對數字化的投入不足,很難支撐數字化建設。一些期刊電子版建設薄弱,主要生產簡單的PDF版,沒有實現向數字化閱讀的轉變;沒有建立數字資源庫,導致用戶無法搜索和管理內容;對音視頻、數據新聞等數字內容的開發力度不足,創新意識欠缺;數據統計分析能力弱,未能充分把握用戶的行為特點。
(三)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與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不相匹配。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缺少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高素質人才,從而使自身傳播力提升受到限制。事實上,無論是傳統紙質期刊還是網絡新媒體,其發展與競爭力歸根結底取決于人才[10]。組織架構和人才培養機制僵化,是當前科技期刊提升傳播力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具體體現為——
新媒體編輯匱乏。大部分科技期刊現有編輯掌握的新媒體技能不足,編輯時仍采用傳統編輯模式,對新興傳播技術應用、新媒體寫作風格和傳播規律認識不足。
管理者的新媒體運營能力有限?!吨袊萍计诳l展藍皮書2020》顯示,我國69.39%的期刊沒有新媒體投入,71.06%的期刊沒有專門運營新媒體的工作人員。這表明,科技期刊的新媒體傳播運營能力亟需增強。此外,缺少新媒體平臺開發和維護的技術人員,對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的數據分析師,專門從事自媒體、社群運營的專業人才等。
(一)正視新技術在傳播中的重要性
科技期刊要認識到新技術在擴大傳播范圍、豐富傳播形式、提高傳播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轉變傳統觀念,把傳播力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具體來說,要加大新技術投入力度,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做好紙質版與電子版的融合;要打破傳統的組織架構,加大新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投入;鼓勵運用新技術、新思維進行傳播,激發員工內生動力,加強傳播效果評估,充分展現新技術應用成效;培養積極的新技術應用態度,營造開放、包容的工作氛圍,鼓勵傳播模式創新。
(二)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探索全媒體出版
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科技期刊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的重要途徑[11]。建議科技期刊加強全媒體傳播矩陣建設,布局移動端、補齊主流平臺、占點小眾平臺、統籌內容更新、統一平臺風格、建立互動機制。建立統一的全媒體內容管理系統,探索全媒體出版,實現各平臺互通和資源共享[12-13]。
首先,搭建集約化的內容管理平臺,實現內容統一采編、審核、編輯、發布。對接各媒體平臺,建立自動推送機制,并制定統一的內容分發規則,確保內容同步發布。
其次,運用融媒體技術對科研信息進行二次加工,使其更加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從而有效增強受眾黏性[9]9。
此外,還可采取建立數字資源庫、靈活訂閱模式、優化數字流程、加強數據分析、豐富電子版閱讀形式、開發數字內容、加大投入等策略。
只有系統性推進各環節的數字化,科技期刊才能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14],進一步提升傳播力。
(三)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期刊作為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傳播媒介,要想提高自身專業化程度,持續增強傳播力和影響力,建設高素質的新媒體人才隊伍至關重要。
一方面,需增設新媒體部門,明確運營部、數據分析部、產品研發部、視頻部等部門的定位和職能,建立系統的新媒體組織體系。
另一方面,需做好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具體措施包括:制定新媒體人才招聘計劃,引進各類稀缺人才;采取彈性化用工方式,聘請兼職新媒體專家顧問;鼓勵傳統期刊編輯轉崗或兼職從事新媒體編輯工作,并組織在崗培訓;與高校合作,共建新媒體實訓基地,孵化人才;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開展新媒體知識和技能培訓;建立競爭機制,優化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晉升通道。
科技期刊作為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傳播力的提升直接關乎其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正視新技術在傳播中的重要性,在實現全媒體出版、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唯有如此,科技期刊才能保持強勁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嚴秀麗,林靜,院金謁,等.科技期刊傳播力提升對策[J].科技傳播,2022,14(20):27-29,35.
[2] 劉倩倩.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傳播力構建分析[J].科技傳播,2019,11(3):81-83.
[3] 高存玲,龐峰偉,蘇靜怡.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傳播力提升策略:基于5W模式的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06-512.
[4] 陳蔚,何國民,廖意.學術期刊新媒體傳播力評價體系研究:以體育學核心期刊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9(12):110-113.
[5] 吳彬,丁敏嬌,徐天士,等.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的路徑與思考[J].編輯學報,2020,32(2):191-194.
[6] 張品純.對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幾個相關問題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9(5):6-10.
[7] 梁小建.影響力、傳播力與平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關話題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9(2):14-17.
[8] 單凝,王丹,于洋,等.媒體融合時代下高校類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建設[J].編輯學報,2019,31(S1):97-99.
[9] 邱媛媛,李帛珊.新媒體時代中文科技期刊傳播力提升路徑探析[J].傳播與版權,2023(14):9-12.
[10] 董志剛.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提升傳播影響力的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1(5):35-37.
[11] 宋啟凡,段鵬麗.英文學術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的路徑探索[J].科技與出版,2022(4):71-78.
[12] 劉春雪.科技期刊傳播力與影響力提升路徑探討[J].出版與印刷,2020(1):74-81.
[13] 張瑞麟.全媒體背景下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的思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1(1):128.
[14] 楊曉彤,徐丁堯,鄭艷華,等.媒介融合時代學術期刊的傳播力提升策略[J].新媒體研究,2020,6(7):104-106.
作者簡介 常曉玉,編輯,研究方向:醫學期刊編輯、出版。 王秀玉,副編審,寧夏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醫學期刊編輯、出版。 趙婷,編輯,研究方向:醫學期刊編輯、出版。 冉林武,教授,寧夏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研究方向:營養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