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新課程和新課改大背景下,常規的單篇教學已無法適應新時代教學變革的實際需要,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就要統攝整個單元的教學,探索課內外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對學習內容發掘與整合,建立帶有鮮明主題、目標、任務、情境、活動、評價等元素的結構化的、多課型的、有利于學生高效閱讀的教學設計。文章通過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內涵的界定,分析其價值訴求,并且初步探究了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新課標;單元整合;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0—0119—0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2011年版的基礎上作了較大的調整、優化和補充,充分順應并推動了新時代語文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其中,在保留識字與寫字板塊的同時,用“閱讀與鑒賞”替換原先的閱讀,并有了新要求。新課標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量不少于二百六十萬字。”[1]此外,還強調語文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習任務為導向;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立足于語文學習實踐;注重情境和主題統整。”根據以上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進一步變革,研究能夠真正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創新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實踐探究中發現,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拓展閱讀,培養學生的思辨和理解力,而且能使單篇文本的教學價值最大化,提高課堂質量,有效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則是保證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高質量進行的前提和基礎。那么,何為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有何價值?如何設計出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呢?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內涵界定
群文閱讀教學,“指教師圍繞一個可供學習與探究的議題,選擇一組涵蓋了學習內容連續或非連續性的文本,使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探究與集體建構,實現議題的探究,達成主題聚焦的閱讀教學過程。”[2]單元整合教學,指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基礎,協調好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內容的關系,通讀課標與教材,確定契合學生實際的選題,根據選題這一大概念,在大項目、大主題、大任務、大問題的教學背景下,將單元結構打破重組,使教學情境、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單位得到整合,達成文本的再構建,使單篇文章價值最大化。
而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則是將“群文閱讀教學”和“單元整合教學”相融合的一種新型閱讀教學模式。它能夠結合二者的優勢,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訴求
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絕不止于多篇文本拓展閱讀和單元結構的打破、重組,更重要的是一種順應時代要求的教學理念的改革,它引領語文教學從“教”走向“學”,從“個體”走向“集體”,從“知識灌輸”走向“實踐探究”等,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思維方式培養和意識形態認知產生深遠影響,對課程內容的實施和教學效能的提高有著重要價值。
1.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其思維能力。根據教材篇目編排次序進行單篇閱讀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容易出現偏離單元主題、面面俱到無重點、相同知識反復教等問題,也對學生的多元認知、個性思維、創新性思考、綜合建構、實踐探究等能力的發展有極大限制。而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在對單元教學內容重構的同時,對文本以“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來確定教學主題和內容,使學生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課內外勾連和拓展遷移的思想意識。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詩經>二首》時,除了教材選編的《關雎》《蒹葭》外,可拓展《木瓜》《子衿》《采葛》等課外內容,通過課內外整合以形成群文閱讀,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多篇文本比較、分析,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友情、愛情觀,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類比和辯證的思維能力。
2.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理念指出:“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3]這就要求語文課程實施應該從學生的語文實際出發,創設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學習任務群,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恰好能夠落實這一理念。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所編排文本為散文游記,教學生學會寫游記是整個單元的核心任務。筆者在教學中以“去旅行吧!”為單元主題,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置身于“創建旅行社”“整理旅游攻略”“拍攝旅行視頻”“撰寫游記”“評選最佳旅游博主”等活動中,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相互配合、團結協作的能力,也落實了由“知識灌輸”向“實踐探究”的轉變。
3.優化教材使用,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憑借,教材也不是不可逾越。為了更好地優化教材使用,教師應該充分研讀教材,敢于打破與重組教材內容,加入連續或非連續性文本,從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例如,筆者在教學中曾嘗試從人文主題、文本體裁、寫作技法、活動探究和古今圣賢等五個維度對初中語文課內外文本整合設計,探索出不同文體的不同閱讀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閱讀中能觸類旁通,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4.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素養。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整合性、生成性和創新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全局把控能力。所以,設計一堂精彩的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課,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課堂教學調控能力有著很大的挑戰。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立足課本,但又不拘泥于課本,讓學生視野和思維得到拓展和發散,使其獲得個性化發展,同時引領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對教師閱讀積累、創新能力、統籌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努力,多閱讀、廣拓展、巧統籌、善思考、勤探索、常總結,從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養。
三、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
一堂完整的群文閱讀單元整合課的設計,一定不是孤立的、當下的教學,教師要統籌全局,通盤考慮初中六本教材和學生在初中三年的學習成長需要,進行整體設計。從確定學段目標、制訂單元目標、建構教學框架、拓展教學資源、確定學習內容到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每個環節都要系統地統籌、規劃和設計。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究總結出了以下具體的方案。
1.明確各個層級目標。“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力圖構建語文的綜合實踐體系,貫徹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共六冊書,每冊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不同單元穿插安排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等欄目。”[4]每冊書的每個欄目都扮演不同角色,有著不同任務,因此教師一定要深入研讀并統籌六冊書的每個欄目,做好教學整體規劃,確定階段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筆者所做的進行八年級上、下冊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目標。
2.確定核心問題和核心任務。深入研讀并統籌整合初中語文教材內容,確定各個層級目標后,最重要的是依據單元目標和單元主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確定本單元的核心問題和核心任務,使整個單元教學處于一個前后密切銜接的整體和大情境當中,進而確定課段目標甚至課時目標,這樣不僅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而且也使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更清晰明確。如表2所示:筆者進行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時確定了大情境、單元核心問題和單元核心任務。

3.梳理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研讀教材的同時,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等都是教師教學中應該密切關注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統攝整個單元,搜集大量資料,然后結合教材整合資源,確定好每一課段教學內容,制訂好課段目標,最后擬寫整體的教學思路。這樣,一個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設計雛形便基本誕生了。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中,筆者圍繞之前確定好的單元主題、單元情境、核心問題、核心任務等,確定了課段目標、教學思路和資源拓展,詳細內容見表3。在這里重點說一下教學思路: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置身于一個情境感較強的穿越小說中,小說中的主人公風易寒穿越到東晉(忽逢·桃花源),相戀結婚,有了積極的愛情觀(結婚·伊人緣),然后做官被貶,穿越至永州,遇見柳宗元,練就了堅強意志(被貶·永州記),此后,再一次穿越至明代,與王叔遠交好,見識到精湛的雕刻技藝(邂逅·奇巧人),最后返回現代,提升生命認知(重返·大世界),籌劃拍攝短劇《穿越時空的遇見》,記錄自己的經歷。學生也將追隨風易寒的腳步穿越時空,學習古代圣賢的品格與精神,同時完成第三單元的學習任務。這樣的設計充分秉承了新課標的要求: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以學生實踐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讓學生成長在實踐中。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設計必須在新課標指引下,立足于學生對閱讀興趣、閱讀方法和學習技巧的掌握,注重閱讀量的增加和閱讀面的拓寬,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和綜合素質發展。從統籌全冊教材,確定各個層級目標,到創設真實情境,確定核心問題和核心任務,再到確定課段目標,梳理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最后到課堂實踐,形成一套系統的新型閱讀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統攝整個單元的教學,搜集整合課內外相互關聯的文本,并對學習內容進行開發和重組,使閱讀由“按教材編排順序讀懂一篇”到“整合拓展鏈接讀通一類”。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對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只是初步探究,關于群文閱讀單元整合閱讀教學的評價和考核還有待深入思考和探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03-15.
[2]蔣軍晶.群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變革[J].小學教學設計,2014(13):04-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03-1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05-09.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