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冬季,雙子座流星群會在經過地球附近時閃亮地球夜空,形成地球上能看到的最壯觀的流星雨之一。
大多數流星雨源自彗星。彗星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在運行過程中靠近太陽時,彗星冰氣化,彗星釋放氣體,彗星塵埃脫落,形成塵埃軌跡。逐漸地,這一重復的過程讓彗星軌道中充滿物質,正是這些物質形成了從地球上看到的流星雨。
然而,雙子座流星雨不是源于彗星,而是源自一顆小行星——法厄同3200。小行星由巖石和(或)金屬構成,它們受太陽熱量影響的方式與彗星不同。科學家因此困惑:法厄同3200怎么可能造成流星雨呢?
為了尋找答案,科學家最近運用“帕克”號太陽探測器的探測數據來構建大型塵埃云旋轉經過內太陽系時的圖景。“帕克”號的飛行軌道讓“帕克”號距離太陽不到1000萬千米,這也是有史以來所有人造飛行器與太陽之間的最近距離,因此科學家能通過“帕克“號直接了解塵埃顆粒從經過太陽的彗星和小行星上脫離的情況。
其實,“帕克”號并未搭載能準確讀出塵埃質量、組成、速度和方向的專門的塵埃計數器。但是,“帕克”號在飛行過程中會遭遇塵埃顆粒撞擊,這種高速撞擊會產生特殊的電信號,而“帕克”號搭載的多個感應器(它們負責測量太陽附近的電場和磁場)能感知這些電信號。
為了解雙子座流星雨的起源,科學家采用“帕克”號的探測數據來模擬雙子座流星雨起源的三種可能情景,然后把這些模型與通過地面觀測結果創建的雙子座流星雨起源模型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其中的激烈模型與“帕克”號的探測數據最吻合。根據激烈模型,一次突然性的強力事件(例如天體之間的高速撞擊或氣體爆發)就能造成雙子座流星雨。也就是說,法厄同3200與某個天體之間的碰撞有可能形成了雙子座流星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