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鹿科動物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鹿科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小麂(jǐ),曾經是南方地區分布最廣、最常見的鹿科動物。麂字是由“鹿”和“幾”組成,從文字的結構不難看出麂和鹿具有親緣關系。小麂分類學上屬鹿科麂屬動物,不僅是我國特有種,而且是我國現存的鹿科動物中體形最小、分布最廣、野生種群數量最多的一種。
2008 年,我博士研究生畢業后成為一名野生動物保護科研工作者,有機會接觸到小麂。但每次見到的都是被殺害了的小麂。直到2011 年,才第一次見到小麂的活體。
當時,一個建筑工地救護了一只掉到水塘里的小麂。我接到電話后立即前往,遺憾的是當我到達現場時,小麂因應激性反應太強,在鐵籠子里把自己撞得奄奄一息……鐵籠上全部是小麂的鮮血,它最后還是死了。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此時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已經有所增強。

2012 年,我被調到湖北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這使我有了更多的機會近距離接觸到小麂。但也只是在巡護途中偶爾遇到小麂,因為樹木茂密,小麂奔跑速度非???,多半是一閃而過,所以一直未能見到小麂的真面目。
近幾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小麂的種群數量得到明顯恢復,見到小麂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從2019 年開始,我們保護區先后購置128 臺紅外自動相機,啟動了利用紅外自動相機監測野生動物工作,我有幸負責此項工作。歷時四年多,我們共收集有效照片和視頻資料2 萬余份。在這些野生動物的影像資料中,小麂出鏡率最高,有效照片和視頻超3000 份。這不但讓我們得以窺見小麂的林中真面目,更為研究小麂及其行為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資料。


2019 年夏季,同事在整理紅外自動相機影像資料時意外發現有些雄性小麂的角很粗壯,甚至很像鹿茸。這與我在野生動物專項執法過程中查獲的雄性小麂長著白色骨質尖角完全不同。當時我們不清楚這是為什么,還誤認為保護區分布的麂類可能不止一種。
查閱相關文獻后未見這方面的支撐材料。于是,我推測:小麂可能同梅花鹿一樣,每年換一次角。為了驗證我的推測,我們整理了紅外自動相機的影像資料,結果發現:在這些資料中,有兩段3 月拍攝的視頻中出現的成年雄性小麂只有一只角;4—5 月拍攝到的影像中大部分雄性個體頭頂的角不見了;6 月,所有成年雄性個體頭頂的角都不見了,只保留了5 厘米左右帶皮毛的角基,在脫落處慢慢形成棕黑色的角帽;7 月,這些角帽就變成同梅花鹿角非常像的茸角;到9 月上旬,有些個體角外茸毛開始脫落,又露出帶有分叉的骨質尖角,骨質角一直保留到次年再次脫落。
我們還發現:雄性小麂角的長度與年齡有關。當年出生的雄性小麂進入秋季后逐漸形成角的雛形。到次年3 月左右形成骨角,長度不足10厘米,無分叉,且容易斷。多張影像資料拍到未成年雄性小麂在3 月斷了一只角,5—6 月角脫落。而成年雄性也是在同一時期發育新角。雄性小麂每年換一次角的習性同梅花鹿、麋鹿、馴鹿等相似,換角時間同梅花鹿更為相近。




雖然小麂雄性個體每年換一次角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但這對其生存顯然有好處。那么,是些什么好處呢?首先,每年進入交配期的雄性都重新擁有新的、更鋒利、更堅固的“武器”,也不會因為一次意外事故斷角而造成終生再無爭奪配偶的機會;第二,交配期后,角就沒有什么作用了,反而成為在密林中活動的累贅,那么角及時脫落更有利于夏季在密林里穿梭;第三,雄性個體脫角時間正值雌性個體產崽期,成年雄性個體在這個時間段失去最銳利的武器是對幼崽最好的保護,可有效避免成年雄性因急于交配而傷害到幼崽。
此外,我們觀察到,雄性小麂還有著外露的長約1 厘米的獠牙。雄性小麂的獠牙長度和角不外露的毛冠鹿相比要短一些,和沒有角的林麝相比更短。據分析,獠牙是為了打斗。因為影像資料中也確實發現雄性小麂打斗中有撕咬的動作。
小麂體形小,黃喉貂、金雕、黑熊等肉食動物都是它的天敵。與我國馴化養殖成功的其他鹿科動物相比,小麂膽子更小,平時多在密林深處活動。從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的視頻看,小麂喜歡獨居,采食時,總是左顧右盼,大部分時間都豎起兩只大耳朵,時刻“耳聽八方”;同時,它會瞪起兩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時刻“眼觀六路”,從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很長時間,從來不會只顧低頭吃草,不看路在何方。甚至偶遇一些調皮的小鳥突然大聲一叫,它也會被嚇得躍起就跑。走路時不小心被枯樹枝絆一下,也會被嚇得跳起來。有的雄性小麂發現自己是被樹枝絆到了,還會回來調皮地用角把樹枝頂走,這可能也算在清理路障吧!它還非常擔心自己迷路,吃草時遇到樹樁和樹干,經常用額頭在上面蹭兩下,用額腺分泌的化學物質來標記領地和“導航”打點。


小麂雖然膽小謹慎,但被非法獵殺的事件仍時有發生。過去,當地農民為了防范野豬危害農作物,在山里布設的套子和鐵夾,往往會給小麂帶來被非法獵殺的厄運。不法分子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鋌而走險非法獵殺小麂的行為也時有發生。我在2019 年以前開展野生動物專項執法中,查獲被獵捕最多的獸類就是小麂。隨著國家加大對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力度,嚴懲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小麂種群數量得到較大恢復。
小麂在維持棲息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肉食動物種群恢復中作用巨大。小麂雖然分布范圍廣,但由于棲息地的破壞、人類活動干擾,保護區成為小麂最重要的避難所。小麂雖然未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但同樣是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

鹿科動物普遍外眶下腺發達,但麂屬動物除了有發達的外眶下腺外,在額頭上還有一對隱藏的前額腺。至今外眶下腺的作用還未有定論。有研究認為,外眶下腺可以釋放發情信號和標記領地。但拍攝的所有視頻資料中均未發現小麂利用外眶下腺接觸物體的標記行為,外眶下腺又緊靠眼睛,如果利用外眶下腺在物體上標記會極易傷到眼睛,這不太符合常理。
利用外眶下腺釋放發情信號的可能性也不大。有視頻資料顯示,發情期雄性小麂會頻繁嗅雌性尿液。有報道說,小麂舌頭很長,經常喜歡舔眼睛,拍攝的多段視頻證實小麂舌頭確實長,在采食和反芻時舌頭確實經常向眼睛方向舔。經過仔細觀察,其實它舔的不是眼睛,而是外眶下腺,舔舐動作很快,瞬間完成的動作能被多次抓拍到,足以證明小麂舔外眶下腺動作應該非常頻繁,且雌雄個體都有這個行為。

頭骨解剖結構表明,外眶下腺與鼻腔和口腔有相通的可能。據此推測,小麂舔舐外眶下腺的行為和腺體分泌物質可能與消化行為有關。小麂額頭還有一對額腺,腺體呈長條形,平時隱藏在皮毛下,影像資料零星記錄到小麂有額頭蹭地面行為,蹭地面的同時伴有前蹄刨地動作,這一系列連貫動作符合動物標記行為,母子間也經常出現額頭互蹭行為。頭骨解剖結構表明,額腺與眼睛之間存在相通孔洞,眼睛與耳朵又相通,兩個通道直徑大小相當。其他大多數獸類只有眼睛與耳朵相通,而小麂的耳朵、眼睛、額腺相通形成了一個通道,額腺可能不僅只有傳遞化學信息作用,甚至可能具有調節淚腺、耳內壓等功能。


影像資料顯示,小麂社群方式隨季節變化發生一定變化:5—10 月,主要是母子群、單雌個體、單雄個體。10 月至次年5 月,交配季節至交配結束一段時間內,一夫一妻的家族群占優勢,其次是全雄群、單雄個體。成年雌麂在4—6 月產崽,產崽后家族群解散,雄麂和上一年出生的亞成體離開成年雌麂。根據雄麂角長成到雌麂產崽時間推斷,小麂交配時間集中在9—10 月,孕期7 個月左右。
剛出生的小麂顏色偏黑,身上帶有白色斑點,雌麂帶幼崽單獨活動。有一段冬季影像資料拍攝到四只雄性小麂一起活動,還有一段影像資料拍攝到同時出現兩只小麂與一只毛冠鹿一起活動。這進一步說明,小麂社群結構季節性變化明顯,領地意識不強。
從外表看,小麂似鹿非鹿。我國常見長角的哺乳動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梅花鹿、馴鹿為代表的鹿科動物;另一類以牛、羊為代表的??苿游?。凡是角分叉的,被分在鹿科動物之列,不分叉的則被分在牛科動物之列。小麂角分叉,雖然沒有梅花鹿分叉多,但因為分了兩個叉,所以被分在鹿科動物之列。有人會認為,只憑小麂角分了兩個叉就被列入鹿科動物有些不妥,其實不然。我們觀測發現,小麂與梅花鹿除了角都有分叉外,雄性小麂在角發育形成初期,也會形成同鹿茸相似的粗壯“麂茸”,外形與鹿茸極為相近。


小麂既是我國分布的體形最小的鹿科動物,更是生命力和適應能力最為頑強的鹿科動物,它的身上有很多待解之謎,如外表與赤麂長得非常像,但赤麂是已知染色體數量最少的哺乳動物(雌性6 條染色體,雄性7 條染色體),小麂卻是麂屬動物中染色體數量最多的物種(雌雄都有46 條染色體),同人類的染色體數量相同。同屬、外部特征高度相似的物種間,染色體數目差異如此之大,可稱之為染色體進化史上的特例。而小麂體形雖小,染色體數量卻最多,在進化過程中又特立獨行,可謂特例中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