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麂分類學上屬鹿科麂屬。在我國分布的麂屬動物,主要有黑麂、赤麂、小麂、菲氏麂和貢山麂等。小麂是我國分布的麂屬動物中體形最小的一種,因體色以黃色為主,又被稱為黃麂;因叫聲像犬吠,又稱吠鹿或犬麂。小麂廣泛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同大熊貓一樣,是我國特有種。小麂喜歡在密林深處活動,沒有紅外自動相機的幫助,很難抓拍到其真容,因此小麂便成為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精靈。
小麂雖小,它卻濃縮了鹿科動物家族成員的大部分特征。雄麂的角雖然沒有雄性梅花鹿、馬鹿、馴鹿的角那么雄壯,但也不是鹿科動物中最短的,最起碼要比毛冠鹿的角長很多,且角有一個小的分叉、長角尖如利矛;角小雖然不利于御敵和爭奪配偶,但與自己體形非常搭配,除此之外,它還保留了祖先傳下來的獠牙,但是獠牙又比毛冠鹿和獐的短一些。它們長大后雖然體色以黃色為主,尾部有白色外緣,額頭V 形黑斑,但小的時候卻有同梅花鹿相近的白色斑點,隨著年齡增長,白色斑點慢慢退掉,梅花斑應該是幼麂的保護色;小麂雖小,但舌頭比較長,紅外自動相機多次拍攝到它有舔眼睛的習慣。

小麂雖吃素,卻長有獠牙。鹿科動物雄性成員有一個明顯特征,角越長的類群犬齒越短,角越短的犬齒越長,并特化成獠牙伸出嘴外,如梅花鹿和馴鹿沒有獠牙,獐、毛冠鹿角很小,甚至不外顯,但獠牙卻很長。小麂屬于即長角又長獠牙的鹿科動物?;C據表明,鹿科動物進化過程中是先有獠牙后進化出角,雄性鹿科動物祖先爭奪配偶最先不是依靠角,而是依靠獠牙,現存的大型鹿科動物爭奪配偶靠角和力量為主,獐只能靠長長的獠牙,小麂既可以靠角也可以用獠牙,再一次證明,小麂屬于鹿科動物進化中較原始的一種。




湖北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與興山縣、秭歸縣交界處。1956 年成立國營林場,1992 年設立國家森林公園,2017 年7 月獲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4225 公頃,緊鄰三峽大壩,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三峽庫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被譽為三峽大壩的綠色衛士和野生動物樂園。

陳金良 野生動物保護專業博士,高級工程師,宜昌三峽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2008 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利用專業,獲得野生動物保護專業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曾發表多篇動物行為學觀察的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