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媒體等傳播媒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和升級,這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更加便捷、更為高效的傳播渠道。在眾多數字化的傳播形式中,動漫作為一種現代藝術的表達形式,深受大眾的關注和喜愛。近年來,與非遺相結合的動漫作品產量逐漸增多,且在國內外市場上都有著極高的商業價值,許多創作者把目光重新放在非遺上,以期通過制作優質的動畫作品來傳播非遺,因此非遺動漫化有助于非遺的傳播與傳承。文章基于傳播學視角,就作品《一人之下》探討非遺動漫化的融合表達與創新傳播,通過分析現階段動漫產業中非遺的傳播現狀,得出非遺在動漫產業的傳播過程中存在作品數量少、宣傳力度小兩大問題。文章運用皮爾斯符號學原理探析非遺與動漫的關系,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結合案例對比分析動漫化傳播相較于其他傳播方式的優勢,并總結作品《一人之下》中非遺在題材、內容、音樂等方面的表達,以及采用的實地取景、文旅聯動等呈現方式。文章最后針對非遺動漫化表達的不足之處提出優化傳播內容、創新傳播方式等建議,旨在為非遺動漫化傳承方式的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非遺;動漫;融合表達;創新傳播;《一人之下》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8-0253-04
非遺是與地方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主要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播與傳承,是一種典型的且極具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符號[1]。由于動漫的娛樂性以及人類對休閑娛樂的天然需求,因此動漫在促進非遺的傳播方面具有其獨特優勢,學界也開始探討將其應用于非遺數字化工作中[2]。
事實上,非遺在很多方面都適合與動漫融合,而且如皮影、剪紙、年畫、壁畫等許多非遺項目,其本身就是動漫的雛形。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剪紙動畫《葫蘆兄弟》。此外,萬氏兄弟創作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不僅以《西游記》中的章節為創作藍本,還將皮影戲、木偶戲等藝術形式融入其中,這也是我國首次將皮影元素運用于動畫創作中。還有類似《一人之下》這種在題材、音樂、畫面、內容等多方面都立足于非遺的作品。
但從現階段受眾以及市場的反饋情況來看,動漫產業中非遺的傳播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幾點。
一是作品數量少。目前,真正以非遺為主題和內容進行開發創作的動漫作品數量較少,大多數作品只是涉及傳統戲劇、音樂等非遺項目,僅可以被稱作是含有非遺元素的動漫作品。這類作品中,非遺的運用更多停留在符號借用或是敘事銜接上,尚未達到“活態”保護的層面[3]。
二是宣傳力度小。我國的動漫產業還存在各平臺“單打獨斗”的運作現象,電視動畫、網絡動畫、電影動畫、漫畫、周邊產品等各平臺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脫節問題[4]96,即便產生了熱門作品,也會因為未進行跨平臺協作而無法有效將這一IP通過動漫產業鏈進行全局拓展。
因此,如何以動漫產業為媒介,提升非遺的影響力及擴大傳播范圍,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動漫作為各種圖式化場景和角色形象的集合體,在充分挖掘圖像內在規定性和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將圖像的豐富內涵與符號性表達、呈現方式以及傳播路徑加以融合,是一種形象化、視覺化、動態化、符號化的藝術敘事形式[5]。非遺包含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十大門類,記載了不少傳統民俗技藝、工藝、知識等極具特色的內容。非遺動漫化則是將這些內容轉換成“物象”的外形符號,再結合“象征寓意”,從而形成用于承上啟下的串聯“介質”,將其應用到動漫作品的設計中,不僅可以起到豐富角色的作用,還能增強作品的戲劇性[6]。因此,非遺與動漫的融合是非遺傳播、傳承以及實現生產性保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皮爾斯符號學理論[7]的核心是“符號三元構成說”。皮爾斯認為,任何符號都由再現體(representamen)、對象(object)與解釋項(interpretant)構成。其中,再現體為符號的載體,對象是符號所代表的東西,而在這一組三元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解釋項。解釋項是符號在解釋者心中所創造的相等的,或更為發展的符號,從廣義上來講,可以將其理解為符號在解釋者心中所產生的意義或思想[8]。基于此,如果將非遺文化視作一種“符號”,動漫就是“再現體”,即傳播非遺的載體,所謂的“解釋項”就是非遺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要傳達給世人的精神。
從非遺普及傳播的角度來看,將非遺文化融入動漫市場,以動漫產品為載體向受眾傳遞非遺初有成效。用中國動漫集團黨委副書記周廣明的話來說,非遺最根本的特點是活態傳承[9]。近兩年口碑比較好的幾部優秀電影作品皆取材于非遺故事,如國家第三批非遺項目《莊子傳說》與非遺文學《山海經》的匯集之作《大魚海棠》;再如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白蛇傳傳說》為創作腳本的《白蛇緣起》,非遺故事是動漫創作的素材庫。
此外,非遺項目中的語言、動作、舞蹈等都是豐富動漫表現形式的元素,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太乙真人的川普、《功夫熊貓》中的武術。不論是何種類別的非遺,都能通過動漫美術設計,用更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動漫語言加以呈現,以動漫化的創作手法解讀與建構非遺,既可以引導受眾關注、學習非遺,還有助于培養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社會氛圍。
在媒體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非遺的傳承和傳播需要找尋新穎的、更加合適的傳播載體。作為動畫與漫畫的集合,動漫既是一種藝術形式,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話語權”的有力工具,中國動漫應背負起傳播非遺的使命,讓動漫產業成為非遺的傳播媒介,把二次元群體、青少年群體等更多受眾群體拉入非遺傳播的行列中。
動漫在本質上是一種視覺文化[10],它的魅力就是以超強的滲透性、震撼力、表現力來增強感染力,并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倘若我國的動漫創作者以非遺為主題或內容進行動漫創作,或將更多的非遺元素融入動漫作品的創作當中,是否能將中國獨有的非遺更快速、更有效地推向世界?
2016年,中日合作推出作品《一人之下》第一季,隨后中國獨立完成第二季到第五季的制作,其中豆瓣評分最高的一季高達9.0分,最低為7.4分。《一人之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與它相較于其他同類型作品在創作方面有一定突破是密切相關的。這部動漫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其劇情植根于非遺,于我國而言,基于非遺進行藝術創作定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將非遺融入國漫作品中,使之成為中國動漫產業的特色,不僅能為作品本身增光添彩,更是能達到弘揚非遺的目的,這無疑會對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以及非遺的傳播產生積極影響。
(一)以非遺為題材進行創作
羅蘭巴特將符號的意指分為三個層次:外延——自然屬性;內涵——社會屬性;神話——精神屬性,在動漫符號的文化信息傳達中最為重要的是符號精神屬性的傳達[11]。作者米二基于對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將道教文化貫穿于整個作品中,如衡量修為的“炁”、人體的穴位、對《西游記》以及道家楊朱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的解讀等,這些內容在古籍中皆是有跡可循的。而這些非遺范疇中的概念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劇情,例如取材于道教的“炁”決定了作品中人物的修煉方式,他們因炁而生、以炁修術,進而拉開異人界的序幕,從中還衍生出“炁體源流”“風后奇門”“術士內景”“羅天大醮”等劇中用語。
作品還引用了哲學家楊朱的理論,將其作為全性反派建立的基石。作者還通過對《西游記》的道教解讀,深入詮釋《五雷正法》,揭示出主角張楚嵐和張靈玉互生互克的人物關系。此外,作品還體現了中國功夫、符咒、陰陽五行、周易八卦、奇門遁甲、湘西趕尸術、苗疆巫蠱術、正一門與全真教等概念。
作品涉及的文化有些是大眾熟知的,還有大眾根本不了解的。將這些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融入作品當中,不僅能賦予作品有趣又有深度的靈魂,還會讓一知半解的觀眾對非遺產生好奇的態度,進而主動關注非遺,以此達到傳播目的。
(二)通過音樂體現非遺特色
《一人之下》的音樂創作極具中國特色,幾乎每首歌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季片頭曲《異人》將民謠和陜北民歌《信天游》的旋律完美結合,而結尾的說唱部分更是引入《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這首歌的精髓則是與英文部分的電音相融合的設計,使之與作品中的方言特色、“道”、現代化等元素完美呼應,如此“不倫不類”的創作設計也讓受眾眼前一亮。第一季的插曲翻唱重慶秀山民歌《黃楊扁擔》,用土家族寶貴的文化資源秀出了中國文化的特色。
第二季片頭曲《無涯》在國產動漫圈可謂是有名的戰歌,在流行曲風中創意性地融入民俗音樂的元素,為這部從內容到設定都完全走中國風路線的作品增添了更加濃厚的中國特色,采花山歌響起時,相信很多觀眾都燃起了作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季主題曲《出入平安》的民俗特色主要體現在歌詞的語調、京劇唱腔、花臉唱腔以及穿插在曲中的一聲鑼響和京韻大鼓等,在加入京劇元素保證傳統味道的同時,也不忘用帶有時尚感的說唱來體現北京的都市感和現代感。
在第四季的片尾曲《碧游歡迎你》和角色曲《生長》中融入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牛腿琴伴奏、苗族的蘆笙、苗族多聲部情歌演繹等非遺元素,促進了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與傳承。第五季片頭曲《擒虎碧游村》由京劇文言唱詞、念白組成,攜手京劇荀派和程派傳承人共同演繹,吸取現代京戲“導、碰、原”的結構加以改良,節奏快,感染人。
(三)通過實地取景展現非遺
實地取景是《一人之下》的標志之一,動漫取景地能拉近人們對動漫的親近感,是連接二次元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能進一步提高人們對該動漫IP的認可度[12]。
在《一人之下》第二季中,張楚嵐一行人來到龍虎山競爭天師候選人,這里的“龍虎山”就是江西龍虎山,這是國產動畫首次進行實地取景,并打造了國內首個“動漫圣地”,在粉絲中掀起一陣打卡熱潮[13]。此后,《一人之下》把“民歌+實景”的呈現方式一以貫之,第二季番外篇《天師下山》把故事舞臺搬到重慶,體現當地火鍋文化;第三季時動畫組敲開了北京東城文旅局的大門,《一人之下》成為“京城文旅推廣大使”,突破次元限制帶領大家領略北京之美;第四季繼續扎根本土,創新體現貴州風貌,并與貴州文旅達成深度聯動。主創團隊將探索的目光投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民間非遺聚集地進行調研,考察當地地理環境、氣候,當地人的生活狀態、風俗習慣等。
在《一人之下》第四季播出期間,動畫組前往貴州近距離體驗和展示了苗銀、錦雞舞、水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民族藝術。
在第五季時,動畫組探訪京劇傳承人,弘揚國粹文化,同時造訪侗族琵琶歌和苗族飛歌的非遺傳承人,介紹當地的音樂和民俗,加深大眾對非遺的認知,展示國風文化之美。
(一)優化傳播內容
近年來,票房較為成功的動漫作品大多改編自古代名著,但這一成不變的內容難免會讓觀眾失去興趣,長此以往,國漫作品就會陷入傳統故事的繭房中,這對未來的發展極其不利。另外,非遺元素邊緣化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很多作品對于非遺的科普度不夠,導致受眾對非遺的熟知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非遺的傳播與傳承。
因此,非遺動漫作品的創作需要完善和強化其關注的非遺主題和內容。在策劃和制定作品主題及內容時,可以將具體的非遺項目類別作為參考(如剪紙、皮影、武術等),也可以將非遺傳承人的生平事跡進行改編創作,還可以挖掘當代年輕人學習非遺技藝過程中的情感和行為。在搜集素材時,主創團隊應深入民間實地調研,記錄非遺項目相關歷史,對非遺傳承人進行走訪調查,根據搜集的資料調整作品內容、風格、角色、場景等方面的設計,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和故事性。
“國漫”的編排應當更加注重深度挖掘非遺之精華。就以創作動畫的背景音樂為例,現在直接依靠古代經典的樂譜和樂器來呈現作品音樂已然無法吸引受眾。古樂五音在《黃帝內經》中記載 ,可對七情五志的病對癥下“樂”,唐代王冰提到,“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徵謂火音,和而美也。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商謂金音,輕而勁也。羽謂水音,沉而深也。”[14]24因此可以將五音原理與現代化的作曲方式相結合,融入具有“中國風”的經典音樂,以及中國傳統樂器,創作出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傳播價值的音樂。“好的藝術作品應感動時代,其核心要打動觀眾、引領觀眾,而不是迎合市場。”[14]24非遺動漫創作者需要用心學習、理解、傳承非遺的精髓,不重復自己,不模仿他人,避免陷入套用或改編經典傳統作品的漩渦中,要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與創新點的,能宣傳正能量的,以及對觀眾價值觀有向好引領的優秀作品。
同時也要考慮受眾的知識盲區,《一人之下》在這點上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第一季的劇集名源自道教思想,第一集《諦聽吾言,神欽鬼伏》出自全真教呂洞賓的《勸世》,第四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則是以道教祖師老子的《道德經》為創作靈感。主創團隊將這種晦澀難懂的道教教義通過故事劇情來講解的方法,不僅便于受眾理解并接受,還能促使受眾將這些道教教義與自身的生活相關聯,以便更加深刻地認識道教的真正含義,促進道教文化的傳承。同時,主創團隊在對各類武術技藝的呈現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安排劇中人物對這些技能進行深入的解說,通過動態畫面為觀眾帶來一場令人驚嘆的體驗。不僅向國內觀眾展示出非遺的豐富多彩,令他們充滿自豪感、認可感,更使國外觀眾有機會全面感受非遺的魅力。
(二)創新傳播方式
目前,非遺動漫的宣傳力度亟須加大。大量學者研究表明,良性的動漫創作需要體系化、跨平臺的協作模式[4]96,而《一人之下》則是國內為數不多實現了體系化、跨平臺融合創作的動漫作品。截至目前,《一人之下》作品體系包含5季電視動畫、5季網絡動畫、600話漫畫、1部手游、1部同系列電影《異人之下》、1部電影同名電視劇以及相關周邊產品。這樣的體系化跨平臺協作模式才能通過網絡視頻平臺、移動數字漫畫APP、游戲端、實體產品等多種渠道,向不同用戶群體進行IP推廣,從而提升文化與經濟效益。也正是這樣的創作和宣傳理念使得《一人之下》系列作品不僅受到國內粉絲的熱烈追捧,還收獲了不少海外受眾,它所宣揚的道教文化理念也受到我國道教界的高度認可:長安道教協會秘書長全真派道士梁興揚、天師派道士孫三、正一派道士紫易都分別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為此作品點贊推廣[4]93。
除了創新傳播模式外,還可以利用三維動畫技術與VR技術,打造可身臨其境感受的虛擬動漫場景,為受眾創造近距離接觸并欣賞非遺的機會。另外,借助AI技術,利用擁有大量粉絲的動漫角色打造虛擬人物進行宣傳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策略。在此方面,我們需要預先了解并適應變化,學會利用新媒體技術來研究并分析國內外受眾的喜好,以便更加精準地創作和推廣。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隨著多平臺通力協作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與資本力量的加持,國產動畫IP無論是從內容創作,還是基于用戶習慣的營銷宣傳,抑或IP衍生品的整體授權與開發方面,都處于穩步上升的發展時期,可以說新國漫動畫IP的打造與重塑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5]。
文化的輸出和傳播必須依托于媒體、影視行業進行宣傳和包裝,而非遺動漫化給予了受眾通過更加直觀且有趣的方式深入了解和學習非遺的機會。此類作品不僅能為觀眾帶來視聽享受,還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和文化符號。可以說,非遺為動漫提供創作的素材,而動漫也成為非遺傳播的新渠道。
此外,動漫與非遺的融合必須秉承創新的理念,不僅需要提高動漫的設計水平和制作技術,還需要讓非遺的精髓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樣的融合才能帶來“1+1>2”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加.傳播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的創新發展路徑[J].中國編輯,2023(5):98-103.
[2] 周亞,許鑫.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2):6-15.
[3] 許思悅.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途徑的探索:以中國動畫電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東岳論叢,2019,40(2):115-124.
[4] 向朝楚,代鈺洪.淺析系列電視動畫《一人之下》的創作理念[J].當代電視,2022(5):93-97.
[5] 韓若冰.動漫角色與民族性融合筑就“國漫”輝煌[J].美術觀察,2021(1):25-27.
[6] 李驍瀟.非遺文化在動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J].四川戲劇,2022,(09):110-113.
[7] 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羅蘭·巴爾特文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 趙星植.論皮爾斯符號學中的傳播學思想[J].國際新聞界,2017,39(6):87-104.
[9] 陳謀,彭疆.非遺與動漫 跨越千年相見恨晚[EB/OL].紅星新聞,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47830813428334101wfr=spider for=pc,2019-10-19.
[10] 閆薈,惲如偉.動漫:文化傳播的新媒介[J].新聞愛好者,2010(8):19-20.
[11] 姚婷.基于地區“非遺”傳承的動漫形象符號化設計思考:以潮汕地區為例[J].美術大觀,2018(9):124-125.
[12] 熊潔芬.國產動漫IP價值轉化的創新分析[J].出版廣角,2020(16):38-40.
[13] 傳統與二次元的交織,《一人之下》汲取傳統精華書寫中國故事![EB/OL].中國日報,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587 52228020633240wfr=spiderfor=pc,2023-02-25.
[14] 陳贊蔚.“國漫”創新:中國動畫電影亟需觀念創新[J].美術觀察,2021(1):22-24.
[15] 李幸芷.用“新國漫”講好中國故事:對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融合表達[J].電影評介,2022(3):90-93.
作者簡介 張書源,研究方向:新媒體與文化傳播。姒曉霞,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新媒體與文化傳播、影視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