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空建構對Bossa Nova起源的影響
縱觀拉美音樂的歷史脈絡,15世紀末哥倫布的到來以及之后的殖民影響將拉丁美洲的歷史分為了兩個階段。殖民前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是以瑪雅文明、印加文明以及阿茲克特文明為代表的印第安人所創(chuàng)造的,這也是拉美音樂文化的根基。殖民后的拉美音樂文化主要體現為殖民軍隊的軍樂和歐洲中世紀的宗教音樂,那時的西班牙殖民者將印第安人本土音樂視為禁忌。由于殖民統(tǒng)治的擴張,大量非洲黑奴被販賣到拉丁美洲,隨之也將非洲的音樂文化帶到了這片新的土地。陳自明在著作《拉丁美洲音樂》中就描繪了這樣一種場景:“16世紀的墨西哥有相當多的黑人,黑人在音樂、舞蹈方面十分活躍,在墨西哥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他們在城鎮(zhèn)中教授音樂、舞蹈,排練、演出以圣經故事為題材的清唱劇或音樂喜歌劇等?!闭且蛑@種殖民統(tǒng)治與文化同化的影響,使得拉美音樂在這個時期逐漸從印第安文化下的民族音樂發(fā)展成了包含歐洲、非洲以及印第安本土音樂元素的多元音樂文化載體。
從巴西音樂的歷史脈絡來看,桑巴與巴西文化緊密關聯(lián)。桑巴是16世紀由西非的奴隸帶入到巴西的音樂和舞蹈載體。20世紀30年代,巴西民族主義獨裁者瓦加斯為了能夠在宣揚自己政策的同時團結國家多樣化的人口,即以大力推行狂歡節(jié)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桑巴元素融入巴西人民與音樂家的心中。

Bossa一詞來源于葡萄牙殖民者的俚語,意思是突出、有閃光點、讓人印象深刻。在巴西,如果一首歌大家都很喜歡,就會用Bossa來形容之。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Bossa是巴西音樂中本就存在的固定律動,而Nova的意思表示“新”,因此Bossa Nova在字面上就帶有一種“新趨勢”的意味。從宏觀的縱向時間維度而言,Bossa Nova所具有的雜糅形態(tài)特征無疑與巴西近代的歷史發(fā)展息息相關:印第安本土文化、三角貿易所帶來的黑人文化遷徙,以及后殖民時期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文化同化的影響,使得其音樂發(fā)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從人本主義角度而言,在經歷了經濟大蕭條、“二戰(zhàn)”以及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后,人民對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極度渴望以及音樂作為社會思潮的藝術形態(tài)表征,為Bossa Nova的節(jié)奏特征和歌詞內容等提供了充分條件。
作為1950年代誕生于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音樂風格,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于當地人生活方式的影響無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Bossa Nova音樂風格的形成。里約熱內盧是位于南美洲東部緊靠大西洋的一個海濱城市,全年溫和的熱帶草原氣候和長達半年的干季,為人們的海灘娛樂活動及海灘音樂演出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在這種條件下,不同種族及文化背景的音樂家們得以聚集在同一場域內實現音樂文化的交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土音樂的創(chuàng)作。從社會空間維度來看,當時巴西的音樂家群體多為中產階級,受到美國爵士樂的影響較大,加之在當時的音樂圈中有著類似中國“古琴雅集”形式的音樂集會,集會上大家彼此交流音樂并展示自己的新作。
正是在整個巴西時空建構的各種因素共同影下,音樂人Antonio Carlos Jobim、Stan Getz和Joao Gilberto于1958年創(chuàng)造出了Bossa Nova。

作為巴西現代音樂的代表風格之一,Bossa Nova最能體現巴西音樂特征的就是其節(jié)奏形態(tài)上的桑巴元素,而桑巴節(jié)奏同時又蘊含著Afro-Cuban(非洲—古巴)的律動。Son Clave是Afro-Cuban音樂中的一種節(jié)奏模式,而作為拉美音樂中的一個分支,桑巴毫無例外地繼承了這一靈魂元素。Clave的名稱來自一種由兩根木制的圓柱形棍棒組成的傳統(tǒng)拉丁樂器Claves(響棒)。在演奏技術層面上,Clave是由五次擊打所組成的兩小節(jié)固定節(jié)奏模式。Son Clave節(jié)奏模式、Bossa Nova作品中的打擊樂節(jié)奏型與桑巴節(jié)奏在軍鼓上使用擊邊技法演奏的節(jié)奏型,有著極高的相似度。
爵士樂始于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發(fā)源于非裔美國人群體中的一種音樂類型,將歐洲傳統(tǒng)音樂與非裔美國人的音樂相結合。它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音樂風格,表現形式由早期的拉格泰姆、布魯斯逐步演變?yōu)閾u擺樂這種為舞蹈而服務的音樂風格。隨著爵士樂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以及對不同國家地區(qū)音樂文化的借鑒,其自身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風格。在 “二戰(zhàn)”結束后的全球化影響下,美國爵士樂的影子開始越來越多地顯現于巴西流行音樂中。而誕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Bossa Nova在和聲特征上很大程度受到了冷爵士(Cool Jazz)風格的影響。與古典音樂相比,爵士樂更加注重和聲的色彩與張力。爵士音樂家們在七和弦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延伸音使用規(guī)則與和聲進行邏輯,為音樂的音響效果提供了更多的色彩與可能性。通過對Bossa Nova作品中和聲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多元文化音樂語境中,與美國爵士樂雜糅過程中所形成的共性表征。
被譽為 “ Bossa Nova之父”的Antonio Carlos Jobim在其職業(yè)生涯中最廣為人知的專輯是他與美國爵士薩克斯手Stan Getz、巴西歌手Joao Gilberto和 Astrud Gilberto(Gilberto當時的妻子)所共同制作的專輯Getz/Gilberto,在這張專輯中最受歡迎同時也被后人改編最多的一首作品就是The Girl From Ipanema (《依帕內瑪女孩》)。
Bossa Nova風格的樂曲配器多由尼龍弦吉他、沙錘、貝斯、古巴打擊樂器、爵士鼓、鋼琴、管樂構成。其中尼龍弦吉他作為16世紀巴西被歐洲殖民后的舶來品,不僅是Bossa Nova音樂風格中的重要標志,同時也影響了近代巴西乃至拉丁美洲的許多其他音樂風格。沙錘則是來自南美印第安人傳統(tǒng)的樂器,也是Bossa Nova風格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節(jié)奏型樂器。古巴的打擊樂器如康加鼓、牛鈴以及前文提到的Claves等會在音樂演奏中呈現出不同的的節(jié)奏型,以共同構造出具有層次的復合節(jié)奏,這也是Bossa Nova繼承了巴西和古巴音樂元素的體現。最后,爵士鼓、鋼琴、貝斯、管樂則是典型的爵士樂重奏中常用到的樂器,可見當時Bossa Nova在配器上同樣受到了美國爵士樂的影響。在編曲和演奏中,爵士鼓在軍鼓演奏中會較多地運用擊邊技巧,配合節(jié)奏律動較少的鋼琴,共同呈現出Bossa Nova獨有的節(jié)奏形態(tài)與音響特點。
20世紀40—60年代,巴西結束了瓦加斯的獨裁統(tǒng)治,進入民主實踐時期。加之剛剛經歷了經濟大蕭條與“二戰(zhàn)”,人們極度渴望自由美好的生活,因此早期Bossa Nova歌詞中不僅多涉及女性、愛、渴望、思鄉(xiāng)之情,還會描寫自然之美。例如專輯Getz/ Gilberto中的The Girl From Ipanema,就表達了對女性的贊美:“瞧那俏麗的佳人,美麗而又優(yōu)雅至極。”“高挑配上古銅色的皮膚,年輕又可愛,這個來自伊帕內瑪的女孩兒輕輕走過?!贝送?,同一首作品中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葡萄牙語和英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西的社會文化在后殖民語境中所呈現出的多元性。又如,在歌曲Aquas De Marco(《三月之水》)中,可以看出Bossa Nova早期作品對于大自然美好景色(三月雨水)的歌頌:“它是一個臺階,它是一座橋,它是一只青蛙,這是一個美麗的地平線,這是一個星期二的熱潮?!边€有一些歌曲的歌詞部分會使用哼鳴或類似爵士樂中Scat(擬聲唱法)的形式來表現,例如O Pato (《小鴨子》)這首曲子,歌詞部分使用了大量擬聲詞來模仿小鴨子的叫聲,這些擬聲詞不僅體現了語言所難以表達的意境,同時營造出Bossa Nova輕松慵懶的歌曲氣質。
殖民歷史雖然使巴西具有了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特點,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同種族間在文化身份建構過程中的隱性矛盾,即宗主國民族、土著民族與非裔民族三者間在文化調和上的矛盾。為了消除文化歧視,防止民族邊緣化,總統(tǒng)瓦加斯于20世紀30年代以大力推行巴西狂歡節(jié)的方式來團結多樣化人口,使得桑巴舞和桑巴音樂深入人心。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種族間的文化在碰撞之后使得具有相同觀念的接受主體產生文化認同,而不同的文化觀念在經歷共存后就形成了文化雜糅。Bossa Nova的誕生、發(fā)展及其音樂形態(tài)特征就是這種文化雜糅現象的典型體現。從Bossa Nova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可以看出,在社會逐漸走向民主的時代背景下,這種新音樂風格的出現展現了巴西音樂家的創(chuàng)造性與革新精神。作為從巴西這片土地上誕生的音樂,Bossa Nova在節(jié)奏特征上不僅繼承了其傳統(tǒng)的桑巴元素,同時也體現出同為拉丁音樂根源的古巴Clave元素;在和聲特征上,Bossa Nova融合了爵士樂中色彩豐富的延伸音和弦與替代和弦進行,為和聲的色彩以及旋律發(fā)展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配器特征上,Bossa Nova不僅將16世紀歐洲殖民所帶來的尼龍弦吉他作為負責和聲與節(jié)奏的主要樂器,還融合了印第安、古巴的打擊樂器和美國爵士樂重奏中的樂器配置,共同構建了具有多元化特色的配器形態(tài);作為以歌詞為文學表現的音樂形式載體,早期的Bossa Nova作品中包含了葡萄牙語和英語,內容以贊美女性、愛情和自然之美為主,并留有巴西詩歌文學的余香。當然不僅是Bossa Nova,在例如喬羅、桑巴、馬拉卡圖、阿福西等巴西音樂中,我們同樣可以發(fā)現這些音樂與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碰撞留下的印記。

給藝術找到一種合適的載體,使它既能吸引傳播者,又包含本土民族性的價值內容,這在藝術文化傳承中顯得尤為重要。從社會認同的角度來看,爵士樂作為同時期美國流行音樂的代表,與當時美國中產階級和特權階層的娛樂活動緊密相關,象征著一種社會繁榮,這一點通過米高梅電影公司1944年出品的名片《出水芙蓉》即可感知。在“二戰(zhàn)”后的全球化語境下,20世紀的巴西充斥著現代工業(yè)化所帶來的各種產品,其中美國在文化方面的輸入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巴西的音樂消費主體——中產階級。Bossa Nova因其既有美國爵士樂的音響效果,又有富于詩意的雙重語言(葡萄牙語與英語)表達的歌詞,使得當時的巴西中產階級借此在某種意義上達到一種社會身份認同下的內心平衡。學者Albrecht Morenox曾表示:“桑巴在發(fā)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與巴西城市的中產階級格格不入。這些受人尊敬的中產階級認為桑巴是一種原始的、低級的音樂形式,他們對北美和歐洲傳統(tǒng)音樂的喜愛勝過了本土音樂。”Bossa Nova的出現不僅融合了巴西傳統(tǒng)的桑巴節(jié)奏特征,還在配器上大量運用印第安打擊樂器沙錘,這些特征不僅保留了巴西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元素,同時也一定程度地化解了當時中產階級無法接受桑巴文化的尷尬狀況,在促進巴西人民對于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同時,也緩解了中產階級中歐洲移民群體的身份認同模糊。
正如學者王富所言:“身份建構不僅僅依靠自身傳統(tǒng)的承遞,還有他者的參照,而這種他者與自我的關系并非完全的對立與對抗,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雜,它完全使一種文化擺脫了自我中心主義,而可以與他者文化共生共盛,不同而和,多元并存,進而有效地反對西方強勢話語的霸權主義,倡導文化多元主義?!盉ossa Nova就是在這種承遞與參照、他者與自我的關系中找到了傳承本土音樂與文化的平衡點,從而促進了多民族語境下近代巴西人民的文化身份建構;在一定程度上既調和了巴西各民族間的身份與文化認同,同時又促進了巴西民族音樂文化在本土的傳承以及向世界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