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現實的鏡子,現實是歷史的賡續。講好紅色故事,勠力繼往開來,可謂大型方言劇《鹽阜往事》的潛在宗旨。該劇以荷花蕩底層青年小山子、蘆花投奔革命為開端,以華中魯藝師生北秦莊殉難為高潮,于抗戰歷史中彰顯血色浪漫,在紅色故事講述中抒寫人民美學。全劇通過蕩里來了新四軍、軍民團結魚水情、不辱使命上海灘、英雄魂斷北秦莊、荷花蕩里喊魂聲等跌宕起伏的情節,還原革命歷史,弘揚紅色精神。豐富多彩的曲種、技藝精湛的表演、緩急有致的情節、韻味悠長的曲調,令觀眾仿佛置身于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體驗根據地軍民抗日熱情,彰顯鹽都作為蘇北首個“中國曲藝之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人文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鹽阜往事》的主創薈萃曲藝界、戲劇界的精英,該劇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好看、耐看、值得看,有情、有趣、有韻味,堪稱一部題材獨特、視野開闊、形式新穎的以曲藝為方法還原紅色歷史的精品力作。
《鹽阜往事》具有觸動靈魂的思想內涵,充盈著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全劇以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為背景,講述小山子、蘆花、蘭欣等本地或滬上向往革命的進步青年,以及更多其他階層的民主人士如王維成等人加入或支持新四軍投身抗日斗爭的故事。令人震驚的“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以民族解放事業為重,統攬全局,力挽狂瀾,在鹽城重建軍部,帶領軍民堅持敵后抗戰,積極建設根據地。孤兒小山子和童養媳蘆花投奔革命以后,忠誠革命事業,勇敢投入戰斗,這是該劇的主線。小山子和蘆花的愛情,也服從革命事業需要,成為該劇的一條副線。受時代革命大潮影響,小山子趁黑夜帶著蘆花,欲從王維成家逃走,投奔新四軍隊伍。當他們被發現后,受到管家阻攔,王維成亦得知此訊。讓蘆花沒有想到的是,王維成不但未加阻攔,還對蘆花說,從今天起,你不再是我家的童養媳,你自由了。這讓蘆花和小山子頗受感動,蘆花甚至有些不舍離去。但在小山子勸說下,二人最終離開家鄉奔赴華中魯藝小分隊駐地。
列寧說過:“人民群眾在任何時候不能夠像革命時期這樣以新社會秩序的積極創造者的身份出現。”而且,革命是可以改變一切的,包括對人的改變,對人的精神面貌的改變。小山子和蘆花來到華中魯藝小分隊駐地以后,被這里熱氣騰騰的革命景象所感染。在這里,新四軍女戰士蘭欣正在向大家宣傳抗戰;開明紳士王維成在書寫“仁義之師”四個大字;魯藝學生在向來往的村民發放傳單。眼前的情境,令兩位懵懂青年看到了眼前的光明,精神為之振奮,思想開始轉變。樸實的小山子在看活報劇的時候,如同延安一名戰士在看歌劇《白毛女》時拉開槍栓要射殺“黃世仁”一樣,居然情不自禁地沖上臺去暴打那個“偽警察”。隨著時間的流轉,小山子思想覺悟提高,發自內心地表示:“從前我心里面只有蘆花,一心就想和你結婚成家。新四軍讓我們明白事理,保家鄉護親人要把槍拿。”而蘆花也對山子哥傾吐心曲:“身在他鄉莫戀家,多打勝仗多立功。待到花好月圓夜,我繡紅花迎英雄。”此情此景,讓我想到孫犁的小說《荷花淀》,水生與媳婦互相勉勵、共同抗日的美好故事。
《鹽阜往事》在藝術表達上,堪稱生動感人。首先,該劇抓住展現人性美、人情美的典型場面、人物語言、動作細節等,準確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凸現人物樸素真摯的情感。王新明壯烈犧牲后,王維成把他“一歲兩歲的襁褓肚兜、三歲四歲的虎鞋圍巾、五歲六歲的硯臺書包、七歲八歲的伴讀油燈、九歲剪掉的慣寶辮梢、十歲佩戴的玉墜觀音,一件一件、齊齊整整”包扎妥帖,隨時準備為革命獻身。王維成身為一名開明紳士,積極支持兒子王新明投身地下革命工作,形成一種崇高的“父子情”。而小山子、蘆花則直接認王維成為父親。為了民族解放事業的成功,小山子毅然走上前線,蘆花則在后方積極支援,二人相互支持、肝膽相照,后來小山子在戰斗中犧牲,二人成就一段“生死戀”。這種在戰爭環境中形成的同志情、戰友情,感天動地,令人淚目。其次,《鹽阜往事》結構簡潔、靈活。作品力避平鋪直敘地串聯故事情節,而是采用虛實相間、主線副線交織等手法,詳略得當地予以表現。所謂“虛”,是通過該說書人之口,講述劇中人物故事;所謂“實”,則是直接描述劇中人物故事。這種虛實結合的演繹,起到了突出重點、變換視覺的作用,凸顯了藝術的張力。
《鹽阜往事》在審美格調上,既有輕松活潑,也有悲壯沉重,凸顯輕重相間、緩急有致、先松后緊、漸入高潮之態勢。全劇既沒有因為活潑氣氛的渲染而影響到戰爭的殘酷真實,也沒有因為戰爭的血雨腥風而扼殺了劇目該輕松活潑時的氛圍,極具美學形態的辯證色彩。與曾經在熒屏上流行的那些抗戰神劇的虛假粉飾做派不同,該劇沒有回避抗日戰爭的殘酷和我方付出的巨大犧牲。在一次敵我雙方鏖戰中,丘東平主任為掩護一大隊向東突圍,英勇犧牲;許晴教務長與敵人肉搏血拼也壯烈殉國;二大隊9個女傷員打光了子彈,為了不讓鬼子抓住,都抱著石頭跳河自盡。縱是如此,華中魯藝小分隊的戰士們依然勇敢堅定地抗擊日軍。女戰士蘭欣鼓勵大家:同志們!不要用眼淚告別英烈,不要用哭泣傾訴悲傷!別忘了,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我們是頂天立地的炎黃子孫!不怕鬼魅,何懼強梁,慷慨赴死,血氣方剛。眾戰士聞聲,也與蘭欣一同高呼:華夏不滅,巍峨炎黃,文明千古,綿延昭彰。待到乾坤清朗日,墳前紅花向天唱!頗有一種“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的膽魄和氣概。
《鹽阜往事》特別注意汲取和發揮曲藝的特色,凸顯不同凡響的藝術觀賞效果。在緊張激烈的敵我對抗的間隙,該劇把曲藝中的鹽城大唱、鹽阜說唱、三人花鼓、道情、快板、雙簧、相聲等多種曲藝形式巧妙地加以征用,使該劇在嚴肅、緊張的同時,也不失輕松、活潑。比如,劇中有這么一小段群口相聲——警長:人呢?甲乙:來了。警長:過來,你們今天把招子給我放亮點兒。甲乙(點頭哈腰):是!警長:口風緊點兒。警察甲:好!警長:實在不行就把嘴縫起來。警察乙:嗯!警長:昨天的案子結案了?警察丙:唔……(點頭)警長:怎么結的?警察甲(只做比劃,不開口)唔……警長:什么亂七八糟的?甲乙丙:不是你叫我們把嘴縫起來嗎?”
再看劇中這段自帶“貫口”和“包袱”的群口相聲:“警長:跟著我干,有你們好處!警察甲:有什么好處?警長:事成之后,請弟兄們大吃一頓!甲乙:吃大餐?都吃些什么呀?警長:就吃吃咱們江蘇菜怎么樣?甲乙丙:都有什么呀!【貫口】有鎮揚三頭、蘇州三雞、金陵三叉松子雞富春雞,爐鍋油雞黃燜票子雞、常熟叫花雞、春筍白拌雞、櫻桃肉糟扣肉、淡菜皺紋肉荷葉粉蒸肉、百花酒燜肉杏仁葛粉肉、南蕩雞頭肉、紅燒獅子頭、梅干菜燒肉松鼠桂魚、香脆銀魚、清蒸刀魚、清蒸石魚、清蒸甲魚、清蒸鰻魚、糖醋刀魚、翡翠鮑魚、白汁迴魚、生熏百魚羊方藏魚、生敲甲魚龍門魚、蘿卜魚醋溜甲魚、維揚軟兜紅燒沙光魚。甲乙丙:走!甲乙丙:漂亮!警長:這些菜好不好吃?甲乙丙:好吃!警長:愛不愛吃?乙丙丁:愛吃!警長:想不想吃?乙丙丁:想吃!警長:走。乙丙丁:吃去!警長:沒錢!甲乙丙:白說了!”這個群口相聲,開頭有鋪墊,中間有“貫口”,末尾抖包袱,收到了不錯的“笑果”。這種相聲的創演,加之鹽城大唱、鹽阜說唱、三人花鼓、道情、快板、雙簧、滬劇、電視劇插曲等其他曲藝、音樂因素的滲透,起到了激活氛圍、變換角度的調節作用,進而成為該劇的精彩看點。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