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開設的非遺傳承課程——山東琴書為例,探索非遺曲藝傳承的創新思路與教學方法。通過引進非遺傳承人、打造高水平非遺傳承的師資團隊、加強藝術實踐教學等方式,將山東琴書藝術扎根于高校土壤,植入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在高校中促進非遺藝術的傳承、培育、發展與創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按照相關重要指示精神,各大高校大力推進非遺傳承創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讓非遺走進大學課堂。山東管理學院的非遺傳承研究氛圍濃厚,自2010年與山東藝術研究院合作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以來,歷經十多年,逐步探索出一條高校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發展之路,在校園文化建設、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山東琴書是山東省獨具特色的傳統曲藝藝術形式之一,以自身獨有的藝術形態和文化資源充盈著民間藝術寶庫,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山東琴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開設的非遺山東琴書課程是藝術管理專業設立的專業選修課,根據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該課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東琴書為主要授課內容,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民間音樂為目的,旨在通過對地方特色曲藝藝術的學習與實踐,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觀念,增進學生對非遺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引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尊重。培養一批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非遺傳承與創新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高等院校主要是對學生開展專業教學以及技能培養的地方,也是實施文化創新以及傳承的載體,更是對大學生開展人格培養以及專業教育的場所①。山東管理學院非常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逐步形成了以非遺傳承人為引領,以藝術教育和學校美育為主導,以校企、校地、校政融合為路徑,以“一院四所六基地”為平臺,構建非遺項目傳承與藝術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中實現了“知行合一”。
自2012年以來,山東琴書、山東大鼓、古琴藝術等非遺項目陸續進入課堂,落地開花。2017年,山東管理學院將非遺課程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成為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特色課程,同時面向全校開展曲藝類通識選修課程,實現非遺課程本專科全覆蓋。學院邀請了國家級山東琴書傳承人姚忠賢先生駐校授課講學,山東琴書傳承人羅曉靜作為山東琴書課程教學的帶頭人,在中國曲藝家協會、山東省曲藝家協會的指導下,由羅曉靜教授帶領多名師生,組成了一支高水平山東琴書傳承與實踐的師生團隊,成立了“琴聲書韻曲藝社”,有序開展山東琴書在高校的傳承工作。同時,山東管理學院依托“全國山東琴書藝術傳承與發展實踐基地”“山東省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基地”“山東省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基地”等開展非遺傳承與培訓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進一步推動非遺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先后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所、國際文化創意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等,并成功舉辦山東省首屆非遺傳承發展研討會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山東管理學院積極開展非遺理論實踐研究,為非遺課程的傳承與發展搭建了研究平臺,凝聚了研究力量,讓山東琴書響徹大學校園,山東管理學院的做法不僅有效保護、傳承了優秀民間音樂文化遺產,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曲藝音樂的教學與研究,開辟了曲藝音樂教育傳承與創新的新模式,并逐步構建起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高校課程。
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等系統化的活動。在非遺山東琴書的課程設計過程中,遵循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成果為導向,設定山東琴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反思,等等,培養能教、能演、能傳遞的非遺文化傳承者。
(一)教學目標設定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核心。根據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所教授的非遺山東琴書的教學目標(如圖1所示)。課程內容分為3個部分、6個章節并劃分知識點,根據重難點比例分配內容學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態度與認知需求,確定核心教學內容。選擇的參考教材有《中國曲藝發展簡史》《民俗非遺保護研究》,等等,還通過選擇合適的課外資源輔助教學,切實夯實教學效果。
(二)教學策略設計
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單一的知識認知主體,而是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知識、創新創造知識的主體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山東琴書基礎的理論知識和表演技能,還需要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在藝術實踐過程中產生文化認同感,真正領悟這門藝術需要傳承發展的原因及意義,動靜結合,引發興趣,引起思考。
1.注重非遺課程的體驗式、啟發式教學
傳統的曲藝高等教育方式較為單一、機械,多注重對基礎技能的訓練,固定的曲目學習、程式化的上課模式往往無法引起學生對非遺曲藝的學習熱情,這就需要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生“高階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征(如愛好、學習風格、認知水平、學習需求等)提供富有實效的“個性化”的自適應學習服務③。這就要求曲藝教學注重策略性發展,采用更符合高校學生成長特點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興趣—理解—認同—發揚—創新各階段,增加學生對非遺曲藝的體驗感。
為此,山東管理學院引進非遺傳承人羅曉靜教授專門教授山東琴書課程,首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進行教學設計。基于學生很少有機會和時間從高校以外的社會途徑接觸原汁原味的曲藝藝術,教師會經常帶領學生去當地劇院觀看曲藝演出并進行現場講解,或帶領學生去山東管理學院的非遺展廳和非遺傳承實踐基地進行參觀、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現場互動、排演等。由此創造出實際的情境,增加了傳承人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
2.將傳統曲藝“師徒制”和現代高等教育工作室制相結合
羅曉靜教授自授課以來,積極嘗試將非遺傳承與高校藝術教育相融合,將傳統曲藝“師徒制”和現代高等教育工作室制有機結合起來。羅曉靜教授帶領姜楠、張博雯、丁倩、李京霖等多名師生,組建山東琴書傳承團隊,成立山東管理學院“琴聲書韻曲藝社”。以羅曉靜教授的非遺山東琴書課程為基礎,師生共同組織排演了《孟母教子》《一部聊齋世相傳》《泉水清清楊柳風》等多部山東琴書作品,曾參加第二屆大學生曲藝周、第六屆泉城曲藝春晚“曲山藝海頌黨恩”等活動并獲獎。這些青年教師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榜樣的力量,大大提升了帶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真正做到了“引進來和走出去”。這種新型的高校師徒制的傳承方式,探索并拓展了非遺傳承課程延伸的思路與渠道,在高校非遺項目傳承教學與專業舞臺之間發揮了橋梁紐帶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發揮山東管理學院“琴聲書韻”曲藝社的品牌效應。
(三)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育、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④。在非遺山東琴書課程的教學反思中,教師通過多種渠道從學生中征詢意見,并以學習者的身份進行自我反思。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對山東琴書演唱技法的運用能力較有局限。學生對唱詞、曲調的掌握程度較為扎實,識譜速度較快,但面對山東琴書復雜多變的節奏、音調時,仍存在練習不熟練、不到位的問題。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加入更多階段化訓練,并輔以課程實踐,形成教學成果展;多組織學生進行合唱、合奏山東琴書經典作品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重視學生對非遺課程的認知程度;重視學生對非遺山東琴書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等。

綜合往年的課程考核情況,大部分學生的期末考核均在良好以上;過程性考核各個環節的完成率為100%,平時作業、課程實訓報告與項目成果展示的完成情況均為良好。考核過程符合考核實施方案要求,項目成果展示依托期中考試體現,成績量化方式采用教師現場評分的方式,考核成績較為客觀。
該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良好,通過不同形式的課程考核,反映出本班學生對本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已基本達標。在知識目標層面,學生能夠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及非遺保護的社會意義,掌握與山東琴書相關的理論知識;在能力目標層面,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既能掌握山東琴書表演唱的基本特點,又能夠獨立演唱山東琴書的選段,與小組配合呈現經典曲目;在素質目標層面,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曲藝藝術的鑒賞能力,部分學生在評教中提到,通過學習非遺課程激發了對曲藝的學習興趣,能夠主動觀看本地曲藝演出、參與本地曲藝社團,能夠做到將非遺課程中的所學運用到創意策劃比賽當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藝術素養,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編寫適合學生認知程度的校本教材,豐富教學內容
通過教學反思,認識到非遺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從中掌握學生對于學習非遺的態度,匹配恰當的方法。結合教學現狀編寫山東琴書的校本教材,教材的編寫不僅需依據教學條件和當地資源,而且要具有創新性,結合當下的非遺現狀,與文化旅游、鄉村振興、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教材開發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滿足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的。其次,將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形成知識與技能的層級遞進,同時進一步規范對學生過程性考核的要求并對考核內容進行記錄、抽查,引起學生的重視等。
(二)非遺課程開發應該以地方特色為基礎,進一步傳承創新
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和地域優勢,在不改變非遺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編,展開非遺創新模式的研究探索,更符合高校教育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保護和傳承其文化價值的同時,進一步開發各具特色的非遺課程。例如,在開發山東琴書課程之余,可逐步開發山東快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曲藝項目,有助于在學校教育中構建穩定的傳承和創新體系,逐步形成系統化的非遺曲藝課程,這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姚嵐:《深入文化育人理念,實施創造性藝術教育——文化傳承創新視域下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大學教育》,2019年第4期,第165—167頁。
②鐵梅:《從“知識邏輯”到“活動邏輯”: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探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年第35期,第39—42頁。
③李兆義:《“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素養結構與培養路徑》,《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12期,第97—103頁。
④申繼亮、劉加霞:《論教師的教學反思》,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9月,第3期,第44—49頁。?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