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育教育是中國乃至國際教育的重要議題,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更是成為學校教育關注的熱點內容,需要進一步落實對學生的美育培養。我國各地還存在許多地方性傳統藝術,如南京白局、蘇州彈詞、揚州清曲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當地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飛速發展,娛樂方式逐漸多樣化,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每天都向人們傳送著豐富有趣的信息,傳統藝術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慶幸的是全國許多學校開設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課程,拓展了美育教育的途徑,豐富了美育教育的手段,有效增加了地方性傳統藝術在學生群體的普及,拉近了學生們對傳統藝術的距離感。因此,筆者對南京市開設南京白局課程的兩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調研,考察了學生學習南京白局的方式以及對傳統藝術的認知和喜愛程度,思考了對南京白局的教學方式的改進措施,以求能夠促進南京白局的傳承與發展。
為了更好地了解南京白局在南京地區小學中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對其了解程度,筆者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瑞金北村小學兩所含有南京白局校本課程的小學進行了調研,并與學校老師進行交流訪談。筆者向學生發放電子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一到六年級學生,共收到有效問卷答復301份。本次調查問卷的問題主要分為3類:1.對傳統藝術的了解和認知。2.對南京白局的了解和認知。3.學生對參與南京白局課程以及宣傳南京白局的支持程度。

第一部分是對“傳統藝術的認知”。問題1:“你喜歡傳統藝術嗎?”,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1)。
喜歡傳統藝術的學生有55.81%,一般喜歡的有39.53%,不喜歡的只有4.65%,可見大部分學生對傳統藝術都表現出可以接受的態度。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喜愛程度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們平時接觸到的傳統藝術類型以及對傳統藝術的了解,他們對傳統藝術的認知程度與喜愛程度大致成正比。
問題2:“你覺得傳統藝術適合什么人群觀看?”,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2)。

數據中有48.17%的學生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觀看傳統藝術,還有43.19%的學生認為傳統藝術應該由有這方面愛好和專業背景的人觀看,8.64%的學生認為是給老年人聽的。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將傳統藝術定義為有專業背景人士觀看的類型,認為與自己的學習生活關系不大。
第二部分的選擇題是對南京白局以及相關問題的提問。問題3:“你會說南京話嗎?”,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3)。

上圖中可以看到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說一些南京話,44.85%的學生不怎么會說,但是大部分學生表明可以聽得懂南京話。
問題4:“你知道南京白局嗎?”,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4)。

在學校開設南京白局校本課程的情況下,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學生對南京白局或多或少有一些認知,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生完全不了解。
問題5:“你是怎么知道南京白局的?”,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5)。

第4題和第5題是具有關聯性的2道題,在知道南京白局的學生當中,“學校老師教的”了解到的占比最高,之后依次是通過“其他”“電視里放的”“文化館聽說的”以及“同學告訴的”等方式了解。但也可以看出,“通過學校老師教的”而認識南京白局的學生只占了全部了解渠道的37.77%,不少學生是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這說明南京白局的傳播力還不夠。
第三部分的問題是學生對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的認知。問題6:“你覺得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重要嗎?”,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6)。

通過餅狀圖的占比面積可以看出有84.39%的學生都表示認同,只有不到20%的學生認為一般重要或不重要,說明大多數的學生都有較強的弘揚民族藝術的意識,學生整體思想覺悟較高,對我國傳統藝術有一定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問題7:“如果學校有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你會報名嗎?”,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7)。

數據中有53.82%的學生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而選擇,23.92%的學生是出于對新事物的好奇,剩下的22.26%則認為傳統文化無趣或不了解傳統文化而不愿意選擇。
問題8:“南京白局作為南京地區一種說唱藝術,你覺得應該在學校普及嗎?”,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8)。
有79.4%的學生都覺得應該在學校普及南京白局,認為將地方性傳統藝術傳承和弘揚下去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這為南京白局在學校傳播提供了有力的說服依據。

問題9:“如果校外舉行保護和宣傳南京白局文化活動你會去參加嗎?”,得到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9)。

有79.4%的學生表明自愿去參加南京白局的文化宣傳活動,不到30%的學生因為其他原因表明不會自愿參加。筆者相信,學生們廣泛參與文化類的社會性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南京白局的傳播力度。
南京白局作為南京一種傳統的說唱藝術面臨著同其他地區傳統藝術相似的困境——都在面臨失傳和被人們遺忘的風險。在傳統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發展受限的客觀因素存在,也有人們看待傳統藝術的主觀因素存在。南京作為省會城市,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當地很多中小學都將傳統藝術納入校本課程中教學,但是從上面的調查數據中不難看出,南京白局在學校的傳播發展依然會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生對傳統藝術“身份”的定位較為局限
調查數據顯示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將傳統藝術定義為專業人士喜愛和需要學習的事物,少部分學生認為傳統藝術是老年人喜歡聽的,與時代發展相脫節。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藝術教材上涉及到的傳統藝術多是在教學政策規定以及專家鑒定篩選下決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教學普適性但不具備地方特色性。另一方面,我國對學校的傳統藝術教育,主要投資于專業的藝術學院,培養專業理論人才,但是對于基礎教育中的傳統藝術教育,尤其是地方性傳統藝術教育卻忽略了其重要性,因此學生對傳統藝術的陌生造成了他們與地方性傳統藝術的距離感。
(二)課程體系不完善
據筆者了解到,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自行報名南京白局課程。學校里南京白局校本課程是由校外傳承人教授,以模仿老師的演唱風格和表演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沒有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普適性教材,教學形式較為單一。班上學生年紀差距較大,一到六年級的學生全在一個班學習,沒有分學段教學,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藝術的解讀和理解能力不同,年紀較小的學生可能無法理解藝術的內涵。因此,學生們會覺得枯燥,缺乏趣味性,他們的積極性也就不高。
(三)南京白局自身存在的發展局限性
南京白局在南京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一是在于目前南京白局的宣傳力度不夠,學校沒有十分重視這門課程,使學生們不足以了解和喜愛。二是現有傳承人數稀少,并且傳承人多半年齡較大。三是南京白局的創新性不夠,發展較為緩慢,缺少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指導創新,從而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審美需求。
筆者針對目前南京白局在學校中的教學情況,并結合上述調查情況和問題,提出幾點教學上的建議。
(一)重新定位地方藝術價值
地方文化藝術課程的價值不僅僅存在于學習藝術本身,其設立的意義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在對學生個體發展價值和社會發展價值,以及它對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都具有的獨特作用。很多學生對傳統藝術依然保留著“傳統藝術很土”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看來只有老年人才會喜歡聽、喜歡看傳統節目的表演,這種偏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了解傳統文化。因此,想要學生了解傳統藝術,改變對傳統藝術的偏見,首先是要讓學生親自接觸傳統藝術。傳統藝術可以是一種審美對象,也可以是一種文化載體。學生們通過地方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增加文化自信,感受和了解先輩們的藝術智慧,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對地方性傳統藝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傳承和保護作用。
(二)通過協同教育積極建設學校文化課程
開設地方性傳統藝術的專門課程,將地方曲種真正納入教育體系,制定相關教學方案,就需要學校老師積極關注本地的曲藝發展,了解地方曲種的發展特征以及社會影響,采用學校老師與傳承人協同教育的模式進行教授,建立南京白局課題小組,與民間傳承人一起制定南京白局的校本教材、課程規劃,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南京白局的教育教學工作。作為藝術學科的專業教師,學校老師更加了解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學習特征和身心發展特點,可以通過有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接納傳統藝術,在培養學生感受、感知傳統曲藝魅力的同時激發他們對傳統曲藝再創新的想法和能力。南京白局傳承人作為非教育專業的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和藝術講解,也可為南京白局課錄制相關表演短片和講解視頻。這種相較于以往教學課堂里通過網絡有限的視頻和圖片資料看到的藝術表演要更加直觀且生動有趣,可以極大地增加學生對學習地方曲種的興趣。
(三)將地方曲種放置在它產生的地方進行美育教育并大力拓展傳播渠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一方水土也養一方文化。只有將地方曲種放在它被生產、被欣賞的文化語境當中,才能探究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曲藝與人文之間的聯系,理解藝術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因此,除了學校開設南京白局課程以外,還可以大力拓展校外實踐教育。學校可以將白局課程設置為課堂和實踐兩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定期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文化館、非遺館進行南京白局的實踐學習,拓展學生對南京白局的了解途徑,在這期間也逐漸培養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興趣,為日后南京白局的傳承和發展埋下鋪墊。
(四)大力推進白局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的社團建設
從上面的調查數據中得知,大部分學生對傳統藝術在學校的普及都持支持態度。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途徑,例如建立南京白局社團。建社團之前,學校老師可以發放調查問卷給學生,了解學生對創建社團和定期排練的看法和意見,排練中可以結合有器樂、聲樂以及其他才能的學生組成樂隊,在學校老師和校外老師的共同指導下進行傳統曲藝再創新,定期排練和匯報演出。
(五)高校人才與學校教育的銜接
將高校理論與小學實踐教育融合,做到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無縫銜接。在師范院校有著大量優質師范生資源,他們從進校開始就學習專業的傳統藝術理論知識,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相應的實踐經驗。建立高校與小學的合作,就可以將高校師生團隊尤其是師范生團隊引入小學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將高校的專業傳統藝術理論知識與小學教育相結合,有了一定理論基礎的支撐,南京白局實踐教學就更加規范和有效。
美育在學校藝術教育中、在人的全面素質培養和發展中都擔任著重要角色。任何一個時代美育教育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人們對自己、對自然、對社會發展的理想追求上的,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所在。地方性傳統文化藝術正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和該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因素相結合而形成的文化藝術產物。而文化藝術產物不僅僅是傳播了藝術技巧和表演的娛樂效果,更是在人們創造、欣賞藝術產物的同時,對藝術形式所表達的內容有情緒上的波動,有認知上的新發現,并發自內心地接受欣賞這種思想。藝術是美的傳播手段,通過藝術的形式傳播美的思想,來達到審美價值的培養和美的品格的建立??梢哉f,地方性傳統藝術教育是美育教育在生活中的實踐體現,是美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世界多元文化發展階段,我們每天所接受的信息也是多元化的,然而在我們每天接受的信息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的,即使在熟悉的領域里出現的與我們相關的信息也很少。人們總是會對身邊熟悉的人或者事情感興趣,對于自己所在地區的文化,我們長期生活在這里已經習慣了其存在,但同時也忽略了其存在價值。南京白局作為南京本地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唱的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江南小調,講的是傳遍街頭小巷的時政故事。對在南京長大的人來說,聽到有人用熟悉的南京話講述著民間故事必然有股親切感涌上心頭,增加了他們對藝術的好感和興趣,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感受、體驗、鑒賞藝術的能力。地方性傳統藝術教育是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學習本地區的文化,了解本土藝術的表現形式、發展歷史等,有利于學生認同地方文化,并能夠接受和欣賞地方性傳統藝術。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地方性傳統藝術的自覺傳承意識
口傳心授是傳統曲藝的主要傳播方式。這種通過口口相傳、心領神會的方式是我國自古以來最具特色的教學形式?!爸豢梢鈺?,不可言傳”說的大概就是我國傳統藝術教學的主要特點。與學校藝術課堂的教學形式不同,南京白局的傳授是集“演”與“教”為一體的,它的教授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盛宴,讓學生最近距離地接觸、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這樣學生們在欣賞南京白局的同時逐漸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藝術的引領下有意識地模仿和學習這種表演形式,從而能夠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自覺傳承意識。
(三)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我們立足民族文化的根本,應是從最“接地氣”的地方性曲藝教育入手,以小見大地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的作用。南京白局授課老師在教學時,應注意把握地方歷史文化特點,讓學生們了解該曲種的產生和發展歷程,認同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內涵,不斷強化學生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這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地方性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是需要與學校美育教育融合發展才能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學校在設立藝術課程的同時要發揮學校平臺的優勢,將傳統藝術普及到學生中去,學習了解地方文化和地方曲種,對搶救瀕危的傳統曲種曲目提供重要意義。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