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倡將“學堂樂歌”作為中小學校、師范院校的音樂必修課,并由肖友梅、趙元任、李叔同等音樂作曲家,對傳統古詩詞譜曲,由此形成“以詞作曲”的古詩詞歌曲創作模式,產生了大量古詩詞藝術歌曲。文章以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為例,重點研究古詩詞、民族聲韻之間相融合的音樂創作方式,賞析《關雎》的音韻、聲韻、韻腔、情緒與發音表達,全面分析歌詞所蘊含的文化意象、文學意蘊,以期作出歌曲釋讀、吟誦與演唱的準確表達。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包含的文化特征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中的文化意象
《關雎》為先秦典籍《詩經》中的一篇詩詞作品,其中所描繪的文化內容十分純樸、簡練。如首句“關關雎鳩”的“雎”是雄鳥、“鳩”是雌鳥,用雄鳥和雌鳥的叫聲“關關”,表達二者之間的愛慕之情,代指男子對女子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要表達的則是字面意思,但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逑”為“匹配”,“好逑”為“好的匹配”“好的配偶”之意,與“寤寐求之”中“求”的意義完全不同。而后“參差荇菜”的文化意象、“流之”“求之”等的動詞表達,又回到以物喻人的文學敘述邏輯之中。荇菜等水草類植物的左右采摘,隱喻為“君子”對“淑女”日思夜想的追求。在“求之不得”以后,出現了“悠哉悠哉”的感嘆詞,“輾轉”“反側”的動詞,用以表達男子對女子的思念、愛慕之情。隨后的文學敘述,又轉入男子追求女子的意境中,“琴瑟”“鐘鼓”的文化意象,“友之”“樂之”的動詞,可以生動體現出“君子”追求“淑女”的喜悅,以及男女之間愛情的得來不易。
而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從“水”這一文化意象出發,串聯起詩歌其他的一系列意象,展現出先秦時期的風土風俗、風光人情。其中,趙季平版古詩詞歌曲《關雎》,就以潺潺流淌的水聲,作為歌曲古典美學的重要表達方式,由水聲引出“關關”“窈窕淑女”“荇菜”“琴瑟”“鐘鼓”等的文化意象,傳達出男子思慕、追求女子的意境美,以及傳統儒家文化“相敬如賓”的文化美。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的文化意蘊
《關雎》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是用以表現先秦時期民風的詩歌之一,也是《詩經》典籍的首篇作品。孔子在《論語》中對《關雎》的評價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作為“中庸”之德的典范之作。人們通常將《關雎》理解為男性追求女性的愛情詩,但從《關雎》的文化意義表達來看,筆者更傾向于將其理解為“夫婦之德”。在演唱時,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很好地將原詩詞中的文化意蘊體現出來,保留了古詩詞吟誦的特點,在詩歌韻律上充分還原了原詩詞的韻味。
《關雎》中的“流之”“采之”“芼之”,可能為廟堂祭祀時,對“荇菜”作出采摘、反復挑選的動作,“流之”在這里的意義可解釋為采擇、“芼之”則為將其陳列在祭祀的牲品之上。映射到“君子”對“淑女”追求的感情方面來看,“流之”可喻為男女之間單純、混亂的愛意,“采之”“芼之”表明二者之間的感情由混亂走向有序,由不加節制走向合乎禮法。而這一古詩詞的文學敘述表達,也正好對應了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中的“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表示男子對女子追求的感情,由日思夜想、睡不著覺的炙熱之感,走向“琴瑟”“鐘鼓”的禮儀相待之愛。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的創作與音樂特征
《關雎》作為中國古代韻律詩的開山之作,民間傳唱的譜本多種多樣。本文圍繞《風雅十二詩譜》中的《關雎》古曲,作曲家趙季平、林海等創作的《關雎》樂曲,探討傳統古詩詞文化結合經典音樂的藝術表達特征。
(一)《關雎》調式調性創作的音樂特征
《關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遵循著中國傳統古典樂的七聲調式創作模式。《風雅十二詩譜》為古詩詞《關雎》最久遠的曲譜,當前所演繹的古曲《關雎》是由楊蔭瀏譯譜、黃翔鵬修訂,采取古典詩詞的文化意象、傳統雅樂藝術的音律音韻,形成獨具特色的旋律、調式,包括對去聲、上聲、陰平、陽平等聲調的綜合使用,顯示出歌曲旋律“依字行腔”走向的創作理念。在《風雅十二詩譜·關雎》的前奏部分,第一段起音舒緩平正、一字一音,每個音的發音、間隔時間完全相同,且采用流動的分解和弦,均為四拍,帶給聽眾落花流水的感覺。
再看現代作曲家趙季平、林海等創作的古詩詞歌曲《關雎》,趙季平作曲的《關雎》為古音階D羽調式,林海作曲的《關雎》為D宮調式曲式結構。二者都是在中國傳統古曲的基礎上,加入西洋古典音樂的創作元素,但整首曲子仍采用古音階七聲調式,曲調既含蓄婉轉又起伏熱烈。趙季平創作的《關雎》為“A+B+A”“4/4拍”的循環體曲式結構,整體結構工整、旋律舒緩自由,由長長的過門、引子作為開端,采用顫音進入A部。A部在旋律、節奏上沒有太大起伏變化,曲調婉轉,多以流暢的音樂節奏為主在情。B部為全曲的高潮部分,音階、音程的跳躍性起伏較大,“采摘荇菜”“翻滾江水”等樂句演唱的同音反復,第四、第五小節旋律中兩個八度的大跳,使曲調變化迅速。最后,再現間奏、A部的樂段旋律,曲調又歸于緩慢的節奏、平靜的訴說,結合“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演唱詩句,與首部交相呼應。而林海版《關雎》采用單三部、5/4拍的快板曲式結構,并加入古典鋼琴樂的復雜伴奏。由于加入更多西方古典音樂元素,曲子在曲式、曲調表達上更傾向于西洋流行樂。
(二)《關雎》旋律創作的音樂特征
《風雅十二詩譜·關雎》、趙季平版《關雎》的創作與演奏,都是以古琴、簫等中國傳統樂器作為開篇。這些傳統樂器的和弦平緩,歌曲旋律的兩個音之間按音階音級順序作二度音程的上行、下行級進,并將樂句主題旋律作再一次的重復模進演奏,最終使樂句的調式、調性的產生微妙變化與發展,使受眾感受到一種安靜祥和的柔美感。
趙季平版《關雎》的旋律具有延長性,四度、五度甚至八度的音階跳躍,突出“君子”對“淑女”的熱烈渴望之情,如A部以“雎鳩”和鳴為始、旋律表現的如泣如訴,B部b、b1、c、cl、c2等樂句的旋律起伏較大,由平和寧靜變為波瀾壯闊,突出男女感情的親密與熱烈;然后又回到A部的再現樂部,主題旋律由熱烈變為平緩,以長音旋律抒情,表達出男子“求之”后的喜悅與激動之情。
作曲家林海創作的古詩詞歌曲《關雎》,全曲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流動琶音,主旋律的曲調悠遠綿長,與鋼琴伴奏織體交相輝映,整體旋律明快、柔和如清水流動,巧妙還原了古詩詞樂句中的吟誦意味和男子對女子的愛慕思緒。
(三)《關雎》詞曲結合的音樂特征
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的詞,在平仄設置方面錯落有致,使得整首樂曲旋律舒緩和諧、婉轉動聽。因而,《關雎》古詩詞歌曲創作的詞曲結合,成為當前曲作者創作中關注的重要方向之一。以《風雅十二詩譜·關雎》、趙季平版《關雎》的詞曲結合為例,考慮到不同詩句表達的聲韻因素,創作者通常會在編曲創作重復性、對照性詩句時,注重對歌曲主音、伴奏音進行分解的和弦處理,使歌詞所要傳達的情感深入人心。
《風雅十二詩譜·關雎》全曲針對古詩詞的韻腳,將歌曲曲調、歌詞平仄巧妙融合,如第一二段的“關關雎鳩”“參差荇菜”等對照性詩句,采取主音、輔音分解的和弦處理方式,在演奏過程中以低音吟唱為主,高音作為樂段氣氛營造的輔助,低音適當拉長處理、高音緩緩結束,與“君子”追求“淑女”時平和舒緩、激昂濃烈的情感變化相呼應,反映出詩句“流之”“采之”“芼之”情感轉變,展現出傳統詩詞文化的含蓄韻味,達到詞曲境界的完美合一。
趙季平版《關雎》歌曲的創作也具有“詞曲結合”的特征。歌詞中的“輾轉”“窈窕”等雙聲疊韻詞和詩歌的音調較為和諧。首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作為過渡句,作曲家以平穩的語調進行敘述,凸顯男子追求女子時的“求之”心情。第二句“窈窕”“淑女”兩個詞,采用兩個八分休止符、加強音的曲調設置,既顯示出男子追求女子時的急迫、愛慕之情,又體現了女子的端莊動人之態。“好逑”為由低到高變化的四聲音節,并與下方“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等詩句形成連接,通過詞句音階八度跳躍、加強音的設置,突出男子“求之”不得的焦急、思戀。
而在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對于古詩詞“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采之”“芼之”的曲調設置,則按照感情逐層推進的音樂創作手法,通過音階起伏變化、主音與裝飾音的協調使用,將整首歌曲的情緒、情感表達推向高潮。而樂段音調走向發生的由低到高變化,也展現出男子由“輾轉反側”“求而不得”,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心理活動變化情況。最后,引入帶有一定休止符的小間奏,調整樂曲高潮處激烈的情感狀態,轉換為更加自然、平和、安穩的寧靜之態,直到結束《關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音樂演奏。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的演奏與傳播方式
(一)《關雎》演奏的吟誦與歌唱形式把控
《關雎》作為傳統的詩詞文化,在演奏時應從最原始的藝術表達方式出發,通過節奏散漫的吟誦、吟唱等方式,呈現出樂曲本身的詩性曲調。在吟誦演唱過程中,表演者應對吟誦的詩詞內容作斷句處理,包括“關關——雎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其中分隔符為延長音,拖腔部分為字節的尾音,吟誦時要氣沉丹田、多調回環,注意詩句的平長仄短,聲音要飽滿洪亮、情感要充沛。
此外,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時,也要根據歌唱者對詩詞、樂曲的理解,進行合理的二度創作。如歌唱家宋祖英在演唱歌曲《關雎》時,增加不少連音、倚音的演唱技巧,如開篇對“君子好逑”的“好”“逑”字演唱都增加倚音,和聲旋律為兩個八度大跳,而“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三個“之”演唱則使用顫音,既體現出君子追求淑女的急切心理,又使整體音樂表達增添了古樸韻味,更加婉轉動聽。
(二)《關雎》演奏的文化與情感傳播
《詩經·周南·關雎》為“國風”中最重要的一首詩詞,也是早期最接近民歌的古詩詞類型,因此,表演時更講求對古詩詞真摯情感的吟誦。正如近代音樂家趙元任在其《新詩歌集·序》中指出的:“詩歌不分化的時候,詩也是吟,歌也是吟。”吟詩可充分展現出《關雎》詩詞的對仗、韻腳特征,再結合古詩詞歌曲的聲調、音韻等歌唱形式,凸顯古詩詞作品的詩性與音樂性,并在音樂演唱或演奏表達中,完成古詩詞文化意蘊、情感價值的傳播。
四、結語
《關雎》古詩詞是以詩中男子或者第三者為視角進行的創作,詩詞中的多種意象表達也較為直白。而近代以來多位音樂作曲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理解對古詩詞《關雎》進行譜曲,將儒家德教與詩經雅樂融合,采取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文學表達方式,抒發作者本身的情感,創作出具有古典藝術聽感的古詩詞歌曲作品。這些作品能夠輔助古詩詞歌曲《關雎》的演唱者或吟誦者抒發情感,再現先秦時期社會背景下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與內心情感,做到《關雎》古詩詞藝術歌曲表達的以韻傳情、以情感人。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作者簡介:歐陽蓓蓓(1976—),女,廣東汕頭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