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彩陶文化與漆歷史,查閱相關資料,對青海彩陶紋樣與漆的歷史起源、發展過程進行梳理,探討彩陶紋樣、漆器工藝結合后生產出的文創產品的發展前景。具體通過分析紋樣與漆器相結合的現代文創產品案例,如福建漆器,探討現代文創產品的發展路徑,分析其現代設計方法、工藝制作及使用體驗,并且指出這些案例共同存在的現實問題,結合中國當代文創產業的發展情況,尋找解決方法。
一、青海彩陶與漆的歷史
(一)青海彩陶的歷史
青海高原被譽為“江河源頭”,它北接祁連山,南接唐古拉山,境內橫貫昆侖山,獨特的地理風貌造就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環境。多民族聚集帶來了文化交匯,再加上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古老的中華民族文明帶,使這個地區呈現出一種多民族文化特征。
青海省是中國出土彩陶最多的省份之一,因而有著“彩陶王國”的美稱。從最早出土的彩陶紋樣推測其燒制時間應為一萬年前。當時的古人類在某些契機下意識到了彩陶的制作方法,通過漫長的實驗,創造出滿足當時人們生活需求的器皿。將早期質地疏松的陶器與中晚期的陶器作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陶器的造型增多,工藝有了很大進步,紋樣呈現多樣性特征。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古人類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轉而將目光放在了審美方面。古人類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氏族部落文化,創作出無與倫比的彩陶紋樣,給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
(二)漆的歷史
河姆渡文化遺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其中發掘出來的朱漆木胎圓碗(擁有7000多年歷史)向世界昭示——中國是漆的故鄉。由此,一道曙光照亮了漆文化的發展史。史前人類于勞動中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于靈感中尋找中華的文明,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自然資源創造出滿足精神需求的作品。其中,創作巖畫和彩陶紋樣的原料為天然礦物材料和天然黏合劑。現在雖然無法考證陶器在燒制前是否使用樹漆為原料,但是古人類創造出來的紋樣和圖畫卻表達了當時的氏族部落文化,為后人考證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證據,同時也影響了后世藝術的發展。
史前時期,漆文化開始覺醒、萌芽;春秋戰國時期,漆工藝蓬勃發展——“萬物皆可漆”;漢代,漆工藝的發展迎來首次高峰;唐宋元明清時期,漆工藝于各個時代中各領風騷;現在,漆藝回歸生活。
二、青海彩陶紋樣與漆的審美特征
(一)彩陶紋樣
1.寓意之美
青海彩陶出現在原始氏族部落的繁華時期,真實反映了青海地區氏族部落的文化風貌。陶器對古人類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豐富了古人類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古人類的生存環境。
青海彩陶紋樣的時間跨度比較大,根據文化類型可分為馬家窯文化、宗日文化、辛店文化、卡約文化等。陶器繪制的各類代表紋樣有水波紋、圓圈紋、網格紋、蛙紋、葫蘆形紋……生動表達了古人類氏族部落文化的多元性,展現了人類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安寧的祈求,以及對神明的信仰。
2.色彩之美
從藝術美學的角度看待彩陶色彩的重要性,無論是點、線、面的組合還是畫面構圖的合理安排,都是圍繞物體的造型和色彩進行的。紅彩和黑彩是青海彩陶呈現最多的色彩。自古以來,紅彩都被作為吉祥美好的象征,古人類使用紅彩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幸福的向往。黑彩被視為高貴和神秘的象征,常常以線條、圖案的方式呈現在陶器上。青海彩陶通常以紅色為主基調輔以黑色的線條制作而成。這種風格具有典雅、端莊、渾厚、純樸的特點,兩種顏色之間的對比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充分表達了古人類的思想感情。
3.圖案之美
追溯人類的藝術發展史,發現最早將圖案和造型完美結合的藝術品是彩陶。點、線、面的有序結合產生了具有不同象征意義的彩陶紋樣。這些紋樣都充分體現了原始的藝術特征和古人類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古人類于不經意間掌握了對稱、均衡、二方連續等設計規律。他們根據當時的文化特征對彩陶的器皿裝飾進行了事先構思和設計,并且與環境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標志性特征的彩陶紋樣。這些紋樣雖然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動植物,但是古人類卻將其高度抽象化,通過不同形式的組合,使其動感強烈且韻律感明顯。
以動物為題材的紋樣大多為前期采用寫實的手法繪制,后來隨著古人類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這些動物紋樣由寫實逐漸變為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幾何紋樣。這些紋樣具有線條簡潔、色彩淳樸的特征,其中,神人紋、魚紋、鳥紋等為代表紋樣。
(二)漆
1.材質之美
漆行業里流行一句話,“百里千刀一斤漆”,指的就是三千棵漆樹一次只能采集一千克的大漆,由此可以看出天然漆的珍貴。天然漆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腐、殺菌等作用,其色澤感在歷史的沉淀中只會越發莊重和明亮,經久不衰,光彩照人。天然漆制作的漆器既可高懸于廟堂之上以彰顯貴族的華貴,又可以充當民眾日常生活精細耐用的日用品。
2.髹飾之美
漆器制作工藝發展至今,已經衍生出描金、填漆、螺鈿、點螺、金銀平脫、堆漆、素髹等多種技法。從古至今,以天然漆為主要的繪制顏料,木胎為主要胎體,繪制各種不同的紋樣與畫面,物品做工精細,具有較強的藝術性。不同的髹飾技法呈現不同的效果,使每一件漆器都獨
一無二。
3.造型之美
從古至今,各類漆器器皿的造型以盤子、盒子,柜子、碗、茶幾、筷子等為主,以鑒賞為主要目的的工藝品則是以屏風、脫胎漆器、漆畫等為主。通過點、線、面的合理排序和創作者的智慧與靈感,創造出具有東方特色和思想的作品,使欣賞者能夠共情,使用者能夠更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傳統紋樣在當代文創產品的創新與發展
(一)文創產品的內涵
文創產品指的是創作者使用自身的設計靈感將傳統文化進行再生產,賦予新的生命和活力,使其在保留原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同現代的藝術文化設計理念相融合,這樣創作出來的文創產品既擁有實用性又具備美感。
(二)傳統紋樣和漆藝品的結合實例
1.福建漆器文創產品
飛天紋是中國傳統的裝飾圖案之一,表現神仙在空中瀟灑自如地飛行的優美姿態,這個紋樣呈現出來一種歡快祥和的氣氛。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從福州漆藝名人開始將敦煌飛天紋運用于漆器之后,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創作品,以小對瓶、賞盤、漆畫等形式為主;同時,使飛天紋在現代社會中以新的姿態存活與發展。
2.其他地區漆器文創產品
2014年,成都漆器工藝廠提出讓“設計回歸傳統,讓傳統回歸生活”的理念,并且由此制作出許多相關的文創產品。漆器工匠制作人根據這個年代的特點,將傳統圖案和工藝進行不斷創新,例如,將熊貓的傳統圖案進行簡化,創作出萌態可掬的形象;將中國人喜歡的魚、荷葉、牡丹等形象,通過髹飾方法進行創作,創作出來的文創產品包含筆盒、硯臺、珠寶箱、袖扣、領帶夾等。這些產品滿足了大眾的不同消費需求,從而打開了市場,增加了漆器的銷量。
(三)文創產品的發展困境
現代工業的興起使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大規模批量化生產的現代器具、用品,不僅比小規模生產、產出效率低的漆器價格便宜,甚至還更美觀耐用。時代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民眾的審美標準和生活習慣也在變化。傳統的彩陶紋樣在現代人的眼中是古物,如何使求新求變的現代人接受兩種文化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文創產品,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都需要傳承人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其定位和方向。
四、彩陶紋樣與漆器結合的發展方向
(一)地區文化內涵的提取
傳承人可以收集青海彩陶的代表性紋樣,在保留紋樣主要內容的前提下,通過重新組合和提取的方式改變原本紋樣的骨骼,創造出新的紋樣,力求設計出更多符合現代審美標準的作品。同時,以漆器為載體,根據不同的器皿造型選擇不同的彩陶紋樣繪制其中,以此來傳達紋樣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二)講好背后故事,守正創新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品牌發展的重要源泉。每一個好的中國文創產品背后都有一個好故事。傳承人可以通過梳理每個紋樣和不同形態的漆器器皿代表的含義、發展過程、文化底蘊等,對其進行恰當整合,講好該產品的背后故事。
青海彩陶紋樣的每一次創新都蘊含在它的紋樣升級中,真正不變的是背后代表的民族含義和文化精神。為此,可以傳統彩陶紋樣為素材,選擇實用性的漆器器皿為載體,借助設計師的創意和匠人的工藝使兩種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三)回歸生活,跨界結合
傳承人在堅守彩陶紋樣和漆器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要以民眾的生活習慣和審美需要為文創產品設計前提,明確市場定位,讓民族文化融入當代現實生活,煥發新的活力。
在當前數字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大眾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視覺傳達。傳承人可以通過拍攝短視頻(以青海彩陶和漆從古至今發展的變遷為腳本,結合二者碰撞出來的火花——文創產品為展示品)和制作數字化系列海報,通過媒體平臺整合、推廣、宣傳,對青海彩陶紋樣和漆器進行普及推廣,短時間內提升知名度。傳承人還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知識普及教育,開展相關鑒賞參觀和手作制作活動,從審美鑒賞、制作工藝、工匠精神幾個層面進行浸潤式教育,在大眾心中播下一顆傳承的種子,讓青海彩陶紋樣與漆器的藝術魅力和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為更多人所熟知,在擴寬文創產品消費市場的同時,提升民眾對其工藝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認同感。此外,為研發更具特色的文創產品,需要提升企業、傳承人等的品牌構建意識,通過品牌跨界聯名與知名設計師合作開展文創產品研發與創作,推動產品創新,走進現代生活。
五、結語
青海彩陶紋樣的文化和漆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許多困難和瓶頸,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經過數次生死攸關的考驗,仍能保留完整并發展至今,其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無法估量。在機械化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工藝和文化與快節奏的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顯得格格不入,大眾卻能通過一個新的文創產品看到難能可貴的工匠精神、傳統工藝的魅力、傳承歷史的價值和意義。在快節奏中慢生活,是人們的期待與向往,因此,彩陶紋樣和漆器結合的文創產品一定有生存與發展空間。只有不斷營造文化推廣的良好環境、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加強產品設計創意能力和品牌孵化能力,促使二者結合生產出的文創產品與現代生活連接,才能使彩陶紋樣文化和漆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