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學寫作,因豐富的題材內容、便捷的傳播方式而廣受歡迎,同時,經過影視改編等二度創作,在文化產業領域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2022年下半年熱播的電視劇《消失的孩子》,改編自網絡小說《海葵》,展現了原作的故事內容和情節,依據小說在傳播過程中的讀者反饋,聚焦公眾關注的社會問題,從而贏得了觀眾的好評。《消失的孩子》的成功改編,為網絡文學資源的利用和再生產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對解決當下網絡小說影視化存在的問題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網絡小說發展現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互聯網的普及是網絡小說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網絡小說在逐漸發展中形成了幾大類:都市言情、玄幻奇幻、架空穿越、官場職場等。網絡小說最開始的收益主要來自付費閱讀模式,隨著網絡文學的快速興起,影視、動畫、漫畫、游戲以及周邊文創也成為資本參與網絡文學價值開發的主要渠道,其中,影視改編成為作家和平臺收益的主要來源,如近年來的《甄嬛傳》《何以笙簫默》《歡樂頌》《慶余年》《盜墓筆記》等劇。改編類型也五花八門,涉及言情、武俠、修仙、穿越、職場、懸疑等多種類型,許多作品不僅被改編為電視劇,還被改編為電影,如《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隨著電視劇的爆紅,影視公司又將資本投入游戲市場,致力于手游以及客戶端游戲的開發,這些游戲人物角色、情節設計往往以小說背景為藍本,如《天涯明月刀》《天龍八部》等,但許多游戲因為制作不精良、運行不流暢等問題停服,在短暫的獲得金錢和流量之后就退出了市場。
傳統懸疑小說一般從警察、法醫、偵探等的視野出發,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角度,使讀者不自覺地帶入特定的身份中展開推理,如《法醫秦明》《白夜追兇》《獵罪圖鑒》。2017年紫金陳小說改編的網劇《無證之罪》上映,社會派推理作品首次以影視劇的形式和觀眾見面。相比本格推理作品,社會派推理作品的關注焦點從案件推理轉移到社會現實,這種類型的作品似乎更能得到我國觀眾的關注。于2022年8月播出的《消失的孩子》可謂社會派推理作品中的佼佼者,既有完整的架構設計,也嚴謹梳理和展示了多線程的每一個面,無論是犯罪細節還是推理過程都比較合理,通過深挖犯罪心理,表現人與人之間情感和心靈上的溝通,引導觀眾視線聚焦到社會問題上。
二、《消失的孩子》的內涵分析
《消失的孩子》改編自貝客邦的小說《海葵》,原著中以“消失的孩子”“霧中的海岸”為章節題目交錯講述,男童失蹤案、砌墻藏尸案、密室迷奸案三條故事線并行。故事發生在青嵐園17號樓,視線主要聚焦在楊遠一家、許恩懷一家和袁午一家。作者十分重視細節描寫,人物的語言、穿著、行為都服務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因為多動癥無法集中精神經常受到責罵的楊莫;患有神經癥無法正常工作,只能依賴父親養老金的袁午;在家里被迷奸從此不再穿裙子的林楚萍;小心謹慎害怕被揭發罪行的許安正……看似平行的三條故事線因為許恩懷終于相交,而這也成了破題的關鍵。許恩懷仿佛是誤打誤撞揭發了父親的罪行,在小說的最后作者也并沒有直接點出許恩懷是否為背后操控一切的人,而是通過張警官告訴讀者一條新的思路:從楊莫產生立即出走的念頭,到楊莫躲藏在恩懷家誤打誤撞發現密道,再到楊莫通過密道發現袁午藏尸,這一切都離不開恩懷的引導。恩懷也明白父親許安正想要隱藏密道,掩蓋自己性侵林楚萍的事實,她或許的確想要揭露父親的罪行,同時借父親的手殺掉楊莫被楊家收養,也或許僅僅想要離開犯罪的父親和沒有愛的家,但并沒有證據證明這一切都是恩懷所為,是與否也都留給讀者判斷。作者借張警官之口給讀者不同的思路,正如小說起名為“海葵”,海葵看似是花朵實則是捕食性動物,它只能依賴于巖石或珊瑚,無法獨立存活。
《消失的孩子》能夠受到觀眾歡迎、獲得較高評分,是因為它足夠真實,整個案件圍繞著生活中最常見的家庭展開,劇中的人物也都十分貼近生活:望子成龍的陶芳、不堪學業壓力的楊莫、夾在家庭和工作之間難以喘息的楊遠、父母離異得不到關愛的許恩懷、害怕社會輿論不敢報警的林楚萍、被母親溺愛無法自理的袁午……居住在同一棟樓中的這些人是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縮影,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我們正在面對的。除了案件本身,這部劇更讓人關注的是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袁午和楊莫都被過猶不及的教育觀念扭曲了生而為人獨立的靈魂,而許恩懷父母離異,父母對她的不管不顧讓她極度缺愛,她羨慕楊莫能夠被約束,甚至覺得能夠被約束也是一種幸福。電視劇取名《消失的孩子》或許不僅僅明示在樓道消失的楊莫,更暗示因為原生家庭失去自我的“孩子們”。家庭是孩子賴以生存的空間,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可多少人在用一生治愈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幸。大人曾經也都是孩子,卻在生活中逐漸失去了作為孩子最單純的快樂和自由,甚至在剝奪新一代孩子的快樂和自由,“消失”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被生活欲望吞噬的本心。
《消失的孩子》最大限度還原了小說的情節,也還原了袁午的妻子、棋牌室的老板娘、樓上的鄰居等次要人物,在電視劇的結尾也以暗示的方式告訴觀眾許恩懷可能是背后設局的人。電視劇中從成年演員到小演員都十分貼合原著,孩子丟失時陶芳的崩潰、袁午藏尸時的驚慌等,演員都進行了充分還原。劇中袁午的表演最令人驚喜,“午”是一天中最溫暖的時候,父母為他起名“袁午”想必是想讓他成為一個陽光正直的人。可惜事與愿違,袁午本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有著體面的工作、美滿的家庭,母親的驟然離世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他沒有辦法正常工作甚至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因此導致家庭破裂、負債累累。他與父親背井離鄉想要重新開始,可直到父親去世他依然無法重新振作起來。為了得到父親的養老金,他開始籌劃將父親的尸體藏在衛生間中,小說中袁午的每次出場都是在大霧天氣,他的人生也如同被困在霧中一樣,迷霧茫茫,看不清走出去的方向。所幸他本性不壞,即使懦弱膽小卻在緊要關頭守護了楊莫的生命,他接受了自己該承擔的責罰,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大人。袁午的形象比其他角色更加多面立體,作為旁觀者,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袁午生理、心理的蛻變。當然他的蛻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他最終撥開迷霧迎來了自己的陽光。
原著名為《海葵》,海葵的十幾條觸手上都有一種特殊的刺細胞能夠釋放毒素,它看似美麗卻借此來麻醉和捕獲食物。除了對于原生家庭的關注,或許作者起名“海葵”更是為了引導人們關注中年家庭的事業觀和教育觀、壓力過重的教育制度、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難度、女性面對家庭和理想的選擇以及女性在社會中的艱難處境等問題。當網絡小說進行影視化改編時,投資方出于對話題熱度、收視率、回報率等的考慮,選擇以“消失的孩子”作為吸引觀眾的亮點,并且在初期投放的預告片中也以此作為噱頭。雖然相比“海葵”,“消失的孩子”作為片名更加直白搶眼,但也使一些值得我們關注探討的問題更加隱秘。
網絡小說與影視作品所處的媒介空間不同,媒介受眾自然也有所差異,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改編帶來的是媒介的跨越。對于小說讀者而言,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代入情節和人物中,從而與小說文本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結,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是影視劇觀眾不能體會到的。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改編是將讀者心中的幻想空間建成真實世界,對于一般的觀眾來說,影視劇或許僅僅是進行娛樂、放松的工具,但對于讀者來說影視化改編的意義重大。從《海葵》到《消失的孩子》,制作團隊的確做到了將書中的青嵐園平移到了現實世界中,劇情、人物也都得以還原,三起案件的發生次序、明暗線的處理都非常恰當,既滿足了讀者的想象,也吸引了新的觀眾。所以總體來說,《消失的孩子》可以作為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的成功范例。
三、網絡小說改編困境
網絡文學以互聯網技術為前提,憑借網絡便捷、傳播快的優勢,在傳受兩者間搭建起即時溝通的平臺。網絡小說一般采取連載的方式,在這期間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感悟和喜好進行評價,甚至對于情節走向做出預測,作者也會根據讀者的反饋對劇情、人物關系進行調整,這相對于傳統文學而言更加便捷,讀者的參與度也更高。《海葵》2019年4月在豆瓣閱讀上開始連載,基本保持在2~3天一更新的頻率,連載初期讀者討論量較低,隨著人物依次出場、故事線逐漸明晰,不少讀者會通過評論區發表對于情節走向的猜測,如“消失的楊莫是否去了袁午家”“迷奸林楚萍的兇手是他哥哥還是另有其人”“許恩懷是不是最終的大boss”等。
在對網絡小說進行影視化改編的過程中,影視公司往往會邀請原作者一起參與,并且會通過社交平臺來征求廣大網友的意見,選擇網友心中最符合原著人物的演員。關注度越高的網絡小說,在影視化之后自然會得到的關注越多,讀者自然也會對演員的選角進行評價,當演員符合讀者心中事先建立起來的人物形象時,自然會得到讀者的追捧,反之則會流失大量觀眾。網絡小說的作者和讀者對于角色的想象是隨心所欲的,往往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加在主角身上,演員表演出來的角色往往與作者與觀眾的想象有落差,很難讓所有人都接受。在《消失的孩子》這部劇中,無論是成年演員還是小演員,他們的表演都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飾演楊莫父母的佟大為和李晟詮釋了孩子丟失時的崩潰、無助和懊悔,魏晨也與原著中袁午消瘦、頹廢的形象十分貼合,他們的演繹將觀眾帶入了真實的場景,使觀眾相信角色所經歷的一切是真實發生的,引起角色與觀眾之間的共鳴。
如今,觀眾對于影視劇的要求越發嚴苛,不僅劇情發展要符合邏輯,服飾、道具也要依托現實、符合審美,最重要的人物形象更要具有多面性,不能刻板片面。同時由于網絡小說特殊的盈利模式,一般只要作品不完結就會有讀者繼續消費,許多作者會不斷拉長小說篇幅,這使得網絡小說容易出現內容龐雜、前后情節不連貫的問題。目前,市面的網絡小說動輒百萬字起。同時,為了符合讀者釋放壓力的心理出現了許多“爽文”(主角全程順風順水,升級神速),文中主角大開“金手指”(能帶給小說主角強大幫助的物件),即使遇到困難也總能夠逢兇化吉,劇情拖沓,情節設置上毫無邏輯可言。影視劇要在限定的時間篇幅內展現人物、情節,突出戲劇沖突。因此,將松散的網絡小說改編成情節沖突集中的電視劇,必定要刪減、融合很多情節元素,如何取舍也是影視公司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改編不可阻擋,影視化改編為作者、演員、影視公司提升了關注度,也為各行各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希望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改編體系更加完善,能夠不斷地為大眾帶來更好的
精神享受。
(青海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楊國華(1997—),女,山西朔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史。